古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传入是怎样与我国融合的?
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西方的罗马人也将自己各种优质的纺织品运往中国。亚历山大等地的织工,善于用金线织绣毛织品、丝织品,运到中国被称为金缕罽、金缕绣,华美瑰丽,列为上品。中国人长于丝织,西方罗马帝国人则长于棉、麻、毛织。《魏略》这部书中就列举了8种棉麻织品。如“发陆布”,就是一种优质棉布,得名于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灯塔所座落的法鲁斯岛。埃及人植棉,年代久远。据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所记,早在古埃及二十六王朝(公元前569~前525年)时期,埃及法老就曾赐给神庙棉布。普林尼更记述罗马时代埃及人种植树棉,埃及祭司所穿的法袍,就是用棉布制成的。古代埃及的上好棉布,以其洁细,得以畅销中国。毛纺业更是罗马帝国最为发达的手工业,其工艺之先进,足以傲视世界。毛织品,中国古籍上称为“氍毹”。《魏略》上就记载大秦有“黄、白、黑、绿、紫、红绛、绀、金黄、缥、留黄十种氍毹、五色毾、五色九色首下毾”。另一部中国古籍中更介绍埃及毛毯,上面织着鸟兽人物草木云气,十分生动;那织着的鹦鹉,竟“远望轩轩若飞”。从埃及运来的罽褥,在中国各地都极受欢迎。
传入中国的物品,除上述珠宝、织物以及象牙、犀角、香料等外,特别应该提出的是玻璃。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和腓尼基人就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器皿。十八王朝法老阿门诺菲斯一世(前1557~前1530)时期,埃及制造的玻璃已经绚丽多彩。到了罗马时代,埃及玻璃制品更是享誉四方,特别是玻璃珠由于色彩缤纷、晶莹剔透,加之大批量生产,更在罗马输往东方船货中占据突出地位。汉代以来,中国人习惯将玻璃称为琉璃,埃及的十色琉璃,无论是器皿还是珠饰,在中国都大受欢迎。在我国河南省,就曾发现了一个公元前2世纪的亚历山大港出产的玻璃瓶,上有雅典女神的面部像。到了公元5世纪时,埃及制造琉璃的方法即传入中国,它们对推动中国古代美术工艺的发展都起了一定作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前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答摩悉达多所创立。到公元前3世纪,开始广为传播。佛教传入我国,是通过西域古丝道东来的。西汉末年,西域大月氏派使臣到汉朝,曾给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到东汉明帝时,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明帝曾派使臣到大月氏去邀请天竺沙门(即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携带佛经东来,他们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东汉都城洛阳,东汉王朝特地修建了白马寺。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遍及全国。从此印僧东来布道,汉僧西去求法成为为时数百年人数众多的活动,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和印度两大古代文明产生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汇聚。
从东汉时期开始,由于佛教逐渐通过古丝道传入中国。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印度、罗马题材的犍陀罗艺术也流传到我国新疆地区,给我国的绘画、工艺美术、雕刻和建筑带来了希腊、罗马的风韵。例如,罗布泊南汉代楼兰国都扜泥城的废址米兰,在本世纪初发现了罗马式壁画。壁画中的王子、比丘和有翼天使,以及佛教僧侣,同埃及法雍的画风如出一辙。壁画的画题所表现的应是佛教故事,但构图、色调和绘画技巧则完全是罗马式的。尤其有趣的是,印度佛教故事中善牙太子和王妃所驾的马车,竟是一辆罗马式的驷马车。时代晚于米兰的库车、拜城千佛洞的绘画,亦多为希腊、罗马格调。见于各处的宴饮图中都附有古典希腊艺术中的海马和美人鱼等题材的插图,来源也不外乎是罗马统治下的埃及。在内地,河南唐河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已出现希腊、罗马盛行的有翼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十分生动,是属于东汉早期的遗物。这种犍陀罗艺术一直在我国新疆地区流传到8世纪。沿着丝绸之路的南北二道,许多佛寺遗址发现的大型壁画就是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国画法融会的结晶。在造型艺术方面,埃及鹰头兽式样的雕塑艺术也早经过欧亚草原的斯基泰民族流入中国。希腊人、斯基泰人都热衷于采用这一图像,以之为神物。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匈奴人喜爱这一图案。内蒙古出土的公元前4世纪匈奴墓中的金饰片和陕西神木出土的圆雕金鹿形鹰头兽,都是明证。甚至汉代输往西亚地区的丝织品中,也有鹰头兽图案,其目的显然是为了适应地中海东部文明各国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除了鹰头兽外,古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竟然也在中国落户。山东嘉祥隋代官员徐敏行墓出土的镇墓陶兽,居然也是狮身人首,其人首部分为一老人,高38厘米,宽12厘米。说明两国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在建筑艺术上,埃及的式样也流行于我国新疆。多里亚石柱原为古埃及通行的建筑支柱,后来被希腊人所吸收。公元三四世纪左右,传入新疆东部。到了6世纪,希腊式石柱传入中国内地,南京六朝时代梁朝诸帝墓前希腊式瓜棱形凹纹石柱,就是其中的代表。可见罗马时代的埃及建筑式样,竟然也得在东海之滨的长江三角洲,有了新的寄寓之所。
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所谓“犛轩”“犁靬”“犁鞬”等名称,就是亚历山大的对音。公元3世纪初撰写的我国史籍,就明确指出“黎轩”在安息、条支(阿拉伯)西方,大海的西边。又指出其国中有河,而该地西方又有大海。还记载说“西有流沙”。这些记述已相当清晰地标定了位于由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连成一片的海域以西的埃及的位置,并指明了尼罗河、地中海、乃至埃及西边的利比亚沙漠或撒哈拉大沙漠。同一记载在叙述当地商业、货币、物产、交通等情况时,还述及那里的政治生活,如说“其国无常主,国中有灾异,辄更立贤人以为主,而生放其故王,王亦不敢怨”(鱼豢《魏略》)。这里记述的所谓“国无常主”“更立贤人以为主”等,同当时罗马帝国实行元首制,保留了一些共和制的外衣有关,也是我国人初次接触古代西方世界时,对共和政治的一个介绍。它虽然讲得很含混,但对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我国古代人说来,却无疑留下了一块政治思想领域中驰骋想像力的余地。
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学 西方史学导源于古希腊。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把民间流传的希腊人战胜特罗亚人的事迹编删为两部史诗:一为《伊里亚特》,一为《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大约到公元前 6世纪中期才用文字写下来。荷马史诗充满着神话和文学的渲染,然而从中可以想见公元前12~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概况。
希腊人在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奥尼亚是希腊文化的摇篮。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伊奥尼亚出现了许多用散文来写作的纪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奥尼修斯和查隆等。纪事家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他们或是把口舌相传的故事记载下来,或是用古人的事迹来进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异邦绝域的见闻写成游记,或是根据口碑和文献资料来编写历史。他们有闻必录,力求使自己的记载与事实相符。后来,这种求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希腊史学中最宝贵的传统。
古希腊史学的开山之作是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此书以描述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亦称《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著书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说“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最初约在公元前 430年问世,比中国孔子所著的《春秋》要迟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所以后来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史学之父”,以后这个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来。
与希罗多德同时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可称为信史。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们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修昔底德写道:“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考证方法检验过的。……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凭着这种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后,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有色诺芬。他是个多产作家,著有《希腊史》、《长征记》(亦译《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等书。在这些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长征记》。
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世界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然而这时希腊的史学仍在发展,产生了古代欧洲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所著的《通史》(亦称《罗马史》),系以罗马的武力扩张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止于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灭亡和希腊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记载的不仅是罗马的历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都占到其所应有的比重。波利比奥斯可称为“史学家中的史学家”,在古代西方史学家中,波利比奥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学方法的要求。
罗马的史学兴起比较晚。从公元前 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这500年间,罗马竟没有产生过一个历史学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才开始出现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是Q费边·皮克托尔(约生于公元前254)。他写了一部《罗马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公元前 3世纪末年,对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经过有精详的记载。波利比奥斯和T李维都曾读过费边·皮克托尔的著作,李维曾以崇敬的心情称费边·皮克托尔为罗马最古老的历史家。
罗马史学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图(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罗马历史源流》7卷,他认为历史著作必须达到“垂训”的目的,宣扬爱国思想,把古圣先贤的事迹当做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养青年一代的优良品质。这部书早已失传,后世只能从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纪中期,罗马的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人为 G 萨卢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乱记》和《朱古特战争史》。这两部书对理解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凯撒不但是政治上、军事上的风云人物,而且在史学上也有贡献。凯撒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一为《高卢战记》;一为《内战记》。前者是记述他经营高卢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以及他于公元前55、前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的经过;后者是记述他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这两部史著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文笔简练,晓畅可读。
在“奥古斯都时代”(即屋大维执政时期,约公元前31~公元14),罗马的国势强盛,学术上也呈现出高度繁荣,产生了伟大的历史家李维。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通史性质的《罗马史》,始自罗马建城时期,止于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学中,首创通史体例。李维的历史著作,洋溢着爱国热忱,意存劝诫而且褒贬分明。其书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仅存35卷以及少数残篇。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家,无疑当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关于雄辩术的对话》、《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亦称《罗马史》)和《编年史》(亦称《罗马编年史》)。公元 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贵族共和,对帝制深为不满。他的史著被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
与塔西佗同时的普卢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传记家。他的传世之作是《希腊、罗马名人合传》(简称《传记集》)。他所写的这些传记,实际上都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宣扬自己的伦理思想。而其文瑰丽多姿,夹叙夹议,极其生动有致,所以传诵甚广。
中古时期欧洲的史学 在中世纪西欧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学。基督教史学家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国》支配着西欧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争辩的。而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则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阁甚至散佚失传了。
基督教史学是不足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学家的纪年方法,以后却被沿用了下来。基督教史学家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准,大大简化了纪年方法,并且为各国历史纪年的统一提供了一个方案。
拜占廷的史学 在公元7世纪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还保持着希腊、罗马的传统。基督教会的势力不像在西欧那样至高无上,它是隶属于皇帝,作为专制政体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与同时期西欧各国的文化比较起来,拜占廷文化具有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时,拜占廷帝国的国势最为强盛,出现了最著名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他留下两部重要的著作:一为《当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主要是记述东罗马帝国兴兵灭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并移师向东与波斯帝国争衡的经过;一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时代的宫廷内幕,对当时的显贵人物颇多讥评。
拜占廷的学者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其中贡献较大的是大教长佛提乌(约820~891)。他编纂了一部《群书摘要》,辑录的古典著作达280种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赖有佛提乌的辑录而保存了下来。
5~13世纪西欧各国的史学 在中世纪的西欧,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神学的奴仆。当时西欧的载笔之士多为僧侣,他们留下一些编年史和传记。兹按照国别略述如下:
① 意大利。在中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学家FMA卡西奥多鲁斯(约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东哥特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书原本已经散佚,只能从朱尔丹尼斯所作的节本中略见其梗概。
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是由基督教执事保罗(约720~799)记载下来的,保罗所著之《伦巴德史》是中世纪欧洲史学的要籍之一。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1254~1324)口述、鲁斯蒂恰诺(或鲁斯蒂切洛)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广泛介绍了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概况,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②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都尔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约538~594)。他著有《法兰克人史》10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591年,对法兰克王国早期的历史作了精详的记载。
9世纪初著名的传记家爱因哈德(约770~840)。用华美的文笔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此书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传诵甚广。
③ 西班牙。中世纪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历史家是伊西多尔(约560~636)。他曾当选为塞维利亚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达尔、苏维汇诸王的历史》,记叙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迁徙和建国的经过。
④ 英格兰。英国史学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国教会史》,所叙史事止于 731年。此书虽然主要是叙述天主教在不列颠传布的经过,但也涉及到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英国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赖有《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而流传下来的。从7、8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各邦的宫廷和寺院中已经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及至英国统一后,阿尔弗烈德大王在位时,组织了一批学者,把从前各地所积累下来的编年史加以删改和增益,汇编在一起,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英国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顿的副主教亨利(约1084~1155)著有《英国史》,所叙史事始自GJ凯撒时代,止于1154年。
13世纪,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M帕里斯(约1200~1259)。他的著作对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制订和英国国会的起源均有记述。
⑤ 德意志。在西欧各国中,德意志的史学兴起比较晚。11世纪中期,德意志出现了编年史家兰伯特·冯·黑尔斯费尔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观写了一部《编年史》,始自远古,止于1077年的“卡诺莎事件”。
埃克哈德·冯·奥拉(~1125)著有《世界编年史》5卷。前3卷叙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时代的史事,后2卷记载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当政时期的史事。此外,他还写了一部《神圣罗马帝国史》。
中世纪德意志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1111~1158)。他留下两部历史著作:一为《编年史》,以《圣经》中所说的“创世记”作为开端,一直写到1146年;一为《皇帝腓特烈传》,记述这位皇帝连年用兵的经过。
14世纪以前东欧各国的史学 东欧国家形成比较晚。这些国家的史学兴起于10世纪以后。
捷克最早的一位历史学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马斯(约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亚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在12、13世纪之际,波兰产生了历史学家W卡德武贝克(约1160~1223)。著有《波兰史》 4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1203年,是波兰史的开山之作。
这时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记述阿尔帕德王朝第一位国王斯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迹的《大实录》和《小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俄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涅斯托尔的《编年纪事》。相传涅斯托尔生活在12世纪初年。其所撰之《编年纪事》,始于公元 9世纪中期,止于1110年,为基辅罗斯时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纪俄国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资料,是《诺夫哥罗德编年史》。在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一个寺院里,从11世纪初叶起就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记载下来。此项工作一直继续到15世纪末期。所以,从11世纪初叶直到15世纪末期这 500年间俄国历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的史事,在《诺夫哥罗德编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史学 意大利第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是L布鲁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学领域内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用华美的文笔,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卢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译为拉丁文,并用意大利方言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写传记。此外,他还著有《佛罗伦萨史》12卷,始自建城时期,止于1404年,把佛罗伦萨城邦的发展过程作了精详的叙述。
与布鲁尼同时而稍晚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比昂多把从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这约1000年间叫做“中世纪”,意为介于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世纪”一词,最初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证学有所发展。在这方面,意义特别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对《君士坦丁的赠与》这一文件的辨伪工作。瓦拉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文件出于伪造,从而狠狠地打击了教皇的权威。
以政治理论家著称的N马基雅维利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1513年,马基雅维利写成《君主论》(亦译《霸术》)一书,侈谈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蔑信弃义。晚年,著有《佛罗伦萨史》 8卷,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时期,止于1492年。马基雅维利是用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眼光来写历史的,他以古喻今,借历史事实来宣扬改革之道,读之令人知所鉴戒。
比马基雅维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区的界限,把意大利各邦的历史熔于一炉。著有《意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史学的先导。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也产生了艺术史家G瓦萨里(1511~1574)。著有《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其他国家的史学 中世纪晚期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J弗鲁瓦萨尔(约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用法文写了一部《法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编年史》,所叙史事始自1326年,止于1400年左右。主要是记载百年战争的战况和有关各国的外交活动。
法国的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应该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个政治活动家,晚年写成《回忆录》8卷,追述15世纪后半期法国的政事。他强调历史学的实用价值,告诫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须熟读历史,因为那是理解现实生活的一把钥匙。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T莫尔,也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历史学家。在名著《乌托邦》之外,他还写了一部精粹的历史著作《理查三世传》,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生花之笔,绘形绘声地刻画了理查的阴险狠毒及其最后的被杀,鞭挞了这个历史上罕见的暴君。
16世纪下半叶,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R霍林谢德(~约1580)。他编写了一部体大思精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伊丽莎白当政初年。霍林谢德的著作被认为是信史,许多文学家都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W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李尔王》、《麦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于此。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还应当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用历史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卡姆登留下两部重要著作:一为《大不列颠志》,一为《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的英国史》。有人认为,近代英国的史学是从卡姆登开始的。
被K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除了《新工具论》、《论学术之进步》等名著外,他还写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培根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识前言往行,能启人心窦。他说:"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历史使人明智。"
荷兰人文主义学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兰史》20卷,描述尼德兰革命期间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读之令人奋起。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个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为哲学家、诗人、戏剧家、政论家和历史学家,著述宏富。伏尔泰把“理性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主张要理智地看看过去,衡量前人的功过得失,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他扩大了历史学的领域,认为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诸如政治、科学、文艺、风俗习惯、农业、工艺、商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饮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为历史研究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尔泰留下 4部比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传》、《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学观点和文章风格的是《路易十四时代》。
启蒙时期德意志最博学的历史学家应推 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他著有《俄国史》、《北欧诸国史要》和《世界历史概略》。
与施勒策尔同时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启蒙时期德意志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留下两部比较重要的史著:一为《基督教会史》,叙述基督教会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为《欧洲各国史要》,着重叙述西欧各国文化的演进轨迹。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观点,要求达成德意志的统一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学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的两部文情并茂的历史著作:一为《尼德兰革命史》,叙述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统治的斗争及荷兰共和国的成立;一为《三十年战争史》,记载三十年战争期间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此外,他还写过很多历史剧,如《瓦伦斯坦》、《威廉·退尔》、《奥尔良的姑娘》等。席勒是个才华横溢而又富于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17世纪末~18世纪末英国的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G伯内特(1643~1715)。他著有《英国宗教改革史》和《我这个时代的历史》。他代表辉格党人的观点,竭力赞美1688年“光荣革命”所达成的妥协。18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D休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英国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罗马统帅凯撒入侵不列颠,止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此书为18世纪出现的最为详备的英国通史,传诵甚广。 与休谟谊兼师友的W罗伯逊(1721~1793),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比较大。主要历史著作有:《苏格兰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时期的历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谭》。罗伯逊的治学态度颇为谨严。他认为历史家记事载言,必须有文献根据。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后面都附有注释和参考书目,注明出处,以昭信实。
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无疑要推E吉本,他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来概括2~16世纪这1500年间欧洲的史事。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此书共分71章,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吉本虽然主要是记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经过,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诸部族、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在他以前,欧洲还不曾有过这样规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基督教和野蛮主义”的胜利。其书的第15章和第16章,专论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本质,寓褒贬于深沉,既是历史性的叙述,也是辛辣的讽刺。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着英国资产阶级史学的高峰,是启蒙时期西欧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始于夏代的建立。夏族11个妾姓部落在夏后氏的中央王室和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基本构成夏王朝核心领土范围。夏西位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至湖北北部,北至河北南部。该地区的地理中心现在是休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与其说夏天的早晨,不如说是夏天的国家。现在历史中的夏商是一种王朝交替的因果关系。从这样的观点来看,除了一些不可靠的历史文献外,没有实物证据可以证明夏天时代的存在。但是,如果理解夏国和早期商代共存的两个部族联盟的话,就会长期共存,在少数民族地区杂存。(商人签了合同后迁至汤的历史九,王忠⇔2474祯;公详考其开始。)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商的早期实物被夏季国家的文化财产所理解。不应该这样明确两国时代的交替,也可以世代隔绝。夏天的国家到商末都是踏实的存在。
当然神话中有很多夏季的传说。我认为神话传说的历史考古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神话故事大体上是加工了幻想的文学作品。但是,在这之中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发现在深处的东西。例如,大禹治水,从圣经中大洪水、诺亚方舟的记载和各民族之间流传下来的典籍来看,确实在人类的某个时期发生了大洪水。只是,各民族关于这件事的说明各有不同。各种神话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众所周知,西方在公元前4000年,即6000年前发展了文明(两河流域、埃及、苏丹、以色列、叙利亚、伊朗、希腊、东欧高加索地区、土耳其半岛、印度哈拉帕等都是从5000年前开始发展文明的)。
西方文明以印度欧洲为主体,以先进技术,通过“青铜之路”向东方移动,逐渐影响或征服东方,或融合东方原住民部落,发展新文明。
最原始的“山海经”年代久远,可能是用最原始、最不成熟的文字来写的。后世无法完全读懂。所以,以前的人在整理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地做了。那么哪个时代的文字是最原始的?当然是夏天或者三皇五帝时期。
因此,在现代学术界,夏王朝的纪年范围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有对应夏天时代的夏天文化!!!有记录!!在祖国的山川峡谷里。夏季文化的二奥类型分布范围比较广。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陕西等。
外国人不想承认中国文化有近5000年的文明。在他们眼里,中国只看到了不到4000年的文明。其实夏天早上的遗迹已经被发现了。夏天早上的遗迹集中在河南省的退师二奥。在学术界被称为“二奥文化”。考古学界认为二奥一期、二期属于夏文化。第二个内地的位置和古典记载中的“太康仲康居酌”、“傲岸居酌”相同,因为发现了大型宫殿遗迹和文化遗产,所以应该是夏天帝王的都城。
古代西方国家的文化的传入是怎样与我国融合的?
本文2023-10-21 13:09: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