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什么?,第1张

出自:《礼记·曲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意思是:十岁的时候不发愁,二十岁的时候不后悔,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八十皮肤变黑色如铁。

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释义: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

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扩展资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三十而立”中“立”的是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或者相对觉解的意识,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

三十而立(拼音:sān shí ér lì),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思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在句中通常作分句,指三十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年迈的父母还有多少时间去慢慢等你成功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知给多少人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岁月流转,每个人都要由此经过。承担责任,把握机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就是“立”字的启示。

成语寓意

人生是一个学习与修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想境界会逐步提高。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但是,孔子的话成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想状态。何谓三十而立,孔子未有详解,而被人们较多认同的看法是:三十岁的人,应当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已经确定人生的追求与发展方向。

正如“立”字所表现的那样,顶天立地,对生活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这就是三十岁的人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三十岁的人承担着更多的生活责任。或许,有的人可以认为自己很年轻,未来还有很多时间去慢慢摸索、打拼。

  1、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

 2、四十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3、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4、《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5、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译文

 (1)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2)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1、三十而立: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

“而立”出自《论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花甲”出自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而“豆蔻”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中。

01三十而立

 《论语》中有一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于是而立就用来代表30岁,不惑之年就是40岁,知天命之年就是50岁啦。三十而立的意思就是说,人到了30岁,就应该自立了,有自己的家庭目标和责任,在事业上也要有所成就了。

三十而立这句话常常用在男人身上,30岁了的男子不应该还是一事无成,就算还没有完整的家庭,也要有一定的事业,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30岁。

02花甲之年

花甲是人到60岁的雅称,《论语》中有:六十而耳顺,所以也可以用耳顺指60岁。花甲的来源是我国古时候的纪年法,60年为一循环,天干地支交错复杂,所以叫做花甲。

花甲之年是指刚刚步入老年的人,60岁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孩子也长大了,是该准备安享晚年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放松自己了。

03豆蔻年华

豆蔻一般是指13、14岁的女孩子,也只未经历情爱的纯洁之身的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女孩子最青春美好的年纪,豆蔻年华,是纯真、洁白的象征。

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豆蔻的花含苞待放的时候非常丰满所以又叫“含胎花”。13、14岁的少女就像是这朵含苞待放的花,像一块等待发现的璞玉。

综上,而立、不惑、古稀、弱冠等等这些古代代表年龄的词语不都是出自《论语》,是古代各种诗词中的集合,是我国古代诗词艺术的结晶。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不是古来稀,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1、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

《礼记·曲礼》是著名儒家巨作《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的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有多人不是一人编写,而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据说,其中多篇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另外里面也兼收了先秦的其它典籍。

扩展资料:

原文相关段落: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白话译文:

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

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

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老夫”,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

参考资料:

-礼记·曲礼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什么?

出自:《礼记·曲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