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究竟开放到什么程度,敦煌一座遗址有何真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唐朝究竟开放到什么程度,敦煌一座遗址有何真相?,第1张

一直以来,谈及古代王朝,有一种负面评价,即“暴秦、烂汉、脏唐、弱宋、丑明、奴清”。所谓脏唐,一定程度说的是唐朝男女关系的过于开放,比如李治娶了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李隆基抢了儿子的媳妇杨玉环等,但这些是上层社会的乱搞,历朝历代都不干净,比如元清贵族的很多婚娶陋习,比唐朝要脏的多,因此关键要看民间风气如何。

那么,唐朝民间到底又开放到什么程度呢?敦煌发现一座遗址,解开了真面貌,这种开放的程度,让现代人可能都要瞠目结舌,以至学者感慨唐朝太开放了,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1900年,在甘肃敦煌市(如今酒泉下辖县级市)的莫高窟里,道士王园箓发现于莫高窟17窟藏经洞遗址,随后发现了大量唐代古籍文物。可以说,敦煌出土的古籍,每一本都令人动容,是无比珍贵的资料。让人遗憾的是,其中很多被王园箓贱价卖给了英法德日美等欧美文物贩子,导致中国敦煌文书大量遗失。

不过,幸运的是,莫高窟中还有大量文书没有被发现,从而逃过一劫: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122窟窟前又续有发现,发现了大量唐朝经典古籍。除了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唐朝官方文书、私人文书等(如契约、诉状、籍册、书仪等),给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其中,有一些资料极为有趣,反应了唐朝男女开放的程度,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在近代恋爱自由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婚姻是由长辈意志、政治捆绑或门当户对的经济条件等决定,根本不可能存在“情感对婚姻”的重要性。真若离婚,也只是男人一纸休书,让女人从此声名狼藉,女人很难主动离婚。

然而,从敦煌文书中却可以看到,当夫妻感情不和时,无论哪一方都有权提出离婚,这就是所谓唐朝的“和离”。而且,这种“和离”之后,女人不会受到社会道德、官方法律等歧视。所以,“和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敦煌文书中,就有十余件唐朝离婚文书,比如离婚文书名称为“放妻书”“夫妻相别书”或“女人与丈夫手书”等。

在《留盈放妻书(年代不详)》中,先讲述了夫妻感情很好,所谓“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但很快就出现婚姻危机,“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于是在乡老见证之下,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夫则任娶贤女”、“妻则再嫁良媒”,立契为证,从此互不干扰。

唐朝较为平等的婚姻关系,折射出的是社会风气和两性关系的开放。敦煌文书中的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唐朝男女关系的确比较开放。

《敦煌乡百姓康汉君状》是一诉状,讲述的是敦煌乡康汉君,向官府申诉,自己弟弟被吐谷浑人掠走,希望官府主持公道,将弟弟找回来。从这一点来看,唐朝官府还是很有威望的,也为百姓做过实事,所以康汉君才会申诉。

康汉君的这个弟弟,到底是什么人呢?其实,只是一个不知父亲是谁的“孽子”!原来,康汉君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却“不守妇道”“寡居生子”,由此生下了弟弟。

让人无语的是,关键诉状中有这么一句话,揭示出康汉君母亲的荒唐生活:“阿娘不知共谁相逢”!如果康汉君母亲只与一两个男人共度云雨,自然能知道孩子父亲是谁,关键是太多了,所以“不知共谁相逢”。

敦煌乡的一介村妇,都能这么放得开,而且还被社会所接受(诉状中正大光明写了出来),可见唐朝开放程度,绝对令人惊叹。如果放眼整个大唐,又何等旖旎?

除此之外,敦煌文书中还有一些开放记载令人叹为观止,就如同现在的男女关系秘籍。

敦煌文书《攘女子婚人述秘法》中,不仅有女子如何取悦丈夫,还有男子如何取悦妇人,或者如何泡妞,甚至还有更直白的秘诀——男女如何私通的各种土法,比如:

凡男欲求女妇私通,以庚子日,书女姓名封腹,不经旬日,必得;凡男欲求女私通,以庚子日书女姓名烧作灰,和酒服之,立即效验。

或许因为世道太乱,世人太开放,所以敦煌这个小地方,竟然也流传了“反外遇”的秘籍,就是如何判断妻子出轨的办法,与如今高明的情感文章几乎没什么区别,比如:

知妇人造事有外夫者,取牛足下土,着饮食中与妇人吃,时令夜间唤外夫名字;妇人别意,取白马蹄中土,安妇人枕下,勿使人知,睡中自道姓名。

对于大唐而言,敦煌尽管是沟通西域的要道,但总归只是一个小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小地方,甚至村民却都有如此精彩的生活,可想而知大唐的开放程度了,绿帽子可能满天飞吧。

或许正因如此,所以唐朝人才对李隆基夺儿子媳妇的行为见怪不怪,才对李治迎娶李世民妃子武则天的行为极为包容,玄奘徒弟辩机才敢私通高阳公主(房遗爱妻子),才会出现鱼玄机这样的情欲女皇这一切,都是因为唐朝社会太开放了!相信唐朝人穿越到了现代,会非常快的适应这里的情感世界吧。

所以,别总以为中国人情感含蓄,只是他们没有读懂大唐王朝而已。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等,无论提到哪一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都是让人羡慕无比的瑰宝。

当阿里达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四川大学的文史专家们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在汉典重光平台上回归了首批数字化的古籍,包含40余种宋元刻本、写本,共有20万页。让我们不禁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国古籍流失最严重是主要原因是战乱。当时许多所谓的外国科考队趁着混乱的局势,肆无忌惮的盗挖、偷运、走私、贸易。导致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众多古籍珍本纷纷流落海外。更有甚者连流落何方都无从得知。让国人为此感到心痛不已。

而在全球许多博物馆内都可以看见这些中国古籍的身影。让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经发出无奈的感慨:“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国家政府对这些流失海外的古籍也极其高度重视,但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我国想要全部追回这些古籍原件的难度非常大。有很多时候也是凭着爱国人士的一腔热忱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让古籍回家。

这些古籍都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载体。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更详尽清楚的路径。为了避免这些古籍再次流失遭受毁坏。我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保护研究院,除了运用传统的修补技艺来修补受损的古籍外。还通过数字化这种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得到长久的保存。每一本能传承至今的古籍都是无数前人耗费心血或牺牲生命保留下来的,而我们必须更好的将这些传承给后世子孙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流失到境外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海外民间的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 2000件。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

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宋代的钧窑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明代的掐丝珐琅等。

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唐朝究竟开放到什么程度,敦煌一座遗址有何真相?

一直以来,谈及古代王朝,有一种负面评价,即“暴秦、烂汉、脏唐、弱宋、丑明、奴清”。所谓脏唐,一定程度说的是唐朝男女关系的过于开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