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6收藏

中医儿科常识,第1张

1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

望诊 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2、审苗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

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3、辨斑疹:小儿许多疾病均可发疹。

病儿就诊前,家长需看看周身有无出疹,就医前最好给孩子穿松软、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4、查指纹: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

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

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 闻诊 就是听声音、闻味道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听声音,包括小儿咳嗽、啼哭、语言等;闻气味,除医生能感触闻到的气味外,还要家长配合口中气味、大小便气味等,以提供医生参考。 问诊 儿科问诊往往要家长代述,这就要求家长对病儿情况全面了解: 1、病孩的准确年龄。

2、病孩的畏寒、发烧情况,包括体温高低、发烧时间长短等。 3、病孩出汗的情况,白天出汗还是夜间出汗,出汗后退烧还是不退。

4、有无头痛、头晕、肢体痛。 5、大小便情况:主要是病孩的二便次数、形态(干、稀)、颜色、量之多少。

6、饮食情况:食欲状况、饮水情况、有无特殊嗜异等。 7、睡眠情况:安静、多梦、惊叫、哭闹、咬牙等。

8、病儿的生产史(是否足月、顺产、难产及出生情况)、病儿的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及生长发育史(包括体格、智力发育及学习情况等),也要尽量阐述清楚。 切诊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按诊。

小儿脉搏次数会因哺乳、啼哭、活动而增快,家长带小孩看病前要抚慰小儿安静,以配合医生的检查。

2中医对小儿腹泻怎样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1)伤食泄: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 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 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且去积消食,主要米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 g,麦芽5 g,谷芽5 g,山 楂10 g,茯苓10 g,黄连3 g,半夏5 g,陈皮3 g。

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 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还可服用小儿七珍丹。

若伴口渴者,可用大黄粉,以助通便。 (2)风寒泻:泄泻清稀,中多泡沫,无明显臭味,腹痛肠鸣, 或兼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有力。

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 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 g,紫苏5 g,半夏5 g,茯苓10 g,炒白术 10 g,陈皮3 g,泽泻10 g。若腹痛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 兼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导滞;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以渗 湿利尿。

(3 )湿热泻:症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 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 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主要采用清利药品以解表清里利湿,常用加味 葛根芩连汤:葛根5 g,黄芩5 g,甘草3 g,茯苓10 g,泽泻10 g,厚 朴5 g,车前草10 g,神曲10 g。

若小便涩赤而短者,加六一散(滑石、甘草)以清热利湿;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止痛;呕吐频 者加半夏、生姜汁或玉枢丹以降逆辟秽;湿邪偏重,口不甚渴者,加苍术以燥湿;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以清热除烦。 (4)脾虚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 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党参10 g,炒白术5 g,茯荅10 g,怀山药 10 g,炒薏苡仁10 g,炒白扁豆10 g,陈皮3 g,砂仁5 g,乌梅10 g, 炙甘草10 g。

若时见腹痛,加木香以理气止痛;久泻不止,而无夹杂 积滞者,加煨诃子肉、赤石脂以固肠止泻;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 加干姜以温中散寒。 (5)脾肾阳虚:症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 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抗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治宜温补脾肾,常用健脾益气汤合四神丸:补骨脂10 g,煨肉豆 蔻5 g,五味子5 g,人参3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吴茱萸5 g。脱肛者, 加黄芪、炙升麻以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肉、赤石脂、禹余粮等以收敛固涩。

上述腹泻,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可发生伤阴或伤阳变证。

3中医儿科生理有什么特

关于小儿生理特点,古代医家论述甚多,可归纳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两方面,理论上创立了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1。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用来比喻小儿时期的生长发育非常快速,形体发育,动作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均快速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的方面发展。

古人观察到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动态变化,理论上用“纯阳”来概括,称小儿为纯阳之体。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纯阳学说是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成为生理特点的理论依据之一。 2。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这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形气是指形体结构、气血津液和气化功能。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这种体质特点,古代医家早有论述。

清代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这种生理现象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奠定了“稚阴稚阳”学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

[举例]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⑴ 肺常不足 ⑵ 脾常不足 ⑶ 肾常虚 此外,小儿五脏功能生理特点,还表现为“肝常有余”及“心常有余”。

当然,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乃“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另一含义。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1邪正盛衰

邪正斗争不但决定疾病证候“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特性,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外科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变化受治疗用药的影响较大。

2气血凝滞

局部气血凝滞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皮肤增厚等。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则血肉腐败成脓。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邪毒、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则难以生肌收口。气虚下陷可致脱肛;血虚不润可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预后和治疗都有着密切关系。

3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有头疽生于项的两侧者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该经为寒水之经,也为多血少气之经,所以难以起发。臁疮本属难以愈合之病,而外臁与内臁相比较易于收口,因外臁为足三阳经所属,为多气多血之经;内臁为足三阴经所属,为多气少血之经。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敝体表的毒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由此可见,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4脏腑失和

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亦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故有“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本诸内”之说。因此,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如有头疽、颜面疔疮、疫疔、毒蛇咬伤等可因热毒、疫毒、蛇毒的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使毒邪走散,内攻脏腑。如毒邪攻心,蒙闭心包,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可见咳嗽、胸痛、血痰等,形成走黄、内陷危证。故古代医家有“五善”、“七恶”的精辟论述。

脱肛即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向外翻出而脱垂于肛门外。由于小儿在5岁以前骶骨弯度尚未形成,直肠肛管几乎呈直线下行,一旦患儿有百日咳,剧烈呕吐,便秘,腹泻等腹压增高的因素,都可促使脱肛发生。 ? 细心的父母常常会发现小孩大便时有一个鲜红色球状的东西(实际上是肠粘膜和肌层组织)从肛门脱出,大便后又自动回缩。医学上称脱肛,脱肛如反复发作,就得在大便后用手把它按回去。如果脱肛严重,而且长时间没有复位,就有可能引起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令父母忧心忡忡。因此,对于婴幼儿脱肛,及时矫正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脱肛的治疗,传统疗法往往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直接将脱出部分切除。然而,这种疗法往往创伤大、患者痛苦大、恢复慢,而且很容易造成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后遗症。据了解,济南肛肠医院治疗脱肛、内痔等采用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安氏注射疗法,无需开刀,直接采用药物注射的方式,根据“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中医理论,将安氏纯中药剂直接注入直肠粘膜,使药物直接与病灶接触,从而快速起效,达到迅速、更有效治疗的目的。 孩子脱肛发病的原因 据济南肛肠医院专家介绍说,诱发脱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三类:一、全身因素:营养不良小儿,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二、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容易滑脱。 三、促成因素:任何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脱垂。

最近我的身体很不舒服,出现了脱肛的情况,为此,我去医院做了治疗,因此在治病的过程中知道了脱肛的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吧。

1 其一:对于身体出现脱肛的情况,可以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此病多为气虚下陷,长时间腹泻不愈、久病卧床伤气、大便干结,均可以出现脱肛。治以补益中气,升提下陷。药用。便秘加熟军。另外可以针灸百会、长强,病久加足三里。

2 其二:对于身体出现脱肛的情况,可以采用保守疗法,如果脱肛继发于便秘、腹泻等疾病,就要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原发病治好了,脱肛多能痊愈。、

3 其三:对于身体出现脱肛的情况,可以采用肛门紧缩术:适用于直肠脱垂并发肛门松弛和肛门失禁者,但对肛门直肠急性炎症、肠炎和腹泻等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注意事项

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身体出现的脱肛的情况的同时,一定要在饮食上面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中医儿科常识

1中医如何进行小儿四诊 望诊 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