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国内外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张

早在1909年,彭克(Penck)和布留克涅尔(Brǔ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冰碛物,将第四纪划分为4次冰期与3次间冰期,这是将第四纪进一步划分的首次尝试。

在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第二届会议(1932)上,人们提出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将第四纪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4个阶段。其中早、中更新世界线(Q2/Q1),其划分标准为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更新世特有的属占多数,同时还有较少数新近纪残余种和少数现生种;而中更新世动物群则包括大量的更新世特有种,同时还有大量的现生种,可能还有极少数第三纪残余种。据此标准,早、中更新世界线一般置于078Ma左右。1973年,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威内尔雷姆(Wenner-Grem)推荐以古地磁布容(B)/松山(M)时的界线作为早、中更新世的分界,其时间也在078Ma左右,与生物地层学分界大体一致。中、晚更新世界线(Q3/Q2),晚更新世动物群包括大量现生种,只有少量更新世特有种,已不存在新近纪残余种。地层学界线大致在010Ma左右。

1940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苏联分会,又进一步将此方案与阿尔卑斯山的冰期进行了对比(表21)。

表21 阿尔卑斯冰期与第四纪生物地层学分期的对比

(据夏正楷,1997)

这两个方案至今仍为流行。我国第四纪划分主要采用前者,而以冰期作为第四纪划分的方案,未被广泛采用。

西欧的第四纪地质学家,根据西北欧冰缘沉积特征及间冰期喜暖植物群与动物群的存在,加上同位素及古地磁测年,建立了一个第四纪分期模式,该模式目前通用于西北欧(表22)。

表22 西北欧地区第四纪分期表

(据林景星,1984)

近年来,随着黄土、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测年研究工作的深入,对第四纪更新世的内分开展了进一步的对比研究。里奇蒙(Richmond)认为,以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和第6阶段的分界线及巴哈马、新几内亚最后一次高海面时间作为中、晚更新世的界线,时间大致在015~013Ma;晚更新世下界放在末次间冰期之始,时间大致在014~013Ma,它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下界一致,也和黄土剖面S1古土壤层相一致。

由于黄土-古土壤序列时间标尺具有与深海沉积、极地冰心氧同位素阶段古气候冷暖旋回变化的可对比性,已成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基石之一。我国黄土高原巨厚的风成黄土堆积,自上而下可数出33层古土壤(S0—S32)和33层黄土(L1—L33)相互成层。L2—L15为中更新世离石黄土,S15—L33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其下为新近纪黏土。

NWRutter(1992)也曾明确指出中国黄土的地层结构、磁化率曲线及粒度曲线表明: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古气候演化历史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地球轨道变化可能是黄土-古土壤反复叠置的驱动机制,这为黄土剖面的轨道调阶时间标尺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刘东生等(2000)、丁仲礼等(1994)、刘嘉麒等(2000),根据黄土地层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均存在明显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的事实,以宝鸡黄土-古土壤序列剖面为代表,分别就黄土-古土壤序列及粒度曲线与国际公认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了对比,开展了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对比,得到260Ma以来与深海(DSDP607孔、DSDP677孔)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s,MIS)相互对应的年龄标尺(见图21)。

目前,国际地层表第四纪通常采用二分即更新世和全新世。但更新世又分Calabrian期、Sicilian期和Tyrrhenian期,实际上也是三分。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多采取三分的方案:

2311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Qp1)/中更新世(周口店期)(Qp2)界线

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界线通常划在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期(B/M)转换界线上,时间为078Ma,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19/20阶,黄土剖面的L8层中或S7底界,也恰为周口店组的底界和泥河湾剖面中小渡口组的顶界。

从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界线到第四系底界(Qp/N2界线)属于早更新世(Qp1),这段地质历史很长(260~078Ma),如何进一步划分,目前研究得尚少。有人建议,以古地磁贾拉米洛(Jaramillo)亚时(时限为097Ma)和奥尔都维(Oldo-vai)亚时(时限为187Ma)为界,划出早早更新世( )、中早更新世( )和晚早更新世( )。

2312 中更新世(周口店期)(Qp2)/晚更新世(萨拉乌苏期)(Qp3)界线

中更新世(Qp2)/晚更新世(Qp3)界线,近年来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划在末次间冰期起始的时间即0128Ma,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5e的起始时间,从这时起发生了第四纪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海侵;中国黄土地层中为S1/L2的界线,也为周口店组的顶界和萨拉乌苏组的底界。

2313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期)(Qp3)/全新世(Qh)界线

多年来,人们一直把10000a以来这段地质历史称作全新世。从这个时期开始,自然界和生物界趋于现代化,气候也从冰后期开始转暖,结束了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突冷事件。根据新近发表的资料,这个事件结束于约11050a前,而WDansgaard等测定为10700a前,AHubbard根据在苏格兰的研究结果,新仙女木事件为约12900~11000a前,SBondevik等对挪威西海岸海相沉积研究给出新仙女木事件介于约12300~11000a前。

全新世从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开始,其年龄约为11000a。CEmiliani根据深海岩心中有孔虫介壳氧同位素O18/O16值建立的同位素期,将第1期定为全新世。我国以黄土堆积比较普遍且稳定、到处可见的全新世古土壤(S0)与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1)为界,也恰为萨拉乌苏组的顶界,其时限一般为11000a。江苏建湖庆丰湖相沉积剖面给出全新世底界14C年龄为10085a(未做日历年龄校正)。

综上考虑,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认为晚更新世(Qp3)/全新世(Qh)界线定在11000a较为合适。

国外对余华小说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文学批评:在国外,许多文学评论家对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他们从小说的风格、叙事结构、主题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创作特点。其中一些研究者特别关注余华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人物形象刻画,认为这些是小说魅力的体现。

2 哲学思考:除了文学批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对余华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小说中提出的关于生命、人性、自由等议题进行讨论,指出作品中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和哲学思考,认为这些思考加深了小说的内涵。

3 农民命运和家庭价值观:国外学者对《活着》中反映的农民命运和家庭价值观颇为关注。他们通过文本分析,探讨了小说中农民家庭的生活困境和余华对家庭价值的独特理解。

4 政治寓言:部分国外学者将《活着》视为一部政治寓言,深入分析了小说中的政治隐喻和时代背景。他们从小说的历史语境出发,探讨了余华如何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他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看法。

总的来说,国外对余华小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余华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国外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从绘画的角度来研究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横向选取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这两部分,纵向联合悲剧主题和人物命运考察绘画色彩的动态变化。最后在结语中对十九世纪的绘画尤其是英国的风景画做了简单梳理,结合哈代所生活的环境和小说创作的年代特征,以及作家本人的经历与爱好,阐述他和绘画的渊源,从而解释小说中为何有这些绘画特色。本文分三章: 第一章:本章考察环境描写中的绘画特色,这也是哈代绘画特色体现最明显的地方。本章分两节来探讨,一是考察自然风景描写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受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的影响;二是探讨场景描写中的印象派风格,有着明显雷诺阿、莫奈这些印象派大师的影子。本章将风景和场景细分出来,不仅指出具有画面美的环境描写,更在于研究哈代如何将那些同时代著名画派的绘画手法运用到文学中的。 第二章:本章考察人物描写的绘画特色,哈代的人物描写同样也深具绘画美。本章分三节来探讨,一是分析人物肖像画,充分运用了印象派的绘画元素使人物具有高贵的“浮雕”美;二是分析哈代如何将人物心理情感通过可视性的图景表现出来;三是研究哈代如何大量地运用色彩象征来暗示人物性格,将正反人物的塑造和白黑等颜色的象征义结合起

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在国外研究中,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在村落更新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和做法。

德国的村落更新过程是连续、系统的,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涉及到村民、政府和建筑师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建筑师的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

日本村落的更新则倾向于小规模改建和修缮,尽可能保留历史和文化的印记,很少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

此外,英国的乡村发展状况也值得关注。18世纪初,英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农业发展逐渐下降。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意识到农业振兴和农田保护的重要性。1947年的《城市和乡村计划法》明确规定防止城市向乡村扩展。2004年,英国颁布了《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当前乡村规划和管理的基础,重点解决了经济和社会振兴、人人享有社会公正以及提高乡村价值三个问题。

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状况和德国、日本、英国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法国在新乡村空间不仅具有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还具有居住、娱乐、工业和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功能。然而,总体来说,这些国家的乡村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金缺乏、政策不足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乡村发展状况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村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敦煌历代飞天》来自敦煌画院的馆藏品。

飞天是敦煌最具代表的形象,大家最为熟悉的是唐代飞天丰腴飘逸的形象,其实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在不同历史具备不同的形象特征:北魏古朴,唐代丰腴,元代壮硕。[1]

通过历代飞天这一经典形象的观摩、对照、欣赏,不仅可以欣赏到敦煌壁画的美的延续,更能看到历代画师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在人物造型上的技法演变。

艺术计划联合敦煌画院于百度APP全网独家发售《敦煌历代飞天》系列数字藏品,基于百度超级链,这些艺术作品,将以数字藏品的形式被长久记录、长远传承。

国外的立体书研究现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在立体书的主题上,国外的立体书研究以儿童读物为主。通过立体形态展现童话故事、科学知识、文学名著等内容,在视觉和触觉上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在国外,立体书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艺术、设计等领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立体书的创新设计方面,国外的立体书也做出了许多尝试。例如,有些立体书采用了特殊纸张和印刷技术,使得书籍不仅具有立体的效果,还具有光影、声效等互动元素,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此外,一些立体书还引入了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可以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立体效果和互动内容。

总的来说,国外的立体书研究现状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进展,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互动化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民族纹样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较为丰富。国内方面,传统纹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纹样的起源、演变、分类和应用等方面,并且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国外,传统纹样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认为传统纹样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具体来说,国内方面,传统纹样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学者们对于传统纹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纹样的起源、演变、分类和应用等方面。传统纹样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国外方面,西方学者们主要关注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认为传统纹样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传统纹样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总的来说,传统纹样在美术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艺术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国内外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

早在1909年,彭克(Penck)和布留克涅尔(Brǔ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冰碛物,将第四纪划分为4次冰期与3次间冰期,这是将第四纪进一步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