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女眷教育特点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女眷教育特点有什么?,第1张

一、古代中国女子教育模式

由于中国古代女性角色并定位为相夫教子,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的价值只能通过男子间接体现。如“孟母三迁”、“画荻教子”、“岳母刺字”等,均属此类。而求学途径,则多受教于父兄,属家庭教育模式。此外,还有类似职业教育的秦楼楚馆的师徒授受。当然,还有佛寺道观中对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女子受教育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现分别予以探讨。

1、家庭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为不难发现,青史留名并有著述作品传世的女子多为世家出身,由父兄启蒙并因家世而知名于天下。如前述之班昭、得益于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蔡文姬则受教于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于其父李格非,均属此类。

2、青楼教育

沦落为风尘艺流之女子,多貌美聪慧却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师徒授受方式而传其才艺,使之不绝。赛金花之才艺,便依此途径而习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剥夺了一般女子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的结果。

3、寺观教育

在中国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门,青灯黄卷,伴随着信仰,靠坐禅、诵经打发时日,消磨青春。读经需识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师之角色。自金元时期,全真道创立,道观中道姑之生活内容与佛寺尼姑大体近之,只是所诵经书不同,修道内容有异而已。由于佛道信众之出世取向,使其才华多不显露于俗界,故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较上述两途为小。

4、学校教育

直至当今,世人仍多认为女子学校教育出现于清末。其实,早在明末,特立独行的“狂人”李贽就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曰随园,世称随园老人。他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数十人,并亲自编辑《随园女弟子诗选》,收女弟子28人之诗。其中最为知名者有席佩兰、孙云凤、孙云鹤等。与袁枚同时代的诗人陈文述,亦招收女弟子,其女弟子诗有《碧需仙馆女弟子诗》。陈文述女弟子中,尤以吴藻最为有名。吴藻,字苹香,号玉岑子,浙派中著名女词人,著有《花帘词》。由于知识女性群体的壮大,清代女子还曾创办文学团体。康熙年间,顾之琼创建蕉园诗社,成员主要有顾姒、

紫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史称“蕉园五子”。清中叶,女诗人张清溪曾创办清溪吟社,成员均为吴中人,被称为“吴中十子”。这些结社赋诗等社会活动,尽管屡遭保守势力的抨击,但也得到过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并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红楼梦》中描写的菊花赋诗、海棠结社、怡红行令、潇湘论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贵族女子文学活动的生动写照。

仔细考察中国历史上女子教育落后与凋敝之原因,将女子排斥于科举取士之外的作法,当是最大的负面影响因素。隋唐时期兴起值清末废止的科举考试,是古代知识分子获取功名、向上攀升的主要途径。然其规制虽一直在变化之中,但不准女子应试,却是一以贯之的传统。致使科举英才的行列中,竟无一巾帼之人,真乃令人抱恨。清人蒲松龄所撰《聊斋志异•颜氏》,描写有颜姓女子出身文化世家,聪颖过人。其夫屡试不第,她声言若应试,必能题名,其夫颇不以为然。后颜氏女伴男装,二人以兄弟相称,回到原籍,世人皆不知真相。颜氏应乡试,“中顺天第四。明年成进士,授桐城令,有吏治。寻迁河南道掌印御史,富埒王侯”;“明鼎革,天下大乱。乃告嫂曰:实相告:我小郎妇也。以男子阘茸,不能自立,负气自为之。深恐播扬,致天子召问,贻笑海内耳。嫂不信。脱靴而示之足,始愕,视靴中则絮满焉”。随属传闻,不可确定真伪,但亦并非空穴来风。

其实,在明清时代,簪缨之家、书香门第,女子读书已蔚为风气,对女性才华的开发被看作是对其未来婚姻的一项重要投资。毛奇龄、袁枚、陈文述等文人还招收女弟子,诸多诗人也由衷欣赏女性的创作,赞美女性的才华。才女辈出成为明清两代文坛十分引人注目的景观。

时至清末,事变日亟。随着西方进步理念的引入,社会进步提速,科举制度被废除,女子受正规教育的人数大增。新中国成立,中国女子因数千年压抑而蓄积的巨大能量在数十年内爆发,在诸多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足可与须眉抗衡媲美。

-------不知道来自哪里的东西

唐朝是女子最为开放之时,不过随着宋明理学的出现,三纲五常使女子的思想,行为受到禁锢,到了明清之时,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整个社会的趋向。

中国礼仪之邦的名头,绝对不是白叫的。翻阅古籍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于各种礼仪的要求。礼与仪,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礼是概念,仪是表现。可能很多人都对“大家闺秀”有过自己的想象,但是,作为大户人家的女儿,绝不是仅仅出生在大家族,就可以被叫做大家闺秀的。在注重礼仪的古代,女子们有专属的礼仪要求,而今天要带来的,就是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俗称“大家闺秀练成法”。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并不是所有大户人家的女儿都叫做大家闺秀,我们来看一看“大家闺秀”的定义:指世家望族中才貌双全、品行优良的女子,也泛指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出身。出身于名门望族,这只是成为大家闺秀的第一步,不过这都是在等级制度比较严格的古代,放在现代来说,即便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同样也是能够拥有“大家风范”的。

这也就提到了,大家闺秀的第二步,良好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决不简单只是文学方面,虽然文学也很重要,但只是一方面,另外一点,就是礼仪。我们常常用来形容的词有什么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从四德”,但是,尽管学习古代的礼仪也需要明白,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制度之下产生的规则,适用于古代,并不适用于现代。曾经有过人用这些当做教条,教导现代女性,这是很落后且不合时宜的,可以去了解,但是不值得去学习。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说到具体的“仪”,不仅现代有解读的书籍,古代也有。限于古代女子的地位和普遍现象,所以古时候的礼仪书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在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等方面。因为女子没有办法像男孩子们一样出门去读书,只能在家里接受一些教育,或者是父母,或者是亲属,也有专门在外面聘请的老师进行教授。

女孩子们学习所用的书籍,也有很多种。比如,为妇女立传的《列女传》,宣扬遵守礼法的妇女的同时,也赞扬了很多关心国事、具有很高的才学的女子。再比如讲道理的《女诫》,从理论方面讲明女子立身处世的道理,并且对女子言行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和约束,被奉为是古代女子教育的经典。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除此之外,《闺范》《女论语》同样也是为女子教育而写,还有帝王后妃、重臣名儒所写的读本,比如长孙皇后的《女则》,武则天召集士人所写的《孝女传》,明朝数位皇后的《女训》《女鉴》等。

讲述女子礼仪的书籍非常之多,不仅有面向皇宫后妃的,还有面向官宦闺秀的,也少不了面对普通人家的女子们的,各个阶层不尽相同,身处不同阶级,学习自己该学的礼节。

这些礼节,要求都是很严格的,比如露脚的问题,古代女子,尤其是还没有结婚的闺秀,绝对不能轻易在外人面前露脚,尤其是陌生男子。走路的时候,要“步从容”,不急不缓,落落大方。站立的时候,不能够站在门口,这样会妨碍到别人,而且显得非常不端庄。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走路遇到转弯的时候,拐的角度要大一些,免得碰到棱角,或者其他不必要的伤害。从尊长身边离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表达出一种不舍和敬重的感情。而如果是自己在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面前经过的时候,要低头弯腰,小步快走,表达自己的尊敬。

这些规则,有一些对于现代人,不论是男还是女,都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离开尊长的时候要缓步,虽然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做,至少能够有一些教育作用,也就是一直提倡的尊敬长辈。尊敬其实只是一个理论,毕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那么怎么样才是具体行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很多古籍当中去寻找答案,小编就不多赘述。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怎样练成的

但是,毕竟这些规则诞生于封建社会,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适用于我们,比如不能随意抛头露面,或者前面提到过的露脚问题。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来看,现在每一个女性都是“有违妇德”的。所以,辨别好坏,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只不过,历史上却总会出现几个一反常态的女子,小编印象最深的,当属李清照了。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如果按照一般概念来说,她的出身也足够她成为一个大家闺秀。但是,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却不按常理出牌,书香门第的教育之下,她却成为了一个赌徒、酒鬼,可是,偏偏却又有着世人无法比肩的才情。这样的女子,同样是大家闺秀,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同寻常的大家闺秀。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的神仙体系较为复杂,神祇很多。其中就有一母二圣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等神仙。

王母娘娘,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

由于受到一些神魔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人误以为道教神仙西王母(王母娘娘),与玉皇上帝是夫妻或兄妹,甚至母子关系,但西王母并不是玉皇上帝的配偶、姐妹或母亲。

西王母,道教也称为瑶池金母、金母元君,全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极瑶池大圣九光太妙龟台西王金母大天尊”,民间简称王母娘娘或金母。

在上古时代的汉族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

《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玉山中。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的西王母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嫦娥就是因为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

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归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秘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玄子之术后,遂克蚩尤于中原。当虞舜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自玉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九州疆域的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仙人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山东泰山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道观加以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其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赢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

据《列仙全传》记载:她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凝聚而成,配位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乃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统领,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属她管辖。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据道书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里,是一座叫做“阆风”的空中花园中,一共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与“玉卮”。王母有件宝物,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因此,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西王母的诞辰,举办盛大的法会,俗称为“蟠桃盛会”。上庙进香的信徒特别多,特别是婚后不育和屡生而亡婴的妇女焚香最诚,乞求赐子和赐福。

明清以降,西王母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三月初三王母圣诞庆祝活动的影响遍及整个中国。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她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女眷教育特点有什么?

一、古代中国女子教育模式 由于中国古代女性角色并定位为相夫教子,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的价值只能通过男子间接体现。如“孟母三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