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关于雕版印刷术的知识?
所谓雕版印刷术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上,再在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在古代,又称为“版刻”、“梓行”、“雕印”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书籍生产成本,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那么,雕版印刷术究竟是什么年代发明的?学术界存在各种说法,至今仍没有定论。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汉代说一些学者主张,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据《后汉书•张检传》载,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山阳高平县人张俭得罪了宦官侯览,四处逃亡,朝廷遂“刊章讨捕”。元代学者王幼学释“刊章”为“印行之文,如今板榜”,即印刷追捕令。清代不少学者赞同这种观点。但当代很多学者认为此说并不可靠,认为《后汉书》所提到的“刊章”是指印章刊在封泥、帛或纸上之意,刊章技术并不代表雕版印刷术。而且东汉时还并不具备印刷业产生的条件。除此之外,如果东汉时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那么为什么在之后的四五百年里又悄无声息了呢?
隋朝说一些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据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十二月八日,隋文帝下令崇佛,诏书中有“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语。由此,明学者陆深首次提出隋朝为“印书之始”。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一书中指出“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学者孙毓修在《中国雕版源流考》指出“按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亦谓隋代已有雕本,是我国雕版托始于隋。”罗振玉的《鸣沙石室秘录》中记载,宋初曾翻雕隋朝时所刻的《大隋求陀罗尼》。隋朝时具备了印刷术产生的各项条件,在唐初的遗物中还保留着许多印制的佛经,这些佛教很可能是隋朝印刷的。此外,《隋书》、《北史》等文献中也提供了相关的佐证。但是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大隋求陀罗尼》实际上是《大随求陀罗尼》,“大随求”为佛教术语,是“大自在”之义,根本与隋朝没有半点关系。(3)唐代说大多数学者赞同唐代说。据明代《弘简录》记载,唐太宗皇后长孙氏曾著《女则》,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将其“令梓行之”。在日本神户还保存着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罗尼经》,据考究,这是引进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而印刷的,由此可推断印刷术始于唐代。
我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分为雕版和活字印刷两种。
雕版的质量较好,多用于官刻和有钱人的私人作品。还有就是佛经。(每个时代都有有钱的宗教人士。)
活字因其价格低廉,多用于民间用品,如课本、日历等。
----------------
还有什么相关的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和我联系,咱们共同探讨。
刻书匠。
简言之,刻书匠就是古代刻版印书的人。雕版印刷技艺不仅要有书法功底,还得具备娴熟的刀法,才能把字、画刻出棱角与神韵。刻书匠要学习雕版、上墨、印刷、装订。等技能,而且全是手工完成,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
几乎每个江西人都知道一句谚语: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既是一种特定书籍的统称也是一门传世的手艺,更是金溪浒湾镇的荣华。旧梦街巷两侧,全是比邻而立的老铺面房,房屋座座高敞,门扇高高大大,因为年深日久而泛着黝黑的色泽,有的全然关闭着,有的略敞一道小缝。走到巷头第一座时,恰有人端着洗衣盆走出来,昔日的商铺显然已变身民居了,只不过这条街还保留着早年的名字一书铺街。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迹使之被认为是稀有的书中典范
雕版印刷技艺是江苏扬州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
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2006年,该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扬州市的陈义时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技术源头。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不过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
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
扩展资料:
文化影响
“传统技艺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州的一张历史名片。”一位专家表示,建立传习所,能让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传统的优秀民族工艺过程中,要进行创新。
在延续传统工艺历史文化和原有的、传统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为之注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元素和活力,使之更能展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更能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参考资料:-雕版印刷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你知道哪些关于雕版印刷术的知识?
本文2023-10-21 14:08: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