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朝鲜古代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韩国和朝鲜古代历史,第1张

二战前是统一的,被日本占领在之前是大韩帝国,再往前是朝鲜王朝

大韩民国(대한민국‎)是一个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端的国家。西南是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及对马海峡,东边被韩国东海(日本海)包围着。北面隔着非军事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峙。原来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同一国家,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后,大韩民国于1948年由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议长李承晚立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庭抗礼。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한국‎),但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区别,韩国人往往将自己的国家称作南韩(남한‎),而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作北韩(북한‎);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以前往往将自己的国家称作北朝鲜(북조선‎),而将大韩民国称为南朝鲜(남조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未与韩国建交以前,一直都称大韩民国为“南朝鲜”,1992年两国建交以后,已经改称“韩国”。

朝鲜一词在中文中有多重意思。它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和民间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又是包括朝鲜和韩国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的称呼。

在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朝鲜”一词的是《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史记》中也有箕子东迁至朝鲜的记载。朝鲜最古的史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也将箕子朝鲜作为“朝鲜”一词作为国名出现的开始。但从周朝至汉朝,“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见《魏书·东夷记》)。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此后“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此后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在以“权知高丽国事”名义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拟了两个国号请其代为选定。两个国号一为“和宁”,一为“朝鲜”。其中和宁为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在高丽朝任万户时的就仕之地,朝鲜则为古名,有“朝日鲜明”之意。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独‘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其本名而祖之”,李氏政权遂以“朝鲜”为国号。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在李氏朝鲜时期,朝鲜人自称多为“东国”、“大东”、“海东”、“东邦”,此外朝鲜文人在一些著作中还以“震域”、“槿域”、“青丘”、“鸡林”、“八道”、“三韩”来指代朝鲜。由于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朝鲜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李氏朝鲜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丽”作为朝鲜的别名。

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处的“韩”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朝鲜语中也有“大”或“第一”的意思。1910年韩日合并后,日本恢复“朝鲜”的名称,并设立朝鲜总督府。而在上海成立的朝鲜民族流亡政府则自称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韩民国”的国号来源于“大韩帝国”。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之后,1948年成立的南方政权沿用了临时政府时期的国名,即大韩民国。北方的***政权则沿用了日据时代的名称——朝鲜,定国号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此后政治意义上的“朝鲜”仅指朝鲜半岛北部。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确定朝鲜族、朝鲜语、朝鲜半岛等名词时沿用北方的称法。在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一般称其为“南朝鲜”,在建交以后,对其简称为为“韩国”,相关对应名称有时使用为韩民族、韩语、韩半岛。

在古朝鲜时期,朝鲜古代王国的几个部落从满洲南部迁移到朝鲜半岛。此后,从三国时期的高句丽时期到统一的新罗时代,到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韩国是朝鲜半岛深受中国的影响的国家。

为了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封圣,并定期向中央政府致敬,朝鲜最高统治者只称王,不敢称皇帝;只有在清朝日本衰落和朝鲜统治之后,中国中央政府才失去对朝鲜的控制权力。

韩国制造了铁制工具和铁制武器。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方面,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的强烈影响。然而,仅仅了解文化交流并不能完全解释韩国文化。

正确理解朝鲜人民的各种特征也是必要的,这些特征必须结合朝鲜人民的历史发展来解释。

在高丽王朝末期(918-1392),新儒学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最终发展成为支配朝鲜时代(1392-1910)的哲学思想。它是在与中国元朝的文化交流中被引入韩国的。

扩展资料:

韩国的文化受中国影响十分明显,早在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治国的策略,有些东西照搬照抄地拿回去后经过“本土化”之后吸收为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对新罗国影响十分久远,新罗也因为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而强大起来因此统一了朝鲜半岛。

1882年,朝鲜国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将出使日本,临行前向中国清朝请求将中国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清政府回复称藩属国不能用五爪龙旗只能用四爪龙旗。

由于当时朝鲜当局对日渐没落的清廷已经不买账了,所以不接受清廷的要求。其时奉李鸿章之命出使朝鲜的中国使节马建忠(中国近代大语言学家,当时和其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一起出使朝鲜国)建议朝鲜政府采用中国传统的太极旗作为国旗使用,这个建议得到了朝鲜国政府的采纳。

所以,最早的李氏朝鲜韩国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图案的太极八卦旗。

后来,一名英国驻朝鲜的使节用西方文化美学的角度为这面太极八卦旗做了大幅度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对称拉伸,使整个国旗图案呈长方形 ,把阴阳鱼图案改为红蓝两色,这样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韩国太极旗。

-韩国文化

韩国是一个非常自大的国家,历史上他们上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洗礼,这也给韩国留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韩国的历史古籍是用汉字书写的,就连韩国的国旗那也是当年大清官员设计师的,上面的太极八卦自然也是中国人发明的;韩国钱币上也印着中国汉朝发明的浑天仪。但韩国人却大言不惭,表示浑天仪是他们发明的,为啥中国人发明的浑天仪会被韩国人“据为己有”呢?

浑天仪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人对于天象的观察和崇拜,一直以来东西方的先贤们都对“天”到底是什么争论不休。汉朝时期“浑天说”的宇宙理论在中国非常流行,这个学说认为天内充满了水,而天则靠着气支撑,地其实是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根据这套理论,中国古人创造除了用于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实际上所谓的浑天仪有两个部分构成:浑象和浑仪。浑象是一个巨大的圆球,上面刻着星宿、赤道等信息,而浑仪则相当于观测仪。

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浑天仪,汉武帝将儒家学说当成了正统思想,“天人感应”也要求对天象进行及时有效的观测。这一时期,皇宫里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便制造了浑天仪。东汉时期张衡在担任太史令的时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了空前铜铸浑天仪。史料记载,张衡的浑天仪使用漏斗滴水推动圆圈,各种天象便能展现在人们眼前,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全都和现实完全吻合。

在张衡浑天仪的基础上,后世的科学家也进行了改进,比如说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都增加了浑天仪的一些结构,使得观测结果更加精准。深受中原王朝影响的朝鲜半岛也非常重视天象,于是唐朝时期便从中国引进了浑天仪。在韩国人看来浑天仪能够观测天象,简直就是古代的“望远镜”,他们不会想到这其实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

韩国人却毫不在乎这一点,毕竟他们国旗上的太极、八卦图案全都来自于中国!2007年韩国发行了新版的1万元面值的钞票,这张钞票正面印的是朝鲜古代著名帝王世宗大王的头像,而背面印的就是中国的浑天仪!由此可见韩国人已经完全把浑天仪当成了韩国人的东西,毕竟各个国家钞票上印的都是本国本民族的伟人或者极具特色的东西!韩国恬不知耻把中国的东西印到自己的钞票上,实在是令人咋舌。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鲜,击败当地诸韩土著的各部落首领, 当上了朝鲜国王,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过这个王朝是汉族建立的不是朝鲜族建立的。不知道箕 子

为什么没有把甲骨文汉字带到朝鲜?

前194年,中国西汉时期,燕国贵族卫满反汉,东逃到朝鲜,推翻箕 子第40代孙,建立卫氏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汉族政权。

前108年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 浪(平壤)、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听说郡首都是当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来自长安-洛阳的汉族 流官),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

南部的诸韩民族仍然处于部落时代。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自此中国文言 文长期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

勿吉人(族的祖先)是挹娄人的后代,以强悍著称,向西驱逐扶余,扶 余只得苟延残喘。

扶余金蛙王(其王宫据说就是现在的君安证券吉林营业部)喜欢义子邹蒙,而不喜欢太子 大索,大索联合其他六个王子合伙谋杀邹蒙,邹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丽王国(后来迁都平壤)。

邹蒙 的儿子是琉璃,琉璃的儿子大武神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击败扶余王大索,灭掉扶余。

邹蒙建立高句丽后不 久占有了真蕃、临屯,前82年,汉昭帝刘弗陵废弃真蕃、临屯两郡。

同时,朝鲜半岛南端出现三个小国 ——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朝鲜族的祖先)。

“han”在古朝鲜语中是“大”的意思,当时三韩还 没有汉字,后来汉字传入朝鲜,朝鲜人就将“han”写作“韩”字。

除三韩外,朝鲜半岛上还存在伽椰等国 家政权。

北部的则乐浪、带方一直稳定地属于中国的汉、魏、晋管辖。

中国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割 据称侯,控制乐浪郡,乐浪成为东北亚各族的交通中心。

204年,度子公孙康割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统 辖中日朝交往事宜。

23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自称燕王,联络孙权反魏,阻断各族交通。

238年魏国司马 懿灭公孙渊,魏国控制朝鲜半岛中北部,乐浪和带方重新成为交通枢纽。

239年,日本邪马台国派使者到带 方郡,要求向魏国“朝献”。

此后,中日两国多次通过带方等郡来往,形成密切关系。

285年中国西晋时 期,朝鲜人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赠给倭人,可见朝鲜半岛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邪 马台国军事力量较强,多次对朝鲜南部用兵。朝鲜往往成为日本的侵略对象。

二、三足鼎立时期的朝鲜半 岛 313年,高句丽趁西晋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

过了三年,西晋灭亡。

337年,慕容光在辽宁建立前燕,首都义县,352年灭掉汉族冉魏政权,370年被前秦灭亡。

384年,慕 容垂在定州建立后燕,398年慕容宝被北魏战败,逃到老家义县,407年,后燕高句丽族大将高云处死慕容熙 建立北燕,

后来汉族人冯跋成了北燕皇帝,统治着整个辽宁省。

就这么一个小政权,高句丽居然怕他,大概 是仰慕汉族文化,高句丽对北燕称臣。

346年和356年,马韩中的一个小部落统一马韩诸部,建立了百济国, 国王姓扶馀,系从北方南迁的高句丽人;

另一弁韩中的小部落则统一了弁韩、辰韩诸部,建立了新罗国,国王姓金,系本地人士。

朝鲜半岛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300年,日本大和国(倭)建立。

随着日本的统一和 强大,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济。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和中国东晋-南朝通好, 又和倭结盟。

而高句丽与中国北方政权关系密切。

369年,倭侵占弁韩(今韩国庆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 地方,设“ 日本府”统治之。

百济也成为倭的朝贡国。

384年,佛教由东晋僧侣传入百济。

391年,倭渡海大 破百济、新罗。

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征伐百济,百济臣服。

但是,399年,百济又勾结倭,进攻新罗,倭军一 时遍布新罗。

400年高句丽派兵支援新罗,追至任那和加罗。

404年,倭军侵入带方,又被高句丽打败。

413 年,倭改变策略,主动和中国南朝汉族政权修好,想借中国南朝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剩余势力。

438 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为“使持节、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 军、倭国王”,

妄图取得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绝。

420年,南朝宋顺帝为了牵制强大的高句 丽,将百济王封为“镇东大将军”,但新罗与南朝宋没有联系。

出于同样目的,封倭王为“使持节、都督 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掉汉族 的北燕,统一中国北方。

亡国的北燕皇帝冯弘跑到高句丽居然继续在高句丽国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丽干 掉。

五世纪下半叶,倭在朝鲜半岛势力衰退,而以平壤为中心的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

后来甚至乘北魏内 乱,占领北魏领土(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

这就是现在的韩国人声称辽宁和河北省都是韩国领土的历史渊 源。

436年,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汉城, 百济迁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扩大疆土。

479年,倭出兵新 罗,虾夷族士兵起义,不战自乱。

512年,百济要求倭割让任那四郡,倭被迫答应。

562年,任那政权被新罗 所灭亡。这对倭是沉重的打击。

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新罗也逐步强大起来。

600年,倭为恢复在任那的统治,远征新罗,虽然取胜,但没有达到目的。隋朝也多次进攻高句丽。

618年,高句丽派使者到倭联络通 好。同年,唐朝建立。

645年 ,唐太宗也派兵进攻高句丽,同时与新罗保持良好关系。

660年,百济受新罗 和唐朝的夹攻,首都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机出兵朝鲜。

663年,新罗和唐朝 在白江村(今朝鲜锦江)大败倭军队,灭了百济。

三、统一的古代朝鲜半岛

665年,高句丽发生内乱,668 年,高句丽被唐朝灭亡。

但高句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对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句丽在迁都后改称,国亡后,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 入汉族和满族,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极少数;

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来源於半岛的土著三韩族;

因此之对 於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颇有些 类似之处]。

唐朝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

朝鲜半岛仅剩下新罗和唐朝势力。

倭又很快和新罗恢复了国家关 系。

907年,唐朝灭亡。

935年,王建推翻新罗王朝,建立王朝(王氏朝鲜)。

936年,乘中国的分裂, 统一朝鲜半岛。英语中korea就是“”的译音。

和倭的官方关系不好。

977年,海盗还大 举进攻日本。

1216年,中国北方的契丹大举进攻。相继臣服契丹和金。

1259年,蒙古征服。

1274年,元朝镇压了的一切反抗力量以后,强征25000人进攻日本,但是失败了。

13世纪上半叶, 倭寇第一次兴起,他们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1223年,倭寇大举侵入金州。

1323年—1422 年,倭寇共计侵略382次,不仅蹂躏沿海各处,而且深入内地,成为的心腹大患。

同时倭寇不断抢 掠中国沿海。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朝建立李氏朝鲜,明太祖朱元璋同意 “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 作为国号的开始。

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 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

李成桂一方面加强防倭,一方面谋求与倭官方发展关系。

倭满足了朝鲜 的要求,命令禁绝贼船。

1401年,倭派使者到朝鲜。

但是倭寇没有得到根治。

于是朝鲜决定以武力解决倭寇 问题。

1419年,朝鲜发动已亥东征,大举进攻日本的对马,清剿倭寇。

倭国朝野震动。但朝倭关系仍然保持 友好。

1433年倭接见朝鲜使者。

1481年,倭向朝鲜求《大藏经》。

十五世纪中叶,朝鲜出现了拼音式的谚 文,从此汉、韩两种文字并存。

1593年,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进而梦想统治朝鲜和中国。

早在1595 年,他就写信给朝鲜国王,声称准备统治明朝疆土,要求朝鲜臣服,遭到拒绝。

1592年,丰臣秀吉派军入 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倭陆军节节进逼。1592年,倭将小西行长攻陷朝鲜京城。

希望亲能满意^^也能采纳~感谢您!!!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他们在还未发明文字之前都是使用汉字,贴春联这项民俗活动同样引自于中国。存在时长已超过六千年的中国汉字被视为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韩国、日本等国家。有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至今没能明确它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虽然无法明确汉字的起源,但是这并不妨碍汉字的传承。基于汉字的传承,诸多珍贵的历史典籍得以流传下来,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汉字虽说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它的影响却不仅仅只限于中国。中国汉字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是东亚各国公认的国际交流文字,此外因为汉字的巨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内包含了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家。其中就韩国来说,韩国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直到十五世纪经由世宗大王之手才出现的。在这之前韩国所使用的文字一直都是汉字,使用时间长达十多个世纪,所以韩国众多历史古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除了文字这方面的影响之外,韩国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还体现在贴春联这一民俗习惯上。春联的历史虽不如汉字来得悠久,但是它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持久的,时至今日中国人依旧存有贴春联的习惯。目前已知最早的春联是唐朝时期一位名叫刘丘子的人所写,春联内容为“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其中所提到的“三阳”其实就是指立春。也就是说,自唐朝时期开始古人便会在立春这一天写春联。

发展到宋朝的时候,春节贴春联这一风俗习惯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等进入明朝,这一民俗已经变得十分盛行,其中“春联”这一用词便就是诞生于明朝初年。唐宋时期的中国由于国力强盛,所以引得诸多周边国家相继成为中国的附属国。明朝时期的中国更是进一步完善了朝贡体系,中国与别国的外交往来也因此变得更为直接与频繁。基于这种社会背景,诸多中国文化也随之传播至这些国家,这其中便包括贴春联这一民俗文化。

现在的韩国会在立春这一天贴汉字对联以示庆祝便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韩国和朝鲜古代历史

二战前是统一的,被日本占领在之前是大韩帝国,再往前是朝鲜王朝大韩民国(대한민국‎)是一个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端的国家。西南是濒临黄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