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符的传承与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6收藏

道符的传承与发展,第1张

葛洪把道符界定为一种天文,并阐述了符的来源。他说:“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所谓天文,就是自然现象诸如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风云雷电……符就是根据这些自然现象、天文地理创造的一种“文体”,这无疑是道教取法老子“道法自然”的表现。为了使这种“文体”具有神秘性、权威性,葛洪就把它依附于道教所尊崇的始祖——老子身上,因此,道符所具有的不可抗拒力也就被道士们接受了。后来刘勰在阐述文学的起源时说文源于道,就是文源于自然的意思;源于道,就是源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指天地之文,动植物之文,等等,人们创造的各种“文”,都是以天地之文、动植物之文为源泉的。不但如此,刘勰又进一步推论说,以此而来的人为之文则为经,为文之人则为圣,从而使这种来自“天文”的“文”具有了巨大的权威,所以他主张征圣、宗经。对此,青木正儿指出,刘勰把六经看成是所有文学的根源。如同葛洪把老子摆在神圣威严的神坛上一样,刘勰也把儒家经典、儒家圣人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我们说,刘勰的这种文学观无疑是受葛洪的这种“天文”观影响,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刘勰有意抬高儒教以与道教抗衡的排道思想,反映了当时儒道斗争的一个侧面。

在对符的体式的认识上,道符除了借用如前所述的现实社会中朝廷作为信物的符契、符节、符命、符传等文体外,还使用“策”作为对“符”的称呼,这在古灵宝派的经典如《灵宝五符》中经常出现。如《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下云:“三天太上伏蛟龙虎豹山精文,名之曰‘八威策’”( )。《灵宝五符》是一组有系统的神符的汇集,现保存在《太上灵宝五符序》的下卷之中( )。据东汉袁康《越绝书》所载,汉末已有《灵宝五符》的流行,后来道教出现的系统的符书就是在《灵宝五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抱朴子内篇·登涉》亦云:“执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庾信在他的《步虚词》中,也用策来称呼符,如第二首有云:“龙泥印玉策,天火炼真文。”这种符策,其实就等同于现实社会中皇帝的诏策,《文心雕龙·诏策》云:“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默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这种文体愈到后来愈具文采,所谓“符采炳耀”、“体宪风流”,道教借用这种诏策来称呼道符,除了说明它具有权力的象征意义外,也为道符的制作在形式上提出了更高的更具观赏价值的要求,因此,后来“云篆”的出现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符的构成来看,早期的道符是由单个的文字构成的,到了太平道兴起的时候,开始把多个文字拼合而成,这在《太平经》里被称为复文。据《太平经复文·序》云:“(复文)凡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章是干君从本文演出,并行于世,以复相辅成教而传授焉。”符字慢慢增多,也就为符的种类、形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到魏晋之际《三皇经文》的出现,符的创作则更趋复杂化,由字的篆体和多字重叠而成,同时认为,符系宇宙天空中的云气自然结成,故称“云书”或“云篆”,因此,在画符的时候,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状。又约成书于西晋末至刘宋初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亦云:“天书玄妙,皆是九气精像,百神名讳,变状形兆,文势曲折,隐韵内名,威神功惠之所建立。”由此看来,符完全是一种由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神秘莫测的精神产品。就内容来讲,它宣传的是道教世界的旨义、思想,比如《太平经复文·序》中所说的“太平本文”,即太平主旨。这种旨义、思想常人是不能解识的,因为“此文非世上文也,乃三天八会之大章也,一字有三十三字”,所以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识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录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葛洪也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 又《太上灵宝五符序》云:“五符下流通泗之沫耳,其天辞虚籥,非凡贤所闻”,又云:“真经言所不解者,盖上天之气,归此一身耳。” 由此看来,只有像介象这种道教专业人士才能解识。这些深奥的内容,又借助那种回环曲折、风诡云谲、朦胧隐约的外观形式来承负,从而给符蒙上一层神秘奇诡的审美观照,以显示神灵仙真的无比威力,这样,道符所包蕴的奇特的文学效果也就跃然“纸”上。道符的这种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效果,我们认为是接受《庄子》诡谲文风的影响造成的,道教把《老子》、《庄子》作为原典,也有出自对其形式、风格的审美要求。

魏晋以后,道教对符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将符的形成与精气说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朝孟安排的《道教义枢》 ,“神符者,明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也”(卷二)。这种符由精气结合而成的观点,是在云气说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更为道符的魔力添上了一层神化色彩。因为云气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精气既包含了作为物质之构成因素的客观属性,具体对人来说,是指人的血气、底气、功力等,又带有主观神秘色彩,含有“灵气”的意思,这两者的结合就更具有超现实的力量,所以,道士们认为,在构造这种“神符”时,必须“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教,召会群灵,御制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以道之精气”“会物之精气”,这就明白地提出了符的创作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对此,《道法会元》说得更为精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符,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 (卷一)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如杜诗能惊天地、泣鬼神,就是这种主客体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所造成的感染力,“神符”在这一点上与文学创作是一致的,或者说,这就是神符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后,在具体的符的写作或书画时,道教又主张运笔之前要意念专注,保持存思,收视反听,储气充足,笔端饱醮精气;运气之时要一气呵成,信笔扫去,毫无滞碍,故《三洞神符记》云:“收视反听,摄念存诚,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元始即我,我即元始,意到运笔,一气成符。若符中点画,微有不同,不必拘泥,贵乎信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 这里谈到了符的构思问题,与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完全一致。它强调构思时不受外界干扰,无视无听,凝思寂想,虚心静气,达到庄子所说的“心斋”之境,完全体现了道家虚静的主体艺术精神。陆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同样是受道家这种艺术精神的影响,他说构思之前:“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文心雕龙·神思》亦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有感于物就能引起创作欲望,作符也是如此,当把“我之精气”与“物之精气”会合时,或者说“物之精气”碰到“我之精气”时,符的创作欲望就被呼唤出来了。创作的欲望一旦掀起,灵感的火花一旦爆发,就赶快抓住这个机会运笔疾书,一气呵成,稍有松懈,瞬息逝去,符的灵验与否,就在这刹那之间。

符的这种创作原则或者说艺术技巧,与书法绘画也是相通的。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繁荣,固然与那个文艺繁荣的大背景有关,但也与道教艺术的兴盛相联。王羲之的书法理论,顾恺之的绘画理论,都与道教的画符或书符原则有一致之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他在《书论》中又云:“大抵书须存思,……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这与“符”的意在笔先,符在笔后,何其乃尔,而其源头则在“梓庆削木为鐻” 之中,又直接影响了苏轼的“胸有成竹”论。 另外,道士还强调符的创作必须以诚相待。上引《三洞神符记》已有“摄念存诚”之语,《道法会元》对此阐述得更为精炼:“符者阴阳赘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卷一)用符需要“至诚”,书符、作符焉得不能“至诚”?只有道德品行高尚,真心质朴,才能把符作好,作出的符才能惊骇鬼神,驱避邪恶。可见,立德是为符之本,这与《易传》所提倡的“修辞以立诚”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 的道符,又常常与咒语不可分离,体现了造符者对语言功能的深刻认识。《太平经》卷 《神咒文第七十五》云:“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种咒语最早脱胎于古老的祝辞,如《礼记·郊特牲》中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种咒语或祝辞,是对语言魔力的崇拜,企图通过语言把对鬼神和大自然的命令、威胁、祈求传达出来。道符与咒语的连用,其出发点或者说其造符思路也就在这里。题“陆修静受”的《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举“都匠符”为例说,都匠符由“合明天帝日”五字重叠而拼成,此五字原为一咒语,据说遇灾兵、盗贼、虎狼、风波之类及惊恐恶梦、吊丧临尸等,“皆正心诵‘合明天帝日’三过,无不禳之也。” 据刘仲宇先生推断,这咒语“意为汇合了天帝和太阳的光明,潜台词则是阳气旺盛,无阴不烛。” 从形式上来说,符咒简短精炼,采用诗歌的韵脚形式,语言多以四字为主,这种特点也是承古祝辞如上举《伊耆氏蜡辞》而来,古朴淳厚的文学色彩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说符书成后,临服符,当先呼直日玉女名单,毕,微咒曰:

天玄地黄,太虚六气。朝服灵精,神金虎文。当令我真,又令我神。分散形影,对山召灵。役使万精,坐亡立存。高游上清,北朝玉晨。 又《洞真太微金虎真符》云人或佩符进山,或埋符于地,均需念咒,以显符书之灵。又云人在军旅之中,刀剑之下,厄难之时,佩带灵符,存想五帝神官卫我左右,同时念咒语,曰: 天为我屋,地为我床,五岳山川,为我桥梁;玄斗元精,为我衣裳;藏身七元之内,流火之乡。度我者太一务猷,过我者白元无英,灾不能干,兵不能伤,当令我身,上诣金阙九老之京。

这首咒语,以四言为主,又夹杂着骈文散句,韵调轻快松缓,与其说表现了上登玉京的成仙之望,不如说体现了环抱自然笑傲困厄的乐观开朗的人生观。“天为我屋,地为我床”,其实就是庄子“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的达观开豁思想之再现,因此,这道咒语的文学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

此外,道法还规定书符前要叩齿,书符时要掐相应的诀文等等,足见其对符的重视。因此,太上灵宝《五符序》云“此乃生录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文矣” ,所以它的召神劾鬼之功能,治病驱邪之作用……曾使许多人信而不疑。郗愔服符,王献之“画符及神一卷,咒小字” ,其影响文士艺人也可见一斑了。

总之,道符的文学意蕴和思想是比较丰富深刻的,宋代道士们在总结书符的经验时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中有神气穴,内有坎离情”,这“窍”和“神”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颇可借鉴,颇有启发,因此,对道符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般都是师父开光后授予弟子,法印的作用很大,一般加盖在符咒上以增强符咒的威力,或者是向上呈递疏文表文时加盖。法印有许多种,一般用的是道经师宝印、八卦印,就像世间的公章一样,处处通畅!

法印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它是历代的法师们因为宗教法事活动的需要,遵照道教信仰中三清诸神的名号、鬼神司府的称谓及重要道经的内容,模仿人间社会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玺和官府公印而刻造的各种印章。通常以玉、石、木或金、银、铜等质材制作镌成,道教用以上章申表、发书遣文、召役鬼神、通圣达灵、驱邪治病、养身护体等。

大家请回法印以后可以用于符咒道法方面,盖于符咒、表文等上;也可以佩带在身上,可以起到法印所具有的作用与功效,因为印信代表的是诸真的权威;还可以供奉于神坛上,通神达灵,助修增福;可以摆放在家中、办公室场所、营业场所、机动车内等,可以起到镇宅、纳福、驱邪、调理气场等作用。

1、道经师宝印:用于各种道教符咒,以及道教的各种文疏。可以说,只要是道教的符都能用,籍三宝之力召役鬼神。

2、上清大洞印:象征三清之一上清的权威亦为上清宗所用,茅山法源于上清,故茅山符多用此印,茅山祖师/茅山仙师勅令的符咒都可以用。

3、五雷斩鬼印:用于敕召五雷,役使雷霆制邪压煞,十分霸道。例如可以用在五雷压煞符等,还可以印在亡者印堂,镇压煞气。

4、张天师印:天师乃降魔护道天尊,天师印用于天师主事敕令的符,制服诸煞、镇压诸煞。

5、九天玄女印:用于玄女娘娘敕令的符,主事镇邪压煞,因为玄女娘娘是风水地理的祖师,固此印可用于地理符。

6、玉皇大帝印:用于玉皇大帝主事敕令的符,敕召诸神。

7、三元考召印:三元即道教所尊崇的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大帝也有考校功过的职能而梅山法中亦有三元大将军(唐葛周将军),是镇邪压煞的能。。

8、天仙考召印:象征大罗天仙的权威,用以考召鬼神,济世渡人。

9、太上老君印:用于老君主事敕令的符咒,一般是用来镇邪压煞,制鬼降妖。老君乃万法之尊,老君做主,有灵有验。

10、三清大洞印:此印用处很多,有三清符头的符都能印上,以三清道祖天尊之神威敕令符咒灵验。

11、三宝大洞印:此三宝为道经师三宝,是通用印。用在各种符箓,以道经师三宝之神力敕令符咒大显威灵。 

道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我们印象中的道士都是来源于影视剧,道士们戴着黑帽子,穿着黑袍子,嘴里念念有词,手蘸着符水在**的纸上鬼画符。影视剧中到底有没有真实的还原我们古代道士的形象?道士身上都佩戴着那些物品呢?一般是有念珠、葫芦、乾坤圈、道簪、慧剑,这些也是身为一个道士的必备用品。

这些物品都各自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深意吗?葫芦是道士手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法物,谐音福禄,代表着吉祥如意。在《西游记》中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拿的法器就是一个葫芦,而他们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坐骑。葫芦能容纳世间万物,包括妖魔鬼怪,甚至是神仙。我们今天也把葫芦作为一种摆食物。乾坤圈,又称阴阳环。它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圆环,一般是木质、金属,有着“阴阳循环,周而复始”的意思。《西游记》中的哪吒使用的就是太乙真人送的乾坤圈,乾坤圈威力极大。佛教的珠子叫佛珠,道教的一窜珠子叫做念珠。通常道教的念珠有八十一颗,象征着道教的道祖太上老君的八十一化。一般,道士打坐手里都会拿着念珠,嘴里念念有词的说着咒语。古代的道士蓄着一头长发,他们都是用道簪插在头上,固定住自己的长发。现在的男子都留着短发,道士也没有用上道簪的机会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道教也融入其中。宗教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以及无可奈何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主要采用的也是道教的思想,什么“通灵之说、太虚幻境”,可以从中看出道教对于我国文化影响之大。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的神仙体系较为复杂,神祇很多。其中就有一母二圣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等神仙。

王母娘娘,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

由于受到一些神魔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人误以为道教神仙西王母(王母娘娘),与玉皇上帝是夫妻或兄妹,甚至母子关系,但西王母并不是玉皇上帝的配偶、姐妹或母亲。

西王母,道教也称为瑶池金母、金母元君,全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极瑶池大圣九光太妙龟台西王金母大天尊”,民间简称王母娘娘或金母。

在上古时代的汉族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

《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玉山中。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的西王母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嫦娥就是因为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

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归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秘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玄子之术后,遂克蚩尤于中原。当虞舜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自玉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九州疆域的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仙人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山东泰山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道观加以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其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赢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

据《列仙全传》记载:她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凝聚而成,配位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乃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统领,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属她管辖。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据道书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里,是一座叫做“阆风”的空中花园中,一共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与“玉卮”。王母有件宝物,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因此,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西王母的诞辰,举办盛大的法会,俗称为“蟠桃盛会”。上庙进香的信徒特别多,特别是婚后不育和屡生而亡婴的妇女焚香最诚,乞求赐子和赐福。

明清以降,西王母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三月初三王母圣诞庆祝活动的影响遍及整个中国。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她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颜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从道巾上来区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2、从服饰上来区分,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但全真派以“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蓝”为主。

3、从道冠上来区分,全真派以皇冠为主,且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会在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则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见下图,图1为正一派,图2为全真派。

扩展资料

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超度亡灵为主要宗教活动的道派。

参考资料:

-道教服饰

参考资料:

-正一派

参考资料:

-全真教

第一、混元派:

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经师 金木水火土

浑合本空洞 朝谒上玉京 虚无生一气 良久归太清

第二、混元派:

一永通玄宗 道高本常清 德祥恭敬泰 义久复圆明

混元三教主天地君亲师日月星斗真 金木水火土

尹喜真人尹喜派;又鲁山、文始、楼观三派字洞。

第三、尹喜派:

道德清高上 云呈守炼丹 九重天外子 方知妙中玄

心静自然体 发白面童颜 袖吞乾坤大 阴阳造化先

五祖派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著世。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留传:

第四、少阳派:

弘宣无极道 习学理自明 有个长生路 飞升上云程

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汉时将军。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四月望曰圣诞。留传:

第五、正阳派:

阴阳生造化 动静合本元 自得神仙指 方知妙中玄

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山西蒲州县仙籍。四月十四日圣诞。唐天宝进士。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受正阳祖师大道。四门人(梅、柳、林、磐)。留传瀛州龙沙派,即今:

第六、纯阳派:

寂然无一物 妙合于先天 元阳复本位 独步玉京山

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系燕山人。六月初十日圣诞。受道於钟离帝君。

第七、海蟾刘祖派:省悟自归隐 修养本之神 散淡蓬莱客 逍遥阎苑人

重阳祖师,姓王名允卿。生於宋徽宗时。系咸阳县大魏村人,十二月二十二日圣诞。留传;

第八、重阳派

自己有真宝 何须向外寻 一旦成功满 飞升大罗天

七真派:长春祖师,姓邱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滨都人。正月十九日圣诞。七月初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长春全道神化明应真君。”留传:

第九、龙门派:

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宝

长生真人,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系山东莱州府掖县武官庄人。生於金熙宗丁卯岁二月初六日圣诞。七月二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人。”留传:

第十、随山派:

思道明仁往 全真性复常 景高和礼义 嗣信守忠良

裕谦贤旅泰 宗友茂惟祥 盛益希诚朴 玄元世永昌

金木万古续 智慧保宁光 圣体通三界 广大演自清

志虚空教化 月盈妙中黄 用功悟仙号 丹书现荣阳

行满乾坤秀 圆融衍相逢 莲开龙虎诏 超升崇利享

长真祖师,姓潭名处端,字长真。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初一日圣诞。四月初一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留传:

第十一、南无派:

道本崇真理 玄微至妙仙 立在云霄上 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静 宏演德惟良 悟元光体性 一志复圆融

冲寿通旅泰 了然衍望兴 中和宗正巧 智慧化全家

新友圣书诏 炼就宝金丹 裕谦常礼义 慈行满乾坤

龙虎广修理 模照永遐龄 山川千古秀 盛希守忠贤

长生真人,姓马名处钰,字通宝,号丹阳。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飞升。元世祖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留传:

第十二、遇山派:

自元来正志 冲寿成仙丹 忠靖得礼义 了然见朝天

致虚端笃悟 本理淳全玄清微通大化 真常合妙言

崇教和法本 守仁有功夫 恭敬明智慧 圣体立遐龄

宏应演音信 高复现祥光 诚慈惟黄贵 全木会王逢

云升龙虎交 嗣希直用行荣茂乾坤秀 莲开衍宝兴

广宁祖师,姓郝名大通,字太古,号广宁。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天眷庚申岁。幼壮卜筮授教。正月初三日圣诞。十二月三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广宁通玄太古真君”。留传:

第十三、华山派:

至一无上道 崇教演全真 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嘉祥宗泰宇 万里复元亨 清静通玄化 体性悟诚明

养素守坚志 虚灵慧业生希贤遵秘法 慎修保纯真

敬谨规良善 默功毓秀英 勤能扶世运 积久大丹成

永建根基厚 仙瀛书盛名 圆满光华照 云天庆上升

玉阳真人,姓王名处一,字精通,号玉阳。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二年三月十六日圣诞。四月二十三日飞升。元世祖敕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留传:

第十四、嵛山派:

清静无为道 至诚有姐名 金玉功知巧 通此加地仙

玄冲宗义德 茂演教宏元 中和真法永 智慧保神全

恭敬成希盛 璞福世康宁 莲开丹书鉴 广大复圆融

旅泰万古续 常义现荣阳 洁渊威锦量 行满卯惟祥

未修空妙瑞 阐言守忠良 虞悟客一回 朴极献崶馥

清静散人,仙姑姓孙名不二,号清静散人。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己亥岁正月初五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留传:

第十五、清静派:

全真通玄理 大道德无为 性合灰尸解 只此百功夫

虚静明常应宏仁守至诚 嗣教宗元化 悟本自遐龄

保命登华会 妙中演洞清 超升广智慧 三界永康宁

长存修万古 行满法光明 勤用生利益 金木续乾坤

丹书祥速现 普照瑞龙麟高上神霄太 炼成运相逢

邱祖岔派,玄字分支。玄静祖师,姓孙名玄静,字元玉,号金山。系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明嘉靖敕封“护国天师”。留传:

第十六、金山派:

玄至一无上 天元妙理生 体性浮空坐 自然是全真

常怀清静意 合目得金丹 道高扶社稷 留名万古传

宏扬开大化 正法度贤宗温良恭俭让宽仁慈善容

潜心存本位 密念守规中 勤修延寿命 内息润黄庭

安义黍珠成 凝照慧光灵 冲举云霄外 永与太虚同

邱祖本字岔派分支。齐真人名本守,字金辉。留传:

第十七、金辉派:

本合教中理 智时悟我机 远近从和起 阳子结金辉

超元守静致 同法会真人 诠义功斯尚 观文象乃纯

邱祖复字岔派分支。茅山乾元观。

第十八、阎祖派:

复本合教永 圆明寄象先 修成龙绪业 历代嗣宗传

第十九、崂山派:

复驾云龙去 至教延七真 中元通玄理 福泽自德春

马处钰祖师岔派分支。遇山派(此派原本二十字,於同治十二年有房山县城隍庙来观,同众公议,重续八十字)。

第二十、清微派:

守德崇用福 一清季祖真 永高常正静 圆通宗本恒

金鼎结大丹 长生造化中 与天同无极 法嗣继犹龙

赤明阳和日 太焕碧玉宫 华夏兆臻弼 彦度紫垣东

云衢听仙韵芝裔实蔚丛 千代归黄道 诚维求元动

遇缘蓬莱会 山人智慧兴 续传奥妙理 支演万古风

第廿一、清微派

善道崇真祖 正元直德高 守清希大用 玄教延明朝

国阜世安静 何泰荣继诏 龙庆天长卯 岛融如舜尧

二茅真君,名固。陕西人。更名。留传:

第廿二、清微派:

崇虚与道 富德仁从 世理真常 可思教本

克成大正 璧定文昌 一字增崇 计少玄祖

性如日月 体似玉银 合朝无上 万古留名

第廿三、又二茅派:

复虚与道 富德仁从 世理真常 可思教本

克成大正 毕定永昌

三茅真君,名衷。系陕西咸阳人。留传:

第廿四、清微派:

混靖希景 守汝玄志 宗道大天 得性自尊

克崇祖德 光绍真应 师宝友嗣 永仁世昌

恭存依敬 伦思继本 丹贯以丞 灏演精信

念爱明持 载启先觉云章揖业 珠进遥芝

三茅真人,红刘名熹,字世伦,号大元。留传:

第廿五、静一派:

混靖希景 守汝玄志 宗道大天 德性同尊

克崇祖德 光绍直应 师宝友嗣 永世仁昌

以存恭敬 有自必丞 能思继本 端拱一诚

第廿六、张玉皇高上派:

道德功行成 清静保全真 黄庭聚万象辅护自元君

第廿七、清微派:

思道景守以自清 德振绍顺继敏宗 志启弘宸拱先智

慧显祝延永成功 合荣圣教证玄琮 义理开明万法通

至静常存真一处 虚心怡朗性圆融

第廿八、清微派:

思道文德时自奇 守真存正继雍熙

从演妙法承宗惠 百世调理嗣汉技

第廿九、清微派:

思道文德时自奇 守真存正继雍熙

玉兴智慧延广衍 培祝隆新锡佑之

第三十、清微派:

思道大应久悟 日仕普济真元

玄良宜崇文智 明镜广报宏思

第卅一、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

冲汉通玄蕴 高宏鼎大罗 仙源愈兴振 福海启洪波

天师张虚静真人,系江西庞虎山信州人。留传天师,宣统元年仲春,重续二十字。

第卅二、正乙派:

远近资元运 久长保巨浮 道惟诚可宝 德用信为珍

秉教宏丹籙 葆真启世人 鸿图辇景祚圣泽振昌辰

玉局受经后 贵永传灵根 青城垂氏派 妙法继洪钧

第卅三、天师正乙派:

一德守真元 清扬印本玄 静明存正道 太素永通宣

蜀都降龙虎 所悟乾坤全 教法无中有 丹书古今传

第卅四、张真人正乙派:

一元义道至 真全守太清 照应通玄理 惟希最有成

第卅五、正乙派:

永志玄守道 正乙继元宗 真常明悟性 宏教演法通

星月皎天汉 清静点行功 抱一无量念 机理至仁中

第卅六、正乙派:

一渊以道始 国祚永安宁 往通常玄理 惟希狩景成

万源从始玉 朗然烟洞明 真法达自性 超宗义越亭

第卅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玄蕴 高宏鼎大罗 三山扬妙法 四海涌洪波

第卅八、正乙派:此派自光绪八年八月,系通州里二四佑民观继起

从守真正元 道往体崇安 清静功成满 玄妙步云仙

金光冲霄汉 超然玉京山 圆通大智慧 万古永留传

第卅九、正乙派:(后门火神庙)

思道应云正乙 终成万世圆通 是法先贤有德 端然永选仙功

民国八年二月初一续:

存心现理养性 守本诚和沦静 智慧犹惜上远 得诠复还安定

第四十、天师张道陵真人正乙派:

正乙守道 修往延洪 鼎元时兆 秉法钦崇

福善永寿 明智昌隆 熙朝嘉绍 静演真宗

光大恒起 广运会通 乾坤清泰 万事成功

第四十一、正乙派:

怀玄抱真 道合无为 养素守默

保光图和 致虚冲阳 承化弘先

第四十二、天师分支尹喜派:

化弘元密 道德真常 灵源镇远 天蓬维黄

五登水参 二桂恒昌 清承祖印 奕世绍芳

第四十三、真武玄武派:

宣渊一道志 求德振常存 照应通玄理微希太景成

第四十四、吕祖天仙派:

妙玄合道法 阴阳在乾坤 志心归命礼 万古永长春

清静无为宗 临通大洞金 暂状师得位 辉腾谒太空

第四十五、天仙派:

崇高容文德 永远坚立经 遵尊万化体 守养一炁成

第四十六、天仙派:

灵宝无二法 真一启玄宗 清静妙难思 祯界叙太空

第四十七、吕祖蓬莱派:

圆通智毓用 始清重密真 丹体赴蓬莱 宝鼎炼成金

云霞生造化 光明妙元根 道德福田本 万古永长春

第四十八、葛真君天台派:

混元分太清 玄微自古今 释儒悉皈依 三教合元君

第四十九、许真君净明派(系江西人)

天德高无量 照明自古今 玄元闻见处 总合圣贤心

道德宏清静 法源广大成 东汉有章数 功果保忠祯

第五十、果老祖师云阳派:

崇静真阳复至坚守太守 智礼清白信 存义法明长

道贵诚正理 德尚实和行 参赞乾坤机 变运造化功

第五十一、铁拐祖师云虚派:(七月初十日圣诞)

太玄了清辉 鹤然谢瑞徵 功高身心贵 妙诀合天心

第五十二、何仙姑云霞派:

高居三界外 回首盼世尘 谁是女丈夫 请来同修真

第五十三、曹国舅金丹派:

芝田白鹤栖 丹物炼药丸 遍体是纯阳 飞身入云汉

第五十四、曹仙姑清静派:

发个冲天志 修行有何难 太阳炼形去 妙理至奥玄

第五十五、樵阳真人玉线派:

无恒常自在 静慧一真如 性定心空寂 玄元道法兴

陈搏老祖系四川夔州府人,留传:

第五十七、周祖灵宝派:

思道洞本重 明香克理忠洪良居士显 一嗣永承宗

德大传家久 清修福泽长 世肇因衍庆 慈风蓬业祥

第五十八、周祖铁冠派:

思道大应恒吾 月仕普济真元 崇文智明镜广

心传崧岱显杨 静默中存志诚 寿永泰运亨昌

第五十九、徐复阳祖师鹤山派:

复驾云坎至 崇教道九真 种正通玄理 福泽自得春

第六十、鹤山派:

重临修仙侣 光华常延增 乾坤均相配龙虎交黄庭

秉剑立善法 逍遥遇遐龄智慧明日月 还升太和宫

第六十一、自然派:

玄云曲端静 清虚色自轻 月圆皈命礼 抱意管丹诚

元玄明至本 大详理幽微 参透无中有 方可达希夷

第六十二、三丰祖师自然派:

惟道然之本 若守可以隆 功德归盛泰万世礼仙真

本静从玄教 福寿永长兴 合清仁志点 秉义复元登

第六十三、三丰派:

道德杓宏容 真正守长清 万强工夫首 宗来教方春

星月皎天汉 守静默行动一德无量念 玄理至仁忠

第六十四、三丰派:

玄云通道居端静 白鹤乘虚各自清 师资月圆皈志礼

身中抱一管丹成 太上渊微入妙元 凌云星朗贮壶天

功侯到日方许就 始悟真言信可传

第六十五、三丰派:

大道英勇德 真正守常存 万疆共福寿 宗脉教芳春

第六十六、三丰祖师日新派:

大道应永得 守教志常真一阳来复本 同静德玄风

第六十七、日新派:(此派系光绪八年七月二十日续起)

冲和天根定 涵养易书深 宝元得正体 归吉万年身

第六十八、三丰祖师蓬莱派:

圆通智敏用 是清修觅真 丹体蓬莱会 保定炼成金

萨真君,名守坚,号紫云。系四川云宁府云宁县人。生於炎汉宁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圣诞。五月五日飞升。留传:

第六十九、天仙派:

孤肩担日月 老鼎铸乾坤 玉豆黄庭跃 金光紫气悬

群仙还大药 古塔露穴烟 三宝钟千幻 九重法一传

神钦飞锡客 鹤听点花禅 万象归元始 同生极乐天

熙和登福宁 清静远尘缘 瑞自芝兰霭 祥从云汉迁

志诚思济普 功久德思全 若悟虚无学 常参妙与玄

第七十、萨真君西河派: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玉典 中正演金科

冲汉通圆满 高宗居大罗 武当兴法派 福海起洪波

第七十一、萨祖派:(系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由陕西汉中府固县平浪宫带来四十字。邓道友)

道德广正化 全真冲本城 清静机玄妙 无为从复融

体仁宏正化 悟性显智宁 溪惟通莲合 世金永发兴

郝二祖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东南十里五峰山留传:

第七十二、龙门华山派:

通玄全真冲和德 正本恒成位尚仙 仁能贞心传义起

世见生前洁太元 子阳遍转归至道 盈宿守静保丹田

情高悟开复天理 自然长颜如松年

第七十三、邱祖又派:

道守悟玄微 清静本希夷 无为自然妙 又继龙门裔

真常德正止 重开凤唱奇 功成超紫府 丹诏赴瑶池

第七十四、郝祖岔派:(在武当山,开基於明朝。留下此派,即名郝祖岔派)

道铃治明惠建贞一亨嘉 莫哔纯翠景 兆裔永流传

至虚无上理 澄清定宁基 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第七十五、王祖岔支仑山派:

宏运庆万礼 大用守真源 忠信怀仁德 礼义学道先

吕祖门人李清庵真人留传:

第七十六、先天派:

自一无上道永忠太夫人 礼高重进本 可得万代清

志诚和妙有 炼性合融明 澄湛通玄化 无罡温玉京

第七十七、本山派:

碧山传日月 守道合自然 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

真静常悠久宗教福寿长 庆云冲霄汉 永远大吉昌

第七十八、陈、赵二师留传栖安派:(此派系自光绪元年春月续)

教垂万古 淡泊家风 栖安同德 宏演三乘

凝清高洁 吉庵圆通 混合为一 道继犹龙

张紫阳真人,於雍熙年间 在台州府天台县崇道观。留传:

第七十九、紫阳派:

陵源觉海静 宝月性天明 随景无华谷 得符瑞泰清

参悟名真理 修为筑到基 完全成圣果 自在乐希夷

灵素中常妙 葆光翠太空 道高超极则 德懋证玄通

邱祖宗字分支岔派。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字耕云。系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叩请原遵“宗”字为第一代号。

第八十﹑霍山派:

宗诚信崇绪 修善法欤超 囗慧传千士 智慧贯天高

耕兴龙门教 静参玄中妙 云度众生戒 万载尊师道

第八十一﹑御制九宫山派:(姓张名道清)

道宗元太希 惟天可守之 以智绍弥祖 端显应良师

公子茂中景 叔孙克世时 孟仲季若善 居处自然熙

增广承嘉祉 融逍得静机 万年类永锡 佐国瑞云奇

第八十二﹑彭祖真空派:(此派自民国二年戒期,汤静谦由江西带来)

普圆溥照觉性 应度慈光黄庭 正达道耘源通谱愿成善果

真常智慧全 证盟功德海 修悟定超元虚静和仁义

清微志妙先 嘉祥尊大极 万里总同原有时参厥旨

随在契天机 若能归一贯 平易亦神奇

章祖名哲。道号广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三十五都顺义乡,石门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岁结庵丝罗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诊,端坐而逝。留传:

第八十三﹑广慧派:(此派系民国五年丙辰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太平山万寿宫穆善清带来六十字。)

广德通玄净 壶空悟乾坤 清守炼金意 矩本一中稀

定祥元贞吉 虚明幻化期 实承符法理 万古太平春

至善宜知止 纯修在返真 丹成能见性 证果有良因

第八十四﹑华山派:此派光绪元年自南方带来。又有人云是华山后续:

自求精微妙 洪昌圣贤心 昆仑阐大法 咸登谒玉京

三界十方内 遍地黄芽生 龙虎盘坎离 五气华池中

了然永腱脱 逍遥斗牛宫 位列诸胜景 光照满乾坤

第八十五﹑华山派(南方后续)

自求靖末朴 宏常盛有恩 昆仑重大华 戚珂何封增

三界千古秀 极锦丹桂兴 山海龙虎交 阐彪现遐龄

了然端敬建 新友广浩勤 裕谦渊斌馥 普照满乾坤

第八十六、老华山派(陈抟老祖传陈氏堪舆派)

明天太仁易 露梦风品道 禅添归德非 宏帅贤智法  诚孝传忠列 虚门永护长 妙方福海在 乾坤皆益存  青龙会日月 白虎神仙华 朱雀开名堂 玄武守宝山  金木运文章 水火绶恪之 十二星君到 万类归土祖

第八十七﹑尹喜派:(尹喜真人尹喜派,此乃南方带来)

道德清高上 云呈守炼丹 九重天外子 方知妙中玄

清静自然体 发白面童颜 神吞乾坤大 阴阳造化先

悟本以正礼 冲和养太元 轻寂全术柄 一定龙虎盘

慧法祥光现 莲开宝林宣 身应归根穷 气住复命关

三千功圆满 异姓合宝仙 逍遥蓬莱路 今朝玉京贤

第八十八﹑三山滴血派辈运玄根长:(明末清初 华山﹑龙虎山﹑茅山等三派合一)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至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 高弘鼎大罗 三山愈兴振 福海涌洪波

结语:

道教之分宗派,实始自宋﹑金之间。一支道派,实际上便是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一个大家族,有共同崇尊的祖师,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嗣的系谱,有共同的祖庭。在本道派内丛林财产公有。比如北京白云观为全真龙门派的祖庭,该观常住道众则大多为龙门派弟子,这里的住持,则必须是全真派的高功,他代表全真龙门派祖庭的道统,称之为一代宗师。

《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截止於清溥仪宣统年间(西元1010~1911年)虽说列有八十六派,实际上只有八十支派,有些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就现在来说,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纷岐错杂的道派,过去的小支派,不入於全真,便是附於正乙。故现在道教基本是全真与正乙两大道派。宗派之间,均能互相尊重,共同弘教。发扬道家光辉

道符的传承与发展

葛洪把道符界定为一种天文,并阐述了符的来源。他说:“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