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后一句“随风直到夜郎西。”夜朗是在贵州,但龙标在湖南?
探寻古文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可乐,揭开千古之谜一角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介绍,自1958年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可乐”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荣获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以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夜郎国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夜郎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梁太鹤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可乐“西南夷””墓群的发掘,对探究古夜郎族属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秘的柯洛倮姆
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坟”或“莕人洞”。
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们,哪里想到他们捡回家去砌猪圈、盖茅厕的砖瓦,竟是秦砖汉瓦;那些从“莕人洞(坟)”挖出来,认为带有邪气而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竟然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今天,人们无不惊喜慨叹,贵州这片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淀着厚重的古老文明。
据彝文古文献记载,当时与贵州可乐齐名、能称“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庆(储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区的著名城市。贵州考古专家宋世坤研究员分析,将历史的发掘与文献对照研究推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乐地区很可能是属于夜郎国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
宋世坤说,可乐地处滇、黔边界,交通发达。据文献记载,这里曾是进入贵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贵州何处是夜郎
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专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乐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先后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由于夜郎王在这些城池都有过短时间居住,便成了后人争夜郎古国的理由。
梁太鹤说,从可乐“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说明可乐当时的繁荣,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处,疆域有多大,发掘才刚刚开始。目前除了可乐遗址外,在周边地区发掘的遗址中,还陆续出土一批夜郎时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
梁太鹤感慨地说,夜郎文化与周边发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于经费、人才紧缺等问题,使古夜郎文化的发掘、研究进展迟缓。
贵州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学家们因此殷切呼吁,希望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夜郎历史文化发掘的力度,这不仅对贵州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填补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
新华社记者 刘义
参考资料: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博弈,不过对华夏文明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鲜卑族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唐王朝,一半是汉族血统,一半是鲜卑族血统。那问题来了,鲜卑族人起源于何处呢?如果您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就让我来揭秘吧: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内蒙古鄂伦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的北部,这里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因此很少有人涉足。不过,据当地老一辈村民口耳相传,古时候的鄂伦春都是原始森林,并且还有「 ”怪兽”出没,但好在后来出现了一位嘎仙,将「 ”怪兽”彻底降服,而且嘎仙为了庇佑鄂伦春人,就住在了森林里。 传说总归是传说,不过内蒙古的考古专家们,却想到森林里一探究竟。于是,1980年7月,专家们第一次进入鄂伦春的森林,在经过几天的考察后,意外找到了一个洞口。惊喜之余,专家们将洞口前茂密的杂草统统砍掉,然后带着手电筒进到洞中,结果发现里面竟然别有洞天 山洞入口狭小,但渐行渐宽,一经进入,便觉气温陡凉,走到洞底时,凛冽的寒意让人一个劲地打哆嗦。专家们举着强光手电,环视一圈,发现山洞内部有90多米长,20多米宽,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高度也达到了惊人的20多米。紧接着,专家们又用灯手电仔细观察,发现洞内石壁十分光滑平整,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山洞。 专家们都纳闷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嘎仙居住的地方吗?就在人们都疑云罩顶的时候,有位专家在石壁上看到了一处模糊的石刻,但距离地面约15米高,他们借来了长梯才爬上去,还制作了一份拓片。专家们回到博物馆后,在古文字专家的协助下,破解了拓片上的文字内容,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石刻的文字为隶书,有19行之多,每行约11个字,共计210字,其内容为:"维太平真君四年……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雀,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通读全文,专家们发现这是一篇拜祭先祖的祝文,其中的「 ”太平真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由此可见,该石刻距今约1500多年了。后面内文的意思,就是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到此地祭拜先祖,并撰写石刻。突然,专家们恍然大悟,因为同样的事情在史料中也有记载。 《魏书》中提到,「 ”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凿石为祖宗之庙”,「 ”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等等。山洞石刻的发现,印证了史料的记载,因此专家们可以确定,该山洞就是卑族人的发源地,是他们的「 ”祖宗之庙”。后来,鲜卑族的拓跋部开始南迁,逐渐深入中原腹地,并和 杂居和通婚,最后到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在此后的进一步研究中,考古专家们在山洞内和周边,也都发现了不少的石刻,特别是2015年发现的14个北魏时期的石刻文字,更加坚定了专家们的推断。如今的嘎仙洞,不再那么神秘,目前在有关单位的保护下,也成了一处独具特色的历史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学者和游客,来此寻找鲜卑族的踪迹。 不得不承认,考古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考古的发现却是美好的,专家不仅能为我们追本溯源,还能揭开历史的谜团,还原历史的真相。因此,对于那些奋战在一线的考古专家们,我们还应该致以诚挚的感谢,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只能在空洞的古籍中寻找「 ”模棱两可”的答案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对于现实生活而言,龙是一种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生物形象。所谓龙,便是以蛇身或鱼身为载体,增添一些其他动物的特征之后,所转化出来的“神话物种”。而南朝《述异记》中,也有虺五百年化蛟,蛟千年化龙的说法。
此外,在古今各种典籍资料或野史传闻中,龙的家族还有烛龙、蟠龙、苍龙等类别之分。然而无论古人多么言之凿凿,确定真龙存在,但对于现在人来说,没有亲眼看到的话,就是不能相信的。不过,近日一段贵州惊现“龙吟”的视频传出之后,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的话题再度引发人们热议。
那么,当时出现的“龙吟”是真的吗?
贵州“龙吟”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后来发现原来所谓的“龙吟”并非是真龙吼叫,而是有人通过鸟类黄脚三趾鹑的叫声“伪造”出来的。
其声音嘹亮,威严宽厚之处,很明显可以跟一般的老虎、狮子区分开来。随着视频的流传,人们不禁怀疑其声音乃是真龙的吼叫声。莫非,古籍中所记载的真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而并非是神话传说?
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结果想来也不出于多数人的预料。而参与并策划“龙吟”事件的虎某和刘某,则被当地有关部门分别给予六日和十日的行政拘留处罚。至此,贵州“龙吟”事件告一段落。
那么, 历史 上是否有一些关于真龙的记载呢?
其实,古代典籍中确有真龙的记载,只不过都是一些只言片语的描述,真实性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
东晋时期的 历史 学家常璩曾经撰写了一本地方志著作,叫做《华阳国志》。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就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的记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在武阳赤水出现过一条黄龙,黄龙盘旋九日之后离去。
此外,在《晋书》中也有一些关于龙的记载,说是在永和元年四月,龙山附近有一条黑龙和一条白龙在空中嬉戏,前燕皇帝慕容皝率众臣前往在距离两条龙两百步距离之外观看。两条龙交缠嬉戏后离去之后,慕容皝龙颜大悦,回宫后便将新建成的宫殿改名和龙宫,更是在龙山修建了龙翔佛寺。
另外,在唐咸通末年的某一天,据说有一条青龙在桐城县境内坠落。众人争相围观,发现青龙因喉部受伤的缘故,当场便死去了。根据人们所见,那条青龙身长十丈有余,头上有双角,鳞片有巴掌大小,腹下有足,确实跟神龙一模一样。
这些关于真龙的记载,虽然很多出自于“正史”,权威性比较强。但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我们实在是无法考证。不过,在近代确实有一些龙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不知真假。
比如说,1934年的夏天,我国东北的营口地区就发生了所谓的“坠龙”事件。此龙从天上坠落之后非常虚弱,样貌与神话传说中的真龙一模一样。因离开水的缘故,导致身体越来越干,最后腐烂化为骸骨。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还被当时的《盛京时报》给专门记载了下来,就连当时的龙骨也被拍摄了下来。至于那是不是天上坠下的真龙,实在是议论纷纭,难以统一意见。有不少亲眼所见的人信誓旦旦的认为那就是真龙,而没有看到的人则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
那么,对于 历史 上出现过关于龙的记载,那些专家学者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说起来,尽管笔者对那些专家的解释持有怀疑态度,但他们的说法仍不失为一种可能。毕竟,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目前谁也不知道。
对于古籍正史当中一些关于真龙的记载,专家认为有可能是古人将一些动物给“认错”了。比如说,倘若出现一条数丈长的蟒蛇或森蚺,那么古人很有可能将其误认为是“神龙”。
另外,若是江边或者河边出现蜥蜴这样的动物时,或许古人也会将其认错,把它当作是神龙来看待。毕竟,相对于现在来说,古人的见识普遍是非常少的。把蜥蜴错认为是神龙,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至于说空中出现的龙形事物,专家认为应当是空中的云气翻腾所致。因古人迷信的缘故,通常会比较蒙昧一点。当有人看到一些神似神龙的云团时,很有可能就认定其为“真龙”。这样一来,口口相传之下,神龙现世的事情自然会被记载下来。
而在一些河水中出现的神龙翻腾事件,专家对此解释称,那应当是古人对龙吸水等自然灾害的一种“错误认知”。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神龙,只不过古人无法抗衡大自然的威能,从而将其安在了神龙身上。
除此之外,关于1934年的营口坠龙事件,《盛京时报》上刊登了龙骨的照片。但专家对此的解释,称其为鲸鱼的骸骨,而照片上之所以出现两支“龙角”,则是人们将龙骨“放错”的缘故所致。
咋一听,专家的这些解释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实在是不得而知。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倘若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话,哪怕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说见到了真龙,恐怕也是难以相信的。
关于专家对古籍中龙的解释,细细思考总能看出一些“破绽”出来。正如那些专家所言,古人相对来说是比较迷信和蒙昧的,他们会将一些其他自然现象和动物认定为神龙。但是对于一些帝王来说,他们难道不知道真龙是什么样子吗?
当然,也不排除那是一些统治者故意将其认定为“神龙”的。因为古人认为神龙代表这祥瑞,是真龙天子的象征。倘若帝王治下出现了神龙,那岂非也代表着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功绩”?也许这真的是 历史 上出现真龙记载的真相也说不定。
至于说神龙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以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是没办法肯定,也没办法考证的。除非未来某一天,神龙能够正大光明的出现在所有人中。否则的话,神龙永远是神话传说当中的神龙,而并非是现实存在的神龙。
当然,无论如何,神龙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其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从这一点来看,神龙是否真的存在,便也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
贵州中职学校名单如下:
1、贵州中医药职业学校于一九九四年九月经省人民政府黔府函(1994)305号文件和省教委黔教职通(1995)380号批准创建,并以黔府函(1994)222号文件报国家教委。
办学宗旨是: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为医疗保健事业服务,为开发我省中草药资源,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服务。学校师资均来自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医科大学教授、副教授及专家学者执教。
学校创建以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的关怀、支持、指导下,培养了一批大专毕业生、职校毕业生。颇受社会赞誉,曾获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组织”、贵州省“授予的先进学校”、贵阳市“先进学校”、“文明单位”、“生态文明创建示范点”、教育部中国教育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教育等光荣称号。
2,贵州科技学校系1993年贵州省教委412号文件批准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部成立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座落于贵阳市花溪区孟关大道。 贵州科技学校是一所集中职教育、中高职衔接、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学历提升、就业安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
校园占地160余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学校以“让每个学生得以升学,为每个学生解决就业和引导部分学生创业”为办学理念,办学二十多年来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评为先进办学单位。
3、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贵航高级技工学院)是一所集中、高职为一体的职业院校,始建于1977年,现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所由贵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贵航高级技工学校、贵航集团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整合的中央财政拨款的国有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
“化石群”“大石板”“油炸豆腐石”“眼球岩”“假整合岩”在贵州铜仁市石阡县关口坪村“仙人街”一带,存在着大量奇特神秘的天然地质奇观,令人称奇。
然而,在这些神秘奇观的“背后”,却蕴藏着人们有所不知的另一种景观,那就是深奥的地学知识。
近日,贵州 旅游 地学研究院一行专家前往“仙人街”实地考察,揭开了“大石板”“油炸豆腐石”等地质奇观的形成之谜。
神奇的“大石板”远观
“大石板”上谜团重重
据了解,“仙人街”有杜鹃花海、“大石板”、渡仙桥、悬崖秋千、悬崖溜索等景观。
经贵州 旅游 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等一行地质专家通过实地考察,“仙人街”当地为碳酸盐岩陡壁地貌及碎屑岩地貌,并发现了大量的地质遗迹景点,稍加打造后即可成为极好的 旅游 地学研学科普基地。
当天,贵州 旅游 地学研究院专家一行,在“仙人街”新发现了诸多地质遗迹景观,有“大石板”、“油炸豆腐石”、化石群、地质剖面、眼球状构造、不整合接触等等地质遗迹景观。
大石板上的虫迹化石
经地质专家现场考证,这块“大石板”长约2000米,宽约100米,总体向北东倾斜,倾角较缓,一般5度左右,总体较为平缓。
更为奇特的是,在这块“大石板”上,竟然有千余处古生物化石点,另有“油炸豆腐石”“眼球状”构造,以及不整合面等地质遗迹景观。
大石板上的藻类化石
由于“大石板”地势较为平坦,适宜作为研学基地、科普基地、野外地质教学体验场馆。“大石板”其面积较大,可同时容纳2000人以上,加上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户外地学教学基地。
“油炸豆腐石”谜底揭开
专家在现场发现,就在“大石板”中部靠沟谷一侧,石板上的岩石被大自然的魔力“切”成了一排排方方正正的块体,形状犹如油炸豆腐块,每块面积近一平方米。
“豆腐块”块体由于常年遭受风吹日晒,表面或边角受风化后不甚整齐,使其远观形象、颜色更象贵州名小吃油炸豆腐,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油炸豆腐石”。
灰岩形成的帽状地貌
那么这种“油炸豆腐石”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力量把那么紧密坚硬的石头“切”成“豆腐块”样子的呢?
贵州 旅游 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研究后认为,这是由于地质在运动过程中,岩石受到了挤压,当受力到达极限后,岩石便发生破碎,被外力“切割”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豆腐块’之间的这些小沟沟缝缝,地质学上称之为‘节理’,而出现两组相交的,称之为‘共轭节理’。‘节理’,也称为裂隙,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共轭节理’,又称X型节理,是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两组剪切面上同时发育两组剪切节理,故称为‘共轭节理’。”陈明华解释说。
奇异的“油炸豆腐石”景观
经专家现场调查,在“仙人街”入口右侧的沟谷中,还发育有一条断层,其两侧的岩层由于受应力挤压,便形成了各种小型节理等断裂构造。因此,“大石板”上的“豆腐石”,就是在这条断层形成时的力量挤压下形成的。
“大自然的力量之大,把那么紧密坚硬的石头像切豆腐一样分开,实在令人不可思议。”陈明华说。
千余化石点距今3亿年
经专家在“大石板”上仔细踏勘,这块长约2000米宽约100米的“大石板”上,竟然发现千余处古生物化石点。
“大石板”上的腕足化石
经地质专家现场初步鉴定,这处化石群中的古生物,大量生活在距今约27-3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大石板”上分布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是腕足类化石(类似于现代的贝壳类),此外还有较多的植物碎片及虫管等遗迹化石。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同时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陈明华说。
据专家介绍,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从“大石板”的生物化石可以判断,在2-3亿年前的远古地质时期,这是一片浅海海滩或三角洲地段,生物繁盛,水体清澈,是动植物的乐园。它们外形十分美观,有的如少女身穿的百褶裙,又如飞舞的海燕,让人目不暇接。
“大石板”上的腕足化石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经历了数次地质构造运动,在地形不断抬升及风化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样式。谁料想,当今的高山,两三亿年前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大海!”陈明华说。
神奇“眼睛岩”和“假整合岩”
专家在“仙人街”还发现,在一处栖霞组灰岩中,发育有大量“眼球状”灰岩。
这片“眼球状”灰岩存在于长约30米、高约5米的岩壁上,皆呈“眼球状”外观,其形态酷似诸多“眼睛”在注视,蔚为壮观,被称为“万仙瞩目”。
“大石板”上的腕足化石
据陈明华介绍,“眼球状”灰岩也称为瘤状灰岩、透镜状灰岩,因其形似眼球而得名。“眼球状”灰岩由“眼球”和“眼皮” 组成,“眼球”部分一般颜色较浅,为灰色至深灰色,由成分较纯的灰岩或灰黑色硅质岩组成,其形状似枕状、透镜状或瘤状,顺层分布,长12-20厘米。
“眼球”周缘为的泥质灰岩,其形成原因是由于灰岩软硬度不一样,在成岩时压溶作用下便形成了眼球状的透镜体。
在“仙人街”还有有一个奇特的地质现象叫不整合接触,地质学上称为“假整合接触”。其中有一处岩石,从外观看,岩石层面平整地叠置在一起,通过岩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等资料显示,区内岩层二叠系梁山组石英砂岩直接与志留系含岩屑石英砂岩、粘土岩不整合接触,两者出现了约17亿年的沉积间断。
“也就是说,在地球44到27亿年的地质时间段内,‘仙人街’一带是一片古陆而不是大海,此时间段内未有岩石沉积记录。在44亿年前的志留系,‘仙人街’是正常的大海,有正常的岩石沉积,44亿年后到27亿年间,这一带整体抬升成为陆地,在17亿年左右,‘仙人街’再次被海水浸没接受沉积,而相距约两亿年不同的岩石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外观上基本一致,所以又称为不整合接触)。”陈明华说。
一部罕见天然地学教科书
此外,专家还在当地发现了多处天然的地质剖面。在“大石板”的两侧,专家测制了两条剖面,分别对大石板上、下地层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及生物化石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通过这两条剖面,可以看见两种完全不同的岩石组合,在大石板之下及大石板,是一种是类似于现在海边砂类沉积岩,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或粘土岩。另一种则是浅海中由于化学、生物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沉积岩,主要岩性为一套产较多生物化石的石灰岩、泥质灰岩。
“大石板”上的植物茎化石碎片
在一步之遥的地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了如此差异之大的岩石类型呢?陈明华说,这里由于大石板及底下的砂岩,当时是浅海环境,类似于现代的海滩,所以形成的是砂岩。而后由于海浸,海水逐渐上涨,把海滩变成了浅海,由于水变深,沉积物发生了变化,就形成了碳酸盐岩。这就是这两处岩石不一样的原因。
“岩石记录了地球的信息,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研究地球的古气候及古环境,让人们更清楚地球的发展及演化特征。地质剖面正是人类了解地球的窗口。”陈明华说。
另外,专家在“仙人街”大关口山下,发现有一口自然流露的泉水。泉水出露的地方,刚好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与二叠系梁山组石英砂岩、粘土岩交界处。灰岩是典型的含水岩石,而粘土岩则是隔水层,由于灰岩中有裂隙,形成地下水通道,在下伏隔水层之上于断崖处自然流出地表。
除上述典型地质遗迹资源外,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有大量的腕足、蜓、珊瑚等化石,是极好的科普基地。而区内尚有断层、褶皱、岩溶竖井、岩溶洼地等较多的地质遗迹景观,具有极高的科普开发价值。此外,区内的砂岩风化地貌与灰岩地貌外观差异明显,这是两种不同岩石抗风化能力不一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地质科普的不可多得的天然教学材料。
当地灰岩形成的帽状地貌
地质专家评价,“仙人街”一带地质遗迹景观丰富,科普、科研价值很高。“大石板”石英砂岩层面上发育的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腕足,在区域上极其罕见,是科普和研学的优质场所,具有典型性和稀有性,是一部罕见的天然地学教科书。
“当地可以增设地学科普研学路线和地学科普基地,结合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学习地学知识,增强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对科学 探索 的兴趣。通过地学 旅游 开发,建设 旅游 地学科普基地后,每年可接受数万-数十万名学生前来参与科普活动,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陈明华说。
编辑 申凌
编审 李中迪 刘钢
文章推荐
背81岁瘫痪母亲到贵州看猴!这位孝子获天天正能量5000元奖励
香椿、春笋、蕨菜……贵州人,你们喜欢吃的“春”菜上线了
事关五一假期!最新消息来了
看贵州都市报
实现民族古籍数据化的保护和传承。根据查询贵州少数民族官网得知,整合各部门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将全省民族古籍工作的资源和成果以目录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搜索信息库,为社会上热爱民族古籍抢救保护的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民族古籍研究专家学者和民族古籍爱好者查找完善的参考研究资料,实现民族古籍数据化的保护和传承。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后一句“随风直到夜郎西。”夜朗是在贵州,但龙标在湖南?
本文2023-10-21 15:17: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