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 女性生殖生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 女性生殖生理,第1张

  1、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2、月经生理定义: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

  3、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

  4、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5、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6、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

  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

  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经间期(14-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

  经前期(15-28天):阳气渐长,达“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7、天癸: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癸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8、天癸生理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

  9、带下病

  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生理-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狭义-即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之病症。

  带下生理现象: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

  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初潮后出现,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

  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

  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10、妊娠

  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正常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

  受孕的机制和条件:“男女媾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藏泄有期,胞脉、胞络正常。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受孕年龄和时机:25-30为生育年龄;“两精相搏”合于“的候”。

  妊娠生理现象: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

  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

  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

  11、产褥期及哺乳期

  产褥期生理特点:多虚多瘀。(“补虚化瘀”生化汤加减)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 6 ~8周。

  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

  小满月:产后一月;大满月:产后百日,即所谓“弥月为期”,“百日为度”。

  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的变化特点:

  血性(红恶露,3~4天)→浆性(浆液性恶露,7~10天)→白色(白恶露,2~3周)

  哺乳生理:

  乳汁由精血、津液所化,赖气以行。顺产后30分钟可进行首次哺乳。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减少产后出血。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哺乳期8月至10月为宜。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由于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与男性有别,故有设立专科的必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基础理论,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内容。

什么是湿气呢

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湿邪为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但四季均可发生。

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

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了。

另外通过吐出舌头观察,舌头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湿气的危害

由于现在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大家喜食膏粱厚味,吃烧烤喝冰啤,四季离不开冰激凌,口味重而多咸,而且夏季还吹空调。这就造成外常为寒气环绕,湿不能越,导致现代人容易出现体内湿重。

湿气重,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包括过敏、湿疹、脚气以及妇科炎症等。

一、伤害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二、带下病

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住,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

三、月经不调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四、阴道炎

阴道炎除了和感染源有关之外,还与体内湿气有关。对于属于湿热体质或爱上喜欢偏好些吃辛辣油腻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内环境火大湿气重,从而使诱发阴道炎或导致阴道炎反复。这类人调理,要先从身体祛湿上下手。

五、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留在体内,脾脏运化水湿超负荷,就像马车超载一样,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六、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粘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和其他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的感觉。

七、影响性功能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湿气影响肾气的功能,导致水汽停滞,造成肾积水,影响性功能。

除了上述危害外,体内湿气重的人会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腻感等多种不适症状,时间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体内湿气比较大的人,可以从饮食调整,尤其是一些改掉不好的饮食习惯。应少吃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重湿气,多吃清淡、利水、利尿的食物,有一定清热祛湿的效果。红豆薏米粥大家都知道,这是祛湿很好的食物,但是弊端就是不易掌控服用量,很容易伤脾胃。

此外,湿气重的人可以选择中成药进行调理,如祛湿颗粒(云植),其主要的成分为茯苓、薏苡仁、灯芯草、焦山楂、赤小豆,功能主治祛湿清热,健脾开胃,用于治疗脾胃湿热所致身重,纳呆,便溏,舌苔微黄腻等症,且方中四种成分是食物“药食同源、药食同功”可久服,久服健脾开胃。

湿气虽然在人体里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的存在的确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是应该学会祛湿的方法,逐渐改善身体状况,获得健康的身体。

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 主治热毒痢疾,鼻衄,血痔,带下,阴痒,痈疮,瘰疬 (1)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头翁的茎叶与根作用不同,具有强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必须注意。 仙鹤草是蔷薇科草本植物龙牙草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肺、脾经。 功效:止血,补虚 贯众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山区,习称“东北贯众”或“绵马贯众”。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叶柄及须根,晒干。 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应用 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普济方》)。单用本品或配桑叶、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若与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药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证。 2.血热出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经,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尤善治崩漏下血。如《本草图经》治衄血,可单味药研未调服;若与黄连为伍,研末糯米饮调服,可治吐血,如贯众散(《圣济总录》);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 3.虫疾。本品有杀虫之功。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地榆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 Yu et 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性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2.药理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实验表明,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有利于防止烧、烫伤早期休克和减少死亡发生率。体外实验表明,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较强。 3.临床研究:用地榆30g,醋适量。以醋煎地榆,放置一夜,次晨温服之,每日1剂。治疗崩漏43例,总有效率为95%(山东中医杂志,1991,3:53);用地榆、艾叶各10~30g,大黄6g(后下),煎服,每日1剂,3~7天为1疗程。治疗菌痢80例,总有效率为963%(湖北中医杂志,1994,4:32);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肛裂、烫伤等田七又名「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地下茎。它原系山野自生,很早以前就被发现和采用,后转为人工栽培。因为这种植物一般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往往有七张叶子,故通称「三七」。据清代《归顺州志》说,「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清代《百色厅志》卷三也说,因三七实出自田州,故「俗名为田七」。 田七是一种名贵药村,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人参属中的优异品种。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田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有「金不换」之称。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贵》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本草纲目》中还说,田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并说,「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痢」,「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血多,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 据药物分析,田七主要含六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成分,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肌氧代谢,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力很有作用。古药书说田七「功同人参」确非虚妄之词。谷甾醇和胡萝卜甙能降血脂,而黄酮类化合物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弹性的有效成分,因而常食田七,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而且对冠心病、心绞痛有预防功能。无病的人服用后可起预防冠心病和滋补强壮作用。 田七要根据使用目的来决定用法。服法不同,功效迥异。一般说,生田七能使血管收缩,是治跌打刀伤的特效药,确可达到药到血止的效果。把田七粉,用酒调成糊状,敷於疮疽上,可起到散血消肿作用。内服田七要根据病情作不同的服法:散血、止血、止痛应服生田七;补血、补身则服熟田七。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白带丸 41 组成 42 制法 43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便览》卷四方之白带丸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能主治 5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6 《惠直堂方》卷四方之白带丸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7 《内外验方秘传》方之白带丸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8 《妇产科学》方之白带丸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84 出处 9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重庆方)之白带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95 注意 96 出处 10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白带丸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105 出处 11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之白带丸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115 出处 1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白带丸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效主治 12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1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白带丸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135 用药禁忌 14 白带丸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处方 143 制法 144 性状 145 鉴别 146 检查 147 含量测定 1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74 测定法 148 功能与主治 149 用法与用量 1410 贮藏 1411 版本 15 白带丸药品说明书 151 药品名称 152 成份 153 性状 154 作用类别 155 适应症/功能主治 156 规格 157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158 禁忌 159 白带丸的不良反应 1510 注意事项 1511 白带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512 白带丸的药理作用 1513 备注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带丸 白带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bái dài wán

2 英文参考

baidai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aidai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带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白带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黄柏(酒炒)、椿皮、白芍、当归、香附(醋制)[1]。具有清热,除湿,止带的功效。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白带丸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4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白带丸 41 组成

艾叶、当归(酒洗)、熟地黄各二两,香附(醋浸)、川芎、人参各一两三钱,白术、苍术、黄柏、(酒炒)、阿胶(蛤粉炒)、白芍药(酒炒)、椿根皮各一两,地榆七钱,茯苓八钱,煅白石脂六钱[2]。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2]。

43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至六十丸,早晚各一次,白水送下[2]。

44 功能主治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白带丸主治白带[2]。

5 《便览》卷四方之白带丸 51 组成

蕲艾2两,当归2两,熟地2两,香附3两(醋煮,焙),川芎1两2钱,人参1两2钱,白芍(酒炒)1两,白术1两,苍术1两,阿胶1两,黄柏(酒炒)1两,樗根皮1两,地榆7钱,白茯8钱,白石脂(火煅)6钱。

52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便览》卷四方之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

5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空心温水送下。

6 《惠直堂方》卷四方之白带丸 61 组成

藕节8两,芡实2两,白茯苓1两,白茯神1两,山药3两,莲须1两5钱,莲子2两,金樱膏18两。

62 制备方法

上为末,金樱膏为丸。

63 功能主治

《惠直堂方》卷四方之白带丸主治白带。

6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7 《内外验方秘传》方之白带丸 71 组成

乌梅炭2两,棕灰2两,椿根皮2两,五味炭1两,熟地炭3两,杜仲2两,山药2两,白芍2两,生耆3两,党参3两,当归2两,菟丝子2两,煅龙骨2两,桑螵蛸2两,五倍子2两(去毛),煅明矾3两,牡蛎粉2两,金樱子2两(去毛),川断1两,料豆3两,乌贼骨2两,莲须2两,赤石脂8钱,禹余粮2两(煅)。

72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芡实粉4两打糊为丸。

73 功能主治

《内外验方秘传》方之白带丸主治妇人赤白带。

7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淡盐汤送下。

8 《妇产科学》方之白带丸 81 处方

白术、茯苓、白芍、龙骨、山药、白芷、牡蛎、干姜炭、鹿角霜、榆白皮、赤石脂、陈棕炭。

82 功能主治

《妇产科学》方之白带丸主治肾虚带下稀薄,量多。

83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日3次。

84 出处

《妇产科学》

9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重庆方)之白带丸 91 处方

乌贼骨1两,山药2两,芡实2两,炒黄柏5钱,醋柴胡4两,白芍1两,续断5钱,香附4钱,白果仁1两,车前子5钱,牡蛎1两,赤石脂5钱。

9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加配醋1两为丸。

9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重庆方)之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经水不调或先或后,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腰胸闷,骨蒸内热,饮食减少。

9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4钱。

95 注意

忌食生冷。

96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重庆方)

10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白带丸 101 处方

当归8两,白术(炒)8两,木香1两,茯苓8两,川芎2两,甘草4两,生地8两,白芍8两,白鸡冠花4两,杞子4两,莲肉8两,益智仁2两,枣仁(炒)4两,鳖甲胶4两,龟版胶4两,白木耳4两,檀香4两,鹿角胶4两,玫瑰花2两,巴戟肉(炙)4两,吴萸(炙)4两,茜草4两,没石子2两,白矾2两,乌梅肉4两。

102 制法

上为细末,过罗,炼蜜为丸,重3钱,蜡皮封固。

103 功能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白带丸具有温经散寒,利湿止带之功效。主治妇女湿寒白带,淋沥不止,经期腹痛,身体倦怠。

10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日2次。

105 出处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1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之白带丸 111 处方

白芍(酒炒)4两,黄柏(盐水炒)4两,茅术(米泔浸)4两,高良姜1两,豆腐锅巴8两。

112 制法

上为细末,薏苡仁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能主治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之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经水不调,或先或后,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腰酸胸闷,骨蒸内热,饮食减少。

11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4钱,盐汤送下。

115 出处

《中国医学大辞典》

1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白带丸 121 组成

当归4两,生白芍3两,野党参(去芦)2两,焦白术3两,茯苓(去皮)4两,椿皮(醋炒)2两,鹿角霜3两,故纸(盐炒)2两,芡实(麸炒)4两,海螵蛸3两,香附(醋制)3两,肉桂(去粗皮)1两,陈皮2两,杜仲炭(盐炒)2两,续断2两,甘草2两,木通1两5钱,吴萸(甘草水制)2两。

12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凉开水为小丸,每斤丸药用桃胶2钱化水,滑石3两上衣,2钱重装袋。

123 功效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白带丸具有温经散寒,利湿止带之功效。主治湿寒白带,淋漓不止,经期腹痛,血寒经闭,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精神不振。

12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袋,白开水送下。

1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白带丸 131 组成

人参8两,白术(土炒)4两,茯苓4两,艾炭4两,川芎4两,当归4两,白芍(炒)4两,煅龙骨4两,煅牡蛎4两,阿胶(炒)4两,山药(炒)4两,巴戟(炒)4两,熟地4两,杜仲炭4两,肉桂4两,黄耆4两,川断4两,香附4两,赤石脂4两,半夏2两,苍术2两,黄柏2两,破故纸6两。

13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泛小丸,青黛3两为衣。

13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淋漓不止,凝滞腹疼,腰酸腿疼,四肢倦怠,多睡少食。

134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临睡时白水送下。

135 用药禁忌

忌生冷食物。

14 白带丸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白带丸

Baidai Wan

142 处方

黄柏(酒炒)150g、椿皮300g、白芍100g、当归100g、醋香附50g

143 制法

以上五味,除椿皮外,其余黄柏等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椿皮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上述细粉用浓缩液(酌留部分包衣)与适量的水制丸,用留下的浓缩液包衣,干燥,打光,即得。

144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黑棕色的浓缩水丸;味苦。

14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黄柏)。草酸钙簇晶直径18~32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白芍)。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当归)。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细胞作放射状排列(醋香附)。

(2)取本品5g,研细,加乙醇10ml,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浓缩至于,残渣加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3~5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2g,研细,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异丙醇—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2:3:6:3:1)为展开剂,置用氨蒸气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4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14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50)(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6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1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2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盐酸—甲醇(1:100)混合溶液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盐酸—甲醇(1:100)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4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黄柏以盐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15mg。

148 功能与主治

清热,除湿,止带。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味。

1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1410 贮藏

密封。

14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5 白带丸药品说明书 151 药品名称

白带丸

152 成份

黄柏(酒炒)、椿皮、白芍、当归、香附(醋制)。辅料为。

153 性状 154 作用类别 155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止带。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味。

156 规格 157 白带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158 禁忌 159 不良反应 1510 注意事项

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少女、孕妇、绝经后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伴有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

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511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512 白带丸的药理作用 1513 备注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 女性生殖生理

  1、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2、月经生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