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袖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青袖文言文,第1张

1 古文翻译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意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④,且将用之酌酒劝客。俄为一吏误触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时数焉。”俄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公帅定武⑥时,夜作书,令一侍兵持烛于旁。侍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⑦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回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变鞭之,亟⑧呼视之,曰:“勿易,渠⑨已解⑩持烛矣。”军中叹服。

译文: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他两只玉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到坍塌的古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斑痕,可算传世之宝了。”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他格外欣赏珍惜(玉杯)。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倒掉在地上,两只杯子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而那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命数时限在那里。”又掉脸对那差役说:“你是失手了,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统领定州军政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连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2 文言文 口技 原文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明代吴宽的《廉石记》的古文和翻译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

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

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

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

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

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

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

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

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

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

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反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

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

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

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

“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

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

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

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

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 女,奸*凶

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秽污臭,屠毒笔墨,

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

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

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

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

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

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

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

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

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

一时稍闲,又有贪*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

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

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

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

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

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

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

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

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

又非假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

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

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

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

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

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

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

《汉魏六朝散文·陈寿·上诸葛氏集表》原文鉴赏

《诸葛氏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右二十四篇 1,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2。

臣寿等言 3:臣前在著作郎 4,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 5、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 6,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 7。亮毗佐危国 8,负阻不宾 9,然犹存录其言 10,耻善有遗 11,诚是大晋光明至德 12泽被无疆 13,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14。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 15,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群之才 16,英霸之器 17,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18,时人异焉 19。遭汉末扰乱 20,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21,躬耕于野 22,不求闻达 23。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 24,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25。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26,厚相结纳 27。及魏武帝南征荆州 28,刘琮举州委质 29,而备失势众寡 30,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 31,求援吴会 32。权既宿服仰备 33,又睹亮奇雅 34,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 35,乘胜克捷 36,江南悉平 37。后备又西取益州 38。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39。备称尊号 40,拜亮为丞相 41,录尚书事 42。及备殂没 43,嗣子幼弱 44,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 45;立法施度,整理戎旅 46;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47;科教严明 48,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 49,人怀自厉 50,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51。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 52,进欲龙骧虎视 53,苞括四海 54;退欲跨陵边疆 55,震荡宇内 56。又自以为无身之日 57,则未有能蹈涉中原 58、抗衡上国者 59,是以用兵不戢 60,屡耀其武 61。然亮才于治戎为长 62,奇谋为短 63,理民之斡,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 64,加众寡不侔 65,攻守异体 66,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 67,管仲举王子城父 68,皆忖己之长 69,未能兼有故也 70。亮之器能政理 71,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72,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 73,大义不及邪 74盖在命有归 75,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 76,亮帅众出武功 77,分兵屯田 78,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 79。黎庶追思 80,以为口实 81。至今梁、益之民 82,咨述亮者 83,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 84,郑人之歌子产 85,无以远譬也 86。孟轲有云 86:“以逸道使民 88,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 89,虽死不忿。”信矣 90!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 91,而过于丁宁周至 92。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 93,周公圣人也 94,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 95,周公之诰烦而悉 96。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97。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98。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 99,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100。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 101,荡然无忌102,故虽敌国诽谤之言103,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104,所以明大通之道也105。谨录写上诣著作106。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107。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108,平阳侯相臣陈寿上109。

注释 1右:上文。古代书写是直行,由右至左,故上文在右。2凡:总共。3臣寿等:称“寿等”,因为整理编订《诸葛亮集》的不止陈寿一人。4前在著作郎:据《晋书·陈寿传》载:陈寿编辑《诸葛氏集》时,官职为佐著作郎,后文又提及将《诸葛氏集》上交著作,故姚范《援鹑堂笔记》卷三十一认为“在”为“佐”字之误。5侍中:本是皇帝左右傧赞威仪的近臣,这里是加官。兼:兼。中书监:中书省掌管重要文件,主持中书省的长官是监,副职是令。晋武帝时,中书兼统秘书、著作,晋惠帝以后,始置秘书监,兼统著作省。荀勖(xu 畜):字公曾,以侍中兼领中书监,封爵济北侯。《晋书》有传。6和峤(jiao 桥):字子舆,中书令,封爵关内侯。《晋书》有传。7定:整理。故事:旧事,指有关诸葛亮言论政令的史料。8毗(pi 皮)佐:辅佐。危国:垂亡之国。指刘禅统治时期的蜀汉。4负阻:仗恃险阻。不宾:不臣服。指不向魏国投降。10存录:保留整理。11遗:遗失,即指未得记录。以美好的言行不得记录为羞耻。12诚:确实。至德:极高的恩德。13泽:恩惠。补:复盖。无疆:指无所不到。疆,边。14伦:此。15随类相从:同类的归在一起。16逸群:超群。17英霸:英雄,英武。18伟:魁梧。19时人:指与诸葛亮同时的崔州平、徐庶等人。异焉:特别看重他。20汉末扰乱:指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军起义,朝廷失去统治能力,军阀割据,连年混战。21叔父玄: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玄初为袁术所委任的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而朝廷又另派人代玄,玄便往荆州(当时行政中心在襄阳)投靠刘表。诸葛亮小时,父亲诸葛圭死去,即跟随诸葛玄。当时北方董卓、袁术、袁绍、吕布等军阀混战,而荆州地区较为安定,所以说是避难荆州。22躬:亲自。23闻达:有名声,显达。24左将军:将军名号。《三国志·蜀书·先生传》载,刘备在小沛(今江苏沛县)被吕布打败,往依曹操,曹操向汉献帝表荐他为左将军。以:认为。殊量:特殊的识度。25顾:看望,造访。26解带:解去衣带。古人习欲以束带见客为有礼貌。这里是不拘于礼节俗套,推心置腹地对待。写:即泻,倾倒的意思。写诚:倾吐真心话。27结纳:定交并结合在一起。28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于平定北方之后南征荆州。29举州:全州。委质:即投降。曹操南征荆州,正逢刘表死去,小儿子刘琮主持荆州事务,投降曹操。30失势:即形势极为不利的意思。众:军队。31身使:亲自出使。32吴会:吴及会稽两郡,泛指江东地区。这里指东吴孙权政权。33宿:素常。服:佩服。仰:尊敬。34奇:突出。雅:闲雅。35大破其军:指赤壁之战,大败曹军。36克捷:连打胜仗。37江南:指长江南岸的长沙、桂阳、零陵等地区。悉:全部。38益州:指四川、云南一带地区。39军师将军:刘备所置的特殊官名。40称尊号:指称皇帝。41拜:以一定礼节授与官职。42录尚书事:总管尚书诸曹的政务。43殂没:死亡。44嗣子:继位的嫡子,指刘禅。幼弱:年纪小,身体弱。45南越:指南中(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二省)的诸郡。46戎旅:军队。47极:顶端。48科教:法令条规。49至于:达到。容:包藏,隐匿。奸:违法的行为。50自厉:自勉。51风化:风习教化。肃:庄重。52素志:一贯的意图。53龙骧虎视:象龙一样昂首前进,象虎一样张目怒视。形容出兵远征的气势。54苞:同“包”。四海:指全国。55跨陵:占据、侵扰。56宇内:指国内。57无身之日:指死后。58蹈涉:进军北伐。59抗衡:对抗。上国:指曹魏。60戢(ji辑):收敛。61耀:显扬。62于:以。治戎:治兵。指军队的管理和训练。63奇谋:出奇制胜。64值:遇、逢。人杰:指与诸葛亮相对阵的司马懿。65侔:相等。66攻守异体:攻与守是不同的两回事。67萧何荐韩信: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做大将军,称韩信“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68管仲举王子城父:春秋时齐相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王子城父,称王子城父“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事见《管子·小匡》。69忖:揣度。70兼有:指政治、军事才能都县备。71器能:才干。政理:政治作为。72发语词,无义。亚:次。匹:敌,相当。73陵迟:哀微。74大义:指诸葛亮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不及:未能达到。75盖:或许。76青龙二年:魏明帝青龙二年,即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77武功:今陕西武功县。78屯田:用军队开垦荒地,蓄积粮食。79卒:死。80黎庶:老百姓。81口实:作为谈话的资料。82梁·益:今陕西汉中及四川、云南一带。83咨述:赞叹传说。84召(shao 邵)公:姬奭(shi 释)。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共同执政,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周公管理,陕以西召公管理。召公管理陕西,得到群众爱戴。据说有一棵甘棠树,召公常在树下处理案件,召公死后,大家都不忍砍伐这棵甘棠树,作《甘棠》一诗,歌颂召公。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85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侨。据《史记·循吏列传》载: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死后百姓老少都很悲痛,说:“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86无以:无用,用不着的意思。远譬:遥相比拟。87孟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孟子》。以下所引选自《孟子·尽心上》。88逸道:使人安乐之道。89生道:使人生存之道。90信:果真如此。91怪:怀疑。92丁宁:反复述说。周至:详尽、周到。93咎繇(gao yao 高谣)或作“皋陶”,舜的臣子。《尚书》中有《皋陶谟》记他与禹在舜帝面前陈述意见。谟,计谋。94周公:姬旦,成王的叔父,辅佐成王。《尚书》有《大诰》,记载管叔、蔡叔、武庚、淮夷叛乱时,周公征讨叛乱,通告天下的话。95略而雅:简单略而能抓住大方向。96烦而悉:繁富而详尽。97群下:群臣。矢:陈说。誓:约束。矢誓,指陈述征讨叛乱的决心和各种规定。以上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因谈话的对象不同,语言的深浅繁简也就自然不同。98指:意旨。不得:不能。及:追求。远:深奥。99经事综物:指规划、处理具体事物。100补:益。101陛下:指晋武帝司马炎。迈踪古圣:远追古代的圣王。102荡然:形容度量宽阔的样子。无忌:不须忌讳。103敌国:蜀与魏曾为敌对之国。诽谤之言:指诸葛亮的文章中有诋毁魏国的言论。104咸:都。肆:陈列。革:改动。讳:避忌。105大通之道:犹言殊途同归,比喻真理有共通性。106诣:到。上诣,上交到。著作:指著作省。107这是表文结尾的程式,表示文中所言不一定妥当,对皇上十分敬畏。108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即晋武帝泰始十年二月一日,274年。109陈寿以佐著作郎出为平阳侯相。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今译 《诸葛氏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第七 综核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远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以上二十四篇,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陈寿等上言:当初臣下任著作郎时,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上奏,派我整理已故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言论政令。诸葛亮辅佐垂危的蜀汉,依仗蜀地险要的地势拒不臣服,然而仍要保留整理他的言论,以这样好的言论不被留传为羞耻,这确实是大晋朝的光明至德了,这种恩惠遍及全国,无所不到,自古以来是没有与之相比的。于是臣下就删除重复的文字,将同类的内容归在一起,共有二十四篇,篇名在上。

诸葛亮年青时具有超群的才能和英雄气概,他身长八尺,外貌非常英俊,当时的崔州平、徐庶等人就特别重视他。遭遇东汉末年的大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自己耕田隐居,不求扬名天下。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气度不凡,便三次到草庐之中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早以知道刘备是雄姿杰出的人物,于是推诚相待毫无拘束地向刘备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二人结成深厚的友谊。等到魏武帝曹操南征荆州,刘琮率全州归降,而刘备失去依靠,军队又很少,没有存身之地。这时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竟出奇计,亲自出使孙吴,到吴会求援。孙权平素就钦佩尊敬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雍容闲雅的气度,因此非常敬重他,就派遣军队三万人来援助刘备。刘备这才得以与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连打胜仗,将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等地全部占据。后来刘备又西进攻取益州。益州平定后,任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皇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管尚书诸曹的政务。等到刘备死后,刘禅年少才弱,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亲自处理。这时诸葛亮对外联合孙吴,对内平定南越之乱,修定法律制度,整训军队;制造各种机械,技巧高超,每样都力求精益求精;法律政教严明,赏罚有信用;邪恶的人没有不被惩治的,善良的人没有不被表彰的。达到了官吏中没有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人,人人自勉,要求上进的地步,道不拾遗,强不凌弱,风俗淳厚,教化清静。

在那时,诸葛亮的一贯志愿是:进则出兵征伐,统一全国;退则占据西南,侵扰曹魏,震动天下,又自以为自己死后,就没有能进军北伐中原,与曹魏对抗的人了,因此他不停地出兵北伐,屡屡显示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于治理整训军队,而不在于出奇制胜,他管理政务的才能,胜于他用兵的谋略。而与他相对敌的人,又正是杰出的英雄,再加上众寡相差不一,进攻与防守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所以诸葛亮虽然连年兴师动众。也未能取得成功。从前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作大将军,管仲向齐桓公荐举王子城父作大司马,都是考虑到自己的才能,没有兼有政治、军事两方面的缘故啊。诸葛亮的才干在于政治和管理,在这方面或许可与管仲、萧何相匹敌,而当时却缺少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使他的功业衰败,复兴汉室的大业不能实现。这也是天命有归,不可以用人的智慧和力量来争取的啊。

魏明帝青龙二年春天,诸葛亮率军队从武功出发,分兵驻守开荒屯田,为长期驻扎做准备。这年秋天病逝。百姓们追想怀念他,将他生平事迹作为谈话的资料。至今梁、益一带的老百姓中仍有对诸葛亮的赞叹和传说。这些赞叹和传说象在耳边一样,即使是《甘棠》诗对召公的歌咏,郑国人对子产的歌颂,也无法与之相比。孟轲有句话说:“在为百姓求取安乐的前提下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怨恨;在为百姓求得生存的前提下杀人,那人虽被杀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确实如此啊!

论者中有人怀疑诸葛亮的言辞缺少文彩,不华丽,而过于啰嗦周到。臣以为咎繇是大贤人,周公是大圣人,但考察《尚书》,咎繇的《皋陶谟》简略而集中;周公的《大诰》繁富而详尽。为什么呢咎繇是在与舜、禹一起交谈,而周公是在对群臣和百姓发号施令的缘故啊。诸葛亮面对交谈的人,都是一般平民百姓,因此,他的言辞不能简略,意旨不能深奥。然而他说过的话和留下来的文章,都是规划和处理具体事物的,其公正诚实的心意,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是足以使人们了解他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当世有所补益的。

我低头思想着,陛下远追古代圣王,心胸广阔,毫无忌讳,所以即使是蜀汉敌国诸葛亮的一些诽谤的言论,也都保留原文,不因讳忌而有所改动,这足以显明殊途同归的大道了。我谨慎地整理誊录诸葛亮的文章,上交到著作省。臣下陈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时,平阳侯相臣陈寿奏上。

集评 《魏书·毛修之传》:(崔)浩以其中国旧门,虽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推重之,与共论说,言次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修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九《陈寿史皆实录》:《晋书》称陈寿作《三国志》,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又云: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寿为亮传,谓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议者每以此少之。《晋书》好引杂说,故多芜秽,此亦其一也。街亭之败,寿直书马谡违亮节度,为张郃所破,初未尝以私隙咎亮,至谓亮将略非长,则张俨、袁准之论皆然,非寿一人之言也。寿入晋后,撰次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亮极矣。评中反复盛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廖立、李平为亮所废窜,尚能感泣无怨。明达如寿,顾立、平之不若邪亮六出祁山,终无一胜,则可见为节制之师于进取销钝,自是实录。

卢弼《三国志集解》:弼按:不必论本传,即此表文已可为武侯一篇佳传。宋广汉张栻亦撰武侯传,事虽详备,文则远逊于此也。又按:承祚上表自署平阳侯相,与《华阳国志》合,惟与《晋书》本传云“补阳平令”异,钱大昕亦疑寿传为误。案《晋书·地理志》,平阳郡旧尧都侯国,平阳在汉为曹参封邑,子孙袭封。后汉末张济封平阳侯,晋元帝时,李矩封平阳侯,至晋初何人封平阳侯未详也。

钱钟书《管锥编》卷三,一二三,全晋文卷七一:陈寿《表上诸葛氏集目录》:“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按六朝人似不厚非此品目,亦且以为无损于亮之声价者。《世说·排调》:“郗司空拜北司,王黄六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郗仓谓嘉宾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深不可容!’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钟嵘《诗品》下品论王融、刘绘曰:“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譬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未足以贬卧龙”;《魏书·毛修之传》修之谓陈寿谤亮将略非长,崔浩驳谓寿评亮有“过美之誉”,不得为谤。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九《陈寿论》称寿为“良史”,谓张俨、袁准亦评亮不长于应变将略,非寿一人爱憎之私言;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引《魏书·李苗传》苗读《蜀志》至魏延献策而亮不纳,太息谓“亮无奇计”,佐证寿“奇谋为短”之论。“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按姚范《援鹑堂笔记》卷三一、靳荣藩《绿溪语》卷上说此节,皆引《晋书·李密传》张华问:“孔明言教何碎”密答:“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大雅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窃谓《彀梁传》僖公二年:“达心则其言略”,范宁注:“明达之人言则举领要,不言提其耳,则愚者不悟”;即“与凡人言宜碎”也。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八《书〈三国志〉后》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二《书 后》均足助朱彝尊张目;《野叟曝言》第七八回亦论陈寿“帝蜀不帝魏,有二十四端”,又论寿“表扬诸葛,可谓‘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赵铭《琴鹤山房遗稿》卷一《读〈晋书〉》第一九首专论寿《蜀书》之纰漏,至云:“蜀人撰蜀书,乃如述荒裔!”则非讥其史德而讥其史学、史识也。

总案 陈寿为晋佐著作郎时,奉命整理诸葛亮的有关资料,编订《诸葛氏集》。本文是《诸葛氏集》编成后,向晋武帝报告全书目录、编辑过程及对诸葛亮评价的一篇表文。全文载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或称“表上诸葛氏集目录”。可惜陈寿编辑整理的《诸葛氏集》已经亡佚,今所传明代杨时伟《诸葛忠武书》十卷,清代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四卷,皆出于后人篡辑,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也辑有诸葛亮文两卷。诸葛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贡献重大,为后人敬仰和崇拜,然而赞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如此卓越,未出茅庐而已三分天下,又为什么六出祁山而未能实现其统一天下的宿愿呢陈寿的表文对此做了较为精致的回答。其一是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的政治才能大大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二是“所与对敌,或值人杰。”诸葛亮虽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正遇上对手。三是“众寡不侔,攻守异体。”魏强蜀弱,力量相差悬殊,而又是以弱攻强,以小攻大,其难可想而知。四是“天命有归”客观大势所趋。陈寿在这篇表文中对诸葛亮的身世、才华和政绩功勋作了概括叙述和较高的评价,赞扬他的著述“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有补于当世”。文章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又对诸葛亮做了较为公允的评价,议论精到,文笔洗炼,感情深致,是一难得的表文。 导航: > 文章辞赋 > 文学评论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三十六计》原文鉴赏

下一篇:《汉魏六朝散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原文鉴赏

猜你喜欢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原文与评析 希望与失望 《纤夫村》时培京散文赏析 金珂正《呓语(外一首)》 外国童话《[法国]艾斯卡尔贝·普蕾唐泰娜花》鉴赏 王涛《巫女阿诗玛》 张祜诗集的缺月重圆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火龙神器阵法》原文鉴赏 《文彦博·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师酒》李学广散文赏析 周易全集《损第四十一》原文赏析与注解 绿阴沈沈的解释?绿阴沈沈是什么意思?描写草木的词语 元龙湖海的解释?元龙湖海的典故与出处 中牟驯雉的解释?中牟驯雉的典故与出处 《〔双调〕沉醉东风·七夕》原文注释与赏析 《桃之夭夭》张峪铭散文赏析 《老城浮世绘》杜帝散文赏析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拉法格 《左传》叙战征存兵法谋略 成功,在高旷荒原上突然闯入的词

1、《鉴略》原文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继世无文章。 制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 养牲供庖食,畜马猪牛羊。 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战争。

共工不胜怒,头触周山崩。 上惊天柱折,下震地维穿。 女娲氏以立,炼石以补天。断鳌足立极,地势得其坚。 聚灰止滔水,天地复依然。 传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

神农氏以立,其始教民耕。 斫木为耒耜,衣食在桑田。 亲自尝百草,医药得相传。教人为贸易,货物并权衡。 传代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黄帝轩辕氏,人事渐完备。

诸侯始争雄,适习干戈起。 蚩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 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 伐木作舟车,水陆皆通济。 隶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

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律吕。 遂有管弦声,音乐从此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 其世官无名,以鸟为官纪。 颛顼高阳氏,按时造皇历。

孟春为岁首,一年分四季。 帝喾高辛氏,在位八十岁。 天下藉太平,史书无所纪。

2、《鉴略》翻译

伏羲氏用立,人的本质从异常。蛇的身上,牛首,继世上没有文章。控制字造文字,画卦名阴阳。男男女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饲养牲畜供厨房吃,养马、猪牛羊。祝融共工氏,两军相战争。共工不胜愤怒,头撞到周山崩。上惊天柱折断,下震动大地穿。

女娲氏以立,炼石以补苍天。砍断鳌足立极,地形得到他的坚定。聚灰阻止滔水,天地恢复依然。传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神农氏以立,他开始教老百姓耕种。那棵树是农具,衣食在桑田。亲自尝百草,医药可以相互传递。教人做交易,货物并权衡。传代共八代,五百二十年。

黄帝轩辕氏,人事逐渐完备。诸侯开始争雄,恰巧熟悉战事起。蚩尤曾叛乱,起雾迷军队。上帝造指南车,互相起兵迎战敌人。龙马授河图,见到天文记录。砍伐树木制作舟车,水陆都通济。隶首作算数,大挠首创甲子。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和律吕。于是有管弦乐,音乐从这里开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见上帝。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他的世袭官职没有名字,以鸟为官纪。颛顼高阳氏,按当时造皇历。孟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一年分四季。帝喾高辛氏,在位八十岁。中国籍太平,史书没有什么记录。

文学背景

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喜爱,并成为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且被称之为《五字鉴》。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以言其阴阳讯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讯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讯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讯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 ,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明代·王守仁《尊经阁记》 尊经阁记

明代 : 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讯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讯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讯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讯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 ,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古文观止 , 哲学理论 译文

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心、性、命,是一个东西。它沟通人与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间,贯通往古来今,无处不存,无处不是同样,无处可能改变的存在,所以它是永恒不变之道。它表现在人的情感里,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因此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也就是亲、义、序、别、信,是同样一件东西;都是心、性、命。这些都是沟通人与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存,无处不相同,无处可能改变的存在,即永恒不变之道。这永恒不变之道,用以阐述阴阳盛衰的运行,便称它为《易》;用以表明纪纲政事的施行,便称它为《书》;用以传达歌咏性情的感发,便称它为《诗》;用以显示体统仪节的表征,便称它为《礼》;用以宣泄欣喜和平的跃动,便称它为《乐》;用以辨别真假邪正的标准,便称它为《春秋》。因此阴阳盛衰的运行,以至于真假邪正的评价,同样是一个东西;都是心、性、命。这些都是沟通人与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存,无处不相同,无处可能改变的真理,唯其如此所以称为六经。六经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心中永恒不变之道。因此《易》这部经,是记我们内心的阴阳盛衰的经:《书》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纪纲政事的经;《诗》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歌咏性情的经;《礼》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体统仪节的经;《乐》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欣喜和平的经;《春秋》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真假邪正的经。君子的对待六经,省察心中的阴阳盛衰而使之及时运行,这才是尊重《易》;省察心中的纪纲政事而使之及时施行,这才是尊重《书》;省察心中的歌咏性情而使之及时感发,这才是尊重《诗》;省察心中的体统仪节而使之及时表露,这才是尊重《礼》;省察心中的欣喜和平而使之及时跃动,这才是尊重《乐》;省察心中的真假邪正而及时地辨明,这才是尊重《春秋》。

大抵古代圣人的匡扶人间正道、耽心后世的颓败而著述六经,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辈,耽心他们的产业和库藏中的财富,到子孙手里会被遗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穷困而无以自谋生活,因而记录下他们家中所有财富的账目而遗留给子孙,使他们能永世守护这些产业库藏中的财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贫困的祸患。所以六经,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而六经的实际内容,则具备在我们内心,正如同产业库藏的财富,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资,都存在家里。那账本,不过记下它们的名称品类数目罢了。而世上学六经的人,不懂得从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经的实际内容,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训诂的细枝末节,鄙陋地以为那些就是六经了,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晓晓地指著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同这有什么两样?唉!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视功利,崇奉谬论,这叫做淆乱经义;学一点文字训诂,教授章句背诵,沉陷于浅薄的知识和琐屑的见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这叫做侮慢经文;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逞诡辩以取胜,文饰其邪恶的心术和卑劣的行为,驰骋世间以自高身价,而还自命为通晓六经,这叫做残害经书。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本都割裂弃废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经呢!

越城过去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将使之重归于圣贤之道,于是命山阴县令吴瀛君扩大书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经阁于书院之后,说道:“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尊经阁落成,邀我写一篇文章,以晓喻广大的士子,我既推辞不掉,便为他写了这篇记。唉!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

评析

本文名为尊经阁作记,实际上只有结尾一段,用极为概括的语言涉及这个阁的有关方面,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阐述作者的哲学思想,即“心外无物”的世界观,可以说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文章。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评论:“阳明先生一生训人,以良知良能,根究心性,于此记略,已具备矣。”可以说,本文是浓缩了的阳明学说的全貌。

论证层层深入,正反论据互见,是全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先从六经的不同表现形式谈起,继而结合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说明了六经是“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的“常道”,它作用于人生的整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接着,作者不厌其烦地从六经的核心内容、学习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而后又对那些舍本逐末的“世之学者”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评和斥责。直到结尾时,即便是介绍写作本文的缘由,作者也还语重心长地希望“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首尾贯通一气,中心非常明确。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宋代·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宋代 : 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

展开阅读全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古文观止奏议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宋代·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

宋代 :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

展开阅读全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古文观止 , 叙事 , 写景 , 抒情 , 议论散文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两汉·司马迁《五帝本纪赞》

五帝本纪赞

两汉 : 司马迁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

展开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赞语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先秦:佚名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译文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适合。谁知德行太恶,对她真是无奈何!

 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黑亮头发似云霞,哪用装饰假头发。美玉耳饰摇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

 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明眸善昧眉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

 注释

 君子:指卫宣公。

 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副:妇人的一种首饰。

 笄(音jī):簪。

 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

 委委佗佗(音yí),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象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或音tuó。

 象服: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

 宜:合身。

 子:指宣姜。

 淑:善。

 云:句首发语词。

 如之何:奈之何。

 玼(音此):花纹绚烂。

 翟(dí):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

 鬒(音诊):黑发。

 髢(音敌):假发。

 瑱(音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

 象:象牙。

 挮(音替):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

 扬:额。

 且:助词,无实义。

 皙(音xī):白净。

 胡:何,怎么。

 然:这样。

 而:如、象。

 瑳(音搓):玉色鲜明洁白。展:古代后妃或命妇的一种礼服,或曰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纱衣。

 絺(音吃):细葛布。

 绁袢(xièpàn):夏天穿的亵衣、内衣,白色。

 清:指眼神清秀。

 扬:指眉宇宽广。

 颜:额。引申为面容、脸色。

 展:诚,的确。

 媛:美女。

 鉴赏

 《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

青袖文言文

1 古文翻译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意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