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三子散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贮藏 211 版本 3 《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三子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三子散 三子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ān zǐ sàn
2 三子散药典标准 21 品名三子散
Sanzi San本品系蒙古族验方。
22 处方诃子200g、川楝子200g、栀子200g
23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姜**至棕**的粉末;气微,味苦、涩、微酸。
2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纤维束旁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或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川楝子)。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栀子)。果皮纤维层淡**,斜向交错排列,壁较薄,有纹孔(诃子)。
(2)取本品1g,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10分钟,弃去乙醚液,药渣挥去乙醚,加乙酸乙酯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诃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10:7:2: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茶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T)。
2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功率200W,频率50kHz),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栀子以栀子苷(C17H24O10)计,不得少于54mg。
28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热,血热,新久热。
29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一次3~4 5g,一日2~3次。
210 贮藏密闭,防潮。
2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 31 方名三子散
32 组成真苏子(微焙)1两,白芥子(微焙)1两,韭菜子(微焙)1两。
33 主治《医学正印》卷上之三子散主治积痰宿滞。
34 三子散的用法用量用河水3碗,煎1碗,如稀粥样,带热服下。
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三子散 《本经逢原》:[卷三菜部]菜菔子风痰,降则定痰嗽,皆利气之效。同苏子、白芥子为三子散,治痰喘胸满。其根,生升,熟降。生则克血消痰,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
《玉机微义》:[卷一中风门]内因似中风论(续添)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有异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
《古今医鉴》:[卷之二]中风以外中风邪立方处治。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子者出,始与古人异矣。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病机目录 1 拼音 2 《新急腹症学》:溃疡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北京市中成药规范》:溃疡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溃疡散 溃疡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kuì yáng sǎn
2 《新急腹症学》:溃疡散21 处方
枳壳3份,沉香1份,炙甘草1份,维生素V半份。
22 制法氢氧化铝2份,共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溃疡病。
24 溃疡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每日23次。
25 摘录《新急腹症学》
3 《北京市中成药规范》:溃疡散31 处方
甘草膏400斤,延胡索(醋制)180斤,白及180斤,海螵蛸180斤,黄芩(去糟朽)360斤,苡仁米(炒)180斤,泽泻120斤,天仙子3斤。
32 制法将药材加工洁净,炮炙合格。取处方中甘草膏200斤,按常法提取甘草酸,以甘草膏200斤与诸药粉碎为细粉,过100孔罗,混合均匀,加甘草酸制粒,烘干,装袋,每袋50g。
33 功能主治健胃,消炎,止痛。主用于饮食不节伤胃引起的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吐酸胃疼。
34 溃疡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匙,饭前一小时用温开水送下,1日3次,置室内阴凉干燥处,用后密闭保存。
35 注意忌辛辣食物;孕妇及有心脏病,血压高、肾炎、水肿患者勿服。
36 摘录《北京市中成药规范》
4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41 方名
溃疡散
42 组成雄黄9g,乳香15g,没药15g,儿茶15g,黄柏18g,青黛15g,白及31g,人工牛黄6g,冰片9g,硼酸6g。
43 主治口炎。
44 溃疡散的用法用量外用。
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溃疡散 《外科心法要诀》:[卷一]脉诀得安全。若精神疲惫,饮食不思,亦危候也。肿疡、溃疡散脉歌肿疡散脉最可愁,毒盛气散不能收,溃后见斯亦
《外科大成》:[卷一总论部]痈疽之脉柔细为(濡)脉(散)似杨花无定踪。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沉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沉细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脉法(三)发痈。若数脉不时见,当生恶疮。浮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洪肿疡为虚,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年
《疡医大全》:[卷二]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发痈。若数脉不时见,当生恶疮。浮,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洪,肿疡为虚,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年壮
《外科大成》:[卷一主治方]肿疡主治方目录 1 拼音 2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古今医鉴》卷十六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化瘀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à yū sǎn
2 《伤科补要》卷三:化瘀散21 处方
大黄3两,干漆5钱,桃仁2两,土狗1两,青皮1两,川芎1两,枳实1两5钱,厚朴1两,赤芍1两5钱,归须2两,甘草5钱,红花1两。
22 功能主治杖后瘀毒上攻,一切蓄瘀作痛。
2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24 摘录
《伤科补要》卷三
3 《古今医鉴》卷十六 31 组成
苏木3钱,红花2钱,归尾3钱,大黄2钱。
32 主治杖打重,血上攻心。
33 化瘀散的用法用量童便1钟,黄酒1钟,煎至1钟,热服。
34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化瘀散 《医学见能》:[卷三证治]刀伤跌打刀伤溃烂,成脓流水不止者,血瘀而化脓也。宜提脓化瘀散。花蕊石(一钱五分)乳香(一钱五分)没药(一钱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杖疮胆汁涂之。又法,用真绿豆粉微炒,鸡子清刷之。方化瘀散治杖打重血上攻心。苏木(三钱)红花(二钱)归尾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26.三七解(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78.血余炭解者,发也,不则其质不化,故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5.产后下血目录 1 拼音 2 《绛囊撮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绿衣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绿衣散 1 拼音
lǜ yī sǎn
2 《绛囊撮要》 21 方名绿衣散
22 组成绿矾不拘多少。
23 主治痿舌,舌忽硬肿,即时气绝。
24 绿衣散的用法用量将牙刷脚撬开牙关,搽舌上。
25 制备方法
上药于新瓦上煅红,放地上凉透,研细。
古籍中的绿衣散 《证类本草》:[卷第十九]禽下水鸟,人家养之,厌火灾。似鸭,绿衣,驯扰不去。出南方∶池泽。《尔雅》云∶(音坚也),。畜之厌火灾。《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草之草录)地(广志云)出西国及剽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绿衣亦名艾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兽部]嘉香肉然今店中所售火腿,均以家乡肉腿风干,至次年皮上起绿衣,充陈火腿卖,人多不察,若疗病作食饵,须真金华腿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五卷介之一]绿毛龟(《蒙筌》)释名绿衣使者(《纲目》)。集解时珍曰∶绿毛龟出南阳之内乡及唐县,今惟蕲州以充方物
《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七卷]禽之一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 41 泻白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功效与主治 4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临床运用 461 加减法 462 使用禁忌 47 现代适应证 471 麻疹初起 472 肺炎 473 支气管炎 48 泻白散的药理作用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82 解热、镇静、止咳作用 483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9 歌诀 410 出处 5 《杏苑》卷三方之泻白散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出处 6 《幼科发挥》卷四方之泻白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泻白散 71 方名 72 泻白散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76 附注 77 出处 8 《痈疽验方》方之泻白散 81 方名 82 泻白散的别名 83 组成 84 功效主治 8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86 附注 87 出处 9 《脉因证治》卷中方之泻白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泻白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05 附注 106 出处 11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泻白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15 出处 12 《丹台玉案》卷三方之泻白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泻白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35 出处 14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泻白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出处 15 《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方之泻白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出处 16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泻白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出处 17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泻白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75 加减 176 制备方法 177 用药禁忌 178 出处 18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泻白散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出处 19 《一盘珠》卷八方之泻白散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加减 195 出处 20 《盘珠集》卷下方之泻白散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出处 21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泻白散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出处 22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方之泻白散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出处 2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泻白散 泻白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è bái sǎn
2 英文参考xieba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泻白散同名方剂约有十九首,其中《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3g、粳米6g,具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喘证,症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本方是用于治疗呼吸道炎症属肺热咳喘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支气管炎等属肺有伏火郁热者。
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该方剂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止咳平喘、降血压、扩张周围血管作用,但该方剂主治麻疹初期,肺炎及支气管炎等属肺热者,其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数细”。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该方剂有下列不足:一是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初起出现“气喘咳嗽”,常见致病微生物有麻疹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细菌多为肺炎链球菌、金**葡萄球菌、肺炎杆菌等,另外支原体和衣原体也多见,该方剂抗菌谱除对金**葡萄球菌针对性较强外,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针对性较差。二是该方剂只有桑皮、甘草有解痉、止咳等作用,且甘草用量又小,作用力度不大。三是该方剂利尿、降压作用较强,可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而且君药和臣药均可抑制心脏,有减慢心率的作用,这对麻疹合并肺炎及肺炎一旦并发心衰不利。因此应配合西药大量使用有效抗生素,并予解痉止喘治疗为宜。[1]
41 泻白散的别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2 处方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2]。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3g、粳米6g[3]
地骨皮15g、桑白皮(炒)15g、甘草(炙)3g[4]
43 功效与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具有清泻肺热,平喘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喘证。症见肺热壅盛,气喘咳嗽,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3]
4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上锉散[2]。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2]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45 方解泻白散方中桑白皮有清泻肺热、平喘止咳的作用,气薄质液,不燥不刚,虽泻肺气而无伤于娇脏,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助君药以泻肺中伏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有养阴之功而为臣药。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药。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3]
46 临床运用[3]
泻白散是用于治疗呼吸道炎症属肺热咳喘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出现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一般体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午后到傍晚发热较重),舌红苔黄,脉细数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461 加减法若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增强清泻肺热之效;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者,加瓜蒌皮、川贝母润肺止咳;大便干燥难解者,加瓜蒌仁、决明子以润燥通便。
462 使用禁忌外感风寒咳嗽、寒性咳嗽或肺虚咳喘者均不宜使用泻白散。
47 现代适应证[4]
泻白散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热者。
471 麻疹初起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及个别密切接触者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在此处繁殖,同时少量病毒入血形成全身性病毒血症。之后病毒在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跃复制后,大量病毒在此人血引起全身广泛损害,麻疹病毒直接侵入T淋巴细胞并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在麻疹病程中及以后一过性的免疫抑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细胞免疫损伤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又可继发细菌感染,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而形成麻疹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肺间质发炎形成巨细胞性肺炎,脑脊髓初期可有充血、水肿,少数后期形成脱髓鞘改变,形成亚急性硬化全脑炎。免疫反应可造成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皮肤黏膜出疹性损伤,也可造成肺间质损伤及脑的损伤而致麻疹性脑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口腔黏膜Koplik斑。
472 肺炎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大多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也可由理化因素、过敏及免疫损伤以及药物等引发。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机制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无菌,当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时病原体可经呼吸道侵入,也可经血流播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等,也可使病原体在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病理上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3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严重者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73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临床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许干湿啰音。治疗不及时,病情蔓延,即可并发肺炎。并发肺炎时,肺充血、水肿,肺泡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两肺出现较多的干啰音。
支气管炎患者连续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个月以上,连续超过2年并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机体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周常常见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气体、尘埃吸入、过冷过热、空气干燥等,常见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吸人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花粉、粉尘或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细菌蛋白质的过敏以及体内的因素等均是常见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破坏,从而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渗出和原核细胞浸润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两肺支气管内可闻及干湿哕音为主要表现。
48 泻白散的药理作用[5]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桑白皮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须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药地骨皮煎剂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为低效抑菌,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佐药甘草所含甘草酸钠体外对金**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同时甘草酸类化合物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疗效确切。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能抑制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82 解热、镇静、止咳作用君药桑白皮有降温及镇静作用;桑白皮及氯仿提取物均有镇咳作用,堿提取物有祛痰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乙酰胆堿样作用,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平喘作用。臣药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作用相当于氨基比林、奎宁以外的其他合成的解热镇痛药。甘草有抗惊厥和镇痛作用,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甘草合剂及甘草浸膏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 ,从而发挥镇咳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咽喉、支气管黏膜分泌,使痰容易咳出而呈祛痰镇咳作用;甘草还有解痉、平喘作用。
483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桑白皮有降血压作用,对心脏有轻度的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同时还有利尿作用,并伴Na+、K+、Cl排出量增加,这可有利地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臣药地骨皮除通过作用于中枢外还可阻断交感神经末梢,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地骨皮氯仿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有抑制作用,枸杞环八肽A、B对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枸杞素A、B有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素的作用;地骨皮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减慢心率,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T波降低。佐药甘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还有血管紧张素ⅡA1受体激动剂样作用,能缩小心机梗死的体积。
49 歌诀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3]
410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5 《杏苑》卷三方之泻白散 51 方名泻白散
52 组成桑白皮2两,地骨皮2两,生甘草1两。
53 主治《杏苑》卷三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热。
5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3钱,以麦门冬汤调下。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56 出处《杏苑》卷三
6 《幼科发挥》卷四方之泻白散 61 方名泻白散
62 组成甘草、桔梗、陈皮、桑皮、地骨皮。
63 主治《幼科发挥》卷四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热。小儿久嗽,两眼黑肿,白珠如血。
6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65 出处《幼科发挥》卷四
7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泻白散 71 方名泻白散
72 泻白散的别名五味泻白散
73 组成黄芩、栀子、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各等分。
74 主治《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泻白散主治风热翳膜血筋,一切肺热外障。
7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为散、为汤任服。
76 附注五味泻白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77 出处《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
8 《痈疽验方》方之泻白散 81 方名泻白散
82 泻白散的别名泻甘汤
83 组成桑白皮(炒)2钱,地骨皮1钱,甘草(炙)1钱,贝母(去心)1钱,紫菀1钱,桔梗(炒)1钱,当归(酒拌)1钱,瓜蒌仁1钱半。
84 功效主治《痈疽验方》方之泻白散功在泻肺定喘。主治肺痈,咳嗽喘急,胁肋疼痛,胸满气促;肺经蕴热,肺火咳嗽,久嗽喘息。
8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作1剂。水1钟,生姜3片,煎8分,食远服。
86 附注泻甘汤(《医钞类编》卷六)。《医钞类编》有粳米。
87 出处《痈疽验方》
9 《脉因证治》卷中方之泻白散 91 方名泻白散
92 组成桑白皮1两,青皮、五味、甘草、茯苓、参、杏仁、半夏、桔梗(上2味,痰涎呕逆加之),地骨皮7钱。
93 主治《脉因证治》卷中方之泻白散主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喘呕逆。
9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95 出处《脉因证治》卷中
10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泻白散 101 方名泻白散
102 组成桑白皮(炙)、桔梗(去芦,锉,炒)、地骨皮(去木)、半夏(汤洗7次)、瓜蒌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103 主治《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泻白散主治肺脏实热,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便不利。
10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105 附注方中升麻,《古今医统大全》作“陈皮”。
106 出处《严氏济生方》卷二
11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泻白散 111 方名泻白散
112 组成桑白皮(炙)1两,紫苏叶1两,人参(去芦头)1两,汉防己1两,甜葶苈(微炒)1两,半夏(汤洗7次)1两,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半两(炙),陈橘皮(去白)3分,吴茱萸(汤洗7次,焙干)3分。
113 主治《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泻白散主治肺气上奔咽膈,胸胁隘满,喘急不止。甚者头面浮肿,腹胀,小便不利。
11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半,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115 出处《杨氏家藏方》卷八
12 《丹台玉案》卷三方之泻白散 121 方名泻白散
122 组成桑白皮(炒黄)2钱,地骨皮2钱,五味子21个,甘草1钱,贝母(去心)1钱,天门冬(去心)1钱,麦门冬(去心)1钱。
123 主治《丹台玉案》卷三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经发热。
12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25 出处《丹台玉案》卷三
13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泻白散 131 方名泻白散
132 组成桑白皮2钱,地骨皮3钱,知母2钱(炒),甘草1钱。
133 主治《医方简义》卷二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火喘咳者。
13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加粳米1撮,水煎服。
135 出处《医方简义》卷二
14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泻白散 141 方名泻白散
142 组成黄芩、骨皮、黑栀、竹叶、连翘、蒌仁、玄参、川连、兜铃、炙桑皮。
143 主治《麻症集成》卷三方之泻白散主治心肺实火,咳嗽喘促。
144 出处《麻症集成》卷三
15 《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方之泻白散 151 方名泻白散
152 组成桑皮、骨皮、花粉、连翘、元参、川连、灯草。
153 主治《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方之泻白散主治麻疹喘嗽烦渴,毒在心肺,发未尽者。
154 出处《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
16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泻白散 161 方名泻白散
162 组成桑皮、地骨皮、甘草、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63 主治《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泻白散主治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
164 出处《症因脉治》卷二
17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泻白散 171 方名泻白散
172 组成桑白皮(姜汁和蜜炙)1两,地骨皮1两,甘草(炙)5钱。
173 主治《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热咳,手足心热。
17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5钱,入粳米100粒,竹叶1把,水煎服。
175 加减有热,更加知母、黄芩。
176 制备方法上为散。
177 用药禁忌如有客邪禁用。
178 出处《张氏医通》卷十三
18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泻白散 181 方名泻白散
182 组成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去梗)、甘草,淡竹叶20片,灯心30根,马兜铃。
183 主治《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泻白散主治麻疹咳嗽。
18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口服。
18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86 出处《种痘新书》卷十二
19 《一盘珠》卷八方之泻白散 191 方名泻白散
192 组成桑皮、杏仁(去油)、川贝母、黄芩、甘草、胆星各等分。
193 主治《一盘珠》卷八方之泻白散主治小儿咳嗽,火郁肺金,声不转。
194 加减体实塞鼻,气粗,加麻黄2分。
195 出处《一盘珠》卷八
20 《盘珠集》卷下方之泻白散 201 方名泻白散
202 组成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203 主治《盘珠集》卷下方之泻白散主治肺金盛,克肝木,致患胁痛。
204 出处《盘珠集》卷下
21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泻白散 211 方名泻白散
212 组成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人参、茯苓、知母、黄芩。
213 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泻白散主治晨嗽。
214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22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方之泻白散 221 方名泻白散
222 组成桑皮、地骨皮、黄芩、灯心、马兜铃、山栀、黄连、桔梗、竹叶、大青、玄参、连翘。
223 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盛不寐。
224 出处三子散简介
本文2023-10-21 16:07: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