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割占50年之久回到祖国怀抱的地区是
是台湾。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历史。台湾人民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
扩展资料:
日本占领台湾,五十年来对台湾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历史刻痕,于台湾本身、中日关系及东亚整个情势都有重大影响。
日本以重兵登陆,接收台湾的人民、土地。台湾官民不愿沦为日本殖民地,成立台湾民主国,向清廷宣告独立,不侵不叛,成为中国东藩。
然而在日本重兵攻击之下,共和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侵略者,死伤不下三万余人,其中死于疾病者不少。
台湾损失更大,官方报告中国军队死亡一万余人,实际伤亡远大于这一数字。单以嘉义以南,日军攻击扫荡村庄,不加选择,台湾百姓死者不计其数。
有的村庄,尤其客家聚落,往往不分老幼,全数被害!有人“走反”逃入内山,死于饥寒疾病者,更不胜计。
日本以优势兵力,确定了在台湾的统治权。台湾人民的反抗并未停息,延续逾年。在日本已经完全掌握台湾之后,仍有反抗的行动此起彼伏,例如西来庵事件则是规模较大之事件。
到了20世纪初,台湾人民虽不再有武装行动,但希望能以议会选举取得参政的权利。
林献堂等人的台湾文化协会、蒋渭水等人的台湾民众党,都是领导争取民权运动的;然而,不论是温和地向日本当局请愿,或是积极地组织民众,都未有效果。
自从16世纪起台湾已是华南闽粤移民的开拓之地,当地原来居住的族群经过数百年涵化,已经融入人数较多的汉人族群。
台湾民风方言,宛如闽南与客家的原乡。然而,这一移民社会带去的大陆文化,民俗成分深厚丰富,而社会结构则有开拓社会的朴质粗犷的特色,大陆文化的上层部分,还未在台扎根。
日本殖民台湾,遵照后藤新平的主张,采取逐步同化政策,一步一步地改造台湾。
他计划之中,台湾人接受日本教育,但教育素质不能与日本人的教育相同,重视台湾的中学设施。在1945年日本退出台湾时,日本子弟专用的中学,师资与设施都远远优于台湾百姓受教的中学。
1922年曾实施日台共学,但徒具形式而已。五十年来,台湾百姓不能选举自己的议会,更遑论选出帝国政府的议会代议士了。
按照后藤新平设计的日程,完全同化台湾人当在八十年之后。为此,日本有奖励台湾人的“皇民化”政策:
全家讲日语的“国语”家庭,而又愿意供奉日本神社的“麻”者,则“晋升”为“皇民”,地位超过一般台湾人。
然而,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时,厕身“皇民”的台湾人不过百分之四。太平洋战争中,台湾人参军,也有人因此“晋升”为“皇民”,至战争结束“皇民”比率已到百分之七。
按照这一进展速度,大约需要八十年,方可将台湾人完全同化。
“皇民”可以担任公职,但是职级不高。日本殖民据台五十年,台湾人至多担任街庄级的职务,在警察系统也不过是“佐”、“补”类辅助之职;台湾人能在州郡级任正职者,五十年内,数人而已。
甚至在工商业界,除了所谓“四大家族”(辜、林、陈、颜)拥有巨产,经营多方之外,大型企业(例如几家制糖株式会社)均由日本人经营。
台湾人的事业,不外地方性的运输、制造与服务行业。于是,已如前述,台湾的精英层是各地的医生、律师与中学教员。
他们均以知识专业为生,接受了日本教育,喜爱日本转输的西方音乐与艺术。这批新兴的精英,即使有人是过去地方缙绅的后代,其文化内涵与生活价值均与其父祖等不同。凡此社会的改变,对于台湾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台湾
日本人据说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派徐福去日本求取长生不老药,而日本人也是徐福的后代,算下来日本也算是中国人的远亲,但是他们蜗居小岛,很是不甘,近几百年来一直想方设法的强取中国的土地,让我们对日本也是深恶痛绝。但是近年来,想要来中国认祖归宗的实在不少,2002年日本“山本氏”在中国成功认祖刘姓和张姓;2004年"藤原氏家族"认祖中国徐姓家族被接纳。
中日两国恩怨历史已久,日本是一个喜欢侵略扩张的民族,早在明朝时期,我国就有古籍记载,倭寇在江南横行,海上货运不得安宁。名将戚继光抗击倭寇十余年,终于是扫平倭患,留下一代光辉形象。而日本在二战时期更是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不像德国,他们在二战后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一再逃避甚至扭曲历史,这也是中国最讨厌他的地方。
但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日本人想要在中国找到他的“根”。一个日本人伪满时期在中国东北齐齐哈尔服兵役,在整理中国人户籍时偶然发现当地一吴姓族谱竟然和他们日本西村家族的族谱一模一样。后来他回国经过多次考证,发现,他们家族和这个吴姓家族是同根同源,随即他来到中国想要认祖归宗,但是这被吴家人狠狠拒绝了。
其实,日本人想要认祖归宗并不是为了什么宗祠庙宇的,而是嘴来不断有报道称,日本可能会被 海淹没,他们不得不找寻下一块领土,中国可不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地方吗。而这些日本人更是像打着认祖归宗的念头来居住罢了。
日本岛最近也是在三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遗迹了。当时处于石器时代。日本学者把旧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绳纹文化”或“无土器文化”。日本旧石器文化分为前期和后期,大约3万年以前的为前期,占多数;3万年至1万年前的为后期,数较少。前期旧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为代表。后期旧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为主,其变迁次序为刀形器在前,尖状器在后。此外还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远古人类,会打击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狩猎和采集。当时人们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时代后期,住在竖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们利用。在静冈县休场遗址和上野遗址中,发现了列石成圆形的遗址。有人推定为炉址。那么,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呢?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是远古时代从中国、朝鲜半岛等一些地区过去的,因为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
从文字方面来看,最起码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就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位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们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对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说到邪马台国,就不得不说说卑弥呼女王和壹与女王。邪马台国出现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领土约以博多湾为中心的100公里之内,是当时日本岛上的众多国家之一。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
大化改新效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的。其内容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这次改革虽然不是很彻底,但是其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说到东渡,我想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应该是徐福渡日吧!据说徐福东带去了3000(这个数字不一,也有些地方记载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说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3000。按照一条戈船能载3百人计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一条大翼船载1百人计算,则需要三十余艘。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连在一起,随着对马暖流、风向等的影响,应该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则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一样,这些人应该最终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关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记载,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还有人是从朝鲜半岛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其中不乏中国和百济混血后的后代。
LZ如果有时间希望你能找一本名叫《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的书来看看,里面对日本奈良时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详尽的介绍。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全中国有4747所图书馆,但是到了1943年,中国图书馆的数量下降到940所,五分之四的图书馆不是被毁坏,就是被抢空。在日本入侵期间,中国损失了图书馆藏书量的40%。
1905年,中国才开始建立现代图书馆体系。到1930年之前,中国所有的主要省市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中的大部分遭到日军洗劫。
根据日本和中国的文件记载,在南京 大屠 杀期间,日本军队对南京各类图书馆进行了系统地劫掠,掠夺图书总数达897,178册。
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割占50年之久回到祖国怀抱的地区是
本文2023-10-21 16:17: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