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皇帝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炎帝与皇帝的资料,第1张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部落首领的名称,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据传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传记

姜氏族为西戎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一说北京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早於黄帝,所以《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於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炎帝一生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用木材制造两种翻土农具,教农民垦荒种地。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第四,炎帝时发明纺织技术,使赤身裸体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炎帝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国民间被尊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

传说

因为在炎黄时代并未有完整文字,故多为口耳相传之传说。而有关炎帝的传说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话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一些事情。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於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世本》「神农和药济人」。

《淮南子》「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之先祖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活了五百岁。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与黄帝合并之前,在黄河流域已经发展有一个农业民族在生活,并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他们已进入原始社会的末期,当时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谓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农氏,其实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进化阶段。 而神农氏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於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

炎帝之后人

炎帝被打败后,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赶出中土,部份受黄帝所统治。被赶的神农部族,文化水平本来较黄帝部族为高,但因为其后来远处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鄂、湘、贵间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务农,故而见称,因此有人认为他们是神农部族之后。湖北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或许亦与此有关。

有说神农被称为炎帝,是因其焚林辟地有关,古藉有所谓「烈山泽而焚之」,而神农氏之族民亦称为「烈山氏」及「共工氏」,被后人奉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

相传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农故居」 为顺应国内外炎黄子孙的意愿,便「修建」在湖北距随州北四十公里的厉山镇列山神农洞。 「炎帝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村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

神农洞和神农碑

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历山镇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於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黄帝出生於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於此。

黄帝与炎帝都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对于炎帝陵,我国有很多地方,大家也知道许多的吧!那么这些炎帝陵到底哪里的是真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信息,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啊!我们来看看哪里是真的吧!

炎帝陵哪个是真的

现存的炎帝陵有记载有依据的就有6处,陕西1处、湖南2处、湖北1处、山西1处、河南1处,但是份量zui足的是陕西宝鸡的炎帝陵和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

远古时期炎帝的部落起源于渭水河畔,也就是今天的宝鸡一带,然后逐水草而居,沿着渭水走势向南迁徙,都说黄帝是北方首领,创造黄河流域文明,炎帝是南方联盟首领,开启了长江流域文明,其实看今天遗留下来的炎帝相关的陵祠、地名、传说,就能看出炎帝部落辐射到了哪些地区。

陕西宝鸡的炎帝陵是有明确记载,史学界统一认可的,是早期的炎帝,《三皇本纪》、《国语》等大量古籍记载炎帝起源于渭水之岸,也就是今天陕西宝鸡境内,这里有早期炎帝的陵墓、故居、传说、遗迹等很正常,《史记·封禅书》记载,华夏族统一部落后,就开始在宝鸡境内祭祀炎帝,从秦朝开始正式以国家名义分别祭祀黄帝和炎帝。

西汉时期,刘邦自诩炎帝之子,在宝鸡地区广设庙宇楼阁,所以从秦汉开始陕西宝鸡的炎帝陵就香火不断至今,而这个炎帝陵不但是正宗炎帝安息之地,也是炎帝故里。

而在《史记》又有另一番记载: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帝王世纪》也记载炎帝葬于长沙;《路史》更详细,炎帝葬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等等古籍,而这是指向均为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此地也是名副其实的炎帝陵,是后来迁徙到湖南地区炎帝部落的首领,也是炎帝,准确的讲应该是炎帝神农氏,当年炎帝神农氏在此地带领族民耕种,尝百草去世后建陵祭祀,《郡国志》记载炎帝神农氏在此地教人种茶,死后葬于此地,秦朝时已叫茶陵县。

但此地以国家身份祭祀是从宋代赵匡胤开始的,建殿设庙,明清又不断进行扩建,每逢大典和时祀都会有官员和百姓告祭,香火不断,所以这个也是名副其实的南方部落首领、开创长江文明的炎帝陵。

株洲炎帝陵和宝鸡炎帝陵介绍

株洲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坡,始建于宋乾德五年,炎帝陵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到达方式:

从株洲汽车站到炎陵汽车站,每天有10余班汽车往返,路程225公里左右,票价约41元。

炎帝陵门票价格:

60元/人

景区开放时间:

08:00-19:00

陕西宝鸡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炎帝(Yandi;Yan Emperor)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随着历史发展,其后代又沿渭水向东南又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广义上,炎帝是一个氏族部落,存在若干世系。

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the hometown of Yan Emperor)。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其中,炎帝一,二世均生活在陕西宝鸡,如果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只存在于宝鸡。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交通

市内乘坐公交2、6、20、39、40、48路到桥梁厂站下

门票

30元

开放时间

08:00-17:30

好了,综合来说,这两座炎帝陵都可以说是真的,大家去这里都是不错的啊!

  炎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带领中国古代人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炎帝的 传说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炎帝的传说故事

 传说炎帝的母亲女登是一个长相极为美貌的女子,平日里最喜欢游山玩水,一天她到华阳山上游玩的时候,遇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神龙,看到神龙女登就想离开,但是还不等她离去,她就被神龙缠住了,之后她就 怀孕 了,后来就生下了炎帝。炎帝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副人身牛面还长着角的样子,不过在后来的时候慢慢就转变成为人类的样子。这就是关于炎帝出生的传说,可以说炎帝的出生是极其的富有神秘色彩的。

 传说在上古年代炎帝看到人们的生活疾苦很是同情,于是就想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就开始想 办法 ,在后来的时候终于制造出来许多关于农业的用具,并且他还教会人们建造房屋,教会人们耕作农作物。可以说是炎帝使得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

 炎帝,上古时期姜氏部落对于其首领的称呼,称呼世袭,共有九代,炎帝在中国许多书籍上都有记载,无论是 神话故事 还是史书典籍。炎帝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因为相关书籍的记载各不相同,因此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炎帝是否真实存在。

 炎由两个火组成,炎帝也就是善于操纵火焰的人,炎帝这一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他善于用火。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炎帝发现火,用火的故事。那时还是原始社会,农业很不发达,那时很多人甚至还不会播种和耕作。为了填饱肚子,人们除了采摘野生的果实之外还要在野外狩猎,击杀野生的 动物 野兽用来填饱肚子。在一次野外击杀动物的时候,炎帝意外的发现了火的存在。当时击杀野生动物并没有非常有利的武器,铁制品还没有出现,更别提茅了。他们那个时候用的是石头磨成的枪,然后用枪投掷出去,击中野生动物从而达到击杀的目的。炎帝在投掷的时候,石头制成的枪正好击打到了石头,枪和石头产生了距离的摩擦,因此产生了火焰。炎帝对此非常感 兴趣 ,经常两手拿着石头相互击打,慢慢的,他开始了解并运用火焰了。因为他对火焰的灵活运用,人们推举他成为首领,他因为用火而成为了炎帝。

 炎帝对火焰的发现开创了人类运用火焰的 历史 ,为后来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用草药治病的。这就是 中药 的由来,但是这些草药的药性都是怎么知道的呢这要归功于农业之神炎帝神农氏。

 神话传说中,神农亲自到深山野林里去采集草药,然后亲口尝各种草药,并且辨别其药性,听是他曾经一天中毒70次。但是我们知道神农并非常人,他有着玲珑玉体,那些毒性都被他的肠胃给化解了。相传他还有一条神鞭叫做“赭鞭”,用它鞭打草药,这些草药的药性譬如有毒无毒,是寒是温都能表现出来。

 神农辨别草药后,就拿这些草药去医治百姓,给百姓解除了痛苦,延长了他们的寿命。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炎帝神农最终还是遇到了不幸,他在山上尝草药的时候尝到了有剧毒的断肠草,服用这种草药后,肠子就会一节节烂断,所以,伟大的农业之神,就这样牺牲了。而为了报答他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神农带领中华民族进入了农耕时代,由于他尝百草的恩德,人们还奉他为药王神。在中国的四川湖北山西交界地方,相传是他尝百草的地方,人们就称那里为神农架山区。

黄帝和炎帝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

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新石器时代后期,黄帝族的影响更加扩大。战国、秦、汉期间,人们对黄帝族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这样一个系统:我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上面这个系统里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不应当视为某一个人的名字,而应当作为族名来认识。相传黄帝25子,实即由黄帝族繁衍出来的25个氏族。我国古代文献里,几乎众口一辞地盛赞黄帝的巨大影响,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是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

在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中原一带姬姓部落的首领叫黄帝,号轩辕氏。一号有熊氏,相传他率领姬姓部落,先后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涿鹿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成为中原一带各部落拥戴的首领。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和部族。这一部族以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前身的华夏民族,黄帝也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许多发明创造,如蚕桑、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托始于黄帝时期。

炎帝则是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厉山氏)。原居姜水,迁入中原,发展了农业(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后为黄帝部落打败,与黄帝等部落联合成为部族。因而与黄帝并称为"炎黄"一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关于炎帝和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打过仗,而且炎帝被黄帝打败了。

而在其他一些书上炎帝却比黄帝要早,两人不是同个时代的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中国文化说起。

汉武帝独尊儒家后,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儒家掌握,而汉朝司马迁写“史记”,其志向是赶超孔子,也就是说,司马迁也是儒家一派的。

他的历史书就要符合“儒家观点”。

他的观点被后来的儒家弟子传播。

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端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

其实,当时有很多其他史料的。

《五帝本纪》因为黄帝所处的地方在中原,是正统,所以,这个说法被采纳。

而炎帝在长江一代,因此是非正统。

至于谁胜谁败,都是神化传说,没有依据。

而根据考古学,似乎证明,两者是不同时代的人。

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很多错误,比如秦朝的阿房宫,尽管他说没建设完成,但也表述了前厅如何雄伟,被后世考古证明,阿房宫只有地基,根本没有所谓的前厅,更没有唐朝诗人描述的华丽。

追问

主要内容呢

追答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

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

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

“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

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

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

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

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

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

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

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

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

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

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炎帝与皇帝的资料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部落首领的名称,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