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在于能觉悟出儒家的核心理念——真诚,对自己人性的真诚。人性向善,就是说人性它总是会向着善那边靠齐的。因为如果对自己人性真诚你必定会问清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如果你对自己本性不真诚你便可能做自己不该做的_甚至犯错。论语中的言谈完全可以作为人在生活中的注意,更是价值取向的启蒙。归根结底老夫子意在教我们真诚面对自己的那颗向善的心,然后勇敢的去做到自己给自己的指示,最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给自己办交涉!
当然有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乎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优秀的文化了,只不过由于近代政治原因及国外文化冲击等人为原因才没落了,学习传统文化对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广博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
对你说的看书方法的问题,我想说,应该还是先把基础打好,由易入难,逐渐掌握一些古文基础,比如字的常见古义,句型结构,以及段落等问题。所以这个我建议你可以先看一些古代通史,因为史书里的古文是最简单易懂的古文了,而且还可以增加你的历史常识,读起来故事趣味性强,可以先从这方面入手,比如从《二十四史》(当然如果不是从网上阅读而是买书的话这个花费估计不小),《史记》(经典中的经典了),《资治通鉴》等看起来,再辅以唐宋的一些散文杂文以及历代的笔记体书如《世说新语》(这个我最喜欢读了,有味道)、《荣斋随笔》、《梦溪笔谈》这一类的,因为散文来说我觉得是唐宋的最为容易了,先秦及汉代的文字就跟《左传》《易》《论语》等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一样,精而简(读起来即使你查字典也很可能造成囫囵吞枣,难以深入进去的),所以对于新人来说这个困难不小,而到了明清的古文虽然有白话趋势,但我觉得相对于唐宋文反而变得晦涩了,所以优先推荐唐宋文,这个有本《古文观止》选得很好,它里面除了唐宋的部分外也都很不错,初学来说值得推荐。当然你有个习惯非常好,那就是喜欢自己查字典,这对于一个真心要学习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等到自己觉得小有成就了的时候,前面说的通史最起码完完整整看下一两本来,史记基本能翻一遍了这时就可以进阶一部,去阅读下先秦两汉的的典籍了,像《论语》《楚辞》诸子百家西汉文赋这些。
古诗词也是一部分,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而且不难,可以凭个人喜好直接入手阅读学习就好了。
上面这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意见,下面这个总结的初高中古文学习方法,还不错,看看吧,尽量去按着这些做一定会有所收益的。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改变的是内在,无法随时随地随便外露的内在——这也就是经典文学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艺术化的表达,你会发现从古至今,有很多伟大抑或平凡的人都有遇到你所困扰的问题。而你则可以从他们的困扰或者对应的行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再准确的说,我觉得经典文学是一种艺术,通过经典窥见历史,是一种更生动,更鲜活的表达方式。
经典文学多以小见大。很多经典文学从小人物,底层人物展开,而你所说的专业书籍可能只有"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困苦"这样一句话带过,然后就开始解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事件过程等等,你可能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可是并没有鲜活的血肉组成,你的体验是冰冷的。
很明显,经典文学能够陶冶情操。
我从小只要是读课外书,就全部是读经典。我觉得经典文学其实有讲给我们很多的真理而且涵盖很多层面和学科,只不过它涉及极广,影射极多,又藏得较深,需要你细细品味思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追求高效率的人可能就抓不住其中的思想,所以就会认为经典文学不如专业书籍的干货多。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会成为经典,受到世世代代的人的追捧和研究。
至于专业书籍,我又想到最近看的一篇文章,其中有提到,有人去参加面试,面试官问她:“你平时会看什么书?”她答:“小说或文学艺术类的书。”面试官说:“作为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新人,你更应该读一些工具类的书籍。文学艺术类的固然好,可以陶冶情操。但工具类的书籍才能让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场竞争力。”
读了很多年经典文学后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它也曾经困扰我,但我想我清楚他的答案。如果从事某专业,读普世的,人性的经典文学的直接作用肯定是不大并且不明显的,这时专业书籍就是必需的。当你人生出现了困扰,经典文学一定是有作用的。可能你会说:可以用心理学或者哲学的书代替。但是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很伤心的哭,你是更愿意看到: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给你讲大道理劝你,你为什么会哭,你应该停止哭泣然后如何如何做;还是有人放一首舒缓的歌在一旁默默陪你?我相信是后者!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词语、成语、典故、格言等都是来自儒家巨著《孟子》的,《孟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汉语文学体系,对我国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进一步熟知和研究《孟子》这本儒学经典,对于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汉语文学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学的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在思想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提出了“仁政”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提出了仁政学说,他推崇“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经到过梁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国家,但是,由于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几个国家都一心致力于运用武力手段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孟子的仁政学说实际上并没有推广开来。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所在,亦即它之所以“郁为不朽”的地
方,是多方面的: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形式上;不仅反映在
思想方面,也反映在文字表述方面;不仅反映在它和时代的关系中,
也反映在它和文化传统的关系中。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在这些方面表现
出来的魅力,不仅仅是吸引人,感动人,还在于启迪人,鼓舞人,显
示出深邃的理性精神、历史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
首先是历史真实的魅力。历史著作贵在真实而为信史,这就是先
人所概括的“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原则(《谷梁传》桓公五年)。
史学名著在这方面历来备受尊重。《汉书》作者班固在历史见识上同
司马迁有歧异,但班固仍然称赞司马迁《史记》“辨而不华,质而不
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
马迁传》)。这个评价经历了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检验,为中外学人
所认可。李约瑟从《史记》中认识到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
而鲁迅则把《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般说
来,求真实,贵信史,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共同的突出特点。当然,
它们也并非白璧无瑕,但毕竟瑕不掩瑜。顾颉刚指出:“《二十五史》
为中国历史事实之所荟萃”。这是从史学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方面
作出的评价。
其次是历史见识的魅力。孔子最重视史书中的“义”,司马迁把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视为撰史的宗旨,班固、
范晔等都十分看重史论,而《唐鉴》、《唐史论断》、《读通鉴论》、
《宋论》等书均以史论见长。史论集中地反映了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和
评论,它以明确的语言、深刻的见解和“彰往而察来”的意识,赋予
读史者无穷的联想和不尽的启示。朱熹论史,看重史论,他认为:
“司马迁才高,识亦高”,“司马公史论、《稽古录》、范《唐鉴》,
不可不读”,“《唐鉴》议论大纲好”(《朱子语类》卷134、136)
等等。上引章学诚说的“史论须读‘四史’论赞”,也都说明古代史
学名著在历史见识方面的极大魅力。《史记》的论,不仅反映了司马
迁的历史哲学、社会思想、人文精神,而且司马迁还善于寓论断于序
事之中,更表明了他表达历史见识的艺术手法和高明之处。范晔《后
汉书》的论,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历史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和伦
理思想,对读者认识东汉的社会历史面貌和时代精神有很大启发。王
夫之的《读通鉴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作全面评论的
一部杰作,宏论迭出,发人深省,是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
第三是表现形式的魅力。中国古代史书体裁多样,有丰富多彩的
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
它们分别以时间、人物、制度、事件为中心记事,但又彼此渗透、互
相补充、各具特色。这里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每一种新的体裁
的出现,都伴随着一部以至多部史学名著的问世。《左传》、《汉纪》、
《后汉纪》、《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代表作,《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是纪传体的代表作,《通典》是典制体的代
表作,《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的代表作等等。它们的纷纷面
世,都使人们耳目一新,给后人开拓了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恢宏的
空间。举例来说,南宋杨万里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作序,写道:
此书的特点是“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
甚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存亡,
盖治之源,医之方也。”他还写到读此书的感受是:“今读子袁子此
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
而继之以叹且泣也!”这说明以事件为中心,把一件史事的始末原委
清晰地表述出来,可以使读史的人产生一种特有的效果,感受到史书
所蕴含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不同体裁的史学名著那里,是以不同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四是文字表述的魅力。这一点是许多读史者最容易感受到的。
如《左传》写战役胜负、使者辞令,《史记》写人物风貌、历史环境,
《资治通鉴》写史事过程、双方辩难等,都写得十分精彩,脍炙人口,
千百年来,传为不朽。明代学人茅坤评论《史记》写人物时写道:
“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
《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若
此者何哉?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而固非区区字句之激射者
也。”(《茅鹿门集》卷3)这是对史学名著的文字表述之美的深刻理
解,揭示了文字表述之美的深层原因是得其情而肆于心,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闳于其中而肆于其外。梁启超盛赞《资治通鉴》的文采,说司
马光笔最“飞动”,使人“百读不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
二章《史才》)。“两司马”的高名,也同他们的史文表述之美有很
大的关系。
第五是经世致用的魅力。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历来受到各个时期的
政治家、思想家和关心国事、天下事的士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他们有
极大的吸引力,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历史著作在帮助人们治
国安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发挥着经世致用的作
用。司马迁著《史记》,说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但他“述
往事,思来者”的撰述意图,总结历代“成败兴坏之理”,尤其是关
于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是留给后人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在
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唐代史家吴兢撰写的《贞观政
要》,受到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普遍的关注,先后被翻
译成契丹、女真、蒙、满等文本广泛流传。唐代史家杜佑所著《通典》,
不仅被时人誉为“经代(世)立言之旨备焉”(《唐文粹》卷68),
而且直到清代重刻时还被乾隆皇帝在序中称道为“本末次第,具有条
理,亦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四库馆臣评论此书说“凡历代沿革,
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有用之实学,非徒资
记问者可比”(《四库全书总目》卷81)。至于《资治鉴论》、《唐
鉴》、《通鉴纪事本末》、《读通鉴论》、《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史方舆纪要》等等,也都饱含经世致用之旨、治国安邦之道,吸
引着关心社会治乱、国计民生的人们。
第六是激励人生的魅力。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纪传体史书占有核
心的位置,也可以说“正史”占有核心的位置。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许
许多多不同时期的先进人物,他们的人生态度、嘉言懿行,成为后人
学习的楷模,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民族精神生生不
息、世世相传的具体表现,这就是所谓“中国的脊梁”。一部《二十
四史》,固然有君臣父子的说教、封建伦理的羁绊,但这总不能掩盖
住历史上各种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的光辉。诚如李大钊在《史学要论》
中所说:“即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
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
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
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
下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
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
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李大钊的这些话,阐明了历史著作
对世人的启迪和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不
限于史学名著)对“后世读史者”的这种启迪和影响,是最广泛和最
深层的,是无时不在和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上的魅力是其他事物不
能替代的。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所具有的种种魅力,有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
有的是我们不容易感受到的,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中国古
代史学名著当中,也有过时的和落后的东西,甚至也有糟粕存在其间,
我们应当加以鉴别,以明抉择去取。这是时代使然,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
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和创造精神,具有永久的青春和生命。在
新的世纪里,当中华民族奋起走向伟大的振兴的时候,人们会更加自
觉地珍惜它们,并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启示和教益。
编后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自先秦
至明清,名家辈出,名著迭现,堪称洋洋大观,而且直到今天仍不失
其文化魅力。为此,本刊从即日起开辟“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专栏,
邀请有关专家就有代表性的古代史学著作撰写专文30余篇进行评介,
希望它能为广大读者在史海行舟时起到导航的作用。
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比如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什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还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等都给人规范了,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影响孩子的一生,背会了古典,对自己自己的行为也是一个规范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中国古代经典?
为什么要读古典?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好处。古典诗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经典就是读史,能从中悟出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体会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灵,提高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
别说中国历代古人视经典如珍宝,就连老外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接触到中国古典,便拼命地读起孔孟和庄子的书。时至今日他的故居还摆放着他当年读过的中国经典译文,还有留下的笔痕和折叠的书页。托翁曾与友人说过,“我如果能更早地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一笔供价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不论阶级、年龄、地域都视为珍宝。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道德的沦落、文明的陌生,触目惊心,也就越发地体会到菲华孝道学会创始人庄老倡导的“弘扬传统道德”深远的现实意义。“弘扬”不是口号,有许许多多具体的、艰苦的工作要做,多读古典著作,精读经典是其中的一项。中外古今都读,我们没有理由不读。
古典是源,是文化、文明之源头。华文学校教师有责任先读好,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像菲律滨嘉南中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作为必修课,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广大师生中扎根、开花、结果。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本文2023-10-21 17:10: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