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结构类型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5收藏

词的结构类型是什么?,第1张

首先词是由语素构成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一)单纯词1联绵词,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其中有双声的(参差、仿佛、忐忑等),有叠韵的(彷徨、窈窕等),有非双声叠韵的(蝴蝶、芙蓉等)。2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它只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猩猩、姥姥等。3音译外来词,例如:葡萄、咖啡、的士等。(二)合成词1复合式(1)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如:途径、骨肉、国家等。(2)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人流、密植等。(3)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提高、车辆等。(4)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如:司机、管家等。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先前词人做《声声慢》曲调,总以韵脚为平声,而且曲调比较缓和,而作者做此词,已经不在受形式束缚了。韵致,文字只伴随感情流动。不仅韵致改押,而且屡次使用叠字,变缓和为急促,婉转为凄凉。在这里,清照表现了她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力,正因为如此,词作品大放光彩。

清照造词颇具心机,《如梦令》里“绿肥红瘦”出语新奇,而文章上阙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一再重复,感情宛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出人意料而又不得不惊叹

拍案。紧接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词调再度低迷。清照孑然一身,又逢深秋,看见大雁南飞,不由地想起以前的时光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堪摘”,时过人迁,再也不会回到从前了。偏偏天意弄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站在秋风中,只能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诗人紧紧抓住“愁”进行阐述,词作品却大气包举,别无旁支的尽情抒颂,而且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修养和情怀。

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浓烈的愁情,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还极富音乐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这十四字全是开口度极小的音,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如一位伤心至极的女子在低吟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十四个字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单纯词是指整个词合在一起才能够表达一个意思,合成词是指整个词虽然表达一个意思,但是每个合成部分也可单独表达一个意思。

例如: 单纯词姥姥, 姥姥一起可以表达外婆的意思,但是单独的姥字不具备意义。

合成词姐姐,虽然放在一起表达了年长女性,但是单独的一部分,姐字拥有自己的独立含义,在这个叠词里面也是年长女性的意思。

所以单纯词必须两个一起才能有意思,单独的字没有单独解释,必须从叠音形式了解他的意思。但是合成词则具备单字可单独解释的特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同理可区分猩猩,星星。猩猩为单纯词,因为猩字没意思,但是星则为合成词。

同理可区分爷爷,奶奶。爷爷为合成叠词,因为爷字可独立表达,但是奶字不行,为单纯词。

古籍定义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知识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

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古籍

简策

《御笔诗经图》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

单纯词的叠音词与合成词的重叠式的区别:含义不同,表示不同。

一、含义不同:

叠音词是同一音节的重叠,不重叠就不表示意义, 也不能单独成词。虽表示意义,但与重叠后表示的意义不同。

重叠式是同一语素的重叠,每个语素都有意义, 也可单独成词。这类重叠往往只是为了满足音节上的 需要,并没有产生附加语法意义。重叠后的意义与语 素单用时意义相同。

二、表示不同;

叠音词由相同的两个音节重叠而成的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复合词中的重叠式,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不同。复合词中的复叠式,语素重叠,有两个语素,词义同语素单用时的意义一样。

语音结构

单纯词的语音结构不是单一的,其中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多音节的无论音节有多少,单个的音节都不表示意义,只有几个音节组合起来才能表示意义。对于多音节的单纯词而言,其内部的声音形式之间可能具有不同方面的联系。多音节的单纯词从声母、韵母、音节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角度分析。

-单纯词

在中国古籍中,“册”、“卷”和“函”是常用的书籍计量单位,用于表示书籍的数量和结构。

1 “册”是书页的集合,通常用于表示一本书的完整印刷品。每一册可能包含多页,并且在古籍中,一册通常代表一本书的独立印刷版本。

2 “卷”是指书籍的一部分,通常一卷包含多册。在古籍中,一部大部头的书籍可能会分为若干卷,每卷包含一部分内容。卷的划分通常是根据书籍的内容和结构来决定的。

3 “函”通常是指书籍的一部分,具体指一函包含若干卷。在古籍中,一些大型书籍可能会分为若干函,每函包含一组相关的卷。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将书籍的相似或相关部分组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册”、“卷”和“函”在中国古籍中各有特定的含义和用途,它们共同构成了古籍的计量单位,有助于描述和组织书籍的数量和结构。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定义,"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词的结构类型是什么?

首先词是由语素构成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一)单纯词1联绵词,指两个不同的音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