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6收藏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简介,第1张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 编  著: 卷  数:二篇同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 国字号 涵芬楼本第196册 新文丰本第11册 三家本第6册 道藏提要:编号435 中华道藏:道法众术道法诸经 第30册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金人时雍(道号逍遥)或其弟子「子明」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篇首有唐明皇御制序,内称「上方开化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居一气化均之天,九清自然之国,宣扬教范,命真仙之众传经化人。经文分三品:

其一为本经,乃上方明皇开化天尊及太素清虚真人人讲论修行「大洞真元」之道。认为修道者应「先行孝悌,次也敬恭,增进玄功,事师教道」。 其二为〈洞真经原品〉,乃「神峰先生」所说。先泛论三坟、七部及道家诸子经书名目体要,然后概述《上方大洞经》旨要。 其三为〈仙经神应品〉,乃「青云居士」所说,言持诵《真元经》之灵验,以及佩「消灾解厄玉符」之法。

篇末附时雍弟子所撰《后序》,先言上方天尊所说四种经典品目,然后概述《上方大洞真元经》要旨,其说糅合儒家正心修身之说与道家虚静无为之道。本书对考察宋金之际道教上方真元派经典教义有重要参考价值。

陆氏《三洞经书目录》只包括了上清等三派经典,三洞之外,其他流派的经书尚多,如汉末的《太平经》、《正一经》等。由于三洞分类法还不足以统辖各种道教经典,因此又很快设立了新的类别,即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辅”。以三洞、四辅七部分类的目录,最早见于南朝孟法师的《玉纬七部经目录》。孟法师等解释了四辅命名的意义:“太玄”取“玄之又玄”的重玄之义,辖《道德经》等,太玄部辅洞真部。“太平”以《太平经》为首而名,太平部辅洞玄部。“太清”取体大气清之义,令人升人太清仙境,太清部辖金丹诸经,辅洞神部。“正一”表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部包括《正一盟威妙经》等。《正一图经》谓正一“宗道德,崇三洞”,所以正一部遍辅三洞。以上四辅中,“太平部”和“正一部”之名与所辖诸经有联系;而“太清部”和“太玄部”之名,表达的仍是神学意义,与三洞之名性质相同。由于四辅分类比三洞分类后出,有补充之义,故称辅。其实这种辅与被辅的关系,在诸经内容和地位上并不能体现出来。比如,老子《道德经》一贯作为道教所尊奉的权威经典,在道教典籍的分类中却处于辅助的地位。又如,从道教神学理论来说,洞神部有“召制鬼神”之义,应将符篆一类经典归于此部,但四辅又规定以统辖金丹类典籍的太清部辅洞神部,这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虽然七部分类法在道教历史上曾起到囊括各派经典、纲纪群经的作用,但由于道教神学理论不如佛教发达,有“杂而多端”的特点,必然引起道经分类和统属上的一些混乱,造成后人对于《道藏》检索的困难。

三洞之中,每洞又分为十二类,也称十二部。第一本文,指道经的原本真文;第二神符,指以符篆咒语为主的道书;第三玉诀,是注解道经的文字;第四灵图,是以神灵图像为主的道书;第五谱录,记神仙谱系;第六戒律,收道教的清规戒律及功过格一类典籍;第七威仪,记道教各种礼仪制度,如斋醮、祀神、请经等仪式;第八方法,记修行与招魂制鬼之法;第九众术,记炼丹及变化之术;第十记传,指道史及神仙传记;第十一赞颂,是以赞词、颂偈为主的道书;第十二表奏,列斋醮、祭祀所用的章表、奏疏等程式。由于三洞各十二部,合为三十六部,故“三十六部尊经”也成为一切道经的代称。十二部分类比三洞、四辅较为切合道书的实际情况,特别如戒律、神符、威仪等目是根据道书特点而确定的部类,切实可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本文”和“玉诀”,将道经正文和注释分为二日,既不便查阅也不便利用;“方法”与“众术”分为二日,也界限不明,容易混淆;“赞颂”与“表奏”是从文体上区分,又与按内容区分的各类体例不一。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大洞玉经 编  著: 卷  数:二卷 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月字号 涵芬楼本第18册 新文丰本第2册 三家本第1册 道藏提要:编号7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洞真上清经 第1册  

《大洞玉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上清大洞真经》传本之一。据编末所载龚德同后序,应为宋元时传本。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本书经文亦分为三十九章,其文字较茅山宗坛本(即六卷本)略有不同。各章经文后有玉符一枚、祝词一节,并有「太玄赵真人」之注解。三十九章正文之前有诵经礼法、符咒、存思图及《大洞神慧隐书》。三十九章之后有「太玄真人咒」、《大洞内炼玉章》及《玉清大洞内炼玉经》。全书内容以思神诵经为主,与茅山宗坛本略同,但其篇章文句、符图祝词则与茅山宗坛本相异甚多。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长筌子) 编  著:长筌子 卷  数:三经同卷 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藏字号 涵芬楼本第54册 新文丰本第3册 三家本第2册 道藏提要:编号106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三洞经教 第6册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派道上长筌子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太上赤文洞古经》注本。原经分三章,即〈操真章〉、〈入圣章〉、〈住世章〉,各章仅数十字,论修真养性之道。认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长生。注文杂采道释之说解经,谓修道者应抱元守一,清净无为,归根覆命。《正统道藏》另有长筌子《元始天尊太古经注》,其内容与本书略同,但文字有异。如该书经文无章名,篇末较本书多一结语和颂文。其它文字亦互有异同。盖系同书之不同版本,可相互校补。参见该词条。

  属于官刻本。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族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汉族医学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该书特点 :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 。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 门研 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 ,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

  背景:

  清初,天花流行,危及宫廷,特别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宫廷十分紧张,康熙亦曾感染天花, 幸得隔离治疗保全了性命,也正因为康熙曾因天花获得免疫而得继承帝位。因此,他在位时十分重视痘疹一科与种痘术之推广。乾隆即位后,发扬康雍两朝重视医学之余风,接受太医院 院 使等鉴于古医书"词奥难明""传写错讹",自晋以下"医书甚夥","或博而不精,或杂 而不 一,间有自相抵牾"的奏折,请求发内府医书,并征天下秘籍"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乾隆于四年(1739)诏令供奉内廷御医,太医院右院判吴谦, 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医书,由吴谦与刘裕铎任总纂修官,其下有纂 修官 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阅官10人,收掌官(书稿保官)2人,誊录官23人,以及画家等组成编纂班子。

  所有参与编纂的御医等,都是按照清府批文"令太医院堂官并吴谦、刘裕铎等将平日真知灼 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之人,保举选派"而组成的。若太医院合格人员不足者,"令翰林院 ……查派","选取字,画好者以备誊录。如不敷用,照例行文国子监……秉公考试,务择 字画端楷,咨送本馆以凭选取"可见对所有编纂、绘画、誊录人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择或经考 试后择优录用的。

  编纂完成后,乾隆看后十分满意,赐书名为《医宗金鉴》,正式确定该书名为《御纂医宗金 鉴》,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 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

  影响:

  《医宗金鉴》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准绳。由于广泛之需求,政府与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频繁,至今其版本流传已有50余家,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问世。这既是由于该书内容的丰富简约,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乾隆皇帝给予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也助了一臂之力。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 编  著: 卷  数:二篇同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 国字号 涵芬楼本第196册 新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