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大型传染病爆发的例子?
传染病其实不仅仅是威胁现代人身体健康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也是影响古代历史的演进的一大因素,在古代,甚至有因为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病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根基不稳,最后终于引发大规模的叛乱,进而朝代更替。
而与此不同的是现代人医学越来越先进,医疗水平不断被提高,不像古代那样对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筹莫展。根据史料记载,有医学研究者认为传染病其实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然存在,只是人类对它们的认知一开始很少而已,随着人类对医学的重视,也逐渐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传染源。
不同于现代的是古代的传染病种类不像现代那样复杂多样,有细菌真菌等多种病源造成的,也有因为人类误食某种食物造成的,古代的传染病比较单一,其实传染病一般都不会被认为是可以造成大范围影响的疾病。
在我国古代,一共爆发过几次影响非常大的传染病,其中之一就是鼠疫,鼠疫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传染病,鼠疫的横行让世界各国都非常头疼,根据史料记载,鼠疫流行于公元468年,按照时间推算,大概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在公元468年,当时华夏中原腹地一共有15万人左右受灾,涉及到多个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等地区,之后鼠疫在东亚甚至是环太平洋横行,每年因为鼠疫死亡的人不计其数。
原本鼠疫在现代不算是非常厉害的传染病,因为现代的医学条件足以应对这样的疾病,而且目前医学家也研制出不少应对鼠疫的疫苗,而在古代,鼠疫是一种让医者束手无策的疾病,鼠疫不仅在东方等地肆虐,甚至在欧洲也让不少人丧生,因此欧洲人曾把鼠疫称呼为黑死病。
1643年,也就是明朝末年,鼠疫再次横行,这次鼠疫造成李自成的军队和清军伤亡不少,直接造成京城的慌乱,李自成当年攻入北京城时发现紫禁城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之后鼠疫再次在1910年爆发,这次鼠疫直接造成6万多人死亡,涉及半个中国。鼠疫爆发以后,古代的统治者都会高度重视,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拨款救灾,然而结果都是杯水车薪,经常造成大量人员死亡。
除了鼠疫,历史上最为严重也是最为广泛的还有天花。天花是世界最早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可也是最让古代统治者头疼的疾病,在古代,有不少王公大臣因为患了天花而死的,也不乏有皇帝因为染上天花而死的。
像皇帝这样的统治者都深受其害,普通老百姓就更是难以避免了。不论是鼠疫还是天花,都是古代人类历史上受灾比较严重的,在爆发后都会引起朝代的动荡。统治集团除了拨款救灾,再无他法。
什么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学界将“鼠疫自然疫源地”看作陆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鼠疫生物群落: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是鼠疫菌的主要宿主;寄生性鼠疫菌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形成的基本成员;为了能够顺利地侵入到寄主——啮齿动物的机体,媒介昆虫——跳蚤担负起这一职责;蚤也是寄生物,靠吸吮动物的血液生活和繁殖,它的生命离不开温血动物,适宜的温度对于鼠疫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上述三个成员在它们相应的地区占据一定的地理范围,便构成了“鼠疫自然疫源地”[8] 。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是宿主、媒介、病原体经过长期的生物竞争,相互适应,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一个牢固的统一体,并和当地的自然植被、气候和地理环境,构成了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仍以云南为例,1772年的鼠疫流行就是从与剑川县相邻的鹤庆县爆发并向外扩散的;1984年野鼠鼠疫侵入家栖鼠的事例可能是历史的重演。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还从祥云、弥渡、剑川、盈江等地还能检出疫鼠或染疫蚤,但在鹤庆县却无类似的报告。这样,云南的例子给我们两个启示:其一,历史时期的鼠疫疫源地与今日已有不同;其二,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复原历史时期的鼠疫疫源地。明确这两点,对于我们把握历史时期各区域鼠疫的发生与流行,将是有益的。
三 南方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6.福建 福建鼠疫专家认为近代福建鼠疫是外源性的。如胡济春在他的《家传医学要集》卷3中认为:“夫鼠疫之发疫,自古未闻,方书也未记载,此风系自外流滥中国”。现代医学专家们认为在《福建通志》上查不到1848年以前鼠疫发生的任何记录,故认为在近代以前的福建未有鼠疫之流行。 1949年以后福建鼠疫疫史调查组和鼠疫疫源调查组对疫区进行了反复调查,认为近代福建鼠疫是通过海路从香港传入的。伍连德曾提出传入的时间是1894年,而调查组却有证据证明在1884年就已经传入, 首次传入的地点是厦门伍村, 当时称为“香港症”。鼠疫首先在港口居民区中蔓延流行,然后通过海岸沿线、主要水系以及陆路交通逐渐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城镇到农村,由点到面地向全省各地传播蔓延。 从1884年鼠疫流行开始到1952年鼠疫终止流行, 此起彼伏不断流行了68年次,当时福建区划68个县市, 而染疫县市达57个, 占全省县市数的84%。12118个村街染疫(29358疫村次), 发病825512人, 死亡712466人。
瘟疫曾经在欧洲非常猖獗,导致欧洲许多人死亡。人们在恐惧中称它为“黑死病”。在中国古代,我们受到瘟疫的袭击。这些场景和人类炼狱没什么不同。因为瘟疫,明朝的人民都在遭受瘟疫的折磨,当时的瘟疫基本上已经蔓延到全国,所以破坏性很大,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是瘟疫造成的。
当时,有超过1000万人死于鼠疫,所以鼠疫使整个明代蒙在鼓里。所以即使李自成不入侵,北京也会崩溃。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鼠疫。如果不及时制止,那时候就有上千万人死伤。在众多瘟疫中,有一种在欧洲被称为黑死病,而在中国,则是鼠疫让人害怕。
在历代,明末的瘟疫是最可怕的。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杀。鼠疫爆发的最可能原因是干旱。天气干燥的时候,地里的庄稼就会荒芜,老鼠就会大量出来觅食。明朝崇祯年间,世界干旱严重,很多地方连雨点都看不见,直接导致老鼠横行。鼠疫的源头在山西省,在那里被鼠疫杀死的人是非常多的。
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尸体和那些还活着但离死亡不远的人。这种情景就像饥荒时期的饥饿,但它不同于饥荒,因为人们可以有足够的食物,而且大多数受害者是穷人。因此,灾区生活环境的健康状况迅速下降。当受害者没有食物时,他们自然会在田里寻找食物。
有些人饿了,因为有许多吃老鼠,结果死于中毒。有些人不在乎老鼠是否恶心。它们可以用来充饥。所以携带某种病毒的老鼠引发了瘟疫。崇祯十四年,瘟疫向东蔓延至京城,随着闯王李自成和清军的蔓延,瘟疫蔓延到更多的地方。有一段时间,百姓深陷其中,明朝的军队变得松懈。
可以说,根本没有抵抗,所以明军在与闯王和清军的战斗中失败了,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李自成以闯王的名号攻入北京的时候,他看见的不是歌舞升平、异常繁华的北京城,而是一座"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因为害怕这可怕的病毒感染给自己,百姓们都不敢出门,原本在四处玩耍的小孩子也绝迹了,街上只能看见棺材、死人、半死不活的人。
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三年,顺德、河间、大明等地相继爆发鼠疫,鼠疫十分凶猛。传播后,人员伤亡严重。史书记载“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有的人有棺材,有的人没有棺材。8月至12月,据保守估计,北京的死亡人数已达到全市总数的五分之一。
对鼠疫发源地山西的描述是:大同居室之内,染病者十家里有九家,受到感染的人都一个接一个死去了,数口之家,一个人得病,全家都要染上。崇祯七年,山西省太谷县、建兴县相继发生大面积鼠疫。老百姓彻夜逃亡,直接导致建兴县变成了一座空城。
与鼠疫相比,保存自己的江山更为重要。所以这种情况,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向皇宫汇报。为了避免瘟疫的发生,灾民们不得不四处逃亡。最后,这些瘟疫被带到许多地方。由于战争和瘟疫的同时发生,山西许多地方成为了空城。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相对较差,导致面对瘟疫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再加上古代交通通讯手段较为落后,瘟疫爆发之后朝廷也很难迅速组织人力予以施救,从而导致古代瘟疫往往致死率极高,同时传播范围又普遍较小。在古代众多瘟疫之中,尤以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瘟疫最为恐怖,这两次大瘟疫不仅死亡人数极多,而且是压垮东汉和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大瘟疫,压垮两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俗话说中国的百姓是最为淳朴的,但凡能够活的下去,他们根本不会生事,而导致百姓活不下去的,除了王朝的腐败和官员的压榨外,瘟疫同样是极为致命的,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大规模民变,背后便有着严重的瘟疫影响。
1、东汉末年大瘟疫。翻开东汉末年的史料,天灾人祸简直数不胜数,尤其是汉灵帝在位期间,从其建宁元年(168年)继位到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十余年间天灾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持续不断的天灾之后,仅汉灵帝在位期间便先后爆发了五次瘟疫。
天灾瘟疫肆虐之下,东汉末年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之乱好不容易被平定,结果从建安九年(204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规模更大的瘟疫再度来袭。关于这场瘟疫带来的惨状,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医圣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中悲痛的回忆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瘟疫,不仅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人口锐减四分之三,重灾区中原地区更是十不存一),死于这场瘟疫中的名人同样不少,例如“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又如偷袭荆州的吕蒙等人。
2、明末大瘟疫。从嘉靖年间开始,由于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导致大量汉人被俘或逃往草原,大量牧场被开垦为农田,以至于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开始遭受压缩,增加了人鼠接触几率。而明末旱灾频发,失去食物来源的老鼠开始大量涌入人类聚居区,最终酿成了这次大鼠疫。
事实上,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便开始频繁发生鼠疫,而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爆发的这场鼠疫,规模和危害则更为庞大。这场瘟疫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已经席卷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各地,夏燮的《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京师尚且如此,可见当时的惨状。
大家好,我们是红太阳健康科普,关于古代爆发瘟疫,人类是通过什么方法度过艰难的?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先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给大家总结一下,古代医家对付瘟疫的各种方法:
1、古代医生提倡“养内避外”的瘟病预防原则,制定了种类多样的预防瘟疫传播及流行的方法,既有中药调理之法,又有饮食起居调节之法;既有外用之法,又有内服和内守之法;并发明了汤、酒、丸、散、丹、饼、粉等多种剂型。
2、虽然时间久远,但这些方法是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对现代临床实践、新药开发或保健产品研发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口服方法对于现代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涂抹方法对于精油制品的研发、焚烧和悬佩方法对于香薰制品的研发、沐浴方法对于洗浴制品的研发,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接下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更清楚,我们祖先的一些聪明智慧
1、香薰、焚烧方法,在《良朋汇集经验神方》记载:“凡遇天年大行瘟疫,四时不正,一切疠气者,多以苍术烧之,能辟瘟邪,至奇。”
2、涂抹方法:预防瘟疫主要涂抹于鼻孔内。如《外治寿世方》记载:“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即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或用油调敷鼻孔,如《经验良方全集》记载:“辟疫方:用雄黄末,菜油调,涂鼻中。”除雄黄外,常用药物还有苍术、麻油、清油、米醋等
3、好心情很重要,《鼠疫约编》记载:“避疫圣法,若能静心调息,一志凝神,以运气法行之,无不灵验。”由此可见,调理情志宜静心安神,忌烦躁易怒
4、好好吃饭:在《潜斋简效方》记载:“薄滋味,远酒色,尤为先务。”《慈济医话》记载:“预防之法,室不宜过暖,宜少食厚味,多食萝卜、绿豆、梨、藕等物。”由此可见,调理饮食应以凉性食物为主,忌嗜酒及肥甘厚味。
以上古人智慧结晶,目前在临床中都有借鉴,但说到古代对抗瘟疫的方法,不得不提的是,古文献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迷信的预防之法,比如桃符、咒语之类,这些方法需要鉴别和摒弃。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也举几个例子。
1、道符,一般是由一些奇特的图案或文字组成。古人认为符是由天神所授予,具有召劾鬼神的作用,并且可以消灾解难,招财求福。
2、咒语,是由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符号所组成,并且是一些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师也就是行咒者,通过咒语对鬼神进行祈求或者命令,并把这种思想表达出来,以求达到驱除鬼邪、消灾灭祸、强身健体等目的。
这是我知道的,希望大家继续留言,不同的思想会有更多的火花。
历史上有什么大型传染病爆发的例子?
本文2023-10-21 17:43: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