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
如下:
《圣经》从宗教改革起新教尝试将圣经翻译成各种的语言,便于传扬福音。不过天主教认为拉丁文的译本是标准。
《古兰经》则不看重翻译,要求用阿拉伯语传抄和讲解。有一些古兰经的译本,但只做参考(翻译的水准也很一般),有点类似于天主教的做法。
《佛经》有一些音译的版本。就是梵文的注音。这和佛经本身的晦涩玄奥以及佛教对于“知性”的理解有关。
引证释义:
指古代的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孟子·告子下》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汉代赵岐给这里的"典籍"作注"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实则是关于先祖法度的文字记载。
泛指古代图书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此自汉以来,典籍之大数也。”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在典籍中无丛查考。”《尚书序》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后汉书·崔寔传》说寔"少沈静,好典籍"。显然这两处的"典籍",就是指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籍之意思了。
我们每当夸一个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都会说:华佗在世。华佗不但妙手仁心,还发明了麻沸散以及最古老的外科手术。
但是“华佗”并不是他的本名,只能算是他的绰号。他的真名叫做“华敷”,这个观点最早由历史界泰斗陈寅恪先生提出。
这可不是瞎掰,在后汉书中有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华佗的两个名字中华敷才是他的本名。华佗只是一个绰号而已,但是这个绰号却和印度息息相关。
佛教在我国盛行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是最早是在东汉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那时候在民间很有市场,因为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多词直接用梵语翻译过来,所以在我们的语言中也有很多从梵文译来的词,比如菩萨,菩提,佛陀,刹那,三昧…
“佗”这个字,也是梵文翻译来的。在梵文中有"阿伽佗",也就是“神药”的意思。据传当时有一种神药叫做"阿伽佗",能够治疗各种疾病,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所以也叫不死药。因为华佗当时的医术举世无双,在民间有很高的名望,于是人们就用"阿伽佗"的这个音译来称呼他,叫他“华佗”。
这个绰号叫着叫着就叫开了,所以陈寿在动笔写三国志的时候,也受到了影响,直接将其称之为“华佗”,连本名都没有提。再后来因为陈寿的影响,大家只知有华佗,却不知有华敷。
再后来,又因为这个名字的缘故,网上又流传出来出华佗其实是印度人的说法。因为在印度也有类似“麻沸散”的方子,再加上华佗的名字以及治疗方法和印度当时的首发比较接近。
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华佗早就被清清楚楚的记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陈寿离华佗生活的年代只有三四十年,这种低级错误更不会犯。所以华佗的名字与印度有关,但是他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毋庸置疑。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
1地藏王菩萨——象征愿力
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地藏王菩萨道场在九华山,坐骑是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谛听。
2普贤菩萨——象征实践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普贤菩萨道场在峨嵋山,坐骑是六牙白象——灵牙仙。
3文殊菩萨——象征智慧
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文殊菩萨道场在五台山,坐骑是是青狮——虬首仙。
4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坐骑的是金毛犼——金光仙,又名“朝天吼”。
扩展资料: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植于民心,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道场和安徽九华山的地藏道场地,故称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从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参考资料:
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
本文2023-10-21 18:06: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