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与所有皇帝名字、年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中国历代皇帝与所有皇帝名字、年号,第1张

古朝

1,三皇(之前有: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

天皇:伏羲(太昊)

地皇:神农(炎帝)

人皇:女娲

2,五帝(约前2700年--约前2070年)

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5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尧:放勋(前2357--前2258)

虞舜:重华(前2257--前2208)

夏朝启以后(前2197年--前1766年)共432年,X姓,历十四世、17王,都安:(今山西省)

宗神夏禹

帝启:9年

太康:29年

仲康:l3年

帝相:28年--(后羿、寒浞):40年

少康:22年

帝抒:17年

帝槐:26年

帝芒:l8年

帝泄:l6年

帝不降:59年

帝扃:2l年

帝胤甲:2l年

帝孔甲:3l年

帝皋:l1年

帝发:l9年

帝履癸(桀):53年

商朝又名殷(前1600年--前1046年)共555年,?姓,历十七世、31王,都商丘

1,前商(前1600年--前1298年)共302年,历19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太祖(汤):30年(商汤即王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代王(太丁):1年

哀王(外丙)子胜:3年

懿王(仲壬)子庸:4年

太宗(太甲)子至:23年

昭王(沃丁)子绚:29年

宣王(太庚)子辩:25年

敬王(小甲)子高:36年

元王(雍己)子密:12年

中宗(太戊)子伷:75年

孝成王(仲丁)子庄:11年

思王(外壬)子发:15年

前平王(河亶甲)子整:9年

穆王(祖乙)子滕:19年

桓王(祖辛)子旦:16年

僖王(沃甲)子逾:25年

庄王(祖丁)子新:32年

顷王(南庚)子更:25年

悼王(阳甲)子和:7年

2,殷商(前1298年--前1046年)共253年,历12王,都殷(今河北省安阳市)

世祖(盘庚)子旬:28年(盘庚在前1298年迁都到殷)

章王(小辛)子颂:21年

惠王(小乙)子敛:21年

高宗(武丁)子昭:59年

后平王(祖庚)子跃:7年

世宗(祖甲)子载:33年

甲宗(廪辛)子先:6年

康祖(庚丁)子嚣:1年

武祖(武乙)子瞿:35年

匡王(太丁)子托:13年

德王(帝乙)子羡:26年

纣王(商纣)子寿:52年

周朝分东西(前l122年--前256年)共867年,姬姓,历38王,都镐京、洛阳。

1,西周(前l122年--年770年)共353年,姬姓,历12王,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太王”(武王曾祖父,追封)

“季王”姬季历(武王祖父,追封)

“文王”姬昌(武王父,追封)

武王姬发:7年

成王姬诵:37年

康王姬钊:26年

昭王姬瑖:5l年

穆王姬满:55年

共王姬紧扈:l2年

懿王姬囏:25年

孝王姬辟方:15年

夷王姬变:16年

厉王姬胡:37年

共和时代:l4年

宣王姬靖:46年

幽王姬宫湼:ll年

2,东周(前77O年--225年)共546年,姬姓,历26王,都洛阳(今河北省洛阳市)

本王姬宜臼:5l年

桓王姬林:23年

庄王姬铊:15年

厘王姬胡齐:5年

惠王姬阆:25年

襄王姬郑:33年

顷王姬壬臣:6年

匡王姬班:6年

定王姬瑜:2l年

简王姬夷:14年

灵王姬泄心:27年

景王姬贵:25年

悼王姬猛:1年

敬王姬匈:44年

元王姬仁:7年

贞定王姬介:28年

哀王去姬疾:1年

思王姬叔:1年

考王姬嵬:15年

威烈王姬午:44年

安王姬骄:26年

烈王姬喜:7年

显王姬扁:48年

慎靓王姬定:6年

赧王姬延:59年

东周君姬杰:7年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因为太多,无考祥记,实力较大的还是“五霸七雄”

春秋(前77O年--前475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前475年--前22l年)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

秦朝

(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0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0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0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0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02汉惠帝(刘盈),7年

0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0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0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0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0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08废帝(刘贺),27天

0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奭),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

(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0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0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

(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0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0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03汉章帝(刘炟),建初,13年

0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0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0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0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0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0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0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0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0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0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0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0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0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0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0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0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0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

(265-316,共51年,历四帝)

0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02晋惠帝(司马衷),永煕,17年

0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0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

(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0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0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0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0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0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0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0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0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0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0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0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0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袛(13个月);

0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0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0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寔(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0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0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0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傉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

(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01武帝(刘裕),永初,3年

0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0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0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0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06明帝(刘彧),秦始,8年

0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0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

(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0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0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0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0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05明帝(萧鸾),建武,5年

0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0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

(502-557,共56年,历4帝)

0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0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0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0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

(557-589,共33年,历5帝)

0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0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0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0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0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

(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0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0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0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05献文帝(拓拔弘),6年

0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07宣武帝(元恪),16年

08孝明帝(元诩),12年

0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

(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 01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

(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01孝武帝(元修),2年

02文帝(元宝炬),17年

03废帝(元钦),2年

0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

(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01文宣帝(高洋),10年

02孝昭帝(高演),1年

03武成帝(高湛),4年

04后主(高纬),11年

0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

(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01孝愍帝(宇文觉),1年

0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0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0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

0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

(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0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0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0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0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05武则天,垂拱,21年

0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0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0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0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

(907-960)

五代

0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珪(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0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0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

4年);

0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 2年);

0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

(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0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0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0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0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0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0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继冲(1年);

0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䶮(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鋹(13年);

08吴越(893-978):钱鏐(41年);钱元瓘(10年);钱弘佐(6年);钱弘倧(1年);钱弘俶(40年);

0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

(960-1127,共168年,历九帝)

0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16年

02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22年

03宋真宗(赵恒),咸平,25年

04宗仁宗(赵祯),天圣,41年

05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

06宋神宗(赵顼),熙宁,18年

07宋哲宗(赵煦),元佑,15年

08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25年

09宋钦宗(赵桓),靖康,2年

南宋

(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

01宋高宗(赵构),建炎,36年

02宋孝宗(赵昚),隆兴,27年

03宋光宗(赵惇),绍熙,5年

04宋宁宗(赵扩),庆元,30年

05宋理宗(赵昀),宝庆,40年

06宋度宗(赵禥),咸淳,10年

07宋恭帝(赵隰),德祐,2年

08宋瑞宗(赵昰),景炎,3年

09宋怀宗(赵昺),祥兴,2年

元朝

(1279-1368,共90年,历11帝)

0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02元成宗(铁穆耳),元贞,13年

0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0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9年

05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3年

0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年

0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大顺,1年

08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5年

09元明宗(和世琜),天历,2年

10元宁宗(懿璘质班),至顺,1年

11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36年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

0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0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

03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永乐,22年

04明仁宗(朱高炽),平庸老实人,洪熙,1年

0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06明英宗(朱祁镇),顽童皇帝,正统,14年

0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7年;明英宗祁镇,天顺,8年,(复辟)

08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成化,23年

0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庆,16年

12明穆宗(朱载垕),平淡是真,隆庆,6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启,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悲剧人物,崇祯,17年

清朝

(1644-1911,共268年,爱新觉罗氏,历十帝)

(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

不计在内)

01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02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03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04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05清仁宗(颙琰),嘉庆,25年

06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

07清文宗(奕詝),咸丰,11年

08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09清德宗(载湉),光绪,34年

10末代皇帝(溥仪),宣统,3年

扩展资料:

参考资料:

-年号

我知道,高级知识分子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用以砥砺品德。所以他们才心理健康,神采四射,每天向前进步。《书经》说:“君王应该不断学习,时刻不停的全神贯注。”《诗经》、《书经》、《春秋》,每部书都在说明得失的轨迹,保护无偏无私的正规法则,使后世从记载中得到教训和警惕。西汉王朝司马迁,整理皇家祖庙石室里的书籍和皇家库房金柜里的文件,再根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广为收集,精密选择,网罗历史上的故事佚闻,再加以考证,笔触奔腾于上下数千年之间。最早起于黄帝王朝第一任君王姬轩辕(前二六九八年),最晚至于刘彻(西汉王朝七任帝)发现麒麟(前一二二年。共二千五百七十六年)。内容分成“纪”“表”“世家”“书”“传”五个单元,遂成为定型,后世史学家跳不出他所创立的模式。司马迁主要的优点,在于是非判断,都不违背圣人的标准,赞扬和谴责,也都十分中肯。毫无疑义的,他是一位优良的史学家。

我父亲(宋王朝五任帝赵宗实)一向重视古籍,留意图册,虽然每天处理千万国家事务,但一有空暇,仍沉湎阅读。曾经委托龙图阁常设皇家文学侍从官(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研究历代君王和官员们的事迹,就近向秘阁御用图书馆,搜集资料,由政府供应全部经费。起自公元前四○三年,讫于公元后九五九年。司马光的意思是,周王朝日益陵替,皇族衰弱,法令规章和军事行动,都操在封国国君之手。十三任王(平王)姬宜臼把首都自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东迁到洛阳,齐、楚、秦、晋,诸封国才开始强大。姜小白、姬重耳,先后成为霸主,但仍尊重周王朝的国王,用以号令天下。可是,到了三十八任国王(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封国的高级官员(陪臣)韩、赵、魏三家,当封国国君(诸侯),周王朝虽未灭亡,纲纪却已全毁。司马光决定从发生这一件事的那一年开始,也正是古人著书立说,从某一事件起笔的原意。至于书中引用圣君贤相们讨论国家大事和治理之道的精辟言论,道德的或刑罚的善恶制度,神明的和人世的之间的关系,吉祥的和灾难的根源,威信盛衰的基础,行政措施利与害的影响,将领们的战略,官吏们的施政方案,严格的分析它们是邪恶?还是公正?是长久之计?还是只顾眼前?不仅于此而已,连词藻美丽的文章,含理至深的议论,也都一一收集。历经十六个王朝,凡二百九十四卷。把它展开在明窗净几之上,立刻可以了然古今的演变历程。广博而扼要,简洁而不遗漏。更是一种典章制度的总汇、文章词藻的选辑。荀况曾说过:“你如果想看圣人的做人行事,应该在后代的英明君王身上寻找。”像西汉王朝的刘恒(五任帝)、刘询(十任帝),唐王朝的李世民(二任帝),都是孔丘所说的,无可挑剔的人物。其他的英明君王,或有诚挚的爱心,或有忠孝的感召,或者知人善任,或者勤俭谨慎,也都得到圣贤们的部分优点。孟轲说:“我对于姬发(周王朝一任王)、姬诵(周王朝二任王),只赞扬他们两三件事而已。”至于有的荒谬狂悖,我们可从他看到前车之鉴。有的恶毒奸诈,可从其中得到反省和启示。《诗经》说:“商王朝子孙,应以夏王朝的覆亡,作为借镜,不必远求。”所以,我特地为这部书取名《资治通鉴》,显示我的盼望。

治平四年(一○六七年)十月初,皇上召大臣讲课,我奉到圣旨,宣读《资治通鉴》。该月九日,臣司马光第一次进读,皇上把御制的序文,当面赐下,吩咐:“等全书完成时加进去。”

中国唯一一座3000年没改名的城市就是古都邯郸。穿越历史,探秘邯郸古迹背后的沧桑绚烂的春花,再添上一笔历史人文的浓墨重彩,一定会焕发出生动灵秀的韵味。对于邯郸人来说,丛台,或许,您早已去过无数次,或许,在您向外地朋友介绍邯郸古迹时如数家珍,可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又隐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

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中国百家名园之一,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

“武灵丛台”为战国期间赵武灵王——赵雍在位时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赵武灵王建台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大型的军事操演。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现存丛台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高三层26米,青砖筑就,分上中下三层。

由于世事变迁,丛台多次遭灾,最后一次大修在1964年到1965年间。此次大修,把原亭阁上的灰瓦换成琉璃瓦,使得丛台更为壮观。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清末改称“财神庙”,1922年秋,重修时改名武灵旧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现为赵武灵王展室。室前的小亭名“回澜亭”,建于1931年。在丛台次层的西南侧还立有民国年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为1922年丛台修复竣工而撰写的《丛台集序》碑。此集序碑主要记叙了丛台历史的悠久、名称的来源和位置、修建的概况和各景点来历。

1、狼图腾

狼是突厥系民族图腾,阿尔泰民族的另一支东胡也敬畏狼。汉史载,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车认为他们是一个美丽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后代。而乌孙的祖先则传说是弃婴和母狼阿史那的后代。乌孙、高车,一为匈奴养子,一为匈奴之后,加之传为匈奴别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话,

以此推之,匈奴亦当有狼祖神话,只是消失于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国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来自于突厥传说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这个词在古突厥语中是指苍色的狼眼。传统意义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里',草原人在死后会把尸体运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到腾格里享福,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里·对天的崇拜。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

2、鸟图腾

在原始时代,鸟形图像的出现比较普遍,不仅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史前人类中,而且在长江流域的原始遗存中也有普遍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甚至在进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双头连体的鸟纹图像。

可见,鸟图腾崇拜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鸟类名号,如少昊部落就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等。在中国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图腾标志主要是鸟。居住在山东、江苏一带的东方各种夷人,据古籍记载,他们最初也是以崇拜鸟为主。

从民族志的材料中来看,中国大多数近现代少数民族,都还或多或少地残留有鸟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怒族、苗族、满族、朝鲜等都有鸟图腾,并有关于鸟是自己祖先的神话。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鸟图腾。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在门上挂一只鹰,认为这样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3、蛇图腾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著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

《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

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4、葫芦图腾

由葫芦神话衍生的传说亦多种多样,最出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据传盘古出世时,将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坠下,天地相连处,盘古则左手持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凿击,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浊初开。

盘古与葫芦图腾的关系:彝语专家刘尧汉在《论中国葫芦文化》中指出,盘古就是葫芦,盘古的盘,即是葫芦;古-意为开端,所谓盘古,即“从葫芦开端”。

5、龙图腾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

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鳞有角,有牙有爪,能钻土入水,能蛰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兴云布雨,又能电闪雷鸣。龙就是广义的图腾,有着图腾的实物体现。

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不屈、顽强、团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也就是龙是从蛇演变过来的,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

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说明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龙就是一种权利、力量、智慧的综合体,龙的广义解释,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中国人始终爱龙、望龙、信龙。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腾 (文化标志)

1、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2、汉武帝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

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3、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4、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口号,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5、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明朝可以说是我国 历史 上最硬气的朝代,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建立并统一全国,到1644年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并灭亡,明朝国祚276年,历经16位皇帝。

虽然这16个帝王性格各异、奇葩众多,但是最后没有一位皇帝是软骨头。明朝国势之尊,超迈千古,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帝国之礼,“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也是历代明朝皇帝的祖训,明朝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公主外嫁到外国的王朝。

那么,你知道明朝16位帝王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吗?他们的在位时间、帝王顺序、生平主要事迹、帝号又是如何?本文将按顺序带你逐一了解明朝16位帝王的前世今生。

(1)第1位帝王: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人们都说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前半句说的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我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做过乞丐的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

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

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2)第2位帝王: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在位时间:1399年~1402年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 -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3)第3位帝王: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在位时间:1403年~1424年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的国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葬于长陵,传位太子朱高炽。

(4)第4位帝王: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在位时间:1425年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5)第5位帝王: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在位时间:1426年~1435年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

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 社会 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庙号宣宗,葬于景陵,传位长子朱祁镇。

(6)第6位帝王: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在位时间:1436 ~1449、1457~1464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刺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

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景泰八年(1457年),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7)第7位帝王:明景帝 朱祁钰;年号:景泰 在位时间:1450~1456

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只比长兄朱祁镇小1岁。明英宗即位后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瓦刺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

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被软禁于西苑,改元天顺。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明英宗废其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享年30岁。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8)第8位帝王: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在位时间:1465~1487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年号成化。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9月9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葬于明十三陵的茂陵。

(9)第9位帝王: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在位时间:1488~1505

明孝宗朱佑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佑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佑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传位于儿子朱厚照。

(10)第10位帝王: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在位时间:1506~1521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葬于康陵。

(11)第11位帝王: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在位时间:1522~1566

明世宗朱厚熄(1507年9月16日~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标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煽继承皇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亨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葬于北京十三陵中的永陵。

(12)第12位帝王: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在位时间:1567~1572

明穆宗朱载垕(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熄第三子,母杜康妃,嘉靖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生。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572年7月5日),病逝于乾清宫,庙号穆宗,葬于十三陵之昭陵。

(13)第13位帝王: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在位时间:1573~1620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社会 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间主持了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明朝疆土。执政后期,28年不上朝,而王朝依旧可以运行如常。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明神宗死后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

(14)第14位帝王: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在位时间:1620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孝靖皇后王氏。

泰昌元年(1620年),在位一年就因病病逝,年仅三十九岁,是明朝在位最短的皇帝,庙号为光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15)第15位帝王: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在位时间:1621~1627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天启五年(1620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崩于乾清宫,终年23岁,遗诏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16)第16位帝王: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在位时间:1628~1644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崇祯自缢后,明朝也随之灭亡,这个 历史 最硬气的王朝终究没能逃过王朝更替的 历史 周期率,不过,其在我们中华民族的 历史 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会被后世所铭记。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中国历代皇帝与所有皇帝名字、年号

古朝1,三皇(之前有: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天皇:伏羲(太昊)地皇:神农(炎帝)人皇:女娲2,五帝(约前2700年--约前2070年)黄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