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辨伪的辨伪方法
前人考辨古籍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项:
①利用各种书目和提要,从文献的流传线索上去发现问题和寻找区别真伪的佐证。对文献的真伪产生疑问,是辨伪工作的起点,而这些疑问有很大部分是从流传上发现和提出的。至于区别真伪的佐证,更离不开查考作者生平和从目录学、版本学角度对文献形成、流传过程的考察。
②根据其他文献对一书的引证来核实该书真伪。任何一部真实存在的文献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流传过程中留下其形式和内容的踪迹,特别是当时能见到这部书的人对它的引证,这些资料可以作为鉴别真伪的有力佐证。例如当发现“后人谓某书出现某时,而彼时人未见此书”,或“甲书未佚之前,乙书有引用,而甲书今本无乙书所引之文”(以上梁启超语),则可基本断定此书系出于伪造。
③从文献的内容和文体上鉴别其是否与著作年代相符。例如可从作品所表现的史实、学术思想、文体、文法、语言文字(包括特定时代的方言)以及称谓、提法等方面去寻找佐证。如书中引及了后代的史事和学说,出现了与特定时代环境不符的语言现象,则至少可确定其书在著作年代上存在问题。前人对《列子》真伪的考定,即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这一方法。为了更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还要求人们对古书的著作体例有所了解。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文献,有其独特体例,一些著名典籍往往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增补才定型的。这和严格意义上的伪书有所区别,张心说:“大抵战国及战国以后之伪书,由于后人之伪造者居多,其过多在作伪者;战国及战国以前之伪书,有由于读者之误会,其过或在于读者,此又辨伪者所宜知也”(《伪书通考·总论》)
(一)科技手段在鉴定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器物学鉴定工作中,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文物年代的分期断代和真伪鉴别之中,诸如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纪年法”、“穆斯堡尔谱纪年法”、“同位素纪年法”,可以再考古学范畴中对出土文物的实际年代做出较精确的测定,等等,这就为文物的真伪区别,提供了准确而有科学依据的佐证。 目前,利用高科技造假和辨伪,在鉴定和“反鉴定”上,鉴定家和作伪者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新的、无声无息的较量。你用碳十四测定,我就在你“取样”的底足部位,把原来往古年代的有效成分粘结上去,让你刮去的碳标本测出的年代仍旧古远;你用“热释光”鉴定来测试陶俑,我便用原墓葬中碾碎的砖土碾碎制作,不经过烧结,只是在瓷土中加入高能固化剂,这样,即使你用“热释光”测定,年代数据仍然是那样的久远。所以,作为文物器物学的鉴定,必须研究高科技,掌握高科技,依靠高科技。 (二)科技检测手段在书画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 上述的这些科技手段,对古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的鉴定来说,目前还无法应用。因为书画鉴定有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由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主观臆测阶段上,感觉的成分因素居多,辅助的证明手段一般也是依赖于文献的考证、印章的核对,缺乏有力的,直接的科学依据。所以,中国人感觉书画鉴定太难,外国人感觉中国书画鉴定“太玄”。其实质都在于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积累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去获得更多的信息,然后凭对某人作品风格的把握,记忆,由综合记忆形成感觉,由主观感觉再升华成较为客观的判断。一般地说,当一件书画放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心理上必然会做出这么几种反应;一,胸有成竹。这就说明书画中显露出笔性、款识、色彩、节奏、章法、风格和鉴定者掌握的各项相关信息吻合,不存在任何差异。因此,感觉正确,定论当然。二,犹犹豫豫,迟疑不定。这说明书画中的笔性、款识、节奏、色彩、章法、风格和鉴定者掌握的信息不吻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曾见过,或印象十分模糊的。这当中的原因,有主观上的,有客观方面的,如书画本身传递的信息量不够,时代风格不够明显,不典型,不“开门见山”等等,假画、代笔画更是如此。三是:完全别不认识,诸如一些地方名头的,传世作品中鲜见的,说明鉴定者头脑中从来就没有储存过他的有关信息,因而也无从对比判断。总之,以上三种情况存在,必然会在鉴定中产生“是和不是”、“对与不对”的不同看法。这在无法取得直接的、科学的依据的情况下,往往把握不住真伪优劣,于是就产生了“靠不住”“吃不准”等模糊的说法。所以,书画鉴定只能取得相对的结果,而不能达到绝对的正确。 (三)现代书画的造假和做旧方法剖析 话说回来,现代的书画作伪造假,有时已经运用高科技了,过去传统的作伪手段,经过时代的变迁,也有了长足的演进。如果我们对目前的高水准的造假认识不足,对一些先进的作伪方法不甚了解,就容易进入鉴定的“盲区”。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临摹仿造手段有所改进,高倍的实物投影仪、经聚焦幻灯机已经应用到书画作伪中来。造假人员也由过去不法画商改为今天的某些画院画家,美院学生。他们的绘画水准较高,又有投影仪,幻灯机辅助,便彻底解决了“形准”的问题(包括款识题字的“形准”)。加上他们谦恭好学的精神,也使得不少专业鉴定人员乐意为他们“点拨”一下。于是一大批高水准、具有反鉴定水平的赝品,就脱颖而出,充斥众多书画市场。 同时,我们确实也应该具体的了解造假人员的所谓先进作假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做好作品真伪的鉴别。 对于当前书画造假、做旧手法,我们也不妨做些剖析: 1、纸绢的做旧及鉴定。 色水染旧法:以栀子、红茶染旧法。用栀子的果实加水煮沸,水呈焦**。红茶(或用古旧破纸等)煮沸后水呈深红色。将栀子果实水、红茶和古旧破纸水根据所仿书画原作的纸绢色泽适量配兑,或再加以墨水、花青、赭石、藤黄等配兑的水加染。 光照烟熏法:一是用强光长期照射,或用强紫外线光长期照射,以加速纸绢的老化陈旧二是用燃烧木柴、稻草所产生的烟熏旧,或长期将纸绢搁置乡村灶间,使之油污烟熏,都会使纸绢变旧。 鉴定:经装裱后的古旧字画在流传过程中表在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呈光亮平滑、古色古香之味。而伪作的纸绢必有水渍、无光泽、无包浆且呈黯色,并有细微深浅的色晕。烟熏光照纸绢者,亦无光泽,熏照色必深浅浓淡不匀,且有烟熏味。而且,此种做旧纸呈有火气,与古旧真迹相比全无自然古朴之感。 2、笔墨的做旧及鉴定 笔无所谓做旧,笔的做旧无非是通过文献资料,对书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出被仿古代(或近代)书画家的用笔习惯和用哪种笔,是羊毫,狼毫或兼毫,仿制出一种所谓的旧笔,以期在作伪字画时更好地发挥,达到原有的笔墨效果。 墨的做旧除寻找古旧墨外,亦可利用新墨做旧。其方法是:在研磨的墨汁中,掺入少量的藤黄,或少许黛青,经反复试验,直到满意的墨彩。画成后,有的还以香灰掩泽。 鉴别直接用古旧墨仿作的伪作,仅从墨色上鉴别比较难。最有效的方法,可用细针稍划墨处,可见白痕新色,因表面旧里面新。而新墨做旧的字画,必呈新鲜亮色,且有火气 3、整体做旧及鉴定 整体做旧就是先完成字画而后再做旧。其办法是将色水调淡后再加胶矾白芨水,先一扫而过,干后再刷,由淡渐浓,层层刷染,这样反复若干次,直至如旧。这类做旧,既不跑色,表面也呈平滑光亮,帮一般很难识别。鉴别的方法一是用针尖划挑,必呈白痕新色。也可用清水点簇空白处,如渗则纸为旧,如一点也不渗,则是新做,因整体做旧后,若是生纸则已变成熟纸,但此法仅限于写意画法。也有以舌舔试,既可知生熟,亦可辨矾味。 总之,现代书画的防伪方法很多,有的是假画、假章、假款;有的是真画、假章、假款;有的是假画由知名鉴定家或书法家题跋;有的是在旧宣纸上造假;有的是在新宣纸上造假,然后再做旧;有的是一本册页中真小名家假大名家;有的是假大名家与真小名家合作,由小名家题跋;有的故意在赝品上题上送给某某人的上款等等。只要消费者不断观察,认真思考,多向专业人士及有经验的人请教,就一定会辩真假、明是非的。
伪刻:
伪刻是假造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书写刻成的叫伪刻。伪刻因为是没有根据的杜撰,更不如翻刻,毫无价值可言。伪刻为了骗取人们的信任,往往谎称某月某地出土。有的以拓片骗人,有的干脆连石刻一起出售。如汉《营陵置礼碑》、《张飞立马铭》、《陶宏景墓志》等就是这类伪刻。汉碑伪作,明代已经不少,且书法面貌酷似,没有一定经验的人,很容易信伪为真。
清中叶以来考据学很盛行,后来定海方若又著《校碑随笔》一书,专论名碑字画损泐年代,如汉《庐江太守衡方碑》,碑内“将”字未损,为明末清初时拓。北魏《马鸣寺碑》尚未断裂是道光以前拓本。作伪的就依其说,将原碑损坏字或断裂处,在碑上嵌蜡填补以充旧拓。故凡旧拓帖发现在考据处显得笔力软弱可疑的,或者发现纸墨不够年代 ,绝色不正路的,都要引起注意,非经仔细研究,万不能随便论断。
古代碑帖作伪有重刻和翻刻法、伪刻法、嵌蜡填补、染色充旧、题记作伪、影印和锌版、刮、补、涂墨、套配、印章、墨气和装潢作伪等手段。
重刻和翻刻即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因而重刻的叫重刻本。这种本因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极稀少,或已成为孤本,或者根本就没有传下来,因此重刻本的价值不可低估。但重刻本往往不只一种,也有先后、优劣之分。如秦《峄山碑》传说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传。杜甫尝有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则可见唐时已有摹本,惜今也不传。今所传者,唯宋淳化四年八月郑文宝以南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嗣后以长安本为祖本转为摹刻的有绍兴、浦江、江宁、青社、蜀中、邹县等地。
另一种原因尚有人间,因路远推拓不便,或因年代远字迹模糊缺损,碑商依旧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做翻刻本。翻刻本大都仓促刻成,刻工又多半是文盲,字画错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没有什么价值。这类刻本乾隆、嘉庆以后种类很多,有石刻、木刻、灰漆、泥墙刻等。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多,因本轻利重翻刻便易,较木石刻的更为粗劣,而流通上市的也最多。翻刻本的名目上至秦汉,大至四山摩崖,无所不有。雕版一次往往只拓四五十份,也有拓十几份的。版即损坏的。因此初拓还比较逼真,到后来就面目全非了。
造假的辨别方法:
一、墙泥本。这种方式是将原拓本拓在墙上,然后刻出来再用宣纸拓写,这样生产出的碑帖并非从原碑上拓下,而是从墙上拓下来的。拓好后,作假者再将纸张做旧并按旧拓本出售。
辨别方法:真正的老碑由于年代久远,在经历风吹雨打后被风化、腐蚀,碑身上会出现一片一片剥落的石花,这些石花高低不平,分布并无规律。而大部分墙泥本完成后为了制造出石头风化后高低不平的效果,通常将石灰撒在墙上伪造风化点。如果碑帖的风化点十分均匀,那藏家可要多留个心眼儿,没准这件东西是假的。
真的石花向内凹,碑帖上会出现白色的痕迹,也就是俗称的阴文。而撒出来的风化点往外突出,反映在碑帖上是黑点,也就是阳文,这个方式可以有效地分辨原拓和仿拓。另外,老碑经过常年的风化,有时会出现裂痕,这种裂痕在原拓本上十分自然,而仿制品上的裂痕则有明显的修饰痕迹。
二、木刻本。这种用木头雕刻原拓本的方式一般以对联居多。
辨别方法:木刻本的纸特别薄,凹口棱角很尖,看上去特别楞。
三、原石刻本。若原碑已毁,再找一块大小差不多的石头,将原拓本重新刻在石头上。
辨别方法:这种方法刻出的文字很容易因为技术不娴熟出现误差,笔画的粗细与原拓本有出入。
四、翻刻本。先在原碑上糊满石膏,将石膏取下后,在石膏表面再糊另一层石膏,第二层石膏取下即成翻刻本。由于原拓本应为阴文,所以需要将第一次变成阳文的石膏再翻刻一次。
辨别方法:经过来回几次套模、翻刻,点、撇、钩、尖等笔画均比原版清瘦,石花的大小多少有些出入。
中国古籍辨伪的辨伪方法
本文2023-10-21 18:55: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