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医| 中药膳食 |王守富专栏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对食物的认识更加广泛而深刻,发明了品种繁多的食用方法,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形成名扬中外、特色鲜明的粤菜、川菜等八大菜系的同时,发现了许多既可用于治疗疾病,又可用于食用的中药材,俗称“药食两用”。截至目前,我国国家卫生 健康 委公布的药食两用药材多达110种,药膳在我国也源远流长。
现就如何更加安全、高效选择中药膳食作简要介绍。
中药膳食也可治病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说明用药是不得已而为之,通过食疗使疾病痊愈,才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古时,人们称能用食物治病的医生为“上工”。许多常见病都可用食物来治疗,简称“食疗”。
比如,用食疗治腹泻。
大家知道,腹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生理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注者称为“泻”。
发生腹泻,多因饮食不节、过度饱食,或因饮食不洁,或感染风寒暑湿等时邪。因此,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原因引发的泄泻,症候表现有所不同。
在临床上,通常把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常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常可造成营养不良。
在治疗上,一方面,要注重有规律的起居作息,并戒烟、禁饮酒,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精神紧张。同时,通过补充水分和矿物质,尤其是糖类和钠盐、钾盐,以及适量的优质蛋白。另一方面,要避免食用豆类、菠萝、西瓜、毛笋、辣椒、韭菜、芹菜。
举例说,当一个人出现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恼,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的,食疗上应清利湿热,健脾开胃。首选服用薏苡糯饭,原材料为薏苡仁、莲子、核桃仁、白扁豆各50克,大枣10枚,糯米500克,白糖250克。烹调方法:将薏苡仁、白扁豆和去皮及心的莲子用水泡发,隔水蒸至酥烂;红枣洗净去核,核桃仁除去衣膜炒熟;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4个小时,捞出后上笼蒸熟;然后将薏苡仁、白扁豆、莲子、红枣、核桃仁及白糖加入拌匀。作早、晚餐随意食用。
毋庸置疑,合理的膳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改善常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再辅助其他治疗手法,可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营养治疗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寄希望于采用某种饮食方案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
中药膳食贵在 养生
中医对于食物的认识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就是通过食物的四气(性)、五味、归经,来认识食物,指导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如何安排饮食,协助患者治疗疾病、恢复 健康 。
食物的四气(性)五味理论源自中医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四气(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甘、酸、苦、辛、咸。
除此之外,寒、热之性不明显的,称之为平性,但习惯上仍归属于四性。
不同性、味的食物有不同的作用,中医把“四气五味”称为“性能”,每一种食物都有“性能”,性能不同则主治功效各异。
我国各民族食品风格不同,是与所处的气候、地域,以及自身的体质是有一定关系的。所谓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与生理和环境要求分不开的。
《黄帝内经》指出“食饮有节”和“谨和五味”的法则,是中医营养学一直恪守的。前者要求对饮食的内容用量等要有节制,不可恣意贪食;后者要求饮食内容应注意调配,防止内容单一或偏食,这一点也是做到饮食宜忌的重要方面。
生活中偏食单一食物,是中医所忌的,至于过分追求饮食的清淡味,以蔬菜、水果和有限的米面粗粮为主导方向,也是中医所反对的。目前临床上由于减肥而长期节制脂肪、蛋白质和糖类食品,而造成低血糖和其他营养不良症者也有不少。所以,要做到饮食宣忌得当,营养适中。《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说,以米、谷、豆类等粮食为主食,再加以各种肉类与蔬菜作为丰富的副食,饭后食一些新鲜的水果和相应的饮料,这样才能增进营养,补益身体。
饮食的防治作用
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较药物与人们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
食物的预防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补”、“泻”与“调”。
补:补益脏腑。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体的机能低下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把这种病理称为“正气虚”,其所引起的病症称为“虚证”。中医主张体质虚弱、慢性虚证患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如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胎盘粉用于补肾强身,猪骨髓用于补脑益智,动物脏器用于滋补相应的脏腑等。
泻:泻实祛邪。外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或内部功能的紊乱和亢进,皆可使人发生疾病。如果病邪较盛,中医称为“邪气实”,其证候则称为“实证”。如果同时又有正气虚弱的表现,则是“虚实错杂”。此时既要针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调理,又要直接去除病因,即所谓“祛邪安脏”。如大蒜治痢疾,山楂消食积,鳗鱼治肺痨,薏米祛湿,藕汁治咳血,赤小豆治水肿,蜂蜜润燥等。有些食物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李时珍说“鸡子黄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甚验”。
调:调整阴阳。中医学把人体内对立统一的双方分为“阴”、“阳”两大方面,认为阴阳双方的调和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把人体内阴阳失调所出现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变状态,分别用“寒”、“热”来表示,一般来说,寒证多为阴盛阳衰,即阴邪盛、阳气衰。根据中医“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治疗原则,饮食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就可以相应地调整人体的寒热状态。如阳虚的人可用温补,选牛肉、羊肉、狗肉、干姜等甘温、辛热类食品助阳气;而阴虚的人当用清补,选百合、淡菜、甲鱼海参、银耳等甘凉、咸寒类食品养阴生津。
饮食的科学选择
在临床中,医生常遇到病人问,吃些什么东西能营养身体
生活中,有人觉得,多吃些鱼翅、燕窝、熊掌、鹿肾,或者鸡肚子里放些黄芪、枸杞子之类,以为就是中医的“营养学”,其实,这是现代人的一个误区。
饮食的选择要根据体质、年龄、病情、季节、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归结为“四宜四忌”:
1、体质不同,宜忌不同。如“阴虚内热”者,以水果蔬菜、谷豆等清淡性质和奶蛋润燥类食品为宜,而牛肉、羊肉、狗肉、无鳞鱼、海鲜类及辛辣生火、助阳性质的食品则为忌。如“痰湿肥胖”者,以水果、蔬菜、谷豆等清淡或利湿类食品为宜,而肥肉、奶油类等滋腻、生痰、助湿类食品则为忌。“阳虚里寒”者,以牛、羊、鸟肉等辛温食品为宜,而冷荤、冷饮、过量的水果与蔬菜为所忌。
2、年龄不同,宜忌不同。中医主张“因人制宜”,认为儿童是体质娇嫩的纯阳之体,因此忌食辛热、补气、温里、助阳和滋腻味厚的食品、补品。如不少儿童过食牛奶、巧克力、鱼、肉、蛋、禽等营养食品,反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乃至内分泌系统紊乱症等,都是中医营养所忌。老年人肾中精气渐衰,痰浊瘀血夹杂,在营养上既要照顾本虚(肾中精气)一面,也要考虑标实(痰浊瘀血)的一面,切忌一味用人参、鹿茸大补。
3、病情不同,宜忌不同。病情方面的饮食宜忌较为复杂,大体讲,按照病情的寒、热、虚、实,对饮食的选择也应有温热、寒凉、补泻、升、降等不同,得当为宜,失当为忌。至于疾病的忌口,是由疾病的性质决定食物的禁忌。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胃病忌酸甘;黄疸、腹泻忌油腻;寒证忌瓜果;疮疖、皮肤瘙痒忌鱼虾;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
4、气候、地域不同,宜忌不同。地处高寒、寒湿地区者,以辛温、辛热、助火、补阳类食物,如花椒、辣椒、羊肉、狗肉等为宜;凉、降泄性质的食物,如苦瓜、冷饮、冷荤等则为禁忌。而处温热、湿热地区者,宜辛凉、甘凉、甘寒、清凉降火性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冷食、冷荤、河产海产品等;而辛辣助火、补阳饮食则为忌,如辣椒、羊肉等。对四季饮食宜忌,如认为夏季多汗,应多进食汤类饮食;冬季多寒,应适当用些辛热的食物等。
总之,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其食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也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一家人也不能长期吃相同的药膳,家庭药膳如何选用,要按照中医对不同家庭成员体质辨识情况,有针对性地调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的饮食特点是: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因时施膳重在选准料。夏季炎热的气候容易使人产生厌恶,食欲不振,消化功能薄弱,导致以食量减少、身体消瘦为特征的“苦夏”。
药膳专家为此开出了夏季药膳食谱:以猪肚、黄连、知母、花粉、乌梅为原料的“五味猪肚”;以鲤鱼、陈皮、草果为原料的健脾鲤鱼;以砂仁、鲫鱼为原料的“砂仁鲫鱼汤”;以百合、粳米为原料的“百合粥”。
因人施膳体现个性化。药膳需要因人而异,因人施膳,体现个性化。例如:天麻鱼头,有滋肝肾、熄肝风的功效,但低血压者不宜食用;砂仁粥,有暖脾胃、通滞气的功效,但胃中实热和瘀血型胃痛者不宜食用;马齿苋阿胶汤,有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滋阴补血的功效,但虚寒滑泄者不宜食用。这些菜例说明,阳热偏盛的体质,宜用清凉药膳;阴寒偏盛的体质,宜用温补药膳。
因地施膳讲究差异性。中国药膳研究会的研究认为,西北高寒地区宜用温补药膳,东南的卑湿地区宜用清凉药膳;同是阴寒之体,北方温补的药量应重于南方。
走过漫长的暖冬,走过明媚的春天,不经意间,2007年的夏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夏季,是一年当中的第二季,指立夏到立秋之间的3个月,也指农历的“四、五、六”月,其中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天食量减少,身体消瘦,被称为“苦夏”。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季?夏季养生,进食药膳是个好办法。夏季药膳,应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因时施膳重在选准料
夏季,艳阳普照,雨水充沛,天地之气交合,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但是,夏季的气温常在37℃至39℃之间,有的高达40℃以上,大大超过人体温度,容易使人对炎热的气候产生厌恶,食欲不振,消化功能薄弱,导致以食量减少、身体消瘦为特征的“苦夏”。中医认为,“夏属火,与心相应”,“夏季是人心火旺盛、肺气衰退的季节”,“暑易伤人”。
斗酷暑,保健康。药膳专家为此开列了丰富多彩的夏季药膳食谱:以猪肚、黄连、知母、花粉、乌梅为原料的“五味猪肚”;以鲤鱼、陈皮、草果为原料的健脾鲤鱼;以面粉、山药、茯苓、青丝为原料的“山药茯苓包子”;以砂仁、鲫鱼为原料的“砂仁鲫鱼汤”;以百合、粳米为原料的“百合粥”……这些夏季药膳的原料,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适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中“夏热”的气候特点。正确选用药膳原料,是发挥药膳应季药补食疗作用的前提。
同是肉类原料,鸭肉适于夏季食用,而鹿肉则适于冬季食用。《日用本草》说,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本草纲目拾遗》便有一道药膳叫“冬虫夏草鸭”;在中国药膳研究会编印的《2006年中国药膳美食文化节文集》中,更为明确地将“青鸭羹”、“参枣全鸭”等鸭馔写入夏季药膳菜谱之中。与“夏季进补益食鸭”相反,药膳专家撰
文指出:夏季不宜食用性温、味甘咸的鹿肉和羊肉。以“当归姜羊肉”为例,夏季大量食用这种“大热之菜”,会造成阳气过盛,身体不适。还有人参、鹿茸等药膳原料,也不宜夏季里多食用,免得违背因时施膳的原则,“火上浇油”。
因人施膳体现个性化
在中医看来,药膳是调理人体阴阳的饮食行为,以实现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自古以来,我国医学和营养学界就主张“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膳正是介于“药”与“食”之间的特殊膳食,需要因人而异,因人施膳,体现个性化。
打开版本不一的药膳书籍,在所列菜谱中,常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疾病而标注的“宜”与“不宜”。例如:天麻鱼头,有滋肝肾、熄肝风的功效,但低血压者不宜食用;砂仁粥,有暖脾胃、通滞气的功效,但胃中实热和瘀血型胃痛者不宜食用;马齿苋阿胶汤,有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滋阴补血的功效,但虚寒滑泄者不宜食用;枸杞炒腊狗肉,有温脾胃、补肝肾的功效,但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这些菜例说明,阳热偏盛的体质,宜用清凉药膳;阴寒偏盛的体质,宜用温补药膳。少年儿童宜采用促进生长发育、益智增力的药膳;老年人则宜采用抗衰老的药膳;妇女又应根据其经带胎产等情况,选择相应的药膳。
然而,在饭店经营的药膳和家庭制作的药膳中,有的人误以为有了药物和食品,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药膳。其实,药膳并不是简单的药食相加,而是在中医饮食养生理论指导下所采用的一种食疗方法: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性,药助食味,相得益彰。
夏季药膳,既不同于药物,又有别于普通食物,是色、香、味、形兼具,且有助于不同人群消暑解毒、防治疾病,强身健体。
因地施膳讲究差异性
台湾一家药膳饭店,收到来自北京的5套药膳配方和空运的药材,十分满意。那是因为,药膳的配方,根据台湾亚热带地理环境“量身定做”;空运的药材,也是“投其所好”。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一样。所以,药膳也要因地而异,讲究差异性。中国药膳研究会的研究认为,西北高寒地区宜用温补药膳,东南的卑湿地区宜用清凉药膳;同是阴寒之体,北方温补的药量应重于南方。
从南方到北方,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本店药膳火锅放了48味中药”、“本店药膳佳肴含有名贵药材”、“只要叫饭馆,就敢弄药膳”。这都是有碍于药膳健康发展的不和谐的声音。药膳中的药材,并非越多越好。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膳中的药材需要在使用前进行炮制加工,去除或减弱其对身体的有害成分。例如,半夏对喉咙有刺激,需经矾水浸渍后,才能入膳。国家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共有87种。
药膳制作,要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药膳经营者应严格遵循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在中医的指导下辩证施膳、辩病施膳。家庭的药膳配方,应有科学依据,或请中医指点。总之,既不要把药膳能神秘化,也不要把药膳庸俗化。
漫说中医| 中药膳食 |王守富专栏
本文2023-10-21 19:07: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