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冷兵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冷兵器,第1张

中国古代冷兵器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而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弩箭可发射800里,威力巨大。

弩是秦代的弩,“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在秦代,秦弩制造实行了机械化生产。

枪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似,柄长于刃,与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综合威力大。

古代棍被又称为“挺”,它的制作方法简单,甚至可以说任何一段可以手持的木头都可以被叫作棍,因此在我国早期的一些起义运动中起义军手持的武器有很多就都是可以归类成棍的木头、铁条等等,棍是近战类型的兵器,棍不像刀剑枪矛之类的的武器可以形成割伤或是贯穿伤等致命的伤害。

它的攻击方式为打击,造成的伤害主要是钝器伤,相比较来说杀伤性不如前者直接明显,但是因为棍的形制粗长坚韧,比枪柄矛柄还要粗上一些所以在战场上不容易折断,棍对于盔甲也比较克制,有着很强的伤害。

中国古代的一些另类冷兵器

铜铍

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於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批),做长针、长矛讲,属於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後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後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後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於铍身,并有刻铭。

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吴钩

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钩镶

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後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後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後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俗称小斧子,属於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後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於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钺戟

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於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属於戈类兵器,主要流行於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於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音“秦”)”。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其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於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属於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於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癸+戈

音“葵”,(这个字打不出来)属於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於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中国古代几种罕见的冷兵器

杖: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 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铁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钯: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 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啄:

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针刺类:

(1)八卦龙形针:武当兵械的一种。以钢铁制成,中间粗,两头细而尖,成圆锥体,中间有一铁环铆连,使用时套于中指,余四指可紧握,也可松放,拔动钢针使其转动自如,用法有如峨嵋刺相似。

(2)峨嵋刺:短双奇生兵器,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原为水战中使用的暗器。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后改为陆上应用,长约一尺,两头细中间粗的锥形体,头略扁,呈菱形带尖,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下有一铁环与之相接连。练时中指套于铁环中,余四指紧握刺身,当四指放开,运用抖腕或四指的技动,可快速转动。演练时双手各执一刺,击法有刺、穿、挑、拔、扎、架等。

(3)针棒:短双器械,形如峨嵋刺,长约八寸,铁刺。中间粗两头细。中有一孔,由铁钉与环连接。一端为尖锥体,一端为圆环形体,环为扁平状,用时中指穿入环内,手一摇,针棒随之转动,用法如峨嵋刺。

(4)月牙刺:小双械的一种。护手两头有尖刺。护手前有钺似月牙形,舞练时双手群执一把。

八卦风火轮:

风火轮又名"环",古兵器。用金属制成的圆环。圆环的直径约为25厘米,环外缘大部有刃,并有一握手处。属双器械,较重身法变化,在实战中以身近战和锁扣敌方兵器为其主要。主要技法有轮、砸、套、带、格、压等。常见的有乾坤日月圈、月牙圈、双环等。八卦风火轮也是小双兵械的一种。轮里有半圆护手,轮边有四个突出小弯角。

说起来,八卦系统所有器械,不管是刀、枪、剑、戟,练法都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而八卦门独有的鸳鸯钺、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更是体现了八卦拳种的精髓。全国不少的八卦门派都有传习此技。

子午鸳鸯钺 :

子午鸳鸯钺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子午鸳鸯钺是短兵器演练,演练起来千变万化,具有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价值。

子午鸳鸯钺是由清代董海川所创,又叫“日月乾坤剑”。钺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练时开合交织,不即不离,酷似鸳鸯,故名“子午鸳鸯钺”。

此兵器练法与众不同,它步走八方,运动中求变化,并随心所欲,变化万端,易攻难防。主要招法有:青龙返首、狮子张口、脑间挂印等独特方法。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民间武术经典套路。

套索:

套索,不知始于何时,亦并非兵器,临阵时用者绝鲜,盖一寻常之绵绳,两端结作锤形,长约一丈二尺,搆造至为简单,用法亦止九势,为一种暗器,似飞镖袖箭之 一类也;若用为架格攻击,则非所宜。

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著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

镗:

中国古兵器。隋朝便已有之,是由枪发展而来的,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

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

钺,一种古代的汉族武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艺全书》载: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此外,还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称为钺。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

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征伐。

钺作为礼兵器,出现于早商,是许多贵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到了西周时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

但做为一种兵器,经过不断的改进,唐宋时期仍是一种主要的步兵武器,并有一个中兴过程。视斧钺与刀剑同等重要,对钺的形制有所改进,强调其功能作用,刃部加宽,持柄加长,便于操持,有利砍杀,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期间的战争对象,来自北方民族镖悍的骑兵。对付骑兵,长柄斧钺又有意想不到的优势,上砍骑兵,下砍马蹄,以步战取胜。据传南宋大将王德,在一次与金兀术的战斗中,兀术以铁骑排成强大阵营,王德则指挥兵马手持长斧排山倒海冲向金兵,专砍马腿,金兵大败。

以上战例足以看出长斧在对抗骑兵队的战斗中,所显示出巨大 威力。

宋以后,钺斧做为兵器基本上退出战争兵器序列,钺做为一种象征意义,只在祭祀等特定的场合还有所保留,或者作为一种刑具仍在少量使用。而更多的则做为一种生产生活工具仍在大量使用,并且不断改进,其砍、削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沿用。

中国古代冷兵器

中国古代冷兵器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