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6收藏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第1张

秦王朝在建立中央和地方政治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这主要是:

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六国势力复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担心的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防止封建割据局面再现,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 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 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第二,确认土地私有

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政府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据此征收田租。这项政策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也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农民成为合法,使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剥削日益沉重。

第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中央集权制的推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今包头)的直道,全长1800 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 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ì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四,焚书坑儒,强化政治思想统治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外,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 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残暴的事件。秦朝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打击复活的旧贵族政治思想,强化思想统治。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深远:一是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

百越包含了广东,但分布不止广东一省,而是广泛分布在南方的很多省份。南方的各省的越族人被统称为“百越”,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为很多支系。

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农业定居部落,常统称为“越”。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落的统称,各有种姓,互不所属。百越包括“吴越”。

分布在今天的浙江,两广,福建等地。而且像今天的泰国人,越南人,等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都与当初的百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始皇当初南征之后,在当地留下了30万军队秦军,而且像今天的泰国人,越南人,等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都与当初的百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始皇当初南征之后,在当地留下了30万军队秦军,后来又迁了些人与当地的越族杂居。

不是单指广东,应该是 福建 湖南中南部 两广,当时是有很多土著部落,文明程度较低,没有建立政权和抵抗的小部落。华夏部落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部落的统称,广州属于百越的一部分。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各民族之间缺乏了解。华夏部落只知道在长江中下游以南有众多的部落和民族,但具体情况并不知道,于是就统称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百越地区,众多民族统称为百越组。

趾地区,在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一部分,范围大致就是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因为天下大乱,谁都想座皇位。自己有个小县城,都可以自立山头。那还不取个一点的名字。

最早的“交趾”说的是南岭以南。秦末社会动荡,南海尉赵佗(河北正定人)在岭南割据一方,并建立了南越国。

更确切的说是到汉朝

秦朝时间毕竟太短,书籍被焚毁,但是当世还有很多研究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就算口口相传,也不会在短短十几年失传。

真正毁掉中国古代哲学的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是从根基上使各个学派形成了断档。因为再去辛苦钻研其他流派的学问已经不能为他获取政治身份带来任何帮助,只能转而学习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现在主要是儒释道三门,其中儒家文化因为是统治者力主推崇的,所以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而佛道两派只能托身于宗教,吸引下层百姓而不至于被淹没。其他的古典哲学也慢慢被儒家文化同化吸收了,最终淹没于历史浩瀚的长河之中了。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

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

影响: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但同时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更辉煌的时期封建制时期。在大范围的战争,又让我国开始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

秦王朝在建立中央和地方政治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这主要是: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