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感受原汁原味的魏晋风度!
史书类的古籍,我认为当首推司马迁的《史记》,正如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记录了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而且文学价值也相当高,可与《离骚》媲美。然而,由于里面每篇文章的篇幅很长,我读时常常会感觉很疲惫,只不过因为事先知道它的“营养价值”高,所以我还是坚持把它读完了。但是,有一本史书,我读来却不费劲,而且饶有兴味,它的营养价值也许不怎么高,但是作为消遣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本书就是《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这本书的作者是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以曹操、竹林七贤、王羲之、谢安、王导等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真实地还原了魏晋时期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书中记叙的故事也不像一般史书那样长篇大论,里面往往只记录了当事人的只言片语,或是举手投足的一个动作,一般在100字左右,对于我们这些不习惯看古文的读者,确实轻松不少。如书中记王敦的豪爽:“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 。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听过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小故事都取自于其中,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操“梦中杀人”“望梅止渴”的故事,以及竹林七贤各种放荡不羁的行为。为什么这些故事能被人口口相传至今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人的觉醒”。有感于时局的动荡,生命的无常,那时的文人已经开始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就像阮籍所质疑“礼岂为我辈设也”社会上主流思想转而崇尚老庄,士大夫们有三大爱好:饮酒、服药、清谈。这些行为被我们后世誉为“名士风度”,因为他们活得是如此潇洒,如此任性,恐怕1800年后的我们都会有些羡慕嫉妒了。同时,那也是个艺术家辈出的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水墨画鼻祖顾恺之,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等,那个时代给了他们创造艺术的土壤,让他们能够闪闪发光。
下面摘录几则经典故事。
曹操的“梦中杀人”: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时人评论嵇康的美: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谢尚听殷浩清谈后汗颜:
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我从不否认在众多史书古籍中对于《世说新语》的偏爱。因为它反映了一个特殊时代。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争频发,你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厄运降临了;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活得真实自我,旷达任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甚至于有一个畅想:假如我能有幸听听谢安、王导、支道林那些文人之间的清谈,切身感受嵇康、阮籍、山涛这些名士的风度,就是让我给他们端茶倒水也高兴之至。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译文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2 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
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译文嵇康和吕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后
来有一次,吕安到来,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只在门上题
了个“凤”字就走了。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因此感到高兴。所以写个凤字,是因为它分开
来就成了凡鸟。
3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4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译文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5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译文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6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译文阮籍的嫂子一次回娘家,阮籍和她告别。有人以此嘲笑阮籍,阮籍说:"礼教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
7王徽之居住在山阴一夜忽然下起大雪,他睡醒过来,踱步出屋,酌酒赏雪,情不自禁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
译文触景生情,他想起了住在百里之外的剡县的戴逵,于是当夜乘小船溯江而上,次日天亮才到了戴逵家门,但他并没进门,而是折船返回
同行的人十分纳闷,就问他,王徽之坦然地说:“我原本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尽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魏晋之风
自建安时起,这个时期的代表,是曹家父子和建安七子。燕赵自古多战,其时距先秦不久,所以建安人的诗歌文章中,多有慷慨悲歌的味道,清朗峻立。曹操崇尚“通脱”,南征时大敌当前,尚且郦酒临江,横朔而歌,更借酒劲杀了指出其音律错误的人,行事是很通脱的,诗文则有帝王之气。后来天下初定,经济渐丰,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的诗中,用词就华丽起来。其中曹植是酗酒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他饮酒的风采,连李白也不胜仰慕。这个时期的文风,概括起来是清峻、通脱、壮大、华丽。
到魏末时,司马当权,出了竹林七贤。这七人个个好酒,为人为文也很有些酒味,得了通脱之道。阮籍醉酒后,有客来访,进到内堂见他衣衫不整,他却反问人家道:我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你钻到我裤子里来赶什么。嵇康就更甚,写文章否定当时的道德观念,连“天”都一起骂了。竹林七贤虽然没有第一流的文字流传,却开了隐士之风。自此以降,中国文人多隐者。七贤中也有不隐的,阮、嵇便与他断交了。
以上讲的都是饮酒的一派,另外还有些服药的。他们服的是一种叫“五石散”的药,据鲁迅先生的研究,服“五石散”大致和抽鸦片差不多。吃完以后,人便要疯疯颠颠,半痴半狂。服药的人,文章做得怎样,我就不得而之了。如今也有吸毒的,算是魏晋遗风的一种。
晋朝相对安定,生活富足,文艺上很有些成就。那时候的士人衣着上宽袍大袖,聚会时饮酒行文,高谈阔论,不善“清谈”之道者要被耻笑。总的说来,都是非常注重精神上的感受的。陶渊明先生连饭都吃不饱了,到东蓠下蔡采菊,还悠然地见到了南山。在后人看来,以上种种是颇有些仙气的,所以魏晋遗风,精髓在一个“隐”字。学文的人,说起隐士风范,大抵颇为神往,至今日服药的还有,饮酒的多,清谈的就更多。但我以为只懂饮酒服药,作不出好文章,清谈变为空谈的,就不免有些可笑了。
我建议你读读王小波的作品,我最近读的几本,感觉很是不错。也许能更好的帮你了解什么叫清淡自然。
当然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最为著名了。除《诗经》、《楚辞》外,凡先秦魏晋南北朝各代的诗歌谣谚概予收录,详注出处及版本异文,每位诗作者前均列小传,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参考书。裒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的总集,明代有冯惟讷的《诗纪》,近代有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前者失之芜杂,真伪不辨;后者虽然力纠前失,但匡谬未尽,又失收先秦的歌谣逸诗。
魏晋风度之后,后世文人们发现,原来撇开责任、撇开国家、撇开百姓生死,也一样能很好,影响了很多文人对家国的理解。
说到魏晋风度,通常我们都把目光放在了曲水流觞时醉酒写下《兰亭集序》的王羲之或者潇洒不羁的竹林七友,要不就是面对屠刀轻松自然弹下最后一曲《广陵散》的嵇康等等。
然而,还有另类的魏晋风骨,却是较少人知却又亦是魏晋风度之人格所不能不知的。不知是时代使然,还是那个时代的山高水长长出了如此优秀的人才。不但许多大人优秀即便是孩童也优秀的让人刮目相看。
如成语孔融让梨中的孔融,他的两个儿子小小年纪就具有清晰异常的认识,若不是过早被杀,两人定能成就大事。尤其得说说‘ 寻亦收至。’这句话,据说曹操本不打算杀孔融的两个儿子,在听说了这件事后,反而起了杀意。遂有了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感受原汁原味的魏晋风度!
本文2023-10-21 20:15: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