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战争用词有什么讲究?
在我国古籍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如“击”、“袭”、“侵”、“伐”、“征”、“战”、“攻”等等。其中,除了“击”、“攻”、“战”三个词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外,其余的词在描述战争性质和战争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义。
在秦灭六国后 秦始皇打了一场艰难的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称帝后,大秦帝国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秦始皇登基称帝时,也标志着齐、楚、燕、卫、赵、韩六国纳入秦朝版图。不过严格来说,秦朝还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因为南方的百越之地还没有臣服于秦始皇的暴虐势力。公元前219年左右,秦始皇决定对百越发动第一次战争。历史上,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秦瓯战争”,主要是因为西欧国是百越土著军队的领导者和主力。秦朝的军队是外来势力,他们并不了解休国的实力,所以并没有深入太深。
根据《淮南子》等古籍记载,秦始皇为了这次战争共动员了50万大军,主要将领为屠睢、赵佗等。考虑到秦朝北方士兵不熟悉南方地理环境,50万大军中有10万原楚国士兵。而与之对峙的百越军队,由以西瓯国为主,其具体数量在历史文献中难以查证。然而,岭南地区人口稀少,军队数量远不及秦朝。
即便是乐观估计,也不会达到10万人的规模。换而言之,不管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补给,大秦帝国的优势都是十分显著的。不过,这场战争的艰难还是超出了秦始皇的原先设想。面对着南方炎热的气候条件,秦军的行进已经是举步维艰,再加上百越军队的彪悍风格,无疑将秦朝军队拖入到丛林战争的泥潭。
公元前218年,百越军在首领桀骏的领导下,朝着疲惫不堪的秦朝军队发动了反击,不仅杀掉了秦军将领屠睢,更让后者损失了三十万左右的士兵。在血流成河的反击战后,秦朝余下来的二十万大军只能撤退到广东、广西的北部地区。当然,百越军队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于是,双方保持了近四年的对峙关系。
公元前214年,基于灵渠粮道的全面畅通,秦始皇再次发动了三十万大军,而另一边的百越军队,此时只剩下不到一万人的武装力量。于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大秦帝国。在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后,秦朝军队彻底拿下了岭南地区,并规划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最后,总的来说,这场大秦帝国和南方百越民族的战争,最终以秦始皇的胜利而告终。经此一役,整个中国的基本疆域得到进一步完善,两广地区成为中国统治区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秦朝末年的时候,南越国一度独立了出来,甚至在汉朝初年击退了汉高祖刘邦的入侵。不过,在汉文帝时期,整个南越还是彻底归顺了大汉王朝。至此以后,两广地区再也没有和中原王朝失去联系。
在我国古籍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如“击”、“袭”、“侵”、“伐”、“征”、“战”、“攻”等等。其中,除了“击”、“攻”、“战”3个词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外,其余的词在描述战争性质和战争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义。“征”,是指上伐下,有道代无道;是所谓的“褒义”词。如《左传·信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这是指上伐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是指有道伐无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不仅限于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进攻。其特点是出兵的一方须事先找个理由,即“师出有名”。因此是中性词,后因“征伐”、“讨伐”连用,而渐具褒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代京。”古人使用这组词是很讲究的。《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实际上,“伐”指正式战争,有钟鼓,表明行动公开,而且进攻的一方还有所谓的理由或借口,而“侵”就不需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袭”比“侵”更富有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除上述方式之外,还有“围”,即众兵包围;“邀”,即拦击;“逆战”,即迎击。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
日本向中国投降
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
抗日战争纪念馆
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黄帝、颜地和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却反映了中国宗法公社的状况。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黄帝、颜地、蚩尤应该都是宗法公社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
根据中国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他最初的活动中心在河南新郑,后来发展到河北、陕西。颜地部落最初是在黄河上游的姜水一带活动的。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在山东黄河下游,偏南,一般在东南部。
黄帝生活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战争非常频繁的时代。黄帝、颜地和蚩尤之间的几次战争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事实。
传说黄帝、蚩尤、炎帝三大战争。第一次是蚩尤部落和颜地部落之间的战争。根据这个神话,是颜地部落的共工部落发动了与蚩尤的战争。由于蚩尤向西发展,夺取了共工家的土地,双方发生了利益冲突,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描述这场战争,说:蚩尤为帝,战于涿鹿,有九角。涿鹿在今天河北涿鹿的东南方,意思是山麓,也就是今天太行山的东侧。九宇,意为九州、九土。意思是共工九族的土地全部被蚩尤部落占领。颜地部落觉得他们的部落被欺负了,所以他们向黄帝部落求助。黄和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蚩尤。于是有了第二次更激烈的战争。
第二次战争,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是主要的两方,地点还是在涿鹿。在历史上,这场战争被称为涿鹿之战,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据古代神话传说,这一场恶战异常激烈。蚩尤是东南有名的骁勇善战的领袖。《逸周书》引用《太平御览》的话说,他会说人类的语言,有一个青铜头和一个铁额头,很可能穿着动物的皮或者身上有野兽的,用铜作为武器或者防护盔甲。不管怎么说,他有非凡的战斗能力。《龙鱼河图》还说蚩尤有72个兄弟。还说蚩尤制造了剑、戟、杖,而且剑是弓箭,说明他们的武器众多,精良。这些都是黄帝部落无法企及的。因此,黄帝和颜地之间的联盟开始输掉几场战斗。
有一次,双方在元夜激战时,天上突然起了大雾,黄帝和他的部落被困在雾的中心。但手持青铜兵器的蚩尤部落大显身手,左砍右杀,黄帝部落损失惨重。后来多亏黄帝部落的大臣之风,造了南指车,确定了方向,使黄帝部落逃出重围。
黄帝和蚩尤部落最后的决战最为激烈。双方调动了全部兵力,蚩尤请来了北方有名的巨人夸父的部落帮忙。在战役开始时,黄帝被善于战斗和奔跑的夸父族和蚩尤的联盟打败,因此他失去了五英里。后来黄帝运用巧妙的兵法,设置奇袭阵型,转败为胜。夸父被杀,蚩尤逃跑,黄帝追赶,终于在陕西抓住了蚩尤。黄帝砍下蚩尤的头,分尸。所以到现在,山西有一个县城,据说是蚩尤被肢解的地方,而县城附近的盐池,据说是蚩尤的血做成的。当然,以上都是扯淡的神话,但却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战争是在黄帝和炎帝之间。据史书记载,蚩尤战败后不久,黄和燕的联盟也破裂了。这是因为炎帝要侵诸侯,争夺盟主。于是,很多部落站在黄帝一边,联合起来攻击炎帝。记载:与炎帝在汉泉之野交战,三次交战,后得其志。汉泉现位于河北省怀来县。
三战之后,黄帝部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多次南下作战,征服了很多部落。所谓的“第五十二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都咸了。在这个过程中,颜地部落最终与黄帝部落结成了永久的联盟。燕、黄联盟,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东至大海,南至长江流域,西至甘肃,北至山西和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原,初步定下了中国的规模。后来,合并的黄帝部落和颜地部落统称为华夏部落。夏族后来发展成了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把自己当成了炎黄子孙。
在我国的古籍中,有许多关于我们民族的祖先颜地和黄帝的美丽传说。比如说炎帝教人努力,使日中为城,使人遍天下,集天下之财,贸退而得其所。黄帝的遗产更大。据说他发明了汽车和船,他发明了煮锅和甑,他教人们建造房屋以躲避风雨。他还让臣下仓颉造词,让凌伦造词。这些记载无疑神化了炎帝和黄帝,但也说明了炎黄子孙对祖先的热爱和尊敬。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该书认为战争的作用在于达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而非单纯地追求军事胜利。
《孙子兵法》核心观点是“以计代力”,即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智慧来取得胜利,避免不必要的战斗损失。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
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以下是《孙子兵法》的主要影响:
1、军事方面的影响:孙子兵法被用作军事指导宝典,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指挥战争、战术、战略等。
2、文化方面的影响:孙子兵法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军事思想,还在于其阴阳哲学、道家思想和智慧哲学等方面。它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国际影响:孙子兵法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传到海外,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兵书之一。它的思想和理论被其他国家的军事学家和政治家借鉴和运用。
4、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孙子兵法的思想和理论在经营管理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思维成为了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2023-08-05 00:11: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