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谁的后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壮族是谁的后代,第1张

壮族是西瓯、骆越人的后代。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壮族是西瓯、骆越人的后代。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那时候的还没有壮族这个称谓,在广西存在的古国是骆越国。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但是还处在氏族社会的阶段。可以说壮族人民是继承了古骆越文化的精髓流传下来的。骆字从壮语方面来说是地名。壮语对山麓、岭脚地带,统称为六,“六”“骆”音近,壮人古时无文字,以汉字记音往往不够确切而难免有所走样,故“骆田”就是“六田”,就是山麓岭脚间的田。岭南特别是广西左、右江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丘陵很多,不少田地是在山岭间辟成的。这种田壮语叫“那六”,照汉语言就是“六田”或“骆田”。正因如此,岭南地区以“六”或近“六”音的字如骆、洛、雒、罗、乐、龙、隆等字作地名的到处都有。可见,岭南地区多骆(麓)田,把垦食骆田的人称为骆越,以别于闽越、于越、滇越、南越等等,是很自然的。骆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据《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汉书•南蛮传》:“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夫妇之道”。《汉书•马援传》也提到骆越:“援好马,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此外,关于骆越的记载还见于《旧唐书•地理志》: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又说党州(今广西玉林县境)“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潘州(今广东高州县):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邕州(今广西邕宁)宣化县;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

我国古族名。

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有的解释为越人所居住之地属古九州之一的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故称“扬越”,战国时期的越国亡后,扬越、百越之称渐多,各个时期称呼对样不一样,有时和越、越人、百越混合使用。扬越最初的分布区域,北至淮河,东南至海,西与荆州以都阳湖为界,包括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及广东等省,包括今湖南、湖北等地。其后多对居于湖南、湖北、江西之越人称为扬越。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包括汉水、湘江、资水、沅水、澧水、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域;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扬州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岭南;一说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扬越(扬越人),中国境内古代民族越人一个分支。扬越自古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可能分布比较广。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越国亡后,扬越、百越之称渐多,各个时期称呼对样不一样,有时和越、越人、百越混合使用。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湖北江西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而扬越后期,因为荆蛮的入侵,主要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到鄱阳湖周边区域,也就发展成了后来的魏晋时期南方的溪族。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是典型的岭南古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实际上越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但也必须看到,越族各个支裔又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庞大的人类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族称——越或粤。“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有“断发文身”的风俗。秦时吞并百越地区。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我们继续 探索 “百越”流源,据《汉书》载:“蛮夷中,西有西瓯,矮小瘦弱,南面称王。”西瓯,又称“西越”,先秦时期岭南方国,主要分布在广西柳江以东、郁江以北、湘漓以南、西江以西的广大地区。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曰:“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有一支越人活跃在浙江东部瓯江流域,另一支越人落活跃在岭南、西江、浔江、桂林一带。为示区别,称浙江那支越人为“东瓯”,而称在岭南、西江、浔江、桂林一带的那支越人为“西瓯”。具体讲,西瓯就是现在广西的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一带。其首府或在玉林,或在贵港。大家注意,西瓯人比南越人要早,南越国建立时,西瓯方国已不复存在,遂与南越国捆绑进入封建郡县制 社会 。

先秦时期,由于地理遥远,中原人与岭南人少有往来,以至先秦古籍关于西瓯的记录廖廖无几。战国后期,在广西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而广东地区的政治实体较为松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兴兵统一岭南。岭南地形复杂,山岭崎岖,运输困难,监军禄不能将粮草及时运到岭南,影响了战事,遂派几万兵士凿通了广西兴安县东面向北流入湘江的海洋河和西南面流入漓江的“大溶江”,使两条河相连,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从此,北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顺利供应给进军岭南的秦兵,使秦朝士兵及时得到补给。第一阶段,攻打广东地区,几乎没遇到什么大的阻力。第二阶段,攻打广西,竟六年之久,并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如果秦始皇不发动岭南战争,那么,西瓯、骆越必然在战争中兼并,实现岭南统一格局。

秦瓯战争之后,西瓯彻底解体。那么,西瓯人去了哪里呢?据载,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西瓯人不断向南败退,一部分融入汉人,一部分则漂泊海外。其后裔对秦人仇恨铭记于心,言必称“秦”“秦呢”,或恐惧、或仇恨。后来,这种称呼传到次大陆和东印度,印度语读“支那”,再由印度传西方,写英语即China。

还有一部分“西瓯人”逐渐演化成壮族的“南支”,壮族的“北支”则是与西瓯并立的“骆越人”。明天,我们讲百越的最后一个分支“骆越”。

根据汉代刘向编纂的《说苑》所记载,《越人歌》其实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其背后的故事里还有一个故事: 楚国的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站起来,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脸色大变。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了洗手,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楚国的王子,名叫子皙,爵位是鄂君。鄂君也生得十分俊秀。有一次他穿了华丽的衣服,就在这片水面上泛舟游玩。为他划船的是个越国来的奴隶。突然这越人开始唱歌,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很受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

对于为何庄辛会对襄成君说这样的话,后世有人说是庄辛是想借《越人歌》,表达他对襄成君的爱慕之心,即两人有同性恋之嫌(又称龙阳癖),这到底是真是假,也难以辨识。

至于说《越人歌》中之越人又是什么人,是男是女,而今应属哪个民族?也依然是一个谜。

壮族是谁的后代

壮族是西瓯、骆越人的后代。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