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大唐由乱到治,再由胜转衰,我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唐朝最后的巅峰。然而,随着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和腐败问题的出现,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从唐玄宗时期得到的经验教训:
1 治理必须保持稳定和连续性:唐玄宗在统治初期的稳定和连续性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然而,在后期,由于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政策变化,导致了治理的不稳定和混乱。这表明,无论何时,治理必须保持稳定和连续性,以确保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2 必须警惕腐败问题:唐玄宗后期的腐败问题导致了政府的不力和国家的衰落。反腐败是维护政府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防止腐败的发生,同时加强教育和监督,提高官员的廉洁意识。
3 必须重视人才选拔和管理:唐玄宗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后期的人才管理不善导致了政府的混乱和衰落。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以确保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必须重视民生问题:唐玄宗时期的民生问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因此,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生计和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之,唐玄宗时期的治乱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古代文人求真务实,严谨的例子有汉朝时期的刘德,他对儒学做到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严密谨慎。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却应时而起。
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刘德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他的作为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扩展资料:
“务实求真”是每个人对待事物时,追求事物真实性的基本应有的态度。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刘德就是因为务实求真及严谨的态度,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古籍收集与整理中,才能赢得天下众知识分子的拥护及声名远播的贤名。
唐朝由盛转衰经验教训在于吏治用人,用人得当则国家兴旺,用人失当则国家衰亡。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事例史不绝书,这里仅对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用人得与失导致国家兴与衰的史实略加剖析,即可明察其理。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位44年(712~756)。统治前期,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唐朝继“贞观之治”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大治之世——“开元之治”(713~741);统治后期,他浑浑噩噩,任人唯亲,开元盛世随即变成了天宝衰世(742~756),乃至发生了安史之乱,险些亡国。
唐玄宗当初壮志凌云,一心要重振大唐雄风,牢记太宗遗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时时处处注意观察人,研究人,不断提高“识人之明”,重用姚崇、宋景等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治国高手共谋大计,防范、打击蝇营狗苟之徒。后来他只顾享乐腐化,不管天下治乱安危,将“圣人之教、祖宗遗训”统统忘掉,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贪暴奸邪、阿谀奉承的祸国元凶同恶相济,憎恶、疏远光明正大之人。显而易见,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完全是由用人者的一定需要决定的,也就是说用人目的决定用人标准:干好事,用好人而不用坏人;干坏事,用坏人而不用好人。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所以,从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这一点上马上就能看出用人者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而统治者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官风吏治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用贤不用奸则群奸远遁,官风清,吏治好;用奸不用贤则群奸麇集、群贤远离,官风浊,吏治恶。玄宗晚年不仅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而且也陷于群小包围之中不能脱身,根本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以致怨声载道充耳不闻,贪官遍地视而不见,吏治大坏,民不聊生,制度法规破坏殆尽,昔日盛世踪影全无。而腐朽透顶的统治集团内部仍在一边享乐一边争斗,遂使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引发了一场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无辜百姓横遭涂炭,大唐帝国差点覆灭。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愈演愈烈,若干年后唐朝便被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埋葬了。
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我们从唐玄宗这个史称“前明后暗之君”用人得与失导致国家兴与衰的史实中,一定可以引起深思,得到启迪,汲取有益的教训。
1、勾践卧薪尝胆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
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2、海伦-凯勒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借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
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
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3、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
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4、张海迪
张海迪五岁时,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
5、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
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实践需要勇气)
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经典的创作
(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 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 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挑战亚里士多德
(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践)
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一些书本上凭空想像的理论
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
(修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心得之作是《医林改错》书中既有他从事解剖实践和医事活动的笔记式记录,又有他临床实践和诊疗经验的病案式总结,还有他谈医论道和评古说今的书评式叙述,凝结了作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心得,他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发现书中错误不少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所以,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但是没有解剖用的尸体却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当时,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25幅人体结构图
李时珍和曼陀罗
(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有一个中国古代笑话说有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
听到秀才的话,我们都觉得他太迂腐了,拘泥于书本,从哲学上看,秀才就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1930年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内死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情况,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鉴于当时大部分普通战士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教条主义这个词不容易理解,毛泽东就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本本主义”。这样通俗易懂,这个变化本身就表明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典范。所以,本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教条主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都是教条主义错误的典型例子。
那么什么是经验主义呢?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个驴子过河的故事。一头驴子驮着两大包盐过河。重重的盐把它压得头昏眼花。恰好又来到一条河边,过河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里,使劲挣扎了半天,也没有能够站起来。它绝望了,索性躺在水里休息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驴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竟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驴子高兴极了,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而庆幸。后来,又有一次,它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边,突然想起了上次过河时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变得轻一些呢?它想。于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样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变轻了,便要站起来,但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头驴子的悲剧就在于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从哲学上看,驴子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条主义夸大了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从形式上看是对立的,但是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观出发,行为上都是不问具体情况,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
有一位家长曾经和我探讨他的儿子为什么小学时成绩很好,可是进入中学后成绩就不行了。于是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对他的学习进行观察。结果我发现,原来他小学时基本不大听课,靠自己的聪明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进入中学后,他继续小学时的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中学的学科比较多,这样的方式就不能掌握知识,于是成绩就直线下滑。
在中学时代,许多同学成绩非常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是靠老师的布置、检查和督促得到的,他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进入大学后,松散的管理方式让他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于是他在大学里变得成绩非常一般,大学毕业后更是不知道如何自己安排自己的发展,所以他平庸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嘲笑驴子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那头驴子啊!
思考:
猎人的誓言
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要去打猎,出门前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手而归。晚上,他躺在床上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要打山鸡。
第二天,他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结果还是空手而归,后悔过后,他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晚上他又空手而归。
后来,这个猎人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唐玄宗时期,大唐由乱到治,再由胜转衰,我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本文2023-10-21 21:16: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