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阅读中国古书有什么作用,第1张

对于“古书”的上限,我给的比较宽,不管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我一律都划在“古书”的范畴里。对于下限,我以辛亥革命为界。这样的话,时间跨度就相当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到底产生了多少书籍,这些书籍有多少传世非常难统计。但是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古书,哪怕是历经“十厄”、流传至今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我手头上没有一个很精准的数据,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丛书集成》作一个很粗略的统计)。这些批书籍成书有先后,内容驳杂,很难一概而论。因此如果统统冠以”中国古书“的名目一概而论,难免把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此,在此我仅就我相对熟悉的”经史子集“中的经部文献来谈其价值与意义。

经部文献,简单地(当然也很粗疏地)说就是,十三经以及对十三经的注释之作。经部,曾是中国古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在数量上经部文献可能并不占优势。经部文献的地位,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方面自西汉起,经书就是士人最熟悉的行事守则与处事规范。他们是知识阶层道德与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另一方面,自从科举取士开始,十三经也是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敲门砖。通俗得说,经部文献一方面是读书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是读书人获取功名,换取物质利益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因此,经部文献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种非常超然的地位。

但是”五四“之后,经部这种超然的地位被迅速瓦解。经部文献所包含的知识与宣传的行事准则都视为是与西方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旧“的传统被摒弃。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下,并没有一个与经部对应的概念,因此经学自晚清之后就被飞速地边缘化,其内涵也被彻底肢解。比如《诗经》被解释为上古民歌,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尚书》被解释为商周时期的公文档案,成为历史系研究的资粮。而经学本身不复存在。

既然经学本身已被摈弃,那么阅读经部文献,是不是只剩下了历史学上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硕导也曾经问过我)。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经学文献本身虽然已经被边缘化,但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渗透也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是对其他文本的渗透。虽然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不少来自民间的文本(比如敦煌变文),但是绝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文本都是来自文人创作。而上面谈到了,经部文献是文人群体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即便读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经学的身影依然隐隐约约挥之不去。而文学作品,其二,经学曾经给知识阶层提供了一套完全自足的道德行为准则,而这套准则虽然不断被阐释,最后又被大力摒弃,但是并没有完全被消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然很难与“旧道德”一刀两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十三经。比如,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对“孝”的强调(虽然这个字眼越来越少地被提起),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嗣的强调等等。我很难对这种“人情世故”作评价,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原则在日常伦理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阅读经部文献,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上面有人谈到中西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非常大。在此我也谈一点自己的浅见。用“现代”的眼光看,西方经典无疑具有绝对的优越性。但是当我们跳出西方的学科框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传统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属性。一旦我们真的切断了与旧传统之间的脐带,那么我们就会丧失独立的身份。

希望能帮到你!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活人方》卷四方名五饮主方组成茯苓3钱,制半夏2钱,广橘红5钱,车前子1钱,嫩桑皮1钱,前胡5分,生姜2片。主治五种水饮。用法用量水煎,午前、午后服。加减溢饮,加白术1钱5分,更加枳实,去前胡;悬饮,加天麻2钱,佐荆芥、甘菊,去桑皮;在下部,加泽泻1钱,车前子5分,苡仁2钱,去前胡;支饮,加前胡1钱,柴胡1钱,白芥子1钱;伏饮者,加前胡1钱,羌活1钱;留饮,加白术2钱,苍术1钱;病久元气衰惫,形神虚萎,饮食不甘,脾胃泄泻,必须加人参2钱,白术3钱以培元气,兼于治饮;倘下元虚冷,则桂、附、干姜亦所不免。各家论述饮邪水类,茯苓浚水而能降气,故为君;半夏燥湿,利痰为臣;橘红佐桑皮调和脾肺之气,使有所统运;车前佐茯苓分利水道,所谓引而决之;前胡之辛,消痰下气,生姜温能治呕,辛能豁痰,此谓通治痰饮之方。

详见百科词条:五饮主方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43:01 共3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引用古籍属于“用典”的一种,作用是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或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现代人写文章,也少不了这种引用。比如,学理科的大学毕业论文,少不了要引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等。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 ,指全身皮肤和白睛黄染的表现 ,为黄疸病之主症。《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尿黄之谓也。……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尿色为之变赤。”一般黄疸病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参见黄疸、阳黄、阴黄:黄疸古代亦称黄瘅 。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阳黄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阴黄是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 。因阳黄日久转

详见百科词条:身目俱黄 [ 最后修订于2015/12/23 21:19:27 共95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春泽汤处方泽泻(三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白术(二钱)桂心(一钱)人参(一钱半)柴胡(一钱)麦门冬(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之。用法用量每服七钱,水一钟半,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食远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医钞类编》卷十:春泽汤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炙)。功能主治肠虚泄泻,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医钞类编》卷十《得效》卷二:春泽汤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功能主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用法用量《证治要诀类方》春泽汤,为五苓散加人参。临床应用水逆证:马某某,女性,回族。患儿于半年前某日中午外出拾柴,劳累汗出,口渴难忍,回家后暴饮生冷水二瓢,自觉胃脘胀满,夜寐不安,半夜后吐出清稀痰涎半碗许始得安睡。第二天晨起即觉口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半年来未见好转,亦未延医诊治。就诊时心下胀满,活动时,胃脘有振水声,呕吐清水后腹中肠鸣,漉漉有声,脘腹微痛,喜热恶冷,大便微溏,小便不利,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水滑,脉弦滑稍缓,诊为水逆之证。治以温化,春泽汤增损治之。处方:桂技9g,茯苓9g,炒白术9g,猪苓9g,泽泻10g,党参6g,生姜6g,代赭石12g(先煎)。每日一剂,水煎温服,连服五剂,药后呕吐止,诸症减轻,继进前方去代赭石十剂,后以六君子汤加味而竟全功。摘录《得效》卷二《普济方》卷一三三引《御药院方》方名春泽汤组成泽泻3钱,猪苓3钱,赤茯苓2钱,白术2钱,官桂1钱,人参2钱,柴胡2钱,麦门冬2钱。主治伤寒表里不解,发渴饮水,小便赤涩,阴阳不分,疑贰之间。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灯草20根,同煎8分,去滓,空心服。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依证如法修制。

详见百科词条:春泽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05:17 共7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01

增加内涵。读书可以很好的提高一个人的涵养,让人变得非常有气质,不过,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很久的坚持后才会慢慢凸显出来的。

02

学习知识。虽然现在在网络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网络上的知识太碎片化了,不便于整理,吸收以及消化。而书籍通常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

03

领略智者的思想。如今有很多名著,阅读这些名著,可以让我们领略其他智者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也变得广阔起来。

04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了解许多人的悲欢离合,了解到人间冷暖,所以可以让我们早日看清社会,从而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

中医古籍文献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学丐代传承发展癿见证,是丌可再生癿珍贵知识资源。它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癿源头活水,开丏是我国独具优势癿卫生、科技、文化和产业资源。中医药古籍特别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癿精神价值、思维方法、想象力和创造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