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黄花蒿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黄花蒿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状 9 化学成份 10 性味 11 功能主治 12 黄花蒿的用法用量 13 附方 14 备注 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花蒿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花蒿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花蒿 1 拼音

huáng huā hāo

2 出处

《纲目》

3 拼音名

Huánɡ Huā Hāo

4 黄花蒿的别名

臭蒿、草蒿(《日华子本草》),香丝草、酒饼草(《广州植物志》),马尿蒿、苦蒿(《贵州民间方药集》),黄香蒿、黄蒿、野筒蒿(《江苏植药志》),鸡虱草(《江西草药》),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5 来源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

6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体近于无毛。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有纵浅槽,幼时绿色,老时变为枯**;下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茎叶互生;3回羽状细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叶轴两侧有狭翅,茎上部的叶,向上渐小,分裂更细。头状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叶片的圆锥花序,几密布在全植物体上部;每一头状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线形苞片;总苞平滑无毛,苞片2~3层,背面中央部分为绿色,边缘呈淡**,膜质状而透明;花托矩圆形,花均为管状花,**,外围为雌花,仅有雌蕊1枚;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花丝细短,着生于花冠管内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纵条纹。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7 生境分布

生于荒野、山坡、路边及河岸边。分布几遍及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8 性状

干燥全草,长约60~10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浅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嫩枝具多数叶片,质脆,易碎裂。带果穗或花序的枝,叶片多已脱落,花序仅残存小球状棕**的苞片,如鱼子,质脆易碎。有特异香气,味苦,有清凉感。以色黄绿、气香、无杂质者为佳。

9 化学成份

风干植物含水分97,乙醚可溶物56,水可溶物266,乙醇可溶物08,半纤维素116,纤维素85,木质素96,蛋白质93,灰分101,鞣质类24%。

风干植物经水汽蒸馏,得带微绿有佳香的精油018%。精油含率以开花期为最高,新鲜植物比久藏植物含率高。精油成分中含酮类物质4497%,其中主为蛔蒿酮21%,l樟脑13%,1,8桉叶素13%,乙酸蛔蒿醇酯4%,蒎烯1%;另有报道含蒎烯、莰烯、1,8桉叶素、毕澄茄烯或杜松油烯、石竹烯、某些倍半萜醇、枯醛、酮类、苯酚、丁酸、己醛、乙酸芐酯、d2甲基丁酸芐酯、石竹烯氧化物、廿五烷等。

地上部分含东莨菪素及东茛菪甙。

从印度产的黄花蒿,曾分离出假山道年和K山道年。

10 性味

①《纲目》:"辛苦,凉,无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寒。"

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疟,驱风止痒。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①《纲目》:"治小儿风寒惊热。"

②《现代实用中药》:"生叶汁: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

③《南京民间药草》:"清热。"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消疮肿,治蛇伤。"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热健胃,驱风止痒。"

12 黄花蒿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13 附方

①治结核潮热,盗汗,消化不良:黄花蒿二至四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暑热发痧,胸闷腹痛:鲜黄花蒿嫩叶五钱至一两或种子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疟疾,间歇热:黄花蒿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小儿热泻:黄花蒿、凤尾草、马齿苋各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⑤治流火(淋巴管炎):黄花蒿、牡荆叶各二两,威灵仙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⑥治疥癣,皮肤湿痒:黄花蒿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蛇咬伤:新鲜苦蒿一两,捣烂,外敷伤口。(《贵州民间方药集》)

14 备注

本品目前在全国大部地区均作青蒿使用。参见"青蒿"条。

1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黄花蒿的方剂 黄花菜炖猪肉

拼音:huánghuācàidùnzhūròu处方:黄花菜50克瘦猪肉200克盐适量制法:将黄花菜、

丁壬汤

1钱。功能主治:对口,背疽。用法用量:蒲公英一名黄花地丁。方中有紫花、黄花二丁,又用二活行太阳经,属

黄花菜

拼音:huánghuācài英文:概述:黄花菜为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花蕾干制品的统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

地丁膏

拼音:dìdīnggāo处方:黄花地丁(即蒲公英)8两,紫花地丁8两。制法: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

经进追异玄元丹

拼音:jīngjìnzhuīyìxuányuándān处方:地黄花3钱,紫古子花3钱,紫蜀葵花3钱,

更多用到中药黄花蒿的方剂

用到中药黄花蒿的中成药 黄花油

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anghuaYou处方:黄花油精40g薄荷脑20g樟脑20g水扬酸甲酯360

健身糖浆

ang标准编号:WS3B180794处方:黄花稔600g狗脊600g鸡血藤300g沙氏鹿茸草6

消石素

系统药物中成药剂型:每片含西洋茜草55mg、一支黄花55mg、向荆草475mg、松果菊草60mg、

西发通

成药剂型:每片含锯叶棕果提取物125mg、一枝黄花提取物375mg、七叶树种子提取物625mg

清热感冒冲剂

S3B184594处方:紫苏叶300g一枝黄花200g马鞭草200g土荆芥200g爵床200g

更多用到中药黄花蒿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黄花蒿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

苏)野菊(苦薏)(覆闾)艾(冰台黄草医草艾蒿)黄花蒿(臭蒿)青蒿(草蒿蒿方溃香蒿)白蒿(由胡蒌蒿蘩

《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

白术浸酒,举家常服。(一方无术。)又方初伏,采黄花蒿阴干,冬至日研末收存,至元旦蜜调服。又方六月六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序例]药名同异

)伏兔(飞廉茯苓)草蒿(青蒿青葙子)黄蒿(鼠曲黄花蒿)马肝石(何首乌乌须石)火(茺蔚)露葵(葵菜)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二草部]黄花蒿

无毒黄花蒿主小儿风寒惊热(本草纲目)名臭蒿(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质(李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六救荒本草]草部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应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杰出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并为沉睡了两百年的祖国中医的现代化及世界化而做一些诚挚的努力, 因为仅有极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推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可以预见,只有当伟大的中医真正复兴的那一天才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复兴的那一天!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张仲景《金匮要略》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论述妇人妊娠、产后、杂病脉证并治,内容丰富。共有原文45条,载方40首,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篇中对妇产科病的辩证论治严谨,治法、剂型多样,已具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型,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1546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经《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而言,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图经》七卷。《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如今只有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现丰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新修本草》本书共载药850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114种。对每味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用和主治都作了详细介绍。在编纂体裁上有所创新,为了便于采药和用药时的正确辩认,除传统用文字记述的《本草》外,还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后者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此书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比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芸香草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芸香草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芸香草的药理作用 210 性味 211 功能主治 212 芸香草的用法用量 213 附方 214 芸香草的临床应用 2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芸香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芸香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芸香草 1 拼音

yún xiāng cǎo

2 《辞典》:芸香草

21 出处

《四川中药志》

22 拼音名

Yún Xiānɡ Cǎo

23 芸香草的别名

诸葛草(《种子植物名称》),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四川中药志》),茅草筋骨(《重庆草药》),香茅草、臭草、韭叶芸香草、射香草、细叶茅草、野芸香草(《云南中草药》),石灰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4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芸香草的全草。夏末秋初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晾干。

2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较细弱,丛生,高40~160厘米,直立,近无毛,节部膨大。叶鞘无毛,基部者多破裂,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钝圆,长2~4毫米,膜质,先端多不规则的破裂;叶片狭线形;长30~70厘米,宽1~6毫米,两面近无毛,具白粉。伪圆锥花序稀疏,狭窄,长15~45厘米;总状花序孪生,成熟后极叉开或向后叉开,带黑紫色,长15~30毫米,具3~5节,其下托以佛焰苞;穗轴节间长约3毫米,边缘被白色短柔毛;同性对小穗有柄者完全退化,或仅存一发育不良的颖,其柄具白色柔毛;无柄小穗呈长圆状披针形,基盘具白色短毛;第1颖端具2微齿;第2颗舟形,先端急尖或具小尖头;第1外稃约较颖短1/3,先端稍钝;第2外稃长约为颖之半,极狭,先端具2裂齿;芒从齿间伸出,长约12毫米,中部膝曲;内稃缺如;雄蕊3,花药长25毫米。花、果期9~10月。

26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坡草地。分布甘肃、陜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于四川。

27 性状

干燥全草呈灰绿或棕**,茎细弱,长40~110厘米,近无毛,节部膨大,质脆易断;叶鞘近无毛,包茎基部者多破裂,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钝圆,膜质,先端多破裂;叶片狭线形,长达30~70厘米,两面均近无毛。气香而特异,久嗅有闷人感。味辛辣,嚼之有麻凉感。

28 化学成份

全草含酸性皂甙类物质、鞣质、蛋白质、粘液质、苦味质,糖类及酚性物质。

鲜草含挥发油07~10%,叶含挥发油约18%,花轴约05%,茎少于005%。挥发油中含胡椒酮40~50%、蒈烯4:20%、牻牛儿醇10%、牻牛儿酸乙酯10%,尚有牻牛儿醛、柠檬烯等。

29 药理作用

①平喘作用

对于用组织胺喷雾法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芸香草中所含的挥发油(芸香油)24毫升/公斤肌肉注射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从芸香油中分离出来的胡椒酮在12毫升/公斤时也有相同或更强的效果,而亚硫酸氢钠胡椒酮作用不显著。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芸香油和胡椒酮皆有明显的直接扩张作用,后者的作用比前者大1倍以上,比氨茶堿还强。亚硫酸氢钠胡椒酮的作用较弱且不稳定。

②止咳作用

芸香油和胡椒酮(24毫升/公斤,肌肉注射)对电 豚鼠喉上神经所致咳嗽反射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后者剂量减少一半时,作用仍比芸香油强。亚硫酸氢钠胡椒酮则无明显作用。

芸香油或胡椒酮大剂量对豚鼠均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后者用至24毫升/公斤时,有显著加强戊巴比妥钠的麻醉作用。因此它们的止咳作用是选择性地抑制咳嗽中枢,还是由于其一般的中枢抑制作用尚无定论。

③抗菌作用

从老年慢性气管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甲型、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萄球菌等18种细菌,用纸片法证明芸香曲及胡椒酮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亚硫酸氢钠胡椒酮则无。

210 性味

辛苦,凉。

①《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②《云南中草药》:"辛微苦,微寒。"

211 功能主治

解表,利湿,平喘,止咳。治伤暑感冒,淋病,风湿筋骨酸痛,慢性气管炎。

①《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筋骨酸痛及腹胀作痛。"

②《重庆草药》:"治风湿麻木。"

③《云南中草药》:"清暑透表,利湿和胃。治伤暑,夏月感冒,淋症。"

④《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解暑,芳香健胃。治咽喉哑痛,中暑,胃脘饱闷,疮毒溃烂。"

212 芸香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浸酒。外用:煎水熏洗。

213 附方

①治风湿筋骨疼痛:香茅筋骨草、千年健、大血藤、舒筋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鹅膝风:一香茅筋骨草、牛舌头根、松节、石巖姜,泡酒服。(《四川中药志》)二香茅筋骨草、石菖蒲、红牛膝各半斤,箭杆风四两。煎水内服、外洗。(《重庆草药》)

③治冷骨风,全身骨胳筋络肌肉痛,重至不能行走者:香茅筋骨草二至三斤。煎水,乘热熏之,以破竹席围坐盆中,上盖以簸箕;熏后汗出如浆,可重复二至三次。洗后忌风。(《重庆草药》)

214 芸香草的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芸香草现已制成多种剂型,广为试用。据用口服制剂观察835倒,总有效率为816~888%,其中近期控制率为7~189%,显效率为236~459%。对595例作了过冬治疗,经半年,1年观察,总有效率仍达755%,较之未进行过冬治疗组疗效为高、复发率低;复发者症状均较往年为轻,表明芸香草制剂似有巩固疗效的作用。如用芸香草有效成分胡椒酮割成的气雾剂行喷射吸入,则疗效显著提高;据217例观察,有效率达92%,临床控制率为20%左右,显效以上为38~54%。其起效时间平均为15分钟,维持时间平均在2小时45分至4小时,最长达16小时。实践证明,芸香草制剂有明显的平喘作用,止咳、祛痰则稍次,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制剂及用法:一芸香草浸膏片:每片03克,每次2~3片(如与芸香油制剂同服,治疗上可起协同作用);二芸香油胶丸:每丸含芸香油05或03毫升,每次2~3粒饭后服;三胡椒酮胶丸:每粒含胡椒用05或03毫升,每次1~2粒,饭后服;四亚硫酸氢钠胡椒酮片、丸:每片(粒)含亚硫酸氢钠胡椒酮03或,05克,每服1~15克。对伴有肺气肿并发酸中毒的病人,服用本品应先纠正酸中毒,否则效果不显。以上制剂均日服3次,10日为一疗程。五芸香草气雾剂:每瓶含胡椒酮15毫升(可喷150次)。每日3次,每次连续喷射吸入3次,连续10天。副作用:口服芸香油和胡椒酮制剂有忍心、呕吐、"烧心"等胃肠道反应,少数出现牙龈肿痛及鼻衄现象。服亚硫酸氢钠胡椒酮制剂,一般无胃肠道反应;仅少数患者服药2~6天后出现头昏,头痛,心慌,乏力,腹泻,腹胀,但均轻微,不影响继续服药。采用气雾剂,个别病人有暂时的呛咳。

21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芸香草的方剂 丁沉透膈丸

羌活45g荆芥30g陈皮45g槟榔(炒)20g芸香草20g草果(炒)20g薄荷30g柴胡30g法落

熏疥饼子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熏疥饼子组成:水银1钱,芸香1两,红枣肉10个,细茶末1钱。主治:疥疮。用法

内府解瘟丹

肉桂1两,艾叶4两(3月3日收者佳),乳香1两,芸香1两,甘松1两,三奈1两,唵叭香1两,硫黄5钱。

万寿香盒

4钱,大山柰3钱。功效:辟臭去邪。用法用量:用时焚烧。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做成线香,或装入芸香盒中。

壮骨丹

ggǔdān《普济方》卷三一一:组成:赤曲2两,芸香2两。主治:闪肭,筋脉无力,不能卒事者。用法用量

更多用到中药芸香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芸香草的中成药 寒喘祖帕颗粒

粒的主要成份:小茴香、芹菜子、神香草、玫瑰花、芸香草、芝麻子、铁线蕨、胡芦巴、甘草浸膏。寒喘祖帕颗

丁沉透膈丸

羌活45g荆芥30g陈皮45g槟榔(炒)20g芸香草20g草果(炒)20g薄荷30g柴胡30g法落

艾子

载的食茱萸之别名。别名:艾子、辣子。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ailant

宝珍膏

香28g宝珍膏药粉1482g黑药肉24000g芸香浸膏200g制法以上四味,取麝香研细,与宝珍膏药

香桂活血膏

冰片15g薄荷脑325g桂皮油10g樟脑15g芸香浸膏5g水杨酸甲酯10g二甲基亚矾10g颠茄流浸

更多用到中药芸香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芸香草 《滇南本草》:[第二卷]芸香草

芸香草,一名挖耳草、一名毛叶芸香草,又名毛叶草。味苦、微辛,性寒。阴中阳

《滇南本草》:[第二卷]韭叶芸香草

。形如兰花,但叶有细白毛,且如韭叶,但韭叶则软,芸香草硬。《滇南本草》明兰茂公元13961476年

《滇南本草》:[第三卷]蛤蟆芸香草

蛤蟆芸香草,味苦,性大寒。泻六经客热,退男妇诸般虚热劳热,治有汗骨蒸烦热,退子午潮热。(单方)治童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十木部]山矾

秋竹枝象青松(郭义恭广志)有芸香胶(杜阳编云)芸香草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元载)造芸晖堂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山矾

关注

农村一种形似玉米叶的野草,结的果实就像小樱桃,根茎是中药,清热又解毒,用它泡水喝,可治慢性咽炎!它叫开口箭,你知道吗?

开口箭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总体看起来颇似家中常摆的万年青,因而得名“小万年青”;因其果穗略似苞谷(玉米),叶亦似苞谷叶,俗称“苞谷七”;又因其根状茎长,绿色或**,状如虎尾或牛尾,故又有“虎尾七”、“牛尾七”的别名。

开口箭主要分布在中南、华东及西南地区林区的湿热地带中,它叶色碧绿,叶形典雅,观赏价值特别高,是很多自然景区中最常见的观赏植物。我国的湖北、陕西、江西、福建以及云南等地是开口箭的主要出产地,其中云南出产的剑叶开口箭药效最好。

开口箭是一种治病良药,我国医学古籍就记载,开口箭味甘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白喉、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痈肿疮毒、毒蛇及狂犬咬伤等。尤其是患有咽喉疼痛或者慢性咽炎,只要你在水杯中放上几片中药开口箭,治疗效果奇佳,难怪人们都习惯将它称为“开喉箭”。

开口箭虽然能治病,但也是一种毒性很强的中药材,它最大服用量不能超过三钱,否则容易出现中毒反应,像腹痛、呕吐以及眩晕等。因此,开口箭平时不能随意使用,若需要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黄花蒿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黄花蒿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