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中的图书类型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5收藏

中国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中的图书类型有哪些?,第1张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1、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课车龋饩偷於怂牟糠掷嗟幕 6畛渌唷督凼槟俊犯莸笔惫偶氖导是榭觯肥楦娜胍也浚邮楦娜氡浚庋⑹贰⒆印⒓牟糠掷嘁崖跃叱巍�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2、四部的具体分类

21经部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2]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22史部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

职官:历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书: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录:目录分类学的著述。

23子部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後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

释家:释家即佛教。

法家: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兵家: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杂家: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

术数:术数,谓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也称“数术”。

医家:即医学。

艺术: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

书画:书法图画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24集部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类依照 清《四库全书》。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实这个朝代就是夏朝,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是有夏朝的,夏朝虽然很快就灭亡了,但是夏朝还是存在的,我们都知道夏朝的存在,我国历史是可以证明的,但是西方人并不承认为什么西方人不承认呢?其实理由是非常荒唐的。说西方人不承认夏朝的存在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为夏朝在我国的时候领土范围之内,并没有关于夏朝的遗址和相关文物,虽然我国的考古工作者非常的努力,努力的去寻找关于夏朝的证据。

但是其实我们这么多年都没有关于夏朝的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当时虽然有夏朝,但是夏朝根本就没有一些历史来证明这件事情,所以古代的时候,西方的人根本就不承认有夏朝这个王朝,也就是说在西方人,他们现在都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夏朝的存在。我觉得这个理由是非常荒谬的。

一个朝代的存在,因为历史的久远,可能真的很难找到证据,或者是找到一些历史材料来证明他们不承认,我觉得是非常荒唐的,毕竟不能盲目给予结论,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发展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西方,当时比较落后,中国有着那么多年的历史,其实不能因为西方不承认这段历史,就是证明我国没有这段历史。

其实我国是有这段历史的,不能因为西方的一面之词就把我国的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一个断档,所以也就是说中国人是有文化自信的,不要去管外国人的说法,其实外国人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我国是有夏朝的,但是外国人并不承认。

古人的文章书籍大多都是由专人搜集整理后抄写记录流传下来的,书籍在古人的眼里是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的,一些名人或才子的随口吟出的诗词也会有专人记录,然后被人制成册后传颂,追捧。

一、古人非常重视副稿

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副稿是非常珍贵的,通常不会外传,抄送是书籍流传的主要原因,古时候的书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官方的,一种是私人的。如果是官方的,会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文职人员负责保管,若是涉及非常重要的文稿或者图纸,一旦丢失或者外泄,所有人都会获罪被处罚。

二、丢失副稿的后果

副稿一旦丢失,对于原主人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一是书籍非常珍贵,丢失便是金银上的损失,二是,副稿本可以借阅给亲戚好友借阅,以拉近关系,一旦丢失,便失去了很多联络感情的机会,三是,在那时候,若是写出了比较好的言论或者诗词,若是可以得到官方的认可,是一个非常好的求职机会。甚至会有在君王前露脸的机会。所以,在那时候,不是真正认可的人,副稿一般都不会外借,最多借手抄本供人抄录。

自从发明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后,文字和文章的保存不再那么艰难,但在这之前,很多的古籍都是专人手抄记录流传下来的,就如《诗经》和《四库全书》等,为了文化的传承,官方特地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文章及文件的保存和整理,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搜集和整理。民间也会有一些喜欢搜集和整理的文雅人士。华夏民族文化没有断层,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若是没有这一代代人的坚持和努力,华夏文化也不会保留得如此完整。

有关夏朝,在国内很多人的认知当中,这是一个确切存在过的王朝,但是因为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是很多,所以关于夏朝,还是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的,有很多事情都还是没有办法解释清楚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夏朝的存在。不过在国际上,夏朝的存在却一直都不被承认,这又是为什么?夏朝既然存在为什么不承认,这种态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1夏朝简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2夏朝真的存在吗

夏朝这个朝代是否存在,确实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怎么说呢?诸如唐虞夏朝只有在春秋战国等等的古籍当中见过,至于夏朝,古籍当中记载,是大禹建立的国家,而大禹也是传说之中的人物,《山海经》当中也是有所记载,大禹治水当中的一些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记载的虽为详细,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夏朝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一千到两千年前的事情,说白了也是一个传说,而我们所发掘出来的文物,也很难证明,是夏朝时期的东西。

正如网络上曾经以《山海经》提出来的假设,夏朝其实是存在的,只是不是在我们国家的地域,或者说只是一部分,存在于我们国家的西部,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则是一本记录古代大事件的一本说,而在其中所发生的事情,诸如大禹治水,轩辕之丘,以及昆仑山等等,皆为华夏之外的地界,这其中《山海经》埃及之说最为有几分说服力。

因为《山海经》当中,埃及之说当中所分析,夏朝的中心应该在古巴比伦地界,向着四周辐射,向东而行,我们可以走过巴基斯坦,步入新疆地界,皆为早期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影响范围,因为从新疆再到洛阳及山西南部这些早期认为是夏朝发源地的地方,出现的青铜器,有一种自西向东的精美和丰富,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民族的部分文化,是从中亚地区带来的,直到后来有人发现,我们的先祖黄帝,既然是游牧民族出身,带有闪族人的血统,也就是闪米特人,古巴比伦人及早期的苏美尔人,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苏美尔人的遗留下的文字记载当中,道出了他们是来自遥远的东方高原黑头人,据分析,苏美尔人或许反倒是来自于黄河流域或者说青藏高原。

总之大体意思是,人们认为夏朝确实存在,但是我国只属于它的影响范围,而中心文明发源地则不在我国,所以这是如今普遍的认知。

3夏朝不被国际承认,为何中国人却坚持认为其存在

首先要说一说国际判定文明存在的三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第一就是要有一个容纳至少5000人的城市。第二就是要有文字存在。因为文字存在,才能证明是一种文明的发展。第三就是要有标志性的文明建筑。就像是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三条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文字。

而在我国发现的历史证据上。有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也有很多大型的礼仪建筑。就是没有能够发现夏代的文字。并且在商朝的甲骨文里,也并没有发现有夏朝的记载。因此国际也就判定没有这个朝代。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认可有夏朝这个朝代。

因为在我国非常著名的《史记》上,就清楚的记载的有夏朝的存在。在这本古书上有很多东西也都被证实是真实的。更让中国人认可的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因为在发现甲骨文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但是研究这种文字一定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史。

刚好夏朝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就算没有被国际上承认,中国人还是大多数的相信有夏朝的存在。

中国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中的图书类型有哪些?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