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帝释天、玉皇大帝是同一个人吗?
上帝、帝释天、玉皇大帝不是同一个人。
上帝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说法,帝释天是佛教的说法,玉皇大帝是道教的说法。
耶稣出现在距今约2016年,发源以中东以色列地区,基督教描述上帝是“神创造天地”、“神的灵运行在水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
佛陀在至今(2016年5月27日18:01:43)两千五百年前在尼泊尔、印度一带传法,讲述了天道,离我们最较近的忉利天,住着帝释天,那一层有三十三天,有男女之别,有四大天王,天人有*欲。
道教由祖天师张道陵创立,是中国本地宗教,距今约1800年,描述玉帝居住在三十三层天加三清天(一共三十六层天),有男女之别(例如王母娘娘、公主、仙子仙女等等),同时还有四大元帅(也有人称为四大天王)。
三个不同宗教,起源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都是距离麦哲伦环游世界(1519-1522年,距今约五百年)更早就出现了,但是他们的描述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导致有些人误会了帝释天,玉帝,上帝的关系。
扩展资料:
三个宗教各具特点:
道教讲得道成仙、制作仙丹长生不死,济世救人、五行八卦、太极周易。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和饮酒)行十善,有往生咒、三皈依(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
佛教讲因果、前世今生、六道轮回、极乐净土,不建议预测未来,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不饮酒)行十善,有往生咒(跟道教念法不同)、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讲成仙,不讲永不死
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只能信一个神,完全没提过佛、菩萨、其他护法神。信耶稣,并且按照他说的去做,可以去天堂,得永生;不信的,并且不按照他要求去做的,只能去地狱。而佛教讲因果,能否去天堂,看的是个人的福报和死后保留的念力,而不是看是否信仰某个神明。
-帝释天 (印度佛教二十诸天)
-玉皇大帝
-上帝 (基督教和犹太教信仰的至高神)
"三清“尊神”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老子是道教的始祖,也被称为至高无上的神。例如于吉等人所编的《太平经》和张陵等人所造作的道书,皆托名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谦之所撰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录图真经》以及他的"天师”称号,皆托名老君所赐。
这是早期道教的一个共同特点,包括太平道和武都米道,甚至后来,全真道的起源仍被称为太上老君传金目、王玄甫传钟礼泉,钟立权封吕洞宾、刘海灿,吕洞宾封王重阳,重阳封北七镇。
它将全真道追溯到老子,尊崇王玄甫为全真道的始祖。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等道教流派出现后,道教最高神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些新的道教流派不再崇拜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把第一个皇帝或第一个皇帝的地位视为最重要的,在这两个学派的经文中,也提到了太上老君,但他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②这显然是反映了天师道以老子为最高尊神的思想。
每当天地开始开放的时候,无论是在玉都上,还是在贫瘠的桑园里,都会有一条秘密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强盗开放,所有这些都是最高质量的,有至高无上的主,“这显然是第一天最高的神,也是第一天传下来的弟子之一,代表了上清派的思想。
通常我们看一些玄幻小说或者是玄幻电视剧的时候,都会提到玉皇大帝,其实玉皇大帝真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
传说在元初,皇帝指派姜子牙安排好各个神位,所有的地方几乎都要分配好了,只剩下两个重要的职位。一个是玉帝,一个是灶神。姜子牙准备把玉帝位置留给自己,又不太好意思。这时候,一位名叫张自然的小神仙出来了,大胆地提问,“玉皇这个位置有人了吗?”姜子牙笑着回答:“嗯,自然有人坐在这个位置上。”小神仙欣喜若狂。
他说:“谢谢你,师父,”然后马上就坐了。姜子牙生气地问:“你为什么坐在这个位置?”小神仙高兴地说:“我姓张,叫自然,字是友人。”你刚才不是说自然友人坐在这个位置吗?所以我就坐上了啊。
姜子牙气惨了,但当面不好发作,下来照顾了下他第十八代的家人,咒骂他的儿媳。。所以玉帝的孩子都下界和凡人结婚了,而且至今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帝姓张……这当然是民间的说法了。以姜子牙的智慧,怎么会让一个无用之人坐那个位置?即使坐上去,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他赶下来。所以,不完全可信。但是,这样的玉帝有没有点很像《西游记》里演的被孙悟空吓得钻桌子下面去的样子呢。
这三个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昊天上帝”信仰为基础,对“上天”的一种人格化。我们都知道,基督教目前是世界上的第一宗教,绝大多数的西方人,都在信仰“上帝”,定期会去礼拜,祷告。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东方对于“上帝”的崇拜时间还要比西方人更早。不过,我们所指代的“上帝”,并不是创造万物的圣主耶和华;而是,代表“天”的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远古先民部族时代所产生的信仰,民间所谓的“老天爷”,其实指的就是他。在《尚书》《礼记》中,我们都能找到昊天上帝的影子。所以,昊天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祭天仪式上的“正神”。
论辈分,盘古这种三国时期才出现的神灵,三清这种两晋时期诞生的道教神,都远远不能和昊天相比。那么,《西游记》,和道教传说里的玉皇大帝,昊天玉皇上帝,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本来指的就是同一位神,我们俗称“玉帝”。这个信仰出现的雏形,是两宋时期,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为了消解当时的负面政治影响,而创造出来的神灵。他说,自己是“玉帝之子”;
并且,在道教中封了一个“昊天玉皇上帝”,说白了,就是昊天上帝在道教的马甲。他的地位怎么样呢?有宋真宗背书,当然连三清都被他踩在脚下了。当时的道藏《玉皇经注》中说,玉皇大帝,也就是昊天玉皇上帝,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
三清,都不过是他当年在开天辟地之前,于大罗天孕育出来的三个子嗣而已。其中宋徽宗,是玉皇大帝的小儿子,元始天尊的亲弟弟,天界的“南极长生大帝”。
总之,昊天上帝,玉皇大帝,昊天玉皇上帝这三个人,都是“天”的人格化,是同一位至高神的不同版本。
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主要有3种说法:
说法一:是三清化身而来。三清是道教中的人物,是其最高尊神,玉皇大帝就是三清的化身,所以玉皇大帝有着很大的权利,主宰三界,是三界的领袖,不论是大地河山还是阴阳造化均掌握在玉皇大帝的手中。
说法二:要回到盘古开天之时,开天辟地后世间一切都井然有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诸神还是你争我夺,三界大乱,是因为没有一个主管,所以太白金星到人间寻求这么一个人才来统领三界,于是遇到了在人间的玉皇大帝,他德才兼备,为人和善,大慈大悲,后来被带回天庭,担起了权衡三界的三界大帝。
说法三: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封神大典终于召开,姜子牙按照封神规则将大家都封了神,最后剩下一个玉皇大帝的神位。本是姜子牙留给自己的,但是就在宣布之时,说了一句有人,一名叫做张友人的叫花子坐到了这个宝座上,因为一个名字谐音而让他变成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简介
玉皇大帝,即“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又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帝”、“天公”、“老天爷”。
玉皇大帝即昊天上帝,无始以来,劫数久远,圣人应号,亦复无边。上帝本自然,垂象立号教化众生而有所祷也。常住妙有无迹真境中,地位崇高,永处太玄至真上天之上已证八身:道身、法身、本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最高信仰“道”的神化,被认为是道的本体。
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诸天宗王之称,赞玉帝之尊,权大化,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
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祭祀玉皇的仪式往往超越了三清的规格,玉皇即昊天上帝。传说其诞辰为夏历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张百忍的故事:
1、张百忍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官员,他为官清廉有能力,将方圆几百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当时天庭却很混乱,因为没有人管理,众神仙虽然各司其职,但是却也常常出现问题。于是赤脚大仙和太上老君等人就决定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管理仙界,所以选中了张百忍。
据说赤脚大仙在引张百忍上天的时候,因为张百忍为官清廉,所以不忍心家里的财产,所以赤脚大仙就将他的房子和所有的东西全都搬上了天庭,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又因为张百忍家里的猪当时出去偷吃别人家的东西,错过了飞升,于是在天庭有鸡有狗,但就是没有猪,所以凡人在祭祀的时候就要用猪头。
2、而《封神榜》中的故事就更是有趣。话说姜子牙奉了元始天尊的敕令要册封365位正神,姜子牙原计划把玉皇大帝封给自己,当封完第364位时众神好奇问玉皇大帝分给谁,姜子牙捻须微笑道:“有人!”
话还未断音,这时姜子牙的老舅张友仁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只一声“友仁谢过丞相”,便化作一缕白光飞升天界,成为玉皇大帝,把一个老姜头气得一跳跳到窗台上坐着去啦,现在陕西一带还有把姜子牙的塑像放在窗台上的习俗。
扩展资料:
玉皇大帝张百忍的记载:
《皇经》讲述了玉帝远古时期“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的著名事迹。据《玉皇本行集》中说: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千古一圣—玉皇大帝。
按《玉皇经》所说,玉帝的年龄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相接近!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一个普通神佛仙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宇宙的大圣者。
-玉皇大帝
上帝、帝释天、玉皇大帝是同一个人吗?
本文2023-10-21 23:59: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