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守口如瓶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4收藏

《刘基·守口如瓶箴》原文注释与译文,第1张

《刘基·守口如瓶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吴君以时书“守口如瓶”以自警,征予言,为作箴曰:

维人有口①,瓶亦有口。瓶口弗守丧厥受②,人口弗守速厥咎。口乎!口乎!其祸福之门而一身之枢纽乎!人有瓶也,尚克守之③,胡然有口④,而不知度之。维言如泉,维口如堤。有出弗稽⑤,为河为溪。激石扬泥,追不可回。故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⑥。”又曰:“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⑦。”守口如瓶,永矢勿谖⑧。

注释

①维:句首语气词。

②弗:不。厥:其。

③克:能。④胡:何。

⑤稽:留止,延迟。

⑥莠言:坏话。《诗·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⑦垣(yuan):矮墙,也泛指墙。《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易由言,即不轻易说话。属,相连。此句指小人的耳朵紧贴着墙。我的话被他们听去。将会招祸。

⑧矢:通“誓”。谖(xuan):忘记。

译文

吴以时先生写“守口如瓶”以自警,征求我的话,为他写箴说:

人有口,瓶也有口。瓶口守不住里面的东西都要倒出来,人的口守不住,很快就招来灾祸。口啊,口啊,它是祸福的门,一身的枢纽。人有瓶,还能守着,为什么有口,却不知衡量着说话。话像泉水,口如堤坝。只往外流出,而不控制,就会变成河变成溪。冲击石头,扬起泥土,追也追不回来。所以说:“好话从口出,坏话从口出。”又说:“君子不轻易说话,隔墙有耳。”守口如瓶,永记不忘。

《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或②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⑤。他日,豕曝(p

)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y

u)下:窗户之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b

):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b

):马名。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

   

)   2狐入遇焉,啼而踣(   )(    )

3豕曝于其田(   )(    ) 4被象虎以趋之(    )

5颅磔而死(   )

二、翻译

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参考答案:

一、l假老虎

  2代象虎

跌倒

  3野猪

出现

  4同“披”  

5裂

二、1都吓掉了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俟命,听命,听候处置发落。)

2就派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派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人呼,野猪从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大路奔去,被捉住了。

三、他认为象虎可以像真老虎那样征服所有的野兽,实在糊涂,还不听别人的劝告。

《象虎》翻译: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进来遇到象虎,惊叫着吓倒在地。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夫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象虎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后来,野地里有一种野兽,样子有点像马,楚人披上象虎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呀,真虎尚且不能抵挡,去必将遭难。”不听。那驳马发出雷鸣似的吼叫,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1 文言文阅读《刘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狱:诉讼案件)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2 文言文:窃糟(选自刘基《郁离子》)整篇翻译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洋洋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刘基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

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

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3 求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我有《刘基传》全篇译文,但太长,现分段提供。

明史·刘基传(全译)

原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译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温州文成县)。曾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一职。宋亡之后,同县人林融举兵准备兴复宋室。事情败露后,元朝派专使调查并登记林融一党名录,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去。使者路过青田夜宿刘濠家。刘濠把使者灌醉,然后放火烧了房子,名册全被烧毁。使者想不出办法交差,刘濠就替无辜者更改名册然后交给使者,因此许多被牵连的人都幸免于难。

原文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爚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基博通经史,於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译文

刘基幼时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至顺四年,参加科考选为进士(中三甲第20名),授职高安县承,有廉洁刚正的好名声。后行省大臣征召他,(改任行省职官掾史),不久,刘基辞官离开。(至正九年)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被台臣所阻,两次递上辞官文书后归隐。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籍没有不细心研读的,尤其精通星象谶纬的学问。西蜀的赵天泽谈论江左的杰出人物时,首先称赞刘基,认为刘基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原文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译文

方国珍乱起海上,抢掠海边郡县,官府不能制服他。行省又任命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等城墙逼阻强盗,方国珍气势受到阻止。待到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刘基即建言,方氏兄弟是首乱,不诛杀不足以惩戒后来者。方国珍听后万分恐惧,即遣人厚礼贿赂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乘船走海路到京城,贿赂朝廷当权者。朝廷于是颁诏安抚国珍,并授予他官职,却怪责刘基擅自专权,将他关押在绍兴。方国珍一伙海盗就更加骄横猖狂了。没过久,山寇盗贼四处蜂起,行省又派刘基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镇守处州。经略使李国上报刘基的功劳,当时执政的官员因为方国珍的原因故意压制他,只给刘基授职总管府判,并不给予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回青田,创作《郁离子》,抒写自己的心志。当时为避方氏作乱的人们争相归依刘基,刘基稍作部署,盗寇就不敢前来进犯。

4 文言文:窃糟(选自刘基《郁离子》)整篇翻译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扬扬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5 刘基《郁离子·捕鼠》阅读答案

古文观止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刘基《郁离子?捕鼠》

说文解字

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

牛刀小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猫善捕鼠及鸡 ( ) ②弗食鸡则已耳 ( )

2、翻译句子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哪方面?(请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①善于 ②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全面衡量。切不可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参考译文: 有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在中山讨要猫。中山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十分忧虑,告诉他的父亲说:“何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是在于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没有鸡总归比这个坏处好啊!如果没有鸡的话,不吃鸡罢了,我们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

6 《说虎》刘基原文及翻译

《说虎》 ——明·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7 捕鼠 刘基 文言文

捕鼠

刘基

赵人患鼠,乞猫于山中,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

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

②垣墉:墙壁

翻译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8 《说虎》刘基原文及翻译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9 帮忙翻译古文言文,是一篇赋,刘基写的

伐寄生赋并序余山居,树群木,嘉果骈植①,人事错迕②,斤斧不修③。

野鸟栖息,粪其上④,茁异类⑤,日夕滋长,旧本就悴⑥。余睹而悲之,乃募趣健⑦,腰斧凿⑥,升其巅,剜条剔根,聚其遗而燔之⑨。

于是老干挺立,新荑濯如⑩,若疮疡①骈植:并列地种植。(②错迕:错杂而与自己的心意相乖违。

③斤斧不修:即很久没有用刀斧修剪。斤斧,同"斧斤"。

斤,斧头。《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修,整治。(缈粪:动词,撒粪。

⑤茁异类:使各种杂生的草木得以繁殖滋生。 ⑥就:将也。

⑦赶(qieo):行动敏捷。⑧腰:动词,腰间佩带。

⑨遗:指落下的枝条。燔(f6n):焚烧。

⑩荑(t0:嫩芽。濯(zhu6):光大,显明。

此处当为脱身,大奸去国,斧钺之时用大矣哉@!作《伐寄生赋》。天生五材兮@,资土而成,汝独何为兮,附丽以生@?疣赘蛭嘬兮@,枝牵蔓萦;瘠人以肥己兮,偷以长荣;状似小人之窃据兮,谓城社之可凭@。

观其阴不庇物@,材匪中器@,华不羞于几筵@,实不谐于五味。来乌鸟之咙聒@,集虫豸以刺蚝锣。

果被之而实萎,卉蒙之而本悴。坛杏无鲜明、鲜亮之意。

铖(yu色):古兵器。此斧钺意同斧斤。

时用:应时之用。前注③所引"斧斤以时入山林"即所谓时用。

草木生长有时,砍伐亦当有时。五材:金、木、水、火、土。

附丽以生:即寄生。丽,附着。

蛭(zhi):长有吸盘的软体动物,大都以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为生,如蚂蟥、水蛭等皆为其类。嘬(zuO):吸吮。

此句描绘寄生之状,如悬疣之赘于人体,如蛭类之吸嘬人或动物之血。"城社"句:城狐社鼠,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中的老鼠,都以城、社为凭,使人不便捕捉。

其:指寄生的草木。阴:荫也,树叶之荫。

材匪中器:其木质差,不能做最一般的器具。匪,不也。

⑩华:同"花"。羞:进献食品。

此句谓其花朵不能进陈于宴席之上。⑩来:招来,招致。

咙聒(m6ng gu6):鸟之喧噪。⑩ 豸(zhj):本指长脊兽,引申为无足之虫。

蚝(ci):所容其芬芳@,甘棠曷能成其蔽芾◎?直无庸而有害@,矧眶睫之可置@。尔乃建修竿,升木末@,运斤生风,以翦以伐。

脱缠牵于乔竦@,落纤蕤之骚屑⑤,剜藓肤以除根@,教去毒而刮骨@。于是巨蠹既夷固,新荑载蕃@。

迎春而碧叶云瀚@,望秋而硕果星繁。信知斧钺之神用,宁能裕蛊以生患也耶@?同"戴",毛虫。

韩愈《城南联句》诗:"痒肌遭蚝刺,啾耳闻鸡生。"⑩坛杏:杏坛传说为孔子聚徒讲学之处,上多杏,此故称"坛杏"。

③蔽芾(矧):薇小貌。《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6,居住之意)。

"⑩童(拍n):诚然。无庸:无用。

⑨矧(sh否n):况且,河况。眶睫:指目光。

此句意谓无可观赏。③木末:树梢。

③乔竦:竦立的大树。⑤纤蕤(ruf):细弱的花卉。

骚屑:纷扰貌。③藓肤:寄生于树皮上的一层苔藓。

技:效法。⑩夷:夷灭。

载:又。蕃:茂盛。

淆(w(mg):云四起貌。宁:岂。

裕蛊:宽待寄生的害虫。嗟夫!农植嘉谷,恶草是芟@;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独不闻夫三桓竞爽,鲁君如寄@;田氏厚施,姜陈易位圆;大贾人秦,柏翳以亡@;园谋既售,芈化为黄固。

蠹凭木以槁木@,奸凭国以盗国。鬼居育而人殒,枭寄巢而母食缈。

坚冰戒乎履霜,赢豕防其躅踯@。谅前辙之昭昭,何人心@芟(sh6n):除草。

③三桓竞爽,鲁君如寄:春秋鲁桓公时仲孙、叔孙、季孙三氏争胜,鲁君大权旁落,如同寄居。⑧田氏厚施,姜陈易位:齐国大臣田恒厚施于民,杀齐简公,立齐平公,使姜姓的齐国易为陈姓(田姓)。

大贾入秦,柏翳以亡:大商人吕不韦以已有身孕之赵姬献给秦公子子楚,生子赢政,后为秦始皇,故云。柏翳:秦之祖先,帝颛顼之苗裔,有名大费者,佐舜调驯鸟兽有功,是为柏翳,赐姓赢氏(见《史记·秦本纪》)。

@园谋即售,芈化为黄:楚国李园之妹事春申君黄歇,既孕,李园为谋以献楚王,生子,后为楚幽王。售:成功。

芈(晰):楚国祖先的族姓。黄:黄姓。

⑩槁(960):干枯。⑩肓(hu6ng):心脏与膈膜之间。

⑩母食:母被食。⑥"坚冰"句:《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

"意谓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⑩"赢(16i)豕"句:《易经·始卦》:"赢豕孚蝻躅。

"之自惑!故日:"非其种者,锄而去之钞。"信斯言之可则。

题解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赋,以"伐寄生"为题,首先鞭挞了"寄生"之害,其次歌咏了"伐"的作用。对寄生之害,不可姑息,当施以斧斤,斩除其根。

然后根据兴寄之义,由赋物转至人事,提倡"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文章除小序外,亦分三段,与之相吻合,段落分明。

全文没有用太多的描写物事的奇字奥语,也没有过多的典故,清新可读。且感 彩十分强烈,对"瘠人肥己"的寄生现象的憎恨,对大刀阔斧革除其弊的欢呼,均非泛泛之语,当是有所感而发的。

赢,瘦弱。此句意谓见到徘徊懒走的猪,要提防它变瘦。

⑩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汉朱虚侯刘章语。时诸吕用事,刘章尝入侍宴饮,高后(即吕后)令刘章为酒吏。

酒酣,刘章请言耕田,日:"。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9 B ,大致 10 D A 将要,副词/姑且,副词; B 比,介词/到,介词; C 那,表指示/表祈使的语气词,不译; D 却,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11 C A 组,“有廉直声”是体现他的操守; B 组,“口不言功”是怕 招来祸患; D 组,“基不听”,体现他的魄力。 12 D 刘基否决这些宰相的人选,不是出于个人的目的。

13 (1) 以后消灭了张士诚,向北讨伐中原,于是就成了帝王大业,一切按刘基确定的谋行事。( 3 分) (2) 作为宰相,心里应该像一碗水那样公平,把义理作为执行 权力的标准,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见。

( 3 分) ⑶刘基辅佐明太祖统一天下,料事如神。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他人多有抵触。

( 3 分)。

 《若石之死》

 明代:刘基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译文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筑墙、挖坑来防守。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开心,自己认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危害的动物了。从此,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备,墙坏了不补,篱笆坏了也不修。忽然有一天,有一只貙听到他家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赶它走,但貙并不离开;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有人说:若石只知道其中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他死了也活该。

 注释

 阴:山的北面。

 恒:常常,经常。

 窥:窥视,偷看。

 藩:篱笆。

 帅:同“率”,率领。

 警:警惕。

 卒:终,完毕,结束。

 岁:年。

 毒:危害。

 弛:放松,放下。

 葺(qì):修补。

 无何:不久。

 貙(chū):一种体小凶猛的野兽。

 豕(shǐ):猪。

 斥:呵斥。

 走:跑。

 以:用。

 人立:像人一样站立。

 但:只。

 宜:应该,应当。

 备:防备。

 殷钲:敲响金属。

 举辉:点起篝火。

 扩展阅读:刘伯温民间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扩展阅读:后世纪念

 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刘伯温是历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

作者或出处:刘基 古文《虞孚》原文: 虞孚问治生于计然先生,得种漆之术。三年,树成而割之,得漆数百斛,将载而鬻诸吴。其妻之兄谓之曰:"吾尝于吴商,知吴人尚饰,多漆工。漆于吴为上货。吾见卖漆者煮漆叶之膏以和漆,其利倍而人弗知也。"虞孚闻之喜,如其言取漆叶煮为膏,亦数百瓮。与其漆俱载以入于吴。

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吴侩闻有漆,喜而逆诸郊,道以入吴国,劳而舍诸私馆。视其漆,甚良也。约旦夕以金币来取漆。虞孚大喜,夜取漆叶之膏和其漆以俟。及期,吴侩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谓虞孚请改约期二十日,至则漆皆败矣。 虞孚不能归,遂丐而死于吴。

《虞孚》现代文全文翻译: 虞孚向计然先生请教谋生之道,学会了种漆树的技术。过了三年,树长成便割树收漆,收获漆几百斛,准备运到吴国去卖。他妻子的哥哥对他说:"我曾经在吴国经商,知道吴人时尚装饰,很多上漆的事。漆在吴国是上等货。我见卖漆的人用漆叶煮成的膏和在漆里,他们的利益加倍而别人不知道。"虞孚听了很高兴,按照他的话拿漆叶煮成膏,也是几百瓮。和他的漆一起装载运进吴国。

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吴国的买卖中间人听说有漆,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带他进入吴国,犒劳他并让住在自己私人的馆舍。看他的漆,质量很好。约定短期内就用金币来换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叶的膏和进漆里等著(交易)。到交易的时候,吴国的中间人到。看见漆的封盖是新的,疑心他有诈。向虞孚请求改约二十天后(交易),到那时漆全都坏了。 虞孚无法回家(亏本),就行乞并死在吴国。 注释 [1]虞孚:人名。 [2]治生:谋生之术。 [3]斛(hú):古代容积单位,一斛为十斗。 [4]鬻(yù):卖。 [5]艰:指缺少的意思。 [6]侩(kuài):买卖的中间人。 [7]逆:迎接。 [8]道:引导。 [9]旦夕:短期内。 [10]俟(sì):等待。 [11]识(zhì):封识,封条。

1 文言文阅读《刘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狱:诉讼案件)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9 B ,大致 10 D A 将要,副词/姑且,副词; B 比,介词/到,介词; C 那,表指示/表祈使的语气词,不译; D 却,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11 C A 组,“有廉直声”是体现他的操守; B 组,“口不言功”是怕 招来祸患; D 组,“基不听”,体现他的魄力。 12 D 刘基否决这些宰相的人选,不是出于个人的目的。

13 (1) 以后消灭了张士诚,向北讨伐中原,于是就成了帝王大业,一切按刘基确定的谋行事。( 3 分) (2) 作为宰相,心里应该像一碗水那样公平,把义理作为执行 权力的标准,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见。

( 3 分) ⑶刘基辅佐明太祖统一天下,料事如神。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他人多有抵触。

( 3 分)。

3 刘基《郁离子·捕鼠》阅读答案

古文观止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刘基《郁离子?捕鼠》

说文解字

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

牛刀小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猫善捕鼠及鸡 ( ) ②弗食鸡则已耳 ( )

2、翻译句子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哪方面?(请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①善于 ②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全面衡量。切不可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参考译文: 有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在中山讨要猫。中山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十分忧虑,告诉他的父亲说:“何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是在于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没有鸡总归比这个坏处好啊!如果没有鸡的话,不吃鸡罢了,我们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

4 孤邱之野人世农的文言文阅读

刘基 《郁离子》 世农易业

狐邱之野人世农,农田之入俭,恒思易其业,而未有加于农者。其舅之子驺于邑大夫,归而华其衣,见而企焉,遂弃农而往为驺。其主曰:“汝自欲耳,余弗女逐也,三年而不返,则汝之田与庐,吾当使他人营之,无悔也。”跽而辞曰:“唯,”越三年,而其所事者物故,欲复归,而田与庐皆易人矣。故主怜而召之,而其同里皆疾其亡故而违常也,遂恧不敢复而途殍焉。或以语郁离子,郁离子曰:“古称良农不为水旱辍耕,良贾不以折阅废市,正谓此也。吴人有养猿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舁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是以古人慎失业也。”

5 捕鼠 刘基 文言文

捕鼠

刘基

赵人患鼠,乞猫于山中,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

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

②垣墉:墙壁

翻译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6 郁离子刘伯温文言文阅读答案

《郁离子》共有十卷,一百多篇文章。

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有:千里马、官舟、捕鼠、云梦田、焚人养猴等短篇。

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南宫子朝谓郁离子曰:熹华之山,实维帝之明都,爰有绀羽之鹊,菢而弗朋,惟天下之鸟,惟凤为能屣其形,于是道凤之道,志峭之志,思以凤之鸣鸣天下,奭鸠见而谓之曰:‘子亦知夫木主之与土偶乎?上古圣人以木主事神,后世乃以土偶。非先王之念虑不周于今之人也,敬求诸心诚,不以貌肖,而今反之矣,今子又以古反之。弗鸣则已,鸣必有戾。’卒鸣之,咬然而成音,拂梧桐之枝,入于青云,激空穴而殷岩屺,松、杉、柏、枫莫不振柯而和之,横体竖目之听之者,亦莫不蠢蠢焉,熙熙焉。骜闻而大惕,畏其挻己也,使鹨谗之于王母之使曰:‘是鹊而奇其音,不祥。’使[云鸟]日逐之,进幽旻焉。鹊委羽于海滨,鹂鹜遇而射之,中脰几死。今天下之不内,吾子之不为幽,而为鹊也,我知之矣。

官舟

瓠里子自吴归粤,相国使人送之,曰:“使自择官舟以渡。”送者未至,于是舟泊于浒者以千数,瓠里子欲择之而不能识。送者至,问之曰:“舟若是多也,恶乎择?”对曰:“甚易也,但视其敝篷折橹而破颿者,即官舟也。”从而得之。瓠里子仰天叹曰:“今之治政,其亦以民为官民与?则爱之者鲜矣,宜其敝也。”

云梦田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之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布景行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7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

小题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各。

小题1:C小题1: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小题1:(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小题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

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点评:“而”作为连词,有“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等作用,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这句话的意思为“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去讨伐戎”,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句子的节奏为“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尔是你的意思,渎是贪婪的意思,启是引诱的意思,而表转折,之是的意思”,还要注意此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2)时,注意“且是况且的意思,即是就的意思,已是罢了的意思,宁是难道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芮伯战胜之后,把获得的一匹好马送给贪得无厌、听信谗言、好坏不分的周厉王,在送马之前,芮季就劝告过他,但他没听劝说,结果招来放逐之罪,针对这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已从批评芮伯的角度谈了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同情芮伯的角度来谈看法,那就要围绕“周厉王是个昏君以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 小人”来谈看法了。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感受,对于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的做法,然后根据人物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8 文言文:窃糟(选自刘基《郁离子》)整篇翻译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洋洋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刘基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

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

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赵人患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怕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注释:

1、患:忧虑,以为患(赵人患鼠)作动词。

2、乞:求,讨。

3、于:在。

4、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正定东北。

5、予:给予。

6、善:擅长,善于。

7、盍去诸:为何不把它赶走呢?盍,何不,为什么不。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8、是:这。

9、夫:那(若之何去夫猫)(发语词)。

10、穿:凿穿。

11、垣墉:墙壁。

12、病:害处。

13、弗:不。

14、食:吃。

15、耳:罢了。

16、去:距离。

17、若:你。

18、之何:为什么。

裕轩记

明刘基

原文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译文

会稽人王元实在他的居所一旁新建了一座小书斋,为它取名叫裕轩。我已经为他的这座小书斋题了名,而王元实又请(我)为此作记。

所谓的裕,说的是宽广的意思。如今王元实的这座小书斋,大小不满一丈见方,高度不超过一仞(七尺),院子(小得)不能容下两手合围那么粗的一棵树,小路(小得)不能通过一匹马的脚。院子里显得很是稠密,门户狭窄逼仄,看不到一丝空隙,却称之为“裕”,可以吗?一般人所认为的丰裕在于看得见的物,而王元实先生所认为的“丰裕”(却是)在心里;一般人都以我们拥有充足的物质为丰裕、充裕,王元实先生(却只知道自己内心的)丰裕、充裕而不知道看得见的物质的丰裕不丰裕。于是我们的内心丰裕了而物质从而也就丰裕了,这大概就是(王元实先生)为这座小书斋命名为“裕”的原因吧?

一般人的忧虑忧愁都集中在感情情绪上,喜好快乐也都受到内心的牵动。我要想物质生活富裕,当年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时炫耀的珊瑚树也不算多,西蜀之地盛产铜矿的铜山也不算富饶,陶朱公和猗顿积聚的财富也不算丰厚;我要想地位尊贵,通侯(彻侯)和州郡的长官也不算尊贵,士大夫所乘用的大车和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也不算荣耀,万钟的丰厚俸禄和列五鼎而食的奢侈豪华的生活也不算满足;我要想享受娱乐,吃饭时面前的食物占据了一丈见方的地方也不算奢侈,歌舞华美也不算过分,到处狩猎也不算广泛无度,珍奇的鸟类和供玩赏的珍品充满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也不算奢侈华丽。那么(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求取这些,(如果)有什么得不到,就会食不甘味、寝卧难安。如此一来,即使是游遍广大无边的原野,登上高大广阔的山丘,(我也)会觉得无处容身,又怎么能称之为“丰裕”呢?

而王元实先生却不是这样的,吃一盂饭就饱了,喝酒就醉了,不要求太多的饮食,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夏天铺一床细葛布的席子就觉得很凉爽,冬天盖一件皮衣就觉得很暖和,不要求太多的衣服,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朗诵一下我喜欢的诗歌,朗读一下我喜欢的书籍,心情舒适的时候就外出游玩,玩够了就停下来休息,累了就躺下来睡觉,不要求太多的游乐和珍物玩赏,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脚步不踏入诉讼的厅堂,耳朵不听取市集上的闲言,眼睛不沉溺于(美女)娇美妖冶的容颜,嘴中不谈论国家政事的是非,也不要求称为道德高尚的人,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一张床很小,(但是)除了能容身之外我不再需要别的;一间房子很小,除了能遮蔽风雨之外不是我担忧的事;家里的仆役愚钝,子侄后辈们痴傻,除了能够供差遣使唤之外不是我所要求的,既然这样,那么怎么不能够感到“丰裕”呢?

甲午年,我为躲避祸患迁居到越地,主人王氏,了解王元实先生得为人,与他交往而关系友善,于是我为此写下了这篇记。

注释

1、裕轩记:刘基的学生王麟,字文明,山阴人。温州王振鹏是麟之母姨夫,以界画名于朝,麟尝从之游,故遂工绘画。刘基曾寓其家南楼,王麟从刘基学诗。“麟为诗益大进,基每叹而异之,谓王氏有佳子弟,必当复振矣。”“至正十四年秋八月癸丑会稽王文明卒,括苍刘基既志其圹,复铭其墓。”刘基作《王文明墓志铭》及《王文明圹志》。作《遣兴六首》《次韵和王文明雨中杂兴四首》《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十八首》《携徐成中、杨澄源、李子庚、吴溥泉、董朝宗、黄中立、程邦民、汤仲谋、王文明游南镇得禽字》等诗,与王文明唱和。王文明之叔王元实,与刘基来往亦甚勤。刘基曾应王元实之请,为其书斋作《裕轩记》《王元实裕斋铭》。

2、刘基(1311-1375):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洪武四年(1371)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会稽:会(kuài)稽郡,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于公元前222年设郡(秦朝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又名吴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区,是当时辖境最广的郡之一,隶属于监察区扬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金华、衢州一带)。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初复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会稽郡遂不复存在,之后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4、王元实:刘基的学生王麟(字文明)的叔父。参见前注1。

6、铭:形声字,从金名声。从金与钟鼎器物有关。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这里大约是指为王元实的书房裕轩题名。

9、拱把:指径围大如两手合围。《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杨伯峻注:“赵岐注云:‘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此言树之尚小。”《后汉书·崔骃传》:“譬犹衡阳之林,岱阴之麓,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云笈七签》卷十五:“夫十围之木,起于拱把;百仞之台,起于足下。”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一年开花,二年结果,三年拱把,十年合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下有巨池,野藕已花。”亦以喻指弱小或成长初期。宋苏轼《送王竦朝散赴阙》诗:“擢子拱把中,云有骥騄姿。”

10、栉(zhì)栉密密:即栉密。形容密集排列犹如梳齿。唐李白《明堂赋》:“飒萧寥以飕飀,窅阴郁以栉密。”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前至大林,林皆青黄红紫,相间栉密,时时逢怪石。”

11、籓篱:犹门户。比喻某种造诣、境界。清侯方域《与陈定生论诗书》:“仆虽不能窥作者籓篱,试自以其意妄为足下道之。”清戴名世《赠刘言洁序》:“讲章之徒,曾不能窥汉唐籓篱,而欲以破有宋之堂奥,何其惑也。”

12、逼塞:地方偏僻闭塞。这里是指地方狭窄局促。《明史·韩宪王松传》:“时弃大宁三卫地

《刘基·守口如瓶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刘基·守口如瓶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吴君以时书“守口如瓶”以自警,征予言,为作箴曰: 维人有口①,瓶亦有口。瓶口弗守丧厥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