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中有哪些句子或者书中,是教人避小人或者对付小人方法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古书中有哪些句子或者书中,是教人避小人或者对付小人方法的?,第1张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君子坦荡荡,小人藏戚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后面还有两句:“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结合起来看,就是君子之交不在求利因而更亲近,小人之交在于利如利断则情绝。

这句话出自于《庄子山木》。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人品很好的友人间,不重于利而却未必没有利的互惠,而出于互惠往来的人之间,却未必没有真感情。但承认有这样的事实存在,却又并不等于要推翻庄子所说的这个道理,因为这样的情形也存在。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关系,就是利益交换的双赢关系。“醴”是讲甘甜的酒,双赢乃互敬其酒,各得其利,合乎规则的事尽可为之,只要不唯利是图就行。不唯利是图,不等于不可以大胆争取自己的利益。

扩展资料:

原文是这样的:孔子经历了几件倒霉事,向子桑雽抱怨了一下,然后子桑雽说:

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解释:

一个叫林回的人逃亡的时候把「千金之璧」都扔掉了,却只背着一个婴儿跑。他为什么这么干?用文中的话说,千金之壁是「利合」,等到林回「穷祸患害」的时候自然会抛弃他,而小孩子是「天属」,林回越倒霉越会关心他。「

千金之壁」属于林回,仅仅因为林回拥有它,这是一种单纯的利益关系,「赤子」属于林回,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人情关系,稳定性远大于前者。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这就是庄子想说明的道理,凡是无缘无故得来的人情,终究会无缘无故的失去。因为他们不是「天属」,而是「利合」。

参考资料: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在古代小人的意思有很多要看具体的场合和时期大概有以下几种意思:平民百姓、旧时男子对辈分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对官爵高于自己自称的谦词、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学见浅狭的人、年龄小的人、特指小偷、身材短小的人,当下定义中普遍认定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应该是这句。

还有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看法为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跟小人谈信用无异于和他们同伍,所以是小人。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相传大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但仍然显得死气沉沉,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一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生命都更卓越的生灵。

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草绳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泥土。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总是会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烦了。于是,女娲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担负养育后代的责任。人类就这样繁衍绵延下来,而且一天天地增加着。

女娲简介:

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女希氏、有蟜氏等,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中说: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古代居住于河南中原地区的居民)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在中国神话里,女娲是创造一切生命的“万物之母”,是传说中许多女神化身的原型,也是永远活在中国文化里的“原型母亲”。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作品《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造物造人:

传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以神灵的形象出现,被称为人类之母与大地之母。第二系是作为上古贤王的女娲,以人类的形象出现,是母系氏族首领与上古三皇之一。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权、夫权、男权成为三座牢牢压抑着女娲神话发展的大山枷锁,使得其拆分为三类性质:

1、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肯定其作为人类之母与大地之母的身份;

2、作为上古贤王的女娲,肯定其作为补天圣女与三皇之一(伏羲血亲)的身份;

3、祭祀供奉女娲所有神职业位:才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补天救世: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

1、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2、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3、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4、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

1、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2、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3、《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古书中关于女娲的记载: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黄帝》:“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论衡·顺鼓篇》:“雨不霁,祭女娲”,于礼何见?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董仲舒之议,其故何哉?俗图画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求福佑也。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仲舒之祭女娲,殆见此传也。本有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天气不和,阳道不胜,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史记》引《世本》:涂山氏名女娲。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水经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抱朴子·释滞》:“女娲地出。”

《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

1、平民百姓。

周代先秦诸子《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译为:从生下来就过着安逸的生活,不知道劳作的辛苦,不了解平民百姓的劳动,只知道享乐。

2、旧时男子对辈分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

《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我的头你可以拿去,但是这座城你绝不可能拿到。

3、对官爵高于自己自称的谦词。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情愿伏侍小娘子前去。”译为: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

4、学见浅狭的人。

5、年龄小的人。

许地山《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6、特指小偷(社会阶层底下的人)。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

7、旧指仆隶。

朱熹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译为小人就是仆隶下人的意思。

8、小孩子。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说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说是小孩子话。”

9、引申为小一辈的人。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十三章:“可你们看看,这是俺公公婆婆给俺们小人吃的吃食。”

10、身材短小的人。

11、下等的酒。

-小人 (汉语词语)

《论语》名言警句

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7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 言必信,行必果

2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5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 小不忍,则乱大谋

29 道不同,不相为谋

30 既来之,则安之

3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2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