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盗跖是什么朝代的人物?,第1张

盗跖(zhí)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历史人物简历 概述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这有一说: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柳下跖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 还一说: 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庄子》和《吕氏春秋》等所记有很大的寓言成分,未可全信。不过,在春秋末期鲁国有盗跖其人是不容怀疑的。而且,在兖州、曲阜、邹城等地,都还曾有过关于他的古迹。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古迹》:“顾王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曰跖冢”。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则记:“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称盗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筑城自卫,能周济邻里,号曰顾王,名曰顾王城”。叶主绶《续山东考古录》:“樊县故城在滋阳西南二十五里,俗名顾王城……俗传盗跖所居”。按上述材料所记之地, 即今黄屯镇的堌城 村。黄屯曾介绍那里是西周樊国。据文物部门的调查,其他至今尚存有古城墙基础,长宽名约500米。古城墙遗址以东有平地,俗传当年的练兵场;又有土岗,俗称“ 牤牛堌堆”又称“点将台”。此地农民取土,常有箭镞等物出土,确为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文化遗址。说这里就是盗跖的营地,当非空穴来风。 据史书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书称颂柳下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 生平介绍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春秋隐公八年》有:“冬,无骸卒,羽父请谥与族”这引出一段关于姓氏起源的讨论,司空无骸被赐姓展,也就是鲁国展姓的始祖,柳下惠,又名展季,是司空无骸的儿子,而盗跖则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物,应该是在昭公到哀公之间,和柳下惠相差11代鲁国君主。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公元前700多年的人物,而盗跖最多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差一百多年,所以盗跖最多是柳下惠的后代而不会是他的兄弟。 盗跖据说是盗贼的祖先,但许多史学家说盗跖根本是虚构人物,历史上根本没有,只是在《庄子》中提过。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严格贯彻的,就是他那唱响中国盗贼界数千年的宣传口号——“盗亦有道”。还有就是盗跖把圣人孔子给骂的哑口无言,也算给盗贼长了脸。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各种文物总计5万件。

其中,95%的汉文文献为佛典,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祭文、僧传、经目等。非佛教文献占5%,但内容广泛,包括四部(经、史、子、集)、道经、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文书档案等。

官私文书是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包括符、牒、状、贴、榜文、公验、度牒、告身、籍帐等,均为当时的第一手资料,较传世史籍更为直接具体。此外,还有大量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等各种文字写成的文献材料,丰富了少数民族生活和中西交流的历史记录。

敦煌藏经洞历史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_雇用敦煌贫士杨果在清理第16窟时,发现_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

1907年斯坦因首次来到敦煌,从藏经洞取走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余的敦煌卷子运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并从王道士隐藏的写本中买下570余件写本、绘画等。

历史文物,简要地说,文物就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从《文物保护法》的内容来看,可以把文物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一是散存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不能移动的文物。

包括:①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②古代遗址;③古代墓葬;④古建筑以及历史纪念建筑物;⑤石窟等;⑥石刻及其他。

散存文物,是指可以移动的文物。

包括:①革命文物:指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有关遗物;

②历史文物:历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属器、骨角器、漆器和砖瓦、石刻、织绣、玺印、书画、舆图、货币、徽章、文献、拓片以及纸笔墨砚、钟表、眼镜、景泰蓝、下班器皿、名遗照片等;

③民族文物:指近现代国内少数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数民族文物归入历史文物类;

④外国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现代由外国传入中国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

文物列表

◆ “五星出东方”护膊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 陶鹰鼎

◆ 司母戊铜鼎

◆ 利簋

◆ 大盂鼎

◆ 虢季子白盘

◆ 凤冠

◆ 嵌绿松石象牙杯

◆ 晋侯苏钟(一套14件)

◆ 大克鼎

◆ 太保鼎

◆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 良渚出土玉琮王

◆ 水晶杯

◆ 淅川出土铜禁

◆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 齐王墓青铜方镜

◆ 铸客大铜鼎

◆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 涅盘变相碑

◆ 常阳太尊石像

◆ 大玉戈

◆ 曾侯乙编钟

◆ 曾侯乙墓外棺

◆ 曾侯乙青铜尊盘

◆ 彩漆木雕小座屏

◆ 红山文化女神像

◆ 鸭形玻璃注

◆ 青铜神树

◆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 摇钱树

◆ 铜奔马

◆ 铜车马

◆ 墙盘

◆ 淳化大鼎

◆ 何尊

◆ 茂陵石雕

◆ 河姆渡土“陶灶”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 兽首玛瑙杯

◆ 景云铜钟

◆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 八重宝函

◆ 铜浮屠

◆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 中山王铁足铜鼎

◆ 刘胜金缕玉衣

◆ 长信宫灯

◆ 铜屏风构件5件

◆ 角形玉杯

◆ 人物御龙帛画

◆ 人物龙凤帛画

◆ 直裾素纱禅衣

◆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 红地云珠日天锦

◆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 青花釉里红瓷仓

◆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盗跖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盗跖(zhí)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