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籍对古筝有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哪些古籍对古筝有记载,第1张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古代典籍对古筝的记载如下:

1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2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3

《集韵》“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姐妹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4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5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6

《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

7

《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注:《三国史记》(淀ダ)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的正史,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 。《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汉字”又被称之为“中国字”或者又叫做“方块字”,它是汉语书写的一种文字体,我们通过使用汉字就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会写字的人是非常敬佩的,十分推崇。随着汉字文化的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从刚开始用汉字记事的基础行为,上升为可以传留下去的“书法”。

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是记载在距今9000-7800年。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刻符,又称贾湖刻符。它的出现引起了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只是刻符,还有的认为它是文字。饶宗颐曾经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考证,提出了“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一份崭新的资料”;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他也认为贾湖刻符“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汉字是在现在世界上使用的人数最多的字体了,汉字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通过考古学家发现在早期的龟背上或者石头上都会刻有一些类似于文字的符号,被称作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商朝,在殷商时期通过画动物或者用一些比较常见物体的图形来表达出自己需要的文字。甲骨文可以说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古老的文字了,它时代是最早、体系也是较为完整的文字了,距今3600多年。现代的文字多是一个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一开始是先有口头上的语言,后来又产生了书面的文字。甲骨文它是中国及东亚所知道中的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汉字的发展对于国家文化的发展是具有巨大的意义。

在我国的《尚书》、《史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舜命益(即伯益)为“虞”掌管草木鸟兽虫鱼的记载。《孟子》中说,益曾放火将一些山林烧毁,以赶走毒蛇猛兽。而《禹贡》则记载了大禹在治理洪水时,也曾大规模砍伐树木。《诗·大雅·皇点》中还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代,百姓砍除树木,营建居住点和毁林开荒的情况。

《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还复为丹。”这句话中的“丹”可以理解为氧化汞。《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神符”、“柔丹”都是在密闭的土釜中加热水银与玄黄的混合物而制得,这些“丹”实际上都是红色氧化汞。唐代金丹大师孙思邈在《太清丹经要诀》中记载:“七返丹砂法;汞一大斤,安瓷瓶中,瓷碗合之。用六一泥固济讫,以文火渐烧,数至六七日,即武火一日,成。如此七转,堪服。其火每转须减损之,如不减,恐药不住也。”。孙思邈的“七返丹砂法”可以作为以水银一味在空气中焙烧而制得氧化汞的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唐代某方士托名葛洪撰的《稚川真人校证术》说:“水银一味别无物,先作骨兮后作肉。骨肉相依化作亲,从此河车任往复。”这里喻水银为“骨”,将它在空气中加热,表面生成一层氧化汞,很像生出了红色的“肉”。

下列关于宋代名篇《岳阳楼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游记名篇的作者是范仲淹

B岳阳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C“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宽阔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对朋友的安慰和鼓舞,也是作者的自勉

E这篇游记写作的时间是春天

正确答案:ABCD

答案:B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在中国诗歌史上,“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楚辞》中的《离骚》。

B项正确,《山海经》是现存最早,保存中国神话作品最多的古籍,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和天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令人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均出自《山海经》。

C项错误,《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的歌谣;“雅”是指正声雅乐;“颂”是指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乐歌。

D项错误,《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说服秦国退兵,最终使郑国免于灭亡。

故正确答案为B。

甲鱼,俗称王八,是骂人的话,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八云:“俗骂人曰杂种、 曰畜生、曰王八。”关于王八的来源,说法众多。王八也作“亡八”“忘八”。

《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 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凤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 七曰九洲龟,八曰王龟。”有人把最后一种龟颠倒下顺序,就成了“王八龟”。八 德之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八就是无耻的意思。

《新五代史》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旧时妇人有外遇,也谑称其丈夫为王八。

哪些古籍对古筝有记载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