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中国兵器甲胄图典 pdf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求 中国兵器甲胄图典 pdf,第1张

中国兵器甲胄图典_12943425zip

http://panbaiducom/wap/album/fileuk=2905885322&album_id=4237874960517156919&fsid=165829332474124

1、抛射兵器:弓、弩、箭、矢、铳。

2、长兵器:戈、矛、枪、棍、棒、挝、殳、杵、杆、杖、钯、把头、铲、斧、钺、戟、槊、叉、镋、钩、大刀、大镰。

3、短兵器:剑、刀、鞭、金间、钩、镰、锤、链、尺、拐、哨子棍、环(圈)、轮。

4、奇门兵刃:三尖两刃刀、橛、点穴针、扭子、匕首、鸳鸯钺、三节棍、盾牌、判官笔、状元笔、阴阳锐、铁尺。

5、暗器:飞剑、飞刀、飞镖、镖刀、梅花针、飞针、飞刺、飞铊、飞抓、飞铙、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装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弹弓、飞蝗石、铁莲花、铁鸳鸯、如意珠、流星锤、铁拳、龙须钩、绳镖、罗汉钱、喷筒、龙吒、梅吒、血滴子等。

扩展资料:

中国兵器的发展历程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

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勾、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有:戈、戟、 钺、矛、斧等。短兵则有刀、剑等。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价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

-兵器

朋友喜欢听好话,这个我不会说。

要听实话的话,可以告诉你,这个绝对是当代的仿古物品。

第一,铁尺这种兵器,倒是流行于宋代,和鞭、锏、锤都属于宋代的制式兵器,宋代除弓箭外,最喜欢装备这类砸击兵器,较少装备刀剑等砍削兵器。

但因是军队制式兵器,是严禁民间拥有的,且宋代重文轻武,又格外防范武将,因此民间不可能有这种军用品,否则便是犯禁。民间道教用的物器,虽有剑、尺等物,但都是桃木所制,绝无铁制。

第二,方才看了您和另一位朋友的对话,您说有“包浆”。就这两字,说句难入耳的话您也别见怪。那就是“真让人笑掉大牙”了

包浆是指文物,尤其是文玩类的玉器或木器,在人的长期抚摸把玩下,器物与人皮肤接触后,表面起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一层浑浊的包膜,俗称“包浆”。这是古玉与当代玉器的一个重要区别标志,但对于木器就很难说了。至于铁器等金属器物,若有人提“包浆”二字,我只能呵呵了。

金属器物,若是长期被人抚摸把玩,那只会晶莹发亮,光照鉴人。若是无人抚摸把玩,那任何古代金属器物都会生锈(古代没有不锈钢的)。何来“包浆”。就此二字,我可以百分之一千三百五十六地告诉你,此乃现代仿古之物也。

西周武士复原图 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临死前,孔子对着经商成功的子贡说:「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一生为周礼奔走呐喊的孔子,始终没忘记,他是殷商的后裔。但作为历史当事者的他知道,殷商文化早已不合时代了。 图22-图25为西周兽纹微胡一穿戈(公元前9世纪,23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此戈还延续了商代时期的兽面纹饰,但纹饰力度明显有所缓和,兽形也多了一些憨态可掬的味道。 图22 西周兽纹一穿戈(1) 图23 西周兽纹一穿戈(2) 图24 西周兽纹一穿戈(3) 图25 西周兽纹一穿戈(4) 图26-图29为西周虎纹戈(公元前9世纪,205公分,元锋先生收藏)。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纹饰风格趋于朴素、明快,纹饰的对称性减弱,神秘色彩淡化。西周时期的虎纹不再像商代一样刻在礼器上,而多出现在车马器和兵器上,象征着威猛和勇往直前。 图26 西周虎纹戈(1) 图27 西周虎纹戈(2) 图28 西周虎纹戈(3) 图26 西周虎纹戈(1) 图30-图33为春秋虎形戈(公元前5世纪,16公分,亦名先生收藏),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春秋时期,礼器和器物的纹饰趋于自由,虎形生动活泼,又十分稚气可爱,凶猛的气息也减少了很多。 图30 春秋虎形戈(1) 图31 春秋虎形戈(2) 图32 春秋虎形戈(3) 图33 春秋虎形戈(4) 图34-图37为春秋虎鹫搏击戈(公元前5世纪,15公分,元锋先生收藏)。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六卿,史称「 ”六卿专权”。作为六卿中的一员,赵简子先战胜了范、中行二卿,之后在公元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大家族平分了晋国。赵简子的墓葬在1987年被发现,其中出土了一样重要的文物:虎鹫搏击透雕戈(图38,山西博物院馆藏,公元前5世纪)。鹫是晋国的图腾,赵简子铸造虎鹫搏击的图案,代表了他对晋国取而代之的野心。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都有同时期虎鹫搏击戈的藏品, 图34 虎鹫搏击戈(1) 图35 虎鹫搏击戈(2) 图36 虎鹫搏击戈(3) 图37 虎鹫搏击戈(4) 图38 山西博物院馆藏春秋虎鹫搏击戈 图39-图42为春秋涡纹圭援戈(公元前6世纪,20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此戈戈援上錾刻涡纹,戈内上错银凤鸟图案,凤眼以松石装饰。从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贵族就开始使用绿松石作为镶嵌物,一直到清代,松石的使用和佩戴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高等级青铜剑的剑阁上也偶见镶嵌松石的做法。 图39 春秋圭援涡纹戈(1) 图40 春秋圭援涡纹戈(2) 图41 春秋圭援涡纹戈(3) 图42 春秋圭援涡纹戈(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开始了将近300年春秋的序幕。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礼乐崩坏的年代。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孟子说:「 ”春秋无义战”。 东周(春秋)武士复原图 春秋时期,以国君为核心的家族势力变得衰败,卿作为一个阶层开始崛起,以下克上的弑君,成为了饕餮盛宴。周王室的东迁造成岐山故地的丢失,导致王室实力的萎缩,让这个共主体系出现了力量的真空,真空则必然导致混乱。周王朝权威的衰落,使得世俗矛盾缺乏高级的仲裁机构来调解,贵族与国君的矛盾往往不得不通过暴力来解决。 从政治经济层面上看,集体耕作向家庭耕作转变,人口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士大夫阶层会最先接触和控制到,他们的实力因此大增。家的实力可以挑战国,家臣就敢弑君了。而一个诸侯国为了争霸,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就必须获取更多的人口和土地,必然会改变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的分封制,于是郡县制就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 以「 ”三家分晋「 ”和”田氏代齐「 ”为代表的事件,从春秋进入了战国七国争雄的时代。先秦史专家杨宽的意见认为,在战国中期,各国人口之和约2000万左右,战国七雄的士兵总和约500万,战国时期经常发生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型会战。 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战斗复原图 春秋战国时期,戈的使用,是和车战相始终的。车战时,交战双方站在战车上,相互距离大于两匹马的身长,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正面接触的,所以只能利用两车相错的那一瞬间进行攻击。而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攻击方法,就是侧面进行啄击,这也正是戈这种武器出现的原因。 图43-图46为战国鸟虫篆铭文戈(公元前5世纪,205公分,亦名先生收藏)。鸟虫篆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以龙、蛇、鸟、兽、人多种动物和复合动物形象作为表现形式的文字,汉代之后,仅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使用,是一种高雅的贵族艺术。这只戈上的铭文译意为:「 ”玄翏(liù),xx之用”。玄翏是指用上等材料制作。 图43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1) 图44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2) 图44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3) 图44 战国鸟虫篆铭文戈(4) 图47-图50为战国楚式直内戈(公元前5世纪,20公分,元锋先生收藏)。这支戈的皮壳状态被称为黑漆古,这种皮壳是经过长时间在腐殖酸性条件下与青铜化合形成的黑漆古皮壳,光亮如釉质。 图47 战国楚式直内戈(1) 图48 战国楚式直内戈(2) 图49 战国楚式直内戈(3) 图50 战国楚式直内戈(4) 图51-图54为战国秦式铭文戈(公元前5世纪,23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戈内铭文为:「 ”二八年合x库x”,表明了制造的时间。战国时期,秦国的戈由圭首(上尖下方,类似于祭祀用的礼器)演变为战国时期更加普遍的尖叶形,形制变化的时期与商鞅变法的时间基本重合。 图51 战国秦式铭文戈(1) 图52 战国秦式铭文戈(2) 图53 战国秦式铭文戈(3) 图54 战国秦式铭文戈(4) 图55-图58为战国银斑复合戈(公元前4世纪,21公分,亦名先生收藏)。复合是青铜兵器的一种特殊铸造方式,是指主体和刃体用不同成分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吕氏春秋》记载:「 ”相剑者日: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靭,良剑也”。工匠采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制作出来的兵器外锐内韧,刚柔兼备。 图55 战国银斑复合戈(1) 图56 战国银斑复合戈(2) 图57 战国银斑复合戈(3) 图58 战国银斑复合戈(4) 图59-图62为战国内刃胡刺戈(公元前3世纪,26公分,亦名先生收藏)。这支戈的戈墩也保存完好,非常难得。到了战国时期,戈的形制变得越来越细长,胡也出现尖刺更易于勾刺,戈拉伸变长之后逐渐演变为之后的戟。 图59 战国内刃胡刺戈(1) 图60 战国内刃胡刺戈(2) 图61 战国内刃胡刺戈(3) 图62 战国内刃胡刺戈(4) 图63-图66为战国长胡鸡鸣戈(公元前3世纪,26公分,亦名先生收藏)。此类戈因形似鸡鸣而被命名。在山东新泰出土过几支刻有淳于家族金文的鸡鸣戈,在战国时期,该地属于杞国,我们熟知的「 ”杞人忧天”的成语就是形容杞国人。事实上,根据记载,在春秋战国期间,杞国境内发生过三次大型的陨石降落,看来杞人忧天也是有道理的。 图63 战国长胡鸡鸣戈(1) 图64 战国长胡鸡鸣戈(2) 图65 战国长胡鸡鸣戈(3) 图66 战国长胡鸡鸣戈(4) 图67-图70为战国镂空虎纹戈(公元前3世纪,28公分,私人收藏)。这只戈有着巴蜀和骆越文化的特征,巴蜀地区的青铜兵器虎纹饰源于以宝鸡为中心的周文化活动区。到了战国时期,巴蜀兵器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起源于广西大明山的骆越文明,在战国时期也产生了绚烂的青铜器文化,这只虎纹饕餮戈是巴蜀文明和骆越文明互相融合交往的有力例证。 图67 战国镂空虎纹戈(1) 图68 战国镂空虎纹戈(2) 图69 战国镂空虎纹戈(3) 图70 战国镂空虎纹戈(4) 戈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主战兵器。汉字中许多和战争杀戮有关的字,如战、戎、戮、戡、武等皆和戈有关。可见在中华文化的肇始阶段,戈是最显赫的武器。到了汉代之后,骑兵的出现取代了车战,戈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之后只是偶尔在仪仗器中出现了。 本文系古铁雅集原创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厂(秦川先生)。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十八般兵器分别是: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

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

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

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扩展资料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后来演变,亦称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十八般兵器为中华武艺和武器的象征。民间相传古代精通者为项羽和吕布。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兵器

http://wenwensosocom/z/q169147584htmw=18%D1%F9%B1%F8%C6%F7%CD%BC%C6%AC&spi=1&sr=3&w8=18%E6%A0%B7%E5%85%B5%E5%99%A8%E5%9B%BE%E7%89%87&qf=20&rn=123218&qs=4&ch=wsearch3

这里有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图,还有就是有名的兵器——越王勾践剑

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