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写于什么年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孟子》写于什么年代?,第1张

《孟子》的成书时间是"战国中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成书问题

对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出的观点:“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认为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共同完成的。后来,东汉赵岐在给《孟子》作注时又说:“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认为时孟子独立撰写。南宋朱熹也附益说:“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辑所就也。”唐代韩愈在《答张籍书》中另立新说,云:“孟子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倾向于史迁之说,某亦以为然。因为后两种说法都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如果全然是孟子手定,那他不可能在书中自称“子”,(自称称名。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更不可能称其弟子为“子”(如书中提到的公都子、屋庐子等)。如果全然是其弟子辑纂,则所述孟子与诸侯之间的应答不可能如此详尽,全书的文风也不可能如此统一,而且教之《论语》,其中多有对仲尼容貌、举止的描述(以《乡党》篇最为集中,可参看),显系出于弟子之手,而《孟子》中则几无述及。

主张史迁之说,关键就是要解决何以书中对诸侯皆称谥号(如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和其中对孟轲及其多数弟子皆称“子”的问题。

首先应该肯定,孟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诸侯国君不可能都先于他辞世,如滕文公,初次与孟子相遇时,他还只是滕国的世子,滕定公去世才即位,因此,他当时的年龄不可能很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游历诸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以致后来被梁惠王以“叟”相称,《公孙丑下》中还有“孟子致为臣而归”“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的记载。《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苦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说明孟子至少七十岁时还在为宣传自己的主张而在外奔波,而根据一般的结论,他八十四岁便去世了。假定他七十五岁回到家乡,前后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一方面精力衰竭,一方面时间有限,靠他一人之力完成选材、构思、缀文和加工润色,实在不敢想象。我以为,全书的初稿由孟子起草(弟子们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尚未定稿便辞世了,此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又花了若干年的时间,最后加工润色完成。这样一来,上面的种种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对诸侯称谥,一是弟子们改定此书时,其人皆已作古;二是为了更好地区别,因为书中梁有惠王和襄王,滕有定公和文公,若统称梁王、滕公,则必然导致叙述的混乱。

2、既经公孙丑、万章等人润色,那么,为尊者讳,凡遇“孟轲”处,自然应以“孟子”代之。至于对师兄弟称“子”以示尊重也是春秋战国乃至后代的通例,我们现在不还是对同辈称“兄”“先生”吗?

照某些学者所说,孟子生前已经与弟子们一起将著作完成,孟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又对该著作加以修订,根据一些已经变化了的历史情况做了技术上的改动。窃以为万万没有那样的道理。

(xunchengma81)

孟子是语录体散文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十四卷 东汉赵岐注

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计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等。至今,除赵岐注本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纔能窥见一些一残缺的片段。《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歧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歧所说的内篇。

《孟子》既是儒家的经典,又是优秀的文学精品。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

这些精辟的名言,便出自于《子》一书,仅凭这几句话,就足以奠定孟子及其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孟子》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典籍,它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部风彩独具的华美篇章。

在我国古代,从宋朝开始,《孟子》一书就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到了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而《孟子》其书,也被视为经书,成为科举必考的科目。尤其是明代,翰林学士胡广奉敕撰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大全》,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这样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几乎取代《五经》的最高地位,成为时人的基本读物和文人进仕的必修科目。

《孟子》和《论语》一样,不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而且是中国所有古籍中影响最大、最深、最广的书。

关于《孟子》的作者,向来有3种说法。

第一种,《孟子》是孟子与其门徒万章、公孔丑共同记述,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最早持此说者,是汉代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第二种,认为《孟子》完全是孟子本人的著作。主张此说者,最早为东汉赵岐。他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宋朝理学家朱熹,赞同此说,并从《孟子》前后文章风格的一致来论证此观点。他在《朱子大全》中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还说:观七篇势如熔铸而成,非缀辑可就。当然,他也认为,在《孟子》成书过程中,有弟子参加。

第三种说法,《孟子》是孟子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在孟子死后一起记述老师的言行而成。唐代的韩愈、张籍最早提出此说。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后来宋代的苏辙、晁公武,清代的崔述,也同意这种说法。

上述三种说法,以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首先,司马迁是两 ,距孟子生活的时代要近,接触的史料,比后人丰富翔实。其次,从孟子的晚年生活来看,他62岁结束周游列国回到家乡,84岁才去世,前后有20多年之久。因此他完全有可能与万章、公孙丑共同完成《孟子》一书。再者,从《孟子》和《论语》某此不同之处,可以推断出并非孟子死后,由其门徒所著。如《论语》记到孔子再传弟子,说明《论语》非孔子自著,而《孟子》则仅记到孟子和他的弟子的互相问答,从未牵连到再传弟子。又如《论语》中还详细记录孔子动作容貌,而《孟子》则仅记孟子言论与出处。

孟子生平,史籍记载简略。他名轲。有人说他字子车,又有人说他字车舆。战国时,部人。生卒年月不详。据《春秋演孔图》及《阙里志》说,其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但这仅为传说而已。

孟子青少年时代的情况,现不得而知。但从《韩诗外传》(汉韩婴著)、《列女传》(汉刘向著)所载孟母断织、三迁等故事来看,孟子在少年时代是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孟子一生经历比较简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一个名声很大的学者,到处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想得到各国国君的采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访问列国时,车马数十乘,侍从数百人,所到国家,皆馈赠黄金,给予优厚待遇。

《孟子》写于什么年代?

《孟子》的成书时间是"战国中期"!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