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打坐口诀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道家打坐口诀是什么,第1张

1、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2、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3、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4、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5、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6、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7、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8、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9、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10、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闻道开怀

关注

4597

·

字数 4358 · 阅读 254

2019-02-03 19:56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医熬药有用阴阳水,这阴阳水有很多种,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来煎药。还有用无根水,那就是接下来的雨水。讲究茶道的,用什么水来泡茶,也是大有学问。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药,要用露水来熬才有药效。汉武帝为了自己炼丹药,用了国家经费建了一个承露台,是一个很高的台,台上有个柱头,柱头上塑一个人,手中拿一个盘,用来接露水。

甘露并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诸佛菩萨有,我们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禅定到了某个程度才尝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与天地交通,像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时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种甘甜的液体,从头顶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来。这正如朱熹的话“为有源头活水来”。密宗所谓的灌顶,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顶。到了这个境界,头顶就随时是清凉的,乃至有种快活感觉贯通全身。

打坐的人,头顶发生清凉,脑下垂体分泌液体流到嘴中,觉得香甜不绝,叫甘露灌顶。这还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许才可以得定。如果连这甘露都没有,嘴里干干的,甚至发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说了。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难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顶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话“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态,只顾自己修道可以得到的,纵然你偶尔得了一点清凉境界,也是不算数的。要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圆满了,才能到那个境界。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无根水,甘是形容微带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得禅定的人说,是得到诸佛菩萨的甘露灌顶,也可以说自己为自己灌顶,自己的口水都是带甘味的。到了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饮食,因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脱,烦恼少了。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烦恼。但是虽然解脱了烦恼,可是离解脱生死还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诉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还不算是解脱,了生死。这只是定力功夫够了,能解脱分段生死,还没能解脱变易生死。

道家所谓的上窍,现在医学上叫间脑。间脑的作用,在医学还是个谜。现在医学正在研究人为什么有五通,有神通有灵感,都是那些间脑的作用。间脑就是那么一点点大的白浆,死的时候就硬化了,活着的人才有。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东西,所谓金津玉液,醍醐灌顶,就是间脑下面脑下垂体的荷尔蒙。我们人的脑十二对神经,雷达一样向外面伸,间脑等于这个雷达中心,所以人会有神通与这一部分的关系很大。你们年轻人不懂,干脆给你们讲了吧!虽然讲了叫做泄漏天机,也不管啦。“太阴真水生于午”就是讲,下面阳气冲上来阳到了极点,阳极就阴生,所以精神不够了就要睡,阴生就是“太阴真水”,是脑下垂体的荷尔蒙,那是“真水生于午”的道理。所以打坐有口水,虽然不是太阴的真水,是假水,假水也了不起!但是真的玉液还丹是你阳气冲到脑,就是佛家讲头顶发清凉、得轻安,降下的甘露水,佛家也叫做“醍醐灌顶”,阳气发动,阳极阴生变成太阴,地气闷极了上升碰到冷空气,结合变雨下来。

譬如夏天的天气闷得连草都不动,一点气流都不动,闷极了,地心的蒸汽上来,一冲到上面刚好碰到虚空中有冷气团,冷热一结合,下降就变成雨了。修道也是这样,这个甘露下降时,自己自然会“吸、舐、撮、闭”,不是要你有意去做。我们一般练气功做瑜珈术,学密宗道家,“吸”是自然有吸气的作用。我们的鼻子,浑身的毛孔,也有这个作用,好像永远在吸气,把天地之气吸向里面。上面那个境界也在吸天地的精华。

“舐”,这个舐就很妙了,道家叫做“无上之密”,过去在道家是不传的,现在我都公开讲。我们当年磕头求呀,求得好痛苦,学了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打坐时,舌抵上颚,这个时候舌头正立起来,在较后位置有个小舌头、喉管这里,就封锁了。鼻子也直接给他封锁,自然抵住了,这是讲气脉通了。所以气脉通了没有,一看他的体形,由这一点就看出来了。“撮闭”就是前阴后阴收拢来,闭掉了精门。假使是生过孩子的女性,或者年纪大的,这个时候返老还童,变成少女一样,自然撮闭。

所以奇怪就在这里,是你身体这个生命,到那个时候都自然会动起来,自然晓得吸,自然晓得舐。口在这里开了,吃天地的东西,下面自然凑拢来了,前面自然就关闭了。男女都一样,自然的,不要你指挥它,这是生命的功能、本能。

修道是“下闭则称无”,下面关闭了,精气神不漏,不向下走了,叫做“无”。不是没有,而是空灵了,还归于空无。实际上“下闭则称无”,就是下面完全无漏,顶门重新开了。“上有神明居”,从顶上开始,老实讲学密宗的人,到了这个境界,才真正叫做灌顶,不是像现在铃子摇一摇,拿个瓶子装水倒一倒,就算灌顶。天主教叫洗礼,这都是同一个系统下来的。这个时候是入定的境界,岂止光明,而且霞光万道。不到那个境界不要去幻想,幻想不但没有霞光万道,反而是神经万年。换一句话说,是顶门的脉打开了,这就是气脉问题。我们说任督二脉、三脉七轮都打开了,就是到了这一步的境界,这个时候肉体上是气住脉停的现象。

如果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的程度,那是什么景象呢?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三花即是“精”“气”“神”,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

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却以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叫做五气。名词不同,实际上都是共通的。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由于“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天一之水,从乾宫而出,原是太阳真火”,从上面来到下面,原来是太阳真火。“地二之火,从坤宫而出,原是太阴真水”,所以修密宗拙火要修到下面发动,从坤宫来。所谓灌顶,金液还丹,玉液还丹,顶轮脉打通就能够降下来。“直到一返一还”,上面甘露下降,下面真阳元气发动了,也就是三昧真火发动了,最后 “方得以水归水,以火归火,复其原初本体”。这个时候可以不饮不食了,不吃东西没有关系,里头所谓自有源头活水来,不喝水也没有关系,中宫的元气永远充满。这个就是原初本体,也就是情来归性,真正定的境界。

“究只是水火二物”,究竟只是一个水一个火。火是打坐热能发动,密宗讲拙火,就是三昧真火动起来,在显教就是四加行得暖。水呢,就是灌顶甘露来了,佛经上就叫做“醍醐灌顶”。“后天水火,虽分二物”,这个叫后天的水火,虽然分成两样东西,“究只是先天一炁。坎离既已复为乾坤,即此便是九还七返,八归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到了这个时候,返本还元了,总而言之讲了半天,就是一念不生,归到清净,身心气脉起了变化。

我们真正一念不生全体现,气脉完全打通的时候,乾中的“真炁流布”,当然神光焕发,身体上坤卦收拢来,气向内走了。讲句老实话,只要你做到了就是神仙,做不到就神颠了。所以修道要小心,搞不好就神经了,神通跟神经两个是邻居。

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中真炁流布”,一路下来,玉液还丹,在佛家来说就是真正的秘密灌顶。那不得了,玉液还丹了,甘露是真炁,流布全身,那是真的。“坤乃顺而承之”,里头自然吸了。“一点元神,絪缊化醇”,到顶以后又下来,这个时候入定了,酒醉了一样,老母鸡抱小鸡一样,动都懒得动,温暖得很。假使外面大雪下到你身上,都堆不起来,因为三昧真气来了;但是棉被把你包起来,也不觉得热。

“絪缊”,好像做焖锅饭,饭快要煮熟了,气焖在里头,那个现象就叫絪缊。“化醇”,身体内部百脉都在变化,丘长春《青天歌》上有,“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就是这个境界。不过“絪缊”境界他这里没有讲清楚,这个时候下来这一点元神不是有相的,他是形容。如果你说打坐到了这个境界,一点亮光又黄又亮在肚脐中间,你又错了,学佛的叫做着相,修道这样也不对。你说没有这个现象吗?他确有这个现象,所以难在这个地方,这就要智慧了。

“韫养在中黄土釜”,就在中宫这里,“中黄土釜”里,这个神气是两个连环圈,道家是用个葫芦表示,葫芦两层,中间缩进去,下面一圈,上面一圈;密宗用宝盒,莲台也是双层,这个身体也是双层,就像葫芦一样。所以“中黄土釜”,脾胃属于土,“釜”就是饭锅、炉鼎,有些道书也叫做“中黄神室”,这个时候中黄神室充满,但是不是肚子大啊! 有些人打坐或打拳,肚子变得大大的,打坐又弯腰,以为是工夫,我叫这个是虾米包西瓜。有些画上的神仙是那样,因为画家是外行。所以到了中黄神室充满,腰围一定细了,不管你怎么胖,这是必然的。“故曰”,所以说,“坤静而翕”,就收吸进来,“为道舍庐”,外面六根不动一念不生,情来归性,身体内部气脉打通了。到了这一步是明心见性境界,气脉一定通,气脉不通不会明心见性。这个时候,“青天莫起浮云障”,所以自然有这蓝天之相,境界里头自己看到万里无云,不用抬起眼睛看,就是闭着眼睛也是一样。但是你不要认为得了道,还早得很,这还只是基础呢。像真正修密宗的人大多都经历了几十年种种的苦行修持,都受了很多磨难。现在有些学密宗的人,学了一点点,叫人家灌了一下顶,就以为是学密宗了。我就笑他们,拿水洒一洒就叫灌顶吗?要想真正灌顶,你首先自己要修持到某个程度才行,到那时候,诸佛菩萨自然给你灌顶!我可以明白的给你们讲,你修持到四加行“暖顶”的程度,灌顶可以初步有作用了。真正的大灌顶是在快要成佛的时候,那是十地菩萨以上的灌顶位(或者叫灌顶地)法王子,再一个身就可以成佛成教主了,那时的灌顶才是真正的灌顶。

0 举报

17 

赞赏支持

开悟后的人是什么样子?

阅读 10270

我的真实修道经历(二)

阅读 5490

如何一周打通全身经脉(转发)

阅读 398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

阅读 885

最简五运六气学说,5分钟学会,自己推算2019年运气

阅读 442

首先让眼象布帘似地自然垂下,不用力紧闭,也不开缝外视,修炼意念,做到心无杂念,万念归一。

练功姿势应把脚盘起坐下,臀部可以垫高一点,这样有助于盘坐。男左脚抱右脚,女右抱左,这样既利坐稳又便久坐,也有助于思想入静,保肾固精,温暖体下部。男以左手女以右手的大指尖置无名指内关节近掌处,将四指附盖于大指上,使手成筒状。将另一只手的大指插入筒内,合成『太极手印』放置小腹部位,以舒适自然为好。扣手可以益气助阳,温暖上体。盘脚、扣手、垂帘三个动作,垂帘是核心。为便于在工作间隙辅以非正规训练,可不盘脚扣手,只如前述要求垂帘即可。盘脚、扣手、垂帘后,克制自己什么都不想,做到心无杂念,只是毫不费力地默观自己的『玄关窍』,就好象注视着那里一样。若是心静不下来,就默默地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一呼一吸只数一次,数得越慢越好,并想着呼吸的气体进入了玄关窍,直到入静后忘记了数数。这样既能帮助入静,又充分地吸收了氧气,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练此功要不急不躁,顺其自然,不要主观地希望有什么效果。经过持之以恒的练功,根据各自体质、年龄、入静程度,或早或迟会出现痒、动、响、开四种反应。痒是脸上、窍上、生过疮的病灶出现象小虫咬似的痒感,如出现,请你不要搔它,这是排除浅病毒的现象,很快就会自行消失。摹动了是从玄关窍由表及里出现脉博似的跳动,如出现也不要去管它。晌是窍内出现;如弹指甲,或象鱼吐泡似的音响,有时随着缓慢的呼吸而有节拍,响到数百次之多,使人舒服极了,有人称其为『观音』。功练到如此境地。说明你已进入性命之门,一般疾病早被驱除,使你容光焕发。

一团小白光环,膨胀起来好像充满整个宇宙,收缩以后,就像小小的芥籽退到遥远的地方。有时好似『窍位』豁然洞开,显得幽深玄远,有时又好像看到万里长空,一望无际,人们称此为『性天』。出现了,不要留恋,没出现,不要企冀。任其自然,才能进入更高境界。收功的时候,把手搓热擦脸,预防感冒。因练功后,关玄窍已开,其它窍道也跟着打开。这时最易伤风感冒。以手搓脸,是预防感冒,强身健体的可靠方法。精气神是生命的主宰,练功要先弄明道理,再修性命,以致性命双修。这是经实践检验后确定下采钓正确的修炼途径。

打坐时,须注意:应将裤带,领扣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松开,使身体完全松驰,处于自然状态。最好自备一套宽大柔软的棉麻练功服。注意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刚吃过饭或饥饿时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在静坐时,最好选择静室,因人而异,但避风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否则,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体很难医治。初学静坐,不要勉强久坐。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但坐的时间也不要太短。三十分钟左右为合适。如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坐处必须垫高二三寸。起座时,应用双手搓擦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活动,然后再离坐,并作适当的运动以便身体恢复常态。静坐时口宜轻闭,呼吸自然、舌抵上腭,上下牙齿轻轻接触,似着非着,有微微颤动之感。同时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的神经松驰,心情自然放松。如果姿势不正确,养成习惯,就难以改正了。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晌,这是非常符合心理生理的自然法则,应该切实遵守。禁忌!功法因人而异,不可拘泥。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圣者处于『无欲』。世人处于『有欲』。有欲与无欲同时出自内心,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两者同样深不可测,是所有学科的总纲领。

老子本章可以归纳四个内容:

第一、宇宙能量可以借助事物名称来说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二、万物生成始末。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三、修为表现形式。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玅);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

第四、世界的万物表现根源。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多年前,谭大江与有关人员在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研究中就发现,武当山紫霄宫建筑群与其周围山势地形是根据人体形象巧妙安排的,酷似一尊人像,所以称为“紫霄坐像”,与“景山坐像”有异曲同工之趣,所以说两者都是道家练功养生的示意图。这个推断很让人迷惑,道家为什么要将建筑设计为养生图示而却又让人不易发觉呢?谭大江认为,道教的经典《道藏》虽十分庞杂,但始终贯穿着一个愿望一一“长生不老”。道家按照“天人合一”的道义修性炼真,并力图把这种奥秘告知世人。但是,道家最讲究的是“冲虚”、“恬淡”,在清高脱尘的心理和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又不愿将“天机”廉价地送给“俗人”,所以他们便煞费苦心地在建筑布局上“暗示”众人,通过这种玄妙的方式来启示他们。说“景山坐像”是道家练功图示,还在于北京景山公园的建筑布局、方位以及建筑景点的名称都符合于道家内功修炼的术语要求,而道家修炼功的术语从来均是以隐语出现的。

‍‍

虽然道教与佛教都需要打坐,但是两者的着重点不同。佛教讲究修身养性,潜心修行,固佛教打坐是为了“修心”。而道教极为注重身体的修炼,固打坐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身体的潜能,打通经脉。虽然两者的方法一样,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大相径庭,略同罢了。

道教的内丹术打坐修行,是通过意念导引,先舒通人之主脉,曰“任督二脉”(任脉,为全身阴脉之海,是人全身阴脉之总汇;督脉,是阳脉之海,是人全身阳脉之总汇),通过阴阳主脉相通的带动,从而打通身体的十二正经,进一步舒通奇经八脉,再进一步是打通全身的络脉,最后使全身经络血脉皆通。

在佛家的静坐方法中,通常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生理上的变化。佛教的禅坐,虽然与道教类似,也要求人调节呼吸,镇静心神,然而初级的禅坐,有一套佛教的观想方法,比如说五停心观,是五种让修行者在静坐时进行形象观想的法门,目的是让人净化自己的欲望。当然最后打坐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智慧,让人生起智慧,能够清净涅槃

可以这么说,道家打坐,比较重视与通过改善体质,来提升人的精、气、神,最后让人得道。相信通过生理方面的改变,来改变人的生命层次。而佛教的禅定则比较重视人精神与思维方面的修炼,相信通过纯思维上的改变,来提升人的生命层次。

道家打坐口诀是什么

1、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