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委婉的跟妈妈说让她回老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怎样委婉的跟妈妈说让她回老家?,第1张

摘要:本文通过对“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学科入选国家级出版资助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中医药学术出版呈现出高水平项目爆发式增长、中药学和民族医学成为热点、地方科技类出版单位参与度高等显著特点,其成因在于中医药发展迎来最好机遇期、国家对科技出版投入加大、社会效益考核力度加强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中医药的学术出版存在整体水平不够高、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其原因在于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出版单位急功近利、专业编辑人才匮乏等;并对“十四五”及今后中医药学术出版的重点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术出版“十三五”中医药国家出版基金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中医学与中药学”是我国现有的62个一级学科之一,包括了中医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其他等5个二级学科。本文所称的“中医药”,其学科内涵对应于一级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药学术出版因兼具科技和传统文化出版的属性,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出版板块之一。本文对“十三五”时期我国中医药学术出版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十四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十三五”时期能代表中医药学术出版最高水平的项目,主要包括“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下简称“科技基金”)、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古籍项目”)的列选项目,这四类也是被列入中宣部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中赋分的项目。由于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本身没有资金支持,大多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列选国家出版基金和古籍项目获取资金支持,且部分规划项目存在未能最终立项的情况,因此本文将后三类资助项目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

林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素以治学勤奋严谨、博闻强记著称,并通晓英、日、俄、朝等多种语言。1962年,林先生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师从著名甲骨文和商史学家、吉林大学教授于省吾先生攻读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当年即发表《说王》一文,为学术界树立了将考古证据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研究历史问题的典范。此后至今,林先生从这一独特视角不断进行学术耕耘,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商代的社会形态与家族形态、周代礼制的兴衰演变,以及先秦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构成等重大领域,都提出了影响深远、自成一家的学术观点,为中国先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作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目前,林沄先生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科组评审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史学会、考古学会、古文字学会理事等职。

《林沄学术文集》

本文集收入林沄在1965年到1998年发表的论文共50篇。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故略按论文内容性质分类,同类论文按所论年代之先后编次,同一论题的论文按发表时间排列。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在古文字考释方面,结合考古实物解释古文字造字本义,立论坚实可信,尤其是《说王》(1965)一文首先提出中国古代钺作为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而演变为王的权杖,说明中国王权起源于军事统率权,已被考古和古史研究者普遍接受。而且不断被新的考古发现证实。

2、在文字学理论方面,《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1994)首次全面、详细分析了甲骨文中的“一形多读”现象——同一个字形,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并代表不同的语义。后来在《古文字转注举例》(1997)中又用更多的实例,论证了这种存在于古汉字早期阶段的用字方式也就是传统六书说中的“转注”。是一种创新的见解。

3、在甲骨断代学方面,《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1981)用考古学上的类型学和地层学的分析有力支持了李学勤提出的“二系说”,而且重新讨论了甲骨断代的方法,对后来的甲骨断代研究有积极意义。《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研究》(1984)提出了字体是分类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这种方法在后来黄天树对殷墟王卜辞断代研究的专著中得到实际的应用,证明可行。

4、在利用地下出土的文献资料研究商周历史方面,《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1978)和《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1981)两文从卜辞和金文两方面对商代的家族形态作了有新意的探讨,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中给予好评,并加以进一步细化的研讨。《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1982)从卜辞记载对中国古代诸侯制和“服”制作了重新诠释,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而形成的《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1986)一文,被《新华文摘》摘编论点。该文提出中国最早的国家是由平等的聚落发展为功能有分化的都邑群构成,再发展成多个都邑群构成的更复杂的组织。实际上开近年流行的从聚落考古角度探讨文明形成过程的先河。

5、在商周考古方面,《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1987)己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故内容从略。《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1980)是中国学者首次对这种起源于中国辽宁而传播到朝鲜半岛和俄国滨海地区的青铜器的全面系统研究。用类型学方法建立了这种剑的编年系列,讨论了它的区域分化,纠正了族属的误解。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1980)把弓形器考定为挂缰钩。和俄国考古学家的见解不谋而合。《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1995)一文中提出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喇叭口式耳环渊源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耳环,已被近年在中俄境内的新考古发现证实。

6、在研究中国东北和北方的考古遗存和文献中记载的古族的对应关系方面,《论团结文化》(1985)论证了团结—克罗乌诺夫卡文化遗存即沃沮族的遗存,国内外已公认为定论。《西岔沟型铜柄铁剑与老河深、彩岚墓地的族属》(1993)论证了老河深二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遗存应该是夫余遗存,获越来越多的赞同。《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1992)首次从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上向《史记·匈奴列传》以来的戎狄即胡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正逐步得到海峡两岸学者的响应。

7、在研究俄国远东南部的古代中国文化遗存方面,如《完颜忠墓神道碑与金代的恤品路》(1976)、《马其顿城堡、元碑和辽金砖塔》(1982),《赫哲族萨满教神像画中的历史真实》(1975)等文,纠正了俄国、日本、中国学者过去对这些遗存的不正确认识,被东北史研究论著多次引用。

8、古文字研究方面,林沄先生师从著名学者于省吾先生,并长期作为于先生助手,《甲骨文诂林》就是林先生亲手抄写,厚厚四大册,字迹工整俊秀。林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成果丰硕,除了已经出版两本学术文集外,其出版的专著《古文字简论》(84年第一版名为《古文字学研究简论》),为古文字学习的必读书目。林先生的古文字方面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当今学界的著名学者,如华南师大的白于蓝教授、武汉大学的李天虹教授、东北师大张世超教授、吉林大学周忠兵副教授等。 所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东北考古 古文字学讲授课程:商周青铜器  商周考古文献导读  先秦历史文献导读  商周考古研究专题与学科最新进展教育经历:19577—19626 北京大学考古系  19628-196511 吉林大学历史系甲骨文金文专业工作经历:196611--19688 吉林大学科研处贮备研究生  19688--19739 辽宁省复县十七中  19739—19837 吉林大学历史系 助教、讲师  19837—19879 吉林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198710--199311 吉林大学考古系、古籍研究所  199311—至今 吉林大学考古系、文学院科研项目:夏至战国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形成的历史过程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10-200310  新疆出土青铜器集成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0612-200912学术论文:说王 《考古》 1965年6期  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 《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 1979年  中国东北系青铜剑初论 《考古学报》 1980年2期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 《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 1982年  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 《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 1984年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6年6期  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1 文物出版社1987年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辽海文物学刊》 1989年2期  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3年1-2合刊  戎狄非胡论 《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年4月  古文字转注举例 《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燕京学报》新十四期 2003年5月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  ——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 《史学集刊》 2007年3期  论欧亚草原的卷曲动物纹 《燕京学报》新二十四期 2008年5月著作教材:《古文字学简论》,中华书局,2012年。(旧版《古文字研究简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年)  《林沄学术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  《林沄学术文集》(二) 科学出版社 2008年获奖情况:《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1995年 《林沄学术文集》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一等奖空缺) 2003年社会兼职:1991年9月起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学科评审组 成员  1997年5月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 成员  2000年9月-2004年11月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理事长  2004年6月起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委员  1991年3月起 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委员  1989年6月起 中国考古学会 理事  1998年9月-2004年4月 中国史学会 理事  2002年9月-2008年6月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副主席  2000年8月起 吉林省学位委员会 委员  1992年4月起 国家古籍整

2010年起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

春至

芽生

用心,就一定会有收获

文 / 张晴池

2019年7月,我来到国图出版社图书馆学编辑室。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忙碌而充实。首先,我的编辑工作经验得到了丰富。我接触了各种类型的书,既有图书馆学专业书,也有文创笔记本、乐谱集、档案汇编等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新种类。对于这些书,文字上的审校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去了解图文设计、乐谱的排版方式、档案编目等,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通过跟进这些书的出版流程,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编辑,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及时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我也发现编辑工作不仅是要面对稿子,还要接触更多的领域。例如,去年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地方文献与图书馆史会议。在这次学术会议中,我不但听到了许多著名学者和老师的报告,了解了学界的新动态,同时也在与各位老师交流或为他们介绍图书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们想要的或者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信息对于编辑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令我体会到了编辑主动参与学术会议的重要性。编辑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的工作,我相信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有收获。

点击空白发现张晴池

个人简介:张晴池,北京语言大学文学硕士,现任职图书馆学编辑室。

每一次参与都让我为之自豪

文 / 赵 蕊

从小到大,我一直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能为其弘扬发展贡献力量是我二十年学生生涯中最梦寐以求的事情。2020年7月,我正式进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工作,成为古籍行业的一份子,心愿得以实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点击空白发现赵蕊

工作中,我虽不是古籍出版、古籍数字化的直接参与者,但却见证着一本本图书、一个个数据库得到国家的支持与社会的认可。入社一年多以来,我协助编辑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其中多种图书和数据库获批,使得更多优秀古籍可以快速进入学术研究,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对外我协助编辑完成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评选活动、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等各类参评工作,对内组织我社弘文图书奖评选活动,每一种获奖图书都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我社工作的认可与肯定。虽然我只是众多工作流程中的一颗螺丝钉,但每一次参与都让我为之自豪。为我的工作而自豪,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自豪。

新媒体时代下,文化发展与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在社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加入了社内成立的新媒体宣传小组,协助我社开展图书宣传、品牌宣传,积极参与儿童节、国庆节、“文津书香·读书周”等视频的策划与拍摄。这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是新领域、新知识的挑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将继续努力。

不知不觉已经跨入2022年,新的一年中我会进一步加强业务能力,不仅要保证所有工作顺利完成,更要努力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同时,继续积极参与社内外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及文体活动,做到思想、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个人简介:赵蕊,河北大学图书情报硕士,现任职总编室(审读室)

明天要比今天棒,每天都要有进步

文 / 朱 悦

转眼间,加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经9个月了,这9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自己也思考了很多。比起第一天上班时的那种紧张,激动,还有一点不知所措的心情来,现在的我也多了一份从容、坚定,更多了一些信心。

点击空白发现朱悦

走出校园来到出版社是我迈出校园离开舒适区的第一步。从学生到职工,身份的转变也让我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作为一名进入全新工作环境的新人来说,尽管过去在部队、学校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刚到出版社难免还是有一点压力,心怀忐忑。不过在周围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我渐渐熟悉了出版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部门事务。办公室作为职能部门,发挥参谋、协调、服务等职能作用。作为办公室的一员,我秉持着部队的优良作风,在工作生活中,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并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积极运用到自己的岗位中去。经过不懈努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自身所负责的工作。在此我也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事。入行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的人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走向一个有责任心、充满自信的职业人。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做的好,明天要比今天做的棒,每天都要有进步。我期待在国图社这个舞台演绎自己的人生,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天,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构建国图社更加广阔的明天!

个人简介:朱悦,北京联合大学毕业,曾在武警某部服役,现任职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

(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团支部

供稿 | 王珍妮 编辑 | 田秀丽

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金景芳

金景芳(190263~200151),辽宁省义县人,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吉林大学教授。

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40年考入乐山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谢无量等先生从事儒学研究。1941年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工作,任文书组主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东北图书馆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1954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吉林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主任、历史系名誉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教授、顾问、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

中文名:金景芳

外文名:JinJingf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省义县

出生日期:190263

逝世日期:200151

职业: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

毕业院校: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乐山复性书院

主要成就:开创了史学流派“金景芳学派”

代表作品:《春秋释要》、《易通》等

职称:教授

人物简介

1902年6月3日,金景芳出生于辽宁省义县。

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金景芳先后任家庭教师、小学和中学教员、县教育局长、省教育厅股长。东北沦陷后,他流亡关内,辗转于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在豫鄂交界的鸡公山、湖南邵阳桃花坪、四川威远宁静寺等地的东北中学任教。

1940年,他又考入乐山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谢无量等先生从事儒学研究。

1941年,他到流亡于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工作,曾任文书组主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49年,全国解放后,金景芳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东北图书馆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

1954年,金景芳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吉林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校工会主席、历史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教授、顾问、博士生导师。

同时,他还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吉林省史学会顾问、吉林省周易学会顾问。

金景芳教授在吉林大学工作了47年,对吉林大学历史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5月1日21时50分,金景芳因病医治无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九岁。

求学道路

金景芳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主要是靠自学。他早年担任中小学教员的时候,在工作之馀自学不辍,系统地研究了大量的先秦古文献和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他早年的成名著作《易通》即是在流亡关内、任教于东北中学时撰成。

虽然没有师承,但他治学却常能於时贤之外而有独立见解。他曾经对学生说,治学贵在不断创新,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他撰写《易通》,在序言中就为自己定下了治学的八个戒条,即:不自欺欺人,不枉己徇人,不立异,不炫博,贵创,贵精,贵平实,贵客观。这“四不”与“四贵”,始终贯穿在他几十年学术追求的生涯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金景芳迎来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又一个春天。虽然他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昕夕握管,笔耕不辍,勤奋甚至有过於少年。他的大多数论著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虽然接近百岁,但仍担任著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顾问、吉林省史学会顾问等社会职务。

尽管赢得了这么多的荣誉,但他却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地道的教书匠。确实,他过去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书育人中度过的。他在自己九十五岁华诞的庆典上曾经风趣地对来宾和他的学生说:“除了幼儿园外,所有各级学校的学生,我都教过。”经历了近八十年教坛的风风雨雨,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仅他所指导的先秦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即有23名之多,其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正在各自的教学与科研岗位上为祖国的学术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术造诣

1、《易》学专家

金景芳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易》学专家。1939年撰写的《易通》一书,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研究《周易》的著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到吉林大学后他陆续发表了《易论》、《说易》、《关于〈周易〉的作者》等易学论文20余篇,出版《学易四种》、《周易讲座》、《周易全解》、《〈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等四种易学著作。在海内外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被称为“金派”。

2、对孔子领域的研究

金景芳教授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之有孔子,毋宁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他研究孔子的代表作《孔子新传》及相关论文2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一个是“仁义”。特别强调:在孔子研究中,应当把孔学与儒学严格区别开来,而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3、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金景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建树,主要有四点:

其一,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创立了秦统一封建说。这是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重要一派。

其二,提出了由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有较长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并依据这一理论论断夏代虽然建立了国家,但仍具有这种过渡的性质。

其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相关论述,对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提出了新的科学论断。指出奴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等级制阶级和各等级之间的斗争。

其四,对先秦社会制度史的研究有重要贡献。金先生用马克思“两种生产”的理论来解释宗法问题,认为宗法是在阶级关系充分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对血缘关系加以改造、限制和利用,使之为维护君权服务的一种制度。这就道破了宗法问题的本质,从而廓清了史学界在这一问题上长期流行的错误观点。他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指出井田制度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马尔克土地制度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令人信服地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井田制度及与井田制密切相关的许多重要课题。

4、对古思想文化的研究

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也是金景芳教授的专长。金景芳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渊源、关于西周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关于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关于经学与史学等方面的论述,在学术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注意文献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第二,注重经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结合;第三,善于把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密切结合。他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他是一位有系统的社会史理论的古史专家和思想史专家。

著作介绍

他早年撰写的《春秋释要》、《易通》以及解放後撰写的论文如《论宗法制度》、《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也谈关於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释“二南”、“初吉”、“三洽”、“麟止”——读书札记》、《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商文化起源於我国北方说》、《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以及著作《中国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论井田制度》、《中国奴隶社会史》、《周易讲座》、《孔子新传》、《〈尚书·虞夏书〉新解》等等,皆能对先秦史研究领域的一些重大的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金景芳是国内较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事《周易》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自小爱好《周易》,然而遍读前人各家著述,对於这部典籍的一些基本问题总是不能完全理解。三十年代末,他随东北中学流亡於湖南与四川之间,偶得傅子东所译列宁著《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书的附录中有《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他读,立觉前此读《周易》所遇到的一些难题涣然冰释,於是废寝忘食,仅月馀便写就《易通》一书,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周易》一书的基本思想进行了阐述。

他在晚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除撰写了大量论著外,还积极致力於将这一研究与古代文献学研究、经学研究和古代社会史研究融为一体,从而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建设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人物评价

自学成名

金景芳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依靠刻苦自学而成名。他读书遍及经史百家。早年曾潜心于经学研究,到东北人民大学工作后则转攻史学,走的是“由经学入史学”之路。他的学术兴趣相当广泛,在易学研究、孔子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古代典籍研究等方面,都卓有建树。

金景芳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于独立思考,在学术上不迷信,不盲从,坚持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从不依草附木,随波逐流。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向权威挑战,表现出唯真理是从的理论勇气。

大凡读过金老著作的人都能体会到金老的学术贡献,各位先生更能如数家珍地道出,在此,仅简单归纳成三个方面:

第一,对先秦史和先秦文献研究方面的贡献。先生构建了自己的上古史体系,对古史分期、古代制度、古代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见解。对诗、书、三礼、春秋三传等都有超过前人的精辟研究。

第二,对孔子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的研究贡献。先生这方面的成就更是硕果累累,尤其是对孔子思想体系、孔学的现代价值以及孔子和六经关系等研究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瞩目。

第三,对易学的研究贡献。先生能从易学源流、易经的深邃内涵,特别对孔子与《易经》关系等研究更是探幽阐微,尤多创获。

博大精深

金老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金老的人格更是令人敬重的。

金门弟子在继承师道、辛勤耕耘学术、弘扬金老学问方面成绩卓著。我们知道金老任教数十年,培养数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当年栽下的幼苗,今已长成乔木,在国内先秦史学界形成了学派,号称“金门学派”。将这一壮观景象,告慰先生,若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定会非常满意。当然先生也会希望学生能超越自己,使自己开辟的学派能不断创新,让他的这份学问不至于寥若晨星,而使它们繁花似锦。

学术成就

值金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编纂出版足以反映其生平学术以及金门弟子事业成就的《金景芳学案》,以为纪念。

塑像揭幕

2012年9月22日上午,海内史学界人士、金老家属及金门弟子共聚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了金景芳教授塑像揭幕仪式。

学术集成

2015年12月16日上午10时,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主办、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协办的“《金景芳全集》发行式暨金景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春市君怡宾馆举行。金景芳教授弟子、国内相关院校学者师生、金景芳教授家属及吉大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媒体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向大会致辞,指出金景芳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探索精神值得后辈学者继承和发扬。《金景芳全集》201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0卷500余万字,收录了金景芳教授一生12部著作、100余篇论文及未刊稿,附金景芳传略、学谱、学人回忆、书评文字及相关资料。出版《金景芳全集》,对于探讨金景芳教授学术思想,分析和总结二十世纪学术发展的历程都具有积极意义。

金景芳先生作为吉大历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以毕生精力所开创的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史学流派——“金景芳学派”,在我国古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1《古“语”新研——先秦格言、谚语及其当代意义》

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2CZW006,结题证书号:20040917,等级:良好

2 《国语》韦昭注辨正

2007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办后期资助项目,07FZW001,结题证书号:20080267

3 《国语汇校集注及相关问题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

11BZW030,结题证书号:20151302,等级:良好

4《〈国语〉韦注整理与研究》,2005年度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已结题

5《国语汇校集注》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09YJA751060,结项证书号:09YJA751060

6.《国语汇校集注》,2009年度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编号:0958

7.《国语集注》,浙江省社科规划办常规课题一般项目,09CGWX001YB

8.承担国家重大出版基金工程项目《大藏经·续(汉文部分)》子项目,承担《禅家龟鉴》、《沙门日用》、《锦江禅灯》的点校,已全部结题

历时19年,全十编,共计102册约2266万字……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者编纂完成并全部出齐的《全宋笔记》6月3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首发。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在贺信中评价,这是中国古籍整理事业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宋代历史资料整理工作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包伟民说,笔记类图书几乎占中国十至十三世纪存世文献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其所蕴藏的历史信息独特而珍贵,长期以来却因保存散乱,文本错讹,不易利用。点校本《全宋笔记》共收入宋人笔记477种,几乎将存世相关文献搜罗无遗,为辽宋夏金史研究提供了一座最完整、最可靠、最方便的笔记类巨型资料宝库。

“《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首席专家、主编,上海师大古籍研究所教授戴建国认为,古代笔记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笔记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具体生动叙述,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内容极为广博,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艺术、宗教、民俗等领域,保存了大量正史不屑记载的科技、文化、社会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据了解,入宋之后,笔记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原先笔记中的志怪传奇内容逐渐淡化,注重社会现实成为主流。这种不拘一格的随笔记事的文体深受宋人的喜好,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僧侣、布衣,都撰写有笔记。宋代笔记的思想性、学术性日趋凸显。据统计,传世的宋人笔记有500多种,《梦溪笔谈》《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东京梦华录》等构成了中华民族记忆的瑰丽宝典。

戴建国表示,《全宋笔记》对先前学术界已有整理本的笔记文献,多有匡正,在充分吸收前人时贤成果基础上,整理品质有所提高。更有大量的笔记文本为学界首次整理,仅如佛学类笔记,就有《罗湖野录》《云卧纪谈》《丛林盛事》等,大多为宋代僧人所作,多佛门闻录,颇具佛学史研究价值。

不过,戴建国也指出,古籍整理工作是一项严肃而慎重的学术事业,任重而道远,希望团队的工作能对学界有所补益,同时真诚地企盼学界同仁和读者对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而将笔记的系统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将笔记的分类从传统框架走向现代规范化的梳理,建立起科学体系,将笔记作为相对独立的门类文体进行学科性研究,是今后工作的进一步拓展方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等奖 (1997~1998年 10种)

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尔雅诂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

敦煌变文校注 中华书局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 (集部)北京图书馆

尚书文字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

海国图志 岳麓书社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江苏古籍出版社

· 一等奖 (1992~1996年,15种)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 敦煌历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韩愈全集校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礼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耕织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古本小说集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战国楚竹简汇编 齐鲁书社

吐鲁番出土文书 文物出版社

常熟翁氏世藏善本古籍丛书 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字诂林 中华书局

清国史 中华书局

全唐诗补编 中华书局

《类林》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唐人轶事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集成续编 上海书店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等奖 (1997~1998年 21种)

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 文物出版社

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嘉定钱大昕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黄山书社

尹湾汉墓简牍 中华书局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编与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简帛药名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宋八大家文钞标注集评 三秦出版社

抱朴子外篇校笺 中华书局

全元曲 河北教育出版社

齐民要术校译 中国农业出版社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 商务印书馆

韦应物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亭林诗笺释 中华书局

《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 辽海出版社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 上海书店

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医心方(校注研究本) 华夏出版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

· 二等奖 (1992~1996年 17种)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禹贡锥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大均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离骚校诂 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三编 岳麓书社

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

鲁迅辑校古籍手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晚明曲家年谱 浙江古籍出版社

校订五音集韵 中华书局

鸳鸯七志斋藏石 三秦出版社

袁枚全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巴蜀书社

出三藏记集 中华书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