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名方:疯油膏的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中草药名方:疯油膏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疯油膏

来源《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十一人民医院方)。

组成轻粉45克东丹2克飞辰砂3克麻油120毫升黄蜡30克

用法上药前三味各研细末,先将麻油煎微浓,入黄蜡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末渐渐投入,调匀成膏,涂擦患处。

功用燥湿杀虫。

主治癣疮,神经性皮炎,鹅掌风,脚湿气,慢性湿疹,手足皲裂。

提醒您:疯油膏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版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说明:华佗膏说明书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01月31日国食药监注[2007]54号《关于公布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的通知》发布。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华佗膏

汉语拼音:

成份

性状

功能主治

杀菌止痒。用于癣症湿气,脚趾痒,鹅掌风。

规格

用法用量

外用。洗净后,涂搽患处。

不良反应

禁忌

孕妇、皮肤破损处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2忌食辛辣、 性食物。

3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

4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因糖尿病、肾病、肝病、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不属本品适应范围。

5糜烂型脚湿气及伴有继发感染(化脓)者应及时上医院就诊。

6涂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加重或红肿,应停止使用,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

7本品对皮肤有一定 性,用于股癣时应特别注意,不宜使药膏接触到阴囊、外阴等皮肤细薄处,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

8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

包装

有效期

执行标准

批准文号

说明书修订日期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

生产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

网 址:

如有问题可与生产企业联系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雀瓮 21 拼音名 22 雀瓮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功能主治 26 摘录 3 《中华本草》:雀瓮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雀瓮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雀瓮的药理作用 310 性味 311 归经 312 功能主治 313 雀瓮的用法用量 314 附方 315 各家论述 3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雀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雀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雀瓮 1 拼音

què wè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雀瓮

21 拼音名

Què Wènɡ

22 雀瓮的别名

黄刺蛾[成虫名]、枣刺蛾、刺毛虫、洋辣子、天浆子、枣八角

23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刺蛾科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 Walker [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以带有石灰质硬茧的蛹入药。

24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25 功能主治

清热定惊。

治小儿惊风,痢疾。用量1~3枚。

治小儿急慢惊风:雀瓮,白僵蚕,全蝎各3枚,共研细面,每服2分,麻黄05钱,煎汤送下。

治乳蛾,喉痹:雀瓮去壳,慢慢嚼烟。

26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雀瓮

31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 RAN 蟖,蠔虫也。此虫多在石榴树上,俗为蠔虫,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鸡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

2《纲目》: RAN蟖俗呼毛虫,又名杨瘌子,因有螫毒也。处处树上有之,牡丹上尤多。人药惟取榴棘上房内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32 拼音名

Què Wènɡ

33 英文名

Moth cocoon

34 雀瓮的别名

躁舍、 蛄蟖房、雀儿饭瓮、蛓毛虫窠、棘刚子、天浆子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刺蛾科动物黄刺蛾的虫茧。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Monema flavescens Walker]

采收和储藏:秋季从树枝上取下,蒸后,干燥即成。

36 原形态

黄刺蛾,头和胸部**,足暗红褐色。前翅内半部**,外半部褐色,两条暗褐色横线从翅尖向后斜伸,内面一条伸到中室下角后呈松散圆斑,为内半部**的分界线,外面 一条伸达近后角处;后翅赭**,腹部雄虫较小,雌虫肥大。幼虫初孵化时**,成熟时变成黄绿色,头小,腹部肥大,体两侧各节有小突起,小生褐色刺毛。78月间结茧,呈椭圆形,长约15mm,灰白色,并有数条暗黑色斜线,质甚坚硬。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幼虫多栖于梨、苹果、枣、柿、樱桃、石榴、李等果树上,食害嫩叶,结茧于树权杈或枝干上越冬。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8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的空壳,直径610mm,其一断侧面呈截断形,正面则为一圆口,表面灰色,有纵一菜褐色条纹,侧面有一棕色纵形条沟,为原附着树枝上的残痕。体轻,石灰质,捏则易碎,味淡。

39 药理作用

1抗缺氧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雀瓮水提取液2g/kg,15g/kg和1g/kg,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缺氧存活时间。给大鼠股静脉注射05g/kg和025g/kg雀瓮水提取液,对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率减慢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2抗惊劂作用,小鼠腹腔注射10g/kg,5g/kg,25g/kg雀瓮水提取液,可对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劂。

3催眠作用,小鼠腹腔注射20g/kg雀瓮水提取液,对硫喷妥钠阈下剂量催眼作用有协同作用。

4镇痛作用,小鼠扭体法和尾电 法10kg/kg和20g/kg雀瓮水提取液腹腔注射给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5g/kg雀瓮水提取液腹腔注射给药,小鼠热板法的镇痛铲果不明显。

5抗炎及抗溃疡作用,100%雀瓮幼虫水撮 液以10g/kg或20g/kg给大鼠灌胃4天,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至足肿胀作用。同样剂量,每日灌服2次,连续数月,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继发性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水提取液10g/kg剂量灌胃,每日2次,连续22天,对醋酸所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毒性,小鼠尾静脉注射雀瓮水提取液,按综合法计算:雀瓮水提取液LD50为1468+/116g/kg。

310 性味

味甘;性平

311 归经

肝经

312 功能主治

熄风止惊;解毒消肿。主小儿惊风;脐风;癫痫;乳蛾肿痛

313 雀瓮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个。

314 附方

①治小儿慢惊: 天浆子(有虫者)、白僵蚕、干蝎(三物微炒)各三枚。捣筛为末。煎麻黄汤调服一字,日三。随小儿大小加减之。(《本草图经》)②治小儿急惊风搐搦: 天浆子(生用)三枚, 干蝎(生用)七枚,朱砂一钱。上捣罗为散,以软饭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荆芥汤下二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③治小儿撮口及发噤: 一、棘科上雀儿饭瓮子,未开口者,取瓮子内物,和奶汁研灌之。二、赤足蜈蚣一枚,雀儿饭瓮子(不开口者)五个。和烧为灰,细研。每服以粥饮调下三④治小儿脐风: 天浆子(有虫者)一枚,真僵蚕(炒)一枚,腻粉少许。研匀,以薄荷自然汁调灌之,取下毒物。 (白龙膏)⑤治小儿痫疾: 棘枝上雀瓮,研,其间虫出,取汁灌之。(②方以下出《圣惠方》)

315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

2《本草拾遗》:主小儿撮口病,先小儿口傍,令见血,以瓮碎取汁涂之,亦生捣鼠妇并雀瓮汁涂。

316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雀瓮的方剂 雀瓮散

quèwèngsǎn《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名:雀瓮散组成:棘刚子10枚(取虫,微炒),全蝎30枚(

紫芝丸

)1分,川椒2分,杏仁2分,蚱蝉2分,乌蛇2分,雀瓮(并炒)2分,蜂房2分,丹参2分,干姜2分,芍药

雀儿粥

拼音:quèérzhōu《圣惠》卷九十七:方名:雀儿粥别名:雀粥组成:雀儿5只(治如食法,细切),

追风丸

热物一时辰。《圣惠》卷二十一:方名:追风丸组成:雀瓮内虫7枚,桑螵蛸7枚,干蝎尾1分,半夏1分,芦荟

点眼雀粪膏

拼音:diǎnyǎnquèfèngāo别名:雀乳散处方:雄雀粪。制法:上取细直者,以乳汁和研细。功

更多用到中药雀瓮的方剂

用到中药雀瓮的中成药 追风丸

热物一时辰。《圣惠》卷二十一:方名:追风丸组成:雀瓮内虫7枚,桑螵蛸7枚,干蝎尾1分,半夏1分,芦荟

参茸多鞭酒

拼音:shēnróngduōbiānjiǔ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enrongDuobianJiu

山鸡大补酒

拼音:shānjīdàbǔjiǔ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anjiDabuJiu标准编号:WS3B

大枫子油

治:祛风除湿,润肤止痒。用于血躁风湿,红肿疙瘩,雀斑粉刺,酒糟鼻子,风湿疥癣,鹅掌风。用法与用量:

蛤蚧补肾丸

拼音:hájièbǔshènwán中药部颁标准:剂型:胶囊拼音名:GejieBshenWan标准编号

更多用到中药雀瓮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雀瓮 《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虫之一]雀瓮

、房经》)、天浆子藏器曰∶毛虫作茧,形如瓮,故名雀瓮。俗呼雀痈,声相近也。保升曰∶雀好食其瓮中子,故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雀瓮

雀瓮味甘,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汉中

《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雀瓮

平,无毒。主治寒热结气,蛊毒,鬼疰,小儿惊痫。(雀瓮《本经》谓之躁舍,后人谓之蛄房,乃刺毛虫所作窠也

《本经逢原》:[卷四虫部]雀瓮

毒。《本经》主寒热结气,蛊毒鬼疰,小儿惊痫。发明雀瓮,蛄壳也。其虫夏生叶上,背上有刺螫人,故名毛。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脐风撮口论

臭梧桐

(汪连仕《采药书》)

异名海州常山(《本草图经》),海桐(《群芳谱》),臭桐(《群芳谱》),臭芙蓉(《百草镜》),地梧桐(《养生经验合集》),秋叶、八角梧桐(汪连仕《采药书》),凤眼子(《质问本草》),泡花桐(《中国树木分类学》),楸叶常山(《现代实用中药》),矮桐子、岩桐子(《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

植物形态臭梧桐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或3米以上。茎直立,表面灰白色,皮孔细小而多,棕褐色;幼枝带四方形,表面有褐色短柔毛。叶对生,广卵形以至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以至截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羽状,侧脉3~5对,幼时两面均被白色短柔毛,老时则上面光滑;具叶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具长柄;花多数,有气味;萼带赤色,下部合生,中部膨大,上部5深裂,裂片卵形以至卵状长椭圆形;花冠白色或狡红色,下部合生成细管,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花丝伸出;子房为不完全的4室,花柱伸出,柱头分叉。核果,外围宿萼,果皮呈蓝色而多浆汁。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路边、山谷、山地、溪边。分布甚广,由河北南至浙江、福建,西至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花(臭梧桐花)、果实(臭梧桐子)、根(臭梧桐根),以及根皮捣成的胶汁(土阿魏)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开花后采,或在6~7月开花前采,割取花枝及叶,捆扎成束,晒干。

药材干燥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棕褐色,具**点状皮孔,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广卵形以至椭圆形,上面灰绿色,背面黄绿色,具短柔毛,叶片多巳皱缩、卷曲,或破碎;叶柄密被短柔毛。花多已枯萎,黄棕色,有长梗,雄蕊突出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内有果实一枚,灰褐色,三棱状卵形,有皱缩纹理,枝叶质脆易折断,小枝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髓中有淡**分隔。有特异臭气,味苦而涩。以花枝干燥,带有绿色的叶,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江苏、安徽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海州常山素、内消旋肌醇、生物碱、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并分离出二种苦味成分。

本品尚含臭梧桐素甲、臭梧桐素乙、海州常山苦素A及海州常山苦素B。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臭梧桐对麻醉或不麻醉的大鼠、兔、猫、犬,以及肾型高血压的大鼠和犬均有降压作用。水浸剂和煎剂作用最强,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无效。肌肉、静脉及经口给药均可降压。热浸剂及提取物(热浸剂碱化后加氯化钙所得的沉淀)给狗静脉注射呈现两度降压作用,第一度作用强而短,注射后立即发生,30~60分钟恢复,第二度作用温和而持久;肌肉注射和口服仅引起第二度降压作用,可维持2~3小时,静脉注射煎剂仅出现第一度降压作用,口服无效。第一度降压作用很可能不是海州常山的特有作用,在治疗上似无实际意义。海州常山的叶在开花前采集者,降压效力较开花后采集者好,结实时采集者或隔年陈叶降压效力极微。加热过高过久亦使效力降低。如与地龙合用,对降压有协同作用。

关于本品的降压原理,最初认为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所致,神经节的阻断也有一定影响。有人认为主要是 血管内感受器通过中枢降压(交叉循环及普鲁卡因封闭试验)以及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降低所致。也有人认为上述各种因素均起一定作用。比较全面的看法是第一度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和阻断植物神经节有密切关系,可能尚有反射作用参与。第二度降压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部分内脏血管的扩张,并与某些内感受器有一定关系。

②其他作用

海州常山煎剂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可使动物轻度镇静,但加大剂量亦不引起睡眠,也有一定镇痛作用。臭梧桐素甲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臭梧桐童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二者均非原植物中主要降压成分。

针桐合剂即海州常山与鬼针草以1:1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给大鼠20克生药/公斤口服,每天一次共5天,对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与每天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00毫克/公斤)相当。稀桐丸是由海州常山与稀莶草以2:1制成,也有相似效果。但以上三药单独应用均无明显作用。从针桐合剂中分离出的类甾醇及总生物碱对上述实验性关节炎也有效,但所需剂量过大,看来均非原植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毒性毒性不大。狗口服水煎剂10克/公斤以上引起呕吐,10克/公斤以下不吐,每日10克/公斤连服3周,肝功能(BSP清除试验)、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改变。大鼠每天用热浸剂025~25克/公斤灌胃共60天,除引起部分大鼠饮水量增加、活动减少和大便变稀外,无其他严重毒性。小鼠静脉注射,热浸剂半数致死量为194克/公斤,提出物为098克/公斤。给大鼠灌胃,热浸剂150克/公斤,提出物17克/公斤(相当生药300克/公斤),72小时内未见死亡。少数猫在试验中发见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有一定影响。

炮制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性味《现代实用中药》:"味苦带甘。"

功用主治祛风湿,降血压。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

①《本草图经》:"治疟。"

②《纲目拾遗》:"洗鹅掌风、一切疮疥,煎汤洗汗斑,湿火腿肿久不愈者,同菴闾子浸酒服。并能治一切风湿,止痔肿,煎涌服,治臁疮,捣烂作饼,加桐油贴,"

③《岭南采药录》:"治一切痈疽,捣烂罨之。"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温疟,胸中痰结,一切风湿,四肢脉络壅塞不舒,消臌,止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止痛,降血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选方①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忌食猪肝、羊血等物。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养生经验合集》豨桐丸)

②治半肢风:臭梧桐叶并梗,晒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为丸。早滚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钱。(《纲目拾遗》)

③治风湿痛,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臭梧桐三钱至一两,煎服;研粉每服一钱,一日三次。也可与豨莶草配合应用。(《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半边头痛:川椒五钱,臭梧桐叶二两。先将桐叶炒黄,次入椒再炒,以火酒洒在锅内,拌和取起,卷在绸内,扎在痛处;吃热酒一碗,取被盖颈而睡,出汗。(《纲目拾遗》)

⑤治一切内外痔:臭梧桐叶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钱。煎汤熏洗。(《纲目拾遗》)

⑥治湿疹或痱子发痒:奥梧桐适懂,煎汤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

臭梧桐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据效十例至数百例的治疗结果,降压的总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龙应用,疗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达81%以上。一般服药后显著降压出现较晚,大多数在第四、五周血压始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后,若停止服药,血压可在1~2周内迅速回升;如给予较小的维持剂量,则血压常可维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临床症状如心悸、气急、头痛、头晕、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个别有心绞痛的病例,服药后亦消失。部分病例经检查证明:凡显著降压者心脏增大几乎完全恢复,期外收缩消失,但心率、心音无明显变化,心电图有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现象亦可恢复:大多数眼底小动脉的痉挛可解除。实践中还观察到,疗效与年龄、病期等有一定关系。40岁以上者降压作用较佳。对早期高血压及晚期高血压尚无严重并发症者均有疗效,对急进型高血压和晚期高血压伴有并发症者,疗效不佳;有动脉硬化者亦有疗效。但也有报告,对二、三期高血压或有明显之动脉硬化者,疗效并不显著。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较多,如口干、咽喉发烧、胃纳减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软弱无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继续服药或酌情减量后可自行消失。用法:一臭梧桐片剂,每日10~16克,分3~4次服。二采用臭梧桐叶提取物-臭梧桐甲素内服,开始每日60~90毫克,待降压后可减至每日40~60毫克为维持量,分3次服。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新鲜臭梧桐茎叶4两制成煎剂,为1日量,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88例患者于7~8月份经三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818%,其中显效以上为466%。初步观察,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显效时间较慢。

③治疗疟疾

内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克),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14片,共8次,以后日服3次,每次5片,连服5天。7天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在200片左右。小儿剂量酌减。226例各型疟疾(三日疟96例,间日疟88例,恶性疟24例,混合感染18例)患者,服药后4天内;全部控制症状发作,观察3月未见复发。血检结果:服药后2天原虫消失者186例(823%),第4、7天的阴转率分别为973%和986%。药物反应较少,少数出现心律不齐、恶心、呕吐;个别发生全身及下肢浮肿、荨麻疹,但多不严重。

提醒您:臭梧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白鲜皮汤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白鲜皮汤 41 组成 42 制法 4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白鲜皮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八方之白鲜皮汤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7 《圣济总录》卷十四方之白鲜皮汤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8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白鲜皮汤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方之白鲜皮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方之白鲜皮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之白鲜皮汤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方之白鲜皮汤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3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之白鲜皮汤 131 处方 132 功能主治 13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34 摘录 14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白鲜皮汤 141 处方 142 制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45 注意 146 摘录 1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白鲜皮汤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54 运用 16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之白鲜皮汤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164 各家论述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鲜皮汤 1 拼音

bái xiān pí tāng

2 概述

白鲜皮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四首。

3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白鲜皮汤 31 组成

白鲜皮、款冬花、车前子、柴胡、炒枳壳、黄芩各一两,百合二两,菊花、蔓荆子各一两半,炙甘草五钱[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水煎,食后及临卧服[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白鲜皮汤主治目睛翳膜,及瞳仁上有物,如蝇翅状,令人视物不明[1]。

4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白鲜皮汤 41 组成

白鲜皮、麦门冬、茯苓、炒杏仁、细辛、白芷各一两半,桑白皮、石膏各二两[1]。

4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4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先煮大豆取汁,再与其他药同煎,不拘时服[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白鲜皮汤主治肺受风邪,面色枯白,面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1]。

5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白鲜皮汤 51 处方

白鲜皮1分,人参1分,芍药3分,芎藭3分,知母1两,款冬花2两,百合1两,前胡(去芦头)1两,茯神(去木)1两半,防风(去叉)3两,黄芩(去黑心)3分。

5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白鲜皮汤主治肝虚中风,目眩,视物不明,筋肉抽掣。

5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竹沥半合,重煎1两沸,放温服,临卧再服。

54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

6 《圣济总录》卷八方之白鲜皮汤 61 组成

白鲜皮1两半,女萎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升麻1两半,苍耳(炒)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五味子1两半,菖蒲(九节者,去须节,米泔浸,切,焙)1两半,蒺藜子(炒,去角)1两半,黄耆(炙,锉)3两。

62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方之白鲜皮汤主治风腰脚不随,四肢(疒帬)痹,口噤不语,手臂脚膝痿弱颤掉。

6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日2次。

7 《圣济总录》卷十四方之白鲜皮汤 71 组成

白鲜皮1分半,麻黄(去根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3分,防风(去叉)1分半,独活(去芦头)1分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1分半,当归(锉,焙)1分半,芍药1分半,桂(去粗皮)1分。

7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四方之白鲜皮汤主治风邪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腰疼骨痛。

7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腹温服,日3次。服讫,取微汗为度。

8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白鲜皮汤 81 处方

白鲜皮1两,菊花1两,石膏(研)1两,荆芥穗1两,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半两,麻黄(去节)2两。

82 制法

上药为粗末。

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方之白鲜皮汤主治伤寒头痛。

8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8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9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方之白鲜皮汤 91 处方

白鲜皮1两,款冬花1两,柴胡(去苗)1两,车前子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半两,百合2两,菊花1两半,蔓荆实(炒)各1两半。

92 制法

上药为粗末。

9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方之白鲜皮汤主治目肤翳遮睛,及瞳人上有物如蝇翅状,令人视物不明。

9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9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一

10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方之白鲜皮汤 101 处方

白鲜皮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芷1两半,桑根白皮(切)2两,石膏(碎)2两,细辛(去苗叶)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半。

102 制法

上药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方之白鲜皮汤主治肺受风,面色枯白,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此为虚风。

10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3盏,煮大豆3合,取汁1盏,去豆下药,煎取7分,去滓,早,晚食后、临卧温服。

10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11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之白鲜皮汤 111 处方

白鲜皮1两,桑根白皮(锉)1两,玄参1两,漏芦(去芦头)1两,升麻1两,犀角屑半两,败酱3分。

112 制法

上药为粗末。

11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方之白鲜皮汤主治痈疽日月久远,脓水不尽,心中烦闷。

11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入芒消半钱匕,滤去滓,空心温服,晚再服。

稍觉疮痛止,即去芒消。

11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方之白鲜皮汤 121 组成

白鲜皮半两,人参半两,白芷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知母(焙)半两,沙参半两,犀角(镑)半两,甘草(炙)1分。

12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主治小儿潮热。

12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加薄荷3片,煎取5分,去滓,分温2服。

13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之白鲜皮汤 131 处方

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

132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方之白鲜皮汤主治痫黄如金,好眠吐涎。

13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服,日2次。

134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14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白鲜皮汤 141 处方

白鲜皮3两,海风藤3两,金银花2两,白茯苓2两,肥皂子肉2两,苦参2两,五加皮1两,汉防己1两,鸭脚花根1两,蝉退1两,猪牙皂角1两5钱,皂角刺1两5钱,苡仁1两5钱,土茯苓4两。

142 制法

上分10剂。

143 功能主治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白鲜皮汤主治杨梅疯癣及鹅掌风。

144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3钟,煎1钟服。每日空心食雄猪肉34两。

145 注意

忌发物。

146 摘录

《外科大成》卷四

15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白鲜皮汤 151 组成

白鲜皮15g,粉丹皮9g,怀山药9g,薏仁米15g,木通9g,大豆黄卷9g,龙胆草9g。

152 功能主治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白鲜皮汤主治女阴溃疡。

15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内服。

154 运用

局部灼痛,分泌物多者,重用银花、连翘;口腔溃烂不愈,重用大黄、豆卷、扁豆、金果榄;苔白而滑,加厚朴、陈皮、白术。

16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之白鲜皮汤 161 组成

白鲜皮1两,大黄1两,甘草1两,芍药18铢,茯苓18铢,细辛18铢,桂心18铢。

162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之白鲜皮汤主治少小客鬾挟实。

163 白鲜皮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9合,分3服。

164 各家论述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酒糟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酒糟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酒糟的用法用量 29 附方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酒糟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酒糟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酒糟 1 拼音

jiǔ zāo

2 《辞典》:酒糟

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

Jiǔ Zāo

23 酒糟的别名

甜糟(《本草拾遗》),糟(《日华子本草》),红糟(《养生必用方》),酒醅糟、粕(《纲目》)。

24 来源

为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

25 化学成份

酒糟因制酒原料及方法之不同,所含成分亦异,其仅分离酒液的酒糟中尚含相当量的乙醇,若经蒸吊烧酒后,则乙醇的含量极少。

26 性味

甘辛,温。

①《纲目》:"甘辛,无毒。"

②《本草求原》:"辛,热。"

27 功能主治

温中,消食,散瘀,止痛。治伤折瘀滞疼痛,冻疮,风寒湿痹。

①《本草拾遗》:"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草菜毒,润皮肤,调脏腑。"

②《日华子本草》:"罯扑瘀血,浸洗冻疮,敷蛇、蜂叮毒。"

③《纲目》:"能活血行经止痛,故治伤折有功。"

28 酒糟的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外用:罨敷。

29 附方

①治伤折,恶血不散疼痛:酒糟二斤,糯米半斤。上二味相和,酒煮稀稠得所,取出乘温涂患处,外封裹之,日再易。(《圣济总录》糟米涂方)

②治鹤膝风:酒醅糟四两,肥皂一个(去子),芒硝一两,五味子一两,砂糖一两,姜汁半瓯。研匀,日日涂之。加入烧酒尤妙。(《纲目》)

③治手足皴裂,春夏不愈者:生姜汁、红糟、白盐、猪膏(腊月者佳)。上研烂炒热,擦入皴内,一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皴合,再用即安。(《养生必用方》)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酒糟的方剂 皂倍丹

虫)1两,皮消1两。主治:鹤膝风。用法用量:用头酒糟4两,砂糖1两,姜汁半茶钟,和捣蒸热,敷膝上,如

鸡肝饼

。用法用量:每用2分,将陈酒糟1撮,雄鸡肝1具,共捣成饼。放饭上蒸熟,以酒食之。轻者56服,重者1

金花散

此散掺满患口,猪油膏药盖之,1日两换。注意:忌食酒糟、猪、羊、冬笋、香菇、油煠、面食、发气各物。摘录

甚应膏

寒湿脚气。用法用量:布摊贴之。制备方法:另将好陈酒糟,取糟油2盏,或用米醋1碗,和陈糟,装细绢,滤取

太平丸酒

píngwánjiǔ《寒温条辨》卷五:组成:糯米酒糟(晒干,炒**,为末)2两4钱,红曲(陈久者佳,

更多用到中药酒糟的方剂

用到中药酒糟的中成药 大枫子油

湿,润肤止痒。用于血躁风湿,红肿疙瘩,雀斑粉刺,酒糟鼻子,风湿疥癣,鹅掌风。用法与用量:调匀,涂患

羊羔补酒

匀,置缸中发酵2~3天,再加入白酒适量,封缸,待酒糟下,压榨滤过;红花用60度白酒浸渍一周,滤过,得

当归苦参丸

用于血燥湿热引起: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糟鼻赤。规格:每丸重9克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

左金胶囊

程。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忌愤怒、忧郁,保持心

千金散

。用药禁忌:忌生冷、牛、羊、猪、鹅、油腻、煎炒、糟、面、盐、醋等物两个月,终身忌团鱼、河豚、骡马、

更多用到中药酒糟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酒糟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糟

、黍、麦,皆可蒸酿酒、醋,熬煎饧、饴,化成糟粕。酒糟须用腊月及清明、重阳造者,沥干,入少盐收之。藏物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跌打部]跌打损伤门主方

核肥皂没药(去油)锅煤(各等分)共碾细。用无盐陈酒糟和炼成泥,敷上裹紧;隔日药干,以热酒润药,复上前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秘传要旨

芍郁金宅南面粉共为末,姜一块,葱五根,或韭菜根,酒糟和前药同锅内炒热敷,热天二支香久,寒天三支香久。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外伤诸疮

苗(煮汁。)茄根、茎、叶(煮汁。)马屎(煮汁。)酒糟(浸水。)米醋热汤(并浸洗。)姜汁(熬膏。)桐油

《医心方》:[卷第八(手足)]香港脚肿痛方第六

别名石涅(《山海经》),矾石、羽涅(《本经》),羽泽(《吴普本草》),白矾(《雷公炮炙论》),涅石(《山海经》郭璞注),矾石(《本草经集注》),理石(《药性论》),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纲目》)。

 英文Alunite

 拉丁Alumen

 商品名白矾、明矾、矾石。

 处方名明矾、白矾、生矾、生明矾、枯矾、枯白矾、矾石。

 性味味涩、酸,性寒,小毒。

 归经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效祛痰燥湿,解毒杀虫,止泻止血。

 考证  白矾始载于《本经》,原名“矾石”,列为上品。《吴普本草》载:“矾石生河西(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山谷,及陇西武都(今甘肃省武都一带)、石门(今湖南省北部)。采无时。”陶弘景曰:“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今四川境地),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消石,名白矾。”《本草图经》曰:“矾石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炼,乃成矾。”李时珍曰:“白矾,方士谓之白君,出晋地(今山西省)者上,青州(今属山东省)、吴中(今江苏省)者次之。洁白者为雪矾;光明者为明矾,亦名云母矾;文如束针、状如粉扑者,为波斯白矾,并入药为良。”根据以上历代文献记载,可以认为白矾即天然产之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后的产物。

 ①《吴普本草》:“矾石,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采无时。”②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硝石,名白矾。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③《唐本草》:“矾石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然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诸疮,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出瓜州。”④《本草图经》:“今白矾(生)晋州、慈州无为军。又有矾精、矾蝴蝶,皆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益者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形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晶者,矾精也。此二种入药,力紧于常矾也。又有一种柳絮矾,亦出矾处有之,煎炼而成,轻虚如绵絮,故以名之。今医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烦热,甚佳。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或云白矾中青黑者名巴石。

 药源为硫酸盐类明矾族矿物明矾石Alunite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形态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晶体呈细小的菱面体或板状,通常为致密块状、细粒状、土状等。无色或白色,常夹带浅黄及粉红等色。条痕白色。玻璃状光泽,解理平行面上有时微带珍珠光泽,块状者光泽暗淡或微带蜡状光泽。断口呈贝壳状;块体者呈多片状、参差状。硬度35~4相对密度26~29性脆。

 常为碱性长石受低温硫酸盐溶液的作用变质而成,多产于火山岩中。有些多金属矿石中也有产出。分布于甘肃、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产地主产于浙江平阳,安徽无为,福建福鼎;山西、河北、湖北亦产。销全国各地。

 采收全年均可采挖,将采得的原矿物,打碎,加水溶解,过滤,滤液加热蒸发浓缩,放冷后析出的结晶体即为本品。

 炮制1白矾《史载之方》:“微敲,研。”《灵苑方》:“捣白矾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生用以解毒祛痰为主。

 2枯矾《医学入门·本草》:“细研,入瓦罐中,火煅半日,色白如轻粉者,名枯矾。”现行,取净白矾小块或粗粉,置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继续煅至膨胀松脆,完全干燥,停火,取出放凉,碾成细粉。煅后增强收敛、燥湿的作用。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结晶形块状。无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光泽。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并附有白色细粉。质硬而脆,易砸碎。气微,味微甘而极涩。

 以块大、无色、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药材鉴别  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酒精。水溶液显铝盐、钾盐与硫酸盐的各种反应。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杂质为佳。

 应用用于中风,癫痫,喉痹及痰饮喘嗽,白矾能祛痰开闭。治中风卒倒,痰壅神昏,可以配猪牙皂,加强祛痰开闭之功,使吐出痰涎而甦,如《圣济总录》稀涎散。癜痫痰多,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者,配郁金以豁痰开窍,如《本事方》白金丸。若以皂角汁为丸,又治急喉风痹,痰塞气塞,呼吸困难;或与僵蚕配用。治痰饮喘嗽,胸膈胀满,白矾可配半夏、香附、生姜汁等燥湿化痰,理气宽胸之品。

 用于痈疽,疔毒,恶疮等症,白矾多外用,有解毒敛疮之效,可配黄丹,加强解毒消疮作用,如《卫生宝鉴》二仙散;痈疽溃后,腐肉不脱,或胬肉增生,用枯矾合朴硝研末撒之,以解毒祛腐,平胬生肌;若冷疮成瘘,脓水不尽,则与活血散瘀的五灵脂等份为末制药捻插入瘘管内,候使脓尽停药。然白矾内服亦能解毒消肿,故疔疮及诸恶毒初起,但未成脓者,《外科正宗》用本品与葱白捣烂,用热酒送服;或配黄蜡熔化为丸服,则未溃能消,已溃可愈。至于水火烫伤轻者,可用枯矾液湿敷创面。毒虫螫伤,犹可用明矾、雄黄等分研末调涂。

 用于口舌生疮,鼻内热疮,暴发火眼,聤耳流脓等症,亦取白矾解毒敛疮之功。治口舌生疮,枯矾配黄丹或朱砂为末外敷。治齿龈肿痛,用白矾与蜂房为散剂煎水含激。治鼻内热气生疮有脓臭者,用枯矾配生地、苦参煎汁滴鼻,以清热泄浊;鼻中息肉,不闻香臭,将枯矾粉与面脂和涂,或配硇砂共为细末,点息肉上腐蚀之。治暴发火眼,疼痛不止,可用鸡蛋清调枯矾粉搽眼胞处,以清热止痛,如《审视瑶函》拈痛散。治聤耳流脓,本品与胭脂为散吹入耳内,解毒敛疮,如《本事方》红绵散。

 用于疥癣湿疮。白矾味涩性寒,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治疥疮瘙痒,常配硫黄、轻粉等药同用;治一切干湿顽癣,可单用本品米醋调涂,或与石榴皮,或与羊蹄根捣研调涂,可加强杀虫止痒作用。阴囊湿疮,瘙痒流脂者,单用白矾水外洗,或配蛇床子、黄连制成散剂外撒,以加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功;治黄水疮浸糜烂者,枯矾配雄黄为末敷。本品亦用于防治稻田性皮炎,与花椒煎水浸洗手足。

 用于泄泻、痢疾、带下,白矾内服有收敛止泻作用。治老人虚泻,久久不止,可配诃黎勒以涩肠止泻,如《圣惠方》诃黎勒散;若休息痢不止,本品伍用硫黄、硝石温肾暧脾,导滞,如《圣惠方》白矾丸。本品性寒,又兼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有收涩而不留邪之优点,故又可用于湿热泻痢。带下属脾虚有湿者,配白术、白芷、乌贼骨等以健脾燥湿止带;湿热瘙痒者可与黄柏、苦参、蛇床子等药同用清热燥湿,杀虫止带。

 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崩漏,均可内服白矾,或配五倍子、血余炭、儿茶等收效止血药同用以加强疗效;鼻衄、齿衄,亦可单味外用。外伤出血,除单用外,或配乳香、松香研末外敷,以收效止血。

 此外,白矾内服尚用治湿热黄疸,可与消石配伍,如《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枯矾外扑则治阴汗,腋汗,脚汗及狐臭。近年来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枯矾与延胡索、乌贼骨、蜂蜜制散服。

 用量100-300g

 禁忌本品味涩难服,内服不宜过量,易致呕吐;体虚胃弱者慎服。

 附方

 1治卒中风白矾、半夏(汤洗去滑,焙)、天南星三味等分生用。上三味,研为细散。每服以好酒一盏,药末二钱匕,生姜三片,煎七分通温灌之,当吐涎,扶令正坐,经一复时不得令卧,如卧则涎难出,良久再依法煎药一钱,后常服只半钱。(《圣济总录》救生散)

 2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川郁金七两。二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本事方》白金丸)

 3治急喉痹白矾三钱,巴豆二个(去壳,作六瓣)。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其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玉机微义》白矾散)

 4治肺壅热,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烦渴白矾(枯)、熟干地黄(焙)、玄参、知母(焙)、贝母(炒)、诃黎勒皮各一两。上六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枣汤下,食后临卧时服。(《圣济总录》白矾丸)

 5治一切疥白矾(烧灰)一两,硫黄一两(细研),胡粉一两,黄连一两半(去须),雌黄一两(细研),蛇床子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以猪膏和如稀面糊,每以盐浆水洗,拭干涂之。(《圣惠方》白矾论)

 6治湿疹、皮炎(亚急性期)五月艾、百部、明矾、毛麝香各15g,煎水外洗。(《中药临床应用》五百明洗剂)

 7治黄水疮枯白矾、熟松香、黄丹,三味等分,研极细末,真芝麻油调涂患处。(《本草原始》)

 8治小儿因剪脐,伤外风,致脐疮久不干白矾(煅)、白龙骨(煅)等分。上研为细末敷之,少少用。如无两味,但得一味亦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9治痈疽,发背,瘰疬,漏疮,恶疮,卫护内膜,驱解诸毒,自然内消黄蜡二两,通明白矾(生用)二两。上细末,黄蜡一两二钱,溶汁,就炉上入矾拌和,众手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熟水下,或冷酒下,常常服之。(《直指方》蜡矾丸)

 10治疔肿恶疮白矾(生用)、黄丹各等分。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卫生宝鉴》二仙散)

 11治瘰疬疔毒,发背脑疽等症明矾二两,白砒一两五钱,共为末,入小罐内,炭火煅红,青烟尽,白烟起片时,约上下通红,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约有净末一两,加明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共为细末,厚糊调稠,搓条如线,阴干。凡遇前症,有孔者插入孔内,无孔者先用针放孔,早晚插药二次,插至三四日后,孔大者每插十余条,至七日,患孔药满足方住。以后患处四边裂开大缝,共至十四日前后,其疗核瘰疬痔漏诸管自然落下,随用对症药敷。(《外科大成》三品一条枪)

 12治一切蛇虫恶兽所伤,重者毒气入腹则眼黑口噤,手足强直。此药平易不伤气血明矾、甘草各一两,研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冷水调下,更敷患处。(《外科理例》解毒散)

 13治口疮白矾适量研细过筛,于猪胆上部剪一开口,将白矾沿口塞入,以塞满为度。用线将猪胆开口扎紧,悬挂于屋檐下自然晾晒,待猪胆表面出现一层白霜时(至少1年)取下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少许涂于患处,每日3次。[《中医杂志》1983,(10):50]

 14治牙疳用明矾(枯)五钱,鸡肫黄(烧存性)五个,为末,擦之。(《鲁府禁方》)

 15治小儿耳疮及头疮,口边肥疮,蜗疮白矾(烧灰)一两,蛇床子一两。上药同细研为散,干掺于疮上。(《圣惠方》白矾散)

 16治鼻内热气生疮,有脓臭并有虫矾石一两(烧),生地黄三两,苦参一两。上三味切,以水八合,煮取三合,以绵滤之,微微滴鼻中,日三五度,差止。(《外台》)

 17治鼻生息肉矾石(熬令汁枯)四两,木通(锉)、细辛(去苗叶)各半两,丹砂(研)一分。上为末,和匀面称为丸,如小豆大。每用一丸,绵裹纳鼻中,一日一易,取下息肉则止。一方蜜和丸,一方捻绵细如枣核,沾散如小豆,并绵纳鼻中。(《普济方》矾石丸)

 18治目翳及胬肉矾石上上白者,末,纳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泪出,以绵拭之,令得恶汁尽,日一。其病逐恶汁出尽,日日渐自薄,便瘥。(《千金翼方》矾石散)

 19治聤耳出脓白矾煅成灰一钱,入胭脂一字,研匀。用绵杖子缠去耳中脓及黄水尽,即别用绵杖子引药入耳中令到底掺之即干。(《本事方》红绵散)

 20治脾积痞气,泄泻,日夜下痢白脓矾石(烧令汁枯)、诃黎勒(煨,去核)各二两,黄连(去须)三两,木香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水浸蒸饼滤如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陈米饮下三十丸,以泄止为度。(《圣济总录》矾石丸)

 21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渐黄瘦白矾四两(烧令汁尽),硫黄二两,消石一两,上药,同研,于铫子内火上溶成汁,候冷,研令极细,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白矾丸)

 22治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枯白矾四两,蛇床子二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弹子大,干胭脂为衣,绵裹入阴门内,热极再换。(《普济方》如圣丹)

 23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烧)三分,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金匮要略》矾石丸)

 24治白浊白矾二两,滑石(飞过)二两。上为末,早米糊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米饮空心下服之。(《鲁府禁方》清浊锁精丹)

 25治白癜风白矾、石硫黄各半两。上二味研为末,米醋调为膏,涂患处。(《圣济总录》玉粉青)

 26治鹅掌风白矾加皂矾四两,儿茶五钱,侧柏叶半斤。用水十碗,煎数沸侯用。先以桐油调搽患处,将油纸点着,以烟焰向患处熏之。片时方将前药汤乘滚贮桶内,手架上以布盖手于汤气上熏之,勿令泄气,待微温倾入盆内洗之良久。七日忌下汤水。(《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二矾汤)

 27治粉刺枯矾一两,生硫黄二钱,白附子二钱。上共为末,唾津调搽。临晚上药,次早洗去。(《万病回春》)

 28治黄肿水肿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黄米糊丸,枣汤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车丸)

 文献

 《本经》:“矾石,味酸寒。主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山谷。”

 医论

 1论白矾涌泄、收涩、燥湿、解毒的功用①李时珍:“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纲目》)②张景岳:“所用有四:其味酸苦,可以涌泄,故能吐下痰涎,治癫痫,黄疸;其性收涩,可固脱滑,故能治崩淋带下,肠风下血,脱肛,阴挺,敛金疮,止血。烧枯用之,能止牙缝出血,辟狐腋气,收阴汗、脚汗;其性燥,可治湿邪,故能止泻痢,敛浮肿,汤洗烂弦风眼;其性毒,大能解毒定痛,故可疗痈疽疔肿,鼻齆息肉,喉痹瘰疬,恶疮疥癣,去腐肉,生新肉,及虎犬蛇虫蛊毒。”(《本草正》)③黄元御:“矾石酸涩燥烈,最收湿气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于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藏府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实非吐下之物也。”(《长沙药解》)④黄宫绣:“气味酸寒,则其清热收热可知。何书又言燥痰,若与寒字相悖;书言能治风痰,若与收字涩字相殊。不知书之所云能燥痰者,非其气味温热而可以燥而即化,实以收其燥湿初起,使之下坠,不使留滞而不解也;且其酸而兼咸,则收涩之中尚有追涎逐降之力,非即不燥之燥乎。所谓能治风痰者,其酸苦涌泄,兼用风邪初客,合以皂荚等味研服,则能使之上涌,岂其风热历久,深入不解,而即可以上涌乎。是以风痰泄痢崩滞用此以收即愈;诸血脱肛阴挺,崩带风眼,痰饮疮疡,用此以涩即效;喉痹痈疽,蛇伤蛊毒,用此酸寒以解即除。治虽有四,然总取其酸涩寒咸为功。”(《本草求真》)

 2论白矾治痈疡之理①陈士铎:“或疑矾石味酸,宜敛毒,而不宜化毒,何以痈疡之症用之毒易化耶?不知矾石之化毒,正在味酸。矾石有形之物也,入之汤药之中,则有形化无形矣,存酸之味于散中,而行散于酸内,既消毒而又不散气,此功效之所以更神也。”(《本草新编》)②黄元御:“其善治痈疽者,以中气未败,痈疽外发,肉腐脓泄,而新肌生长,自无余事。阳衰土湿,中气颓败,痈疽不能外发,内陷而伤府藏,是以死也,矾石收藏府之水湿,土燥而气达,是以愈也。”(《长沙药解》)

 3论白矾用于泄痢、白沃、目痛等症之宜忌①缪希雍:“白矾,《本经》主寒热泄痢,此益指泄痢久不止,虚脱滑泄,因发寒热。矾性过涩,涩以止脱,故能主之。假令湿热方炽,积滞正多,误用收涩,为害不一,慎之。妇人白沃多由虚脱,故用收涩以固其标,终非探本之治。目痛不由胬肉及有外障,亦非所宜。除固热在骨髓,仅可资其引导,若谓其独用,反有损也。矾性燥急,而能劫水,故不利齿骨,齿者骨之余故也。”(《本草经疏》)③张石顽:“弘景曰:《经》云坚骨齿,诚为可疑。以其性专入骨,多用则损齿,少用则坚齿,齿乃骨之余也。”(《本经逢原》)

 成分明矾石为碱性硫酸铝钾KAl3(SO4)2(OH)6,其中K2O114%,Al2O3370%,SO3386%,H2O13O%白矾为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为明矾矿加工制品,主含硫酸钾铝KAL(SO4)212H2O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熊脂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熊脂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炮制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熊脂的用法用量 213 附方 214 各家论述 2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熊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熊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熊脂 1 拼音

xióng zhī

2 《辞典》:熊脂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Xiónɡ Zhī

23 熊脂的别名

熊白(陶弘景),熊恤(《洞天奥旨》)。

24 来源

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脂肪油。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为肥满。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

25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熊胆"条。

26 生境分布

产四川、云南、黑龙江、吉林等地。

27 性状

熊油色白微黄,略似猪油,寒冷时凝结成膏,热则化为液状。气微香。以纯净无滓、气香者为佳。

28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收得后,炼过,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斤熊脂入生椒十四个,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收,任用。"

29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微温,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温。"

210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阴、少阴三经。"

211 功能主治

补虚损,强筋骨,润肌肤。治风痹不仁,筋脉挛急,虚损羸瘦,头癣,白秃,臁疮。

①《本经》:"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皯疱。"

②《别录》:"主食饮呕吐。"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补虚损,杀劳虫,强心。"

④《四川中药志》:"补血杀虫,治肿胀积聚。外用涂臁疮。"

212 熊脂的用法用量

内服:熬炼后开水冲。外用:涂搽。

213 附方

①治白秃疮及发中生癣:熊白敷之。(《产乳集验方》)

②治数十年鹅掌风:熊油一两,瓦松三钱,轻粉一钱,樟脑一钱。各为末。先以甘草三钱,桂枝三钱煎汤洗之,烘干,以熊油调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洞天奥旨》熊脂膏)

214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性润,能滋养肝脾,故主之也。滑泽而通行,故主五脏腹中积聚及食饮吐呕。甘而强力,故能主寒热羸瘦,甚言其补虚壮筋骨之功耳。"

215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熊脂的方剂 消肿膏

膏组成:生乌麻油4两,铅丹(研)4两,黄蜡4两,熊脂1两,松脂1两,水银半两,硫黄(研)半两,芒消(

玉屑面膏

3具(细切),蜀水花1合,白犬脂1升,鹅脂1升,熊脂1升,商陆1两,猪肪脂1升。功效:令人洁白光润。

长发膏

松脂2两,白芷2两,马鬐膏1两,松叶(切)1两,熊脂1两,生麻油4升。制法:上药以苦酒渍1宿,以脂等

白芷膏

丁香1分,零陵香1分,松花1分,麝香(研)1分,熊脂3斤(如无,以酥代)。制法:上13味,除麝香、熊

生发膏

叶石南各90克莽草30克松膏马鬐膏猪脂各18升熊脂12升制法:上十八味,哎咀,以清醋18升渍药

更多用到中药熊脂的方剂

用到中药熊脂的中成药 熊胆丸

全方》之熊胆丸:方名:熊胆丸组成:熊胆半两,五灵脂(别杵为末,飞过)半两,附子(去皮)半两,天南星

熊胆救心丹

干,残渣加乙醇4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熊胆痔灵栓

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对照品、熊去氧胆酸对照品、猪去氧胆酸对照品和鹅去氧胆酸对照

消痔软膏

与上述熊胆粉和冰片粉混匀,加入白凡士林及适量羊毛脂,混匀,制成1000g,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褐色

绿萼点舌丸

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脂蟾毒配基和华蟾蜍次素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

更多用到中药熊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熊脂 《证类本草》:[卷第十六]熊脂

熊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面体门]面

)防风(去叉半两)丁香零陵香松花麝香(研各一分)熊脂(三斤如无以酥代)上一十三味。除麝香熊脂外,并锉

《普济方》:[卷五十二面门]面膏

旋复花珊瑚丁香土瓜根蜀水花白茯苓芎菟丝子藿杜两)熊脂鹅脂羊髓牛髓白狗脂(各五合)鹰屎白清酒猪肪脂(各

《普济方》:[卷五十头门]须发黄白(附论)

气。至四十九日后取出。其忌葱、近效换白发及髭方。熊脂(二两腊月者佳)白马脂(一两细切熬之以绵滤绞汁)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三兽部上品]毛虫

中草药名方:疯油膏的功效与作用

疯油膏 来源《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十一人民医院方)。 组成轻粉45克东丹2克飞辰砂3克麻油120毫升黄蜡30克 用法上药前三味各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