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气象仪和卫星,古人是通过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呢?
总之一句话,古人判断天气情况主要是靠经验。也正是因为这些经验,所以我们的古人们才会留下来这么多的气象谚语,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等,这些。天气谚语都来自于古人们的经验累积,大多数时候这些谚语都能够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能够起到一定的预测天气的作用。还有那些关于天气的直观判断的过程,其实也是来源于经验的累计,例如我们看到,天上乌云密布,甚至开始电闪雷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大概率是要下雨了。天上一览无云,天空晴朗的时候,那必定是个大太阳的好天气。这些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经验。还有一种关于天气预报的来源是来自于古代有专门的算卦者和占卜者,他们可以通过算卦和占卜的方式用这种非科学的方式来预测天气。当然像这种情况下所预测出来的天气,环境相对来说它的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但这也代表着古人对于天气现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古代对于气象的认识并不是那么的系统,因为使用这些非科学化的占卜方式来预测天气,有一个很严重的bug就是。天气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它会受到各种空气湿度温度的多方面影响,而占卜本身就不科学,且在天气出现异常的时候,他们又习惯性的用各种各样的迷信来解释这些现象,也就导致人们对于天气的认识更加难以全面。但是对于风相的认知和风的利用,古人都是掌握的比较多,早在商朝的时期的话,人们就可以利用旗子上飘带的飘动方向来观测风向了。
四季轮回、风霜雨雪、冷热阴晴等天气现象,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如果无法掌握气候条件和天气变化,对播种庄稼和粮食产量就会造成很多不可预知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如果无法掌握天气变化,就会像一个人失去了视觉、触觉、听觉与嗅觉一样。不仅无法正常生活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未知危险。现在社会由于科技比较发达,人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气象仪器测量天气变化。
但是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又是如何了解天气变化的呢?可能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古代社会由于科技比较落后,而且也没有掌握相关测量天气变化的技术,所以他们只能遵循“靠天吃饭”的自然法则,任由风霜雨雪、冷热不均威胁生产与生活。
事实上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以及社会不断发展,古代人通过积累经验逐渐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而且也会不停的去尝试了解,大自然中的天气变化。进而总结出了一些对生产与生活,有很大帮助的经验之谈。
古代人了解气候条件与天气变化的发展与实践
1古人了解天气变化的演变过程
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也会得到大自然的相应回馈。但如果索取过度或者无休止的破坏环境。一旦打破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就很容易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所以古代人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大自然并且与其和谐相处,实际上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人们在感知季节变化的时候,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比如他们知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应该多加衣服以达到御寒的目的。在太阳高照天气炎热之时就应该穿上单薄的衣物。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中逐渐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的规律。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进步。对大自然的了解从感觉逐渐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掌握了农业生产、种植、栽培技术之后,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以及天气变化更为热切。
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阳光、气候,温度、雨水等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便开始更加广泛而又深入地去研究天气变化,并能基本做到提前预知并积极预防。这对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力进步,提升古人生活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先秦时期观测天气的方法
实际上古代社会由于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产业比较单一。简而言之就是必须依靠农业经济才能立国安民。所古人为了能够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或者说有效预防天气变化对收成的影响,在不断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或窍门。
(1)观察天象“预测”天气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落后,这也根本没有专业的测量天气变化的设备和仪器。所以人们只能通过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以及与大自然频繁接触之后,积累下来的经验来猜测不断变化的天气。由于古代社会中天气变化毫无规律,所以专门总结出来的,与天气有关的经验很快就会过时。
但是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一些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其实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最原始的“天气预报”。
而这些所谓的“天气预报”, 其实也是古代人“预测”天气变化之后,总结出来的最原始的天气变化规律。
比如,古人根据观察天上的太阳与云彩之后,总结出来的与风、雨、雪有关的谚语,其实就是当时社会中的“天气预报”。“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这几句谚语的意思其实十分浅显易懂,根据日落与云彩的变化,就可以初步预测是否会出现下雨的自然现象。而“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其实也是古代人观测天象之后,所预测出来的天气变化。
当然不同时代预测天气的谚语也不同,但是笔者认为古代人预测天气的时候,基本上都以太阳、月亮、云彩作为主要依据,然后根据这些依据的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天气变化进行“预测”。可以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天气预报”。
(2)先秦时期关于天气预报的记载
《诗经·邶风·北风》中就曾记载,古代人观测或者预测天气的经验之谈。“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大概意思就是刮北风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雨雪纷飞的天气。尤其是北风凛冽之时不仅预示有大暴雪,甚至还会出现百年不遇的雪灾。
但由于当时并没有专业的气象预测技术,所以这种依靠人力“观测天象”的方法,而推算或者预测出来的天气变化准确率只能看运气。但笔者认为这其实也是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们对天气预测的一种尝试。对于促进后世准确预测天气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3 汉代观测天气变化的技术
汉朝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朝代之一,在汉朝时由于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过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人们有更多时间去做研究,所以汉朝时的天气预测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汉朝人所著《焦氏易林》中记载:“蚁封穴户,大雨将至”。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蚂蚁,一旦用土将以蚁穴上之后,就说明有一场大雨将要来临。而据《论衡·寒温篇》中记载:“朝有繁霜,夕有列光”。如果早晨的时候要是“霜”,那么晚上时星光就会特别灿烂。
实际上汉朝时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并且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历法。这也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在这套立法中明确的规定出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具体时间,以及比较明确的节气变化。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诞生之后,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农业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农业发展一旦达到了较高水平,社会中所储藏的粮食产量就会上升。在这种前提下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会有所保障。
4唐代天气预报《相雨书》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天气变化不仅越来越关注,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唐朝人黄子发创作的《相雨书》,就是唐代时人们预测天气的宝典。这本书中通过简单易懂的谚语,让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能掌握基本的天气预测知识。
《相雨书》一共分为十篇,详细的介绍和记录了当时的天气变化。候气、观云、察日月并宿星;会风、详声、推时、杂观;候雨止天晴、祷雨、祈晴等篇章,就是一部古代天气预报典籍。而这部唐朝时著述的天气预报皆有准验。
《相雨书》中曾言:“夫唐三百年间,论天文者寥寥可数。况卜阴晴于俄顷、辨风雨于时乎?”。大概意思就是唐朝存续期间,可以观测天象预测天气的特别少。根本无法准确预知天气变化。
“历朝以来,惟汉东方曼倩著《风雨书》一卷。嗣后七八百年之间绝而不彰,即淳风天纲天文之士所著亦不过占星候气而已,未尝究竟于风雨也。”纵观古今只有汉朝曾著《风雨书》但是还遗失了。在这之后只能依靠“占星候气”但是还不准确。
“夫风雨之候有关于国者最大,军期祭日率有所资。下至野老农夫,无不秉来而观晴雨”。
气候、天气以及风雨变化无常,但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无论是行军打仗、祭祀还是耕种农田,都需要观测天气变化才能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笔者认为《相雨书》作为古代,预测天气变化最为专业的书籍之一。不仅详细的阐述了各种气候类型,同时也深入的讲解了如何预测天气的方法。对于唐代及其后继朝代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与军事发展方面,都做出了无法估量的重要贡献。
5明代《田家五行》
元末明初娄元礼根据黄子发创作的《相雨书》,又编纂出了一部有关天气变化的典籍《田家五行》。这部书籍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了,天气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古代地学谚语简单明了的将天气变化知识展现出来。
《田家五行》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对“十二月”的天气变化;以及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虫;天气、农业气象、物候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进而通过这些事物的征兆来了解具体的天气变化,
娄元礼在介绍这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时,通过简单易懂的谚语实现了普及知识的目的。如“月晕主风,日晕主雨”;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行得春风有夏雨”; “东风急,备蓑衣”;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等。
这本《田家五行》中所记述的,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不仅十分简洁,而且就算用现代气象学进行检验,发现基本上都能够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简单的会所就是明朝时期,人们已经实现了通过观察气象变化,了解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
结 语
天气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能够掌握比较精确的天气预测技术,都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力进步。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但由于古代社会的天气预测技术比较局限,所以很容易出现预测不准的现象。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古代人也依然不遗余力的去探索气象变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天气预测技术十分发达,但是也难免出现一些误差。所以笔者认为人类在探索气象领域,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应该多关注气象知识,才能在更好的契机之下去不断完善天气预测技术。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泥鳅跳,风雨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一朝蒙雾,三朝雪
天象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 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物象
16、燕子低飞 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 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21、猪衔草 寒潮到
22、狗泡水 天将雨
23、鸡晒翅 天将雨
24、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 有大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燕子低飞,天将雨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泥鳅跳,风雨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一朝蒙雾,三朝雪
天象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 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物象
16、燕子低飞 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 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21、猪衔草 寒潮到
22、狗泡水 天将雨
23、鸡晒翅 天将雨
24、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 有大雨
蚂蚁迁居,天将雨。(河北正定、河北邢台)
蚂蚁忙碌,天气将变。(广东)
蚂蚁垒窝,要涨大水。(广东)
蚂蚁筑防道,准有大雨到。(广东)
蚂蚁拦路,搬家,盘堆,全窝,兆酉。(长江中下游)
蚂蚁爬高,快下雨;月围圈儿,快刮风。(各地通行)
缸穿据,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河北)
我感觉气象谚语明白易懂,不需要解释啊。
天气和气候的冷暖、风霜雨雪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生产实践是再重要不过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与天作斗争,与地作斗争,逐渐掌握了气象方面的一些知识,根据物象、天象来预测天气。
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用甲骨文来记载关于刮风、下雨、旱、涝等的天气情况了。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气象记录,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采日,雨,风。己(巳),明,启(霁)。壬申,大风自北。
对于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古代人民对一些现象作了解释。《庄子》一书中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对雨的产生作了解释:“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他还说过露不是降落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露者,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旁也。”
我国古代的史书以及各地的地方志上,都有较详细的气象记录。从汉代以来,就记录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气象,特别是各朝的首都一带地区更为详细。
我国很早就使用气象仪器来观测天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来预报天气。
到了17世纪,科学家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而后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仪,这样就可定量测定某地的天气状况了。
我国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古人看云识天气。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
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7、云往东,车马通;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8、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9、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10、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看云识天气
中国刚开始进行天气预测的时候,是在甲骨卜辞。商朝时期,人们对天气变化是比较关注的。
观测天气变化的情况,主要有卫星的拍摄地点、云里面的温度、云上面的一些情况,比如,大海里面的温度,太阳照射的地方。
最早有天气预报,这样一个说法,是在19世纪的海战。1854年的时候,英法和沙皇俄国在进行战斗,英法在攻打俄国的时候,突然就下起了雨,就因为一场大雨,就将英法军队给毁掉了。
英法军队是比较凄惨的,法国的拿破仑,就下令把这次事件,调查清楚。可是找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资料,发现是低气压造成的,勒威耶把事情的经过,调查清楚了以后,就把他们交给来看国王。低气压最早活动的地方,就是在欧洲西部,之后就进入了东南方向。之后就发生了这次事件。
后来,勒威耶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把可能知道的天气传给前线,就会提前知道天气的情况,就是最早预测,天气预报的时候,之后英国和法国就开始预测天气预报,之后就慢慢的流传下来了。
天气预报里面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根据云的多少,来分别的。云的多少,就是云层占据天空的面积来进行预测的。一般是将天空化成十个等级的。当天空上面没有云朵的时候,它的数量就是零,当天空上面有一半云朵的时候,它的数量就是五,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估计。
所以天气预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估计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可能不一定准确,但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所以不管是什么天气,都有办法去抵御它,不至于在天气来临的时候,束手无策。
古代没有气象仪和卫星,古人是通过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呢?
本文2023-10-22 03:49: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