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人名录
摘录 李思训碑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李秀碑 鉴 真·手札 韩择木·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 唐上都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 叶慧明碑 贺知章·孝经 史惟则·大智禅师碑 李 白·上阳台帖 国 铨·善见律经卷 徐 浩·巨川告身帖 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多宝塔碑 麻姑仙坛记 颜氏家庙碑 颜勤礼碑 自书告身帖 元次山碑 裴将军诗帖 东方朔画像赞 张 旭·古诗四帖 肚痛帖 郎官石柱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千字文残石 怀 素·论书帖 自叙帖 苦笋帖 小草千字文 大字千字文 李阳冰·城隍庙记 三坟记 般若台题铭记 栖先茔记 韩愈·鸢飞鱼跃 鹦鹉颂 白居易·愣严经 柳公权·兰亭诗 玄秘塔埤 金刚经 高元裕碑 苻
■碑 魏公先庙记 李 绅·正书 王 铎·行书 郑审则·目录跋 吕秀岩·景教流行中国碑 裴 休·圭林禅师碑 吴通微·楚金禅师碑 沈传师·罗池庙碑 杜 牧·张好好诗卷 高 闲·千字文卷 韦项墓志盖 永烈公主志盖 无名氏·说文解字 春秋经传集解 田夫人墓志
■墓志 五代十国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 神仙起居法帖 韭花帖 夏热帖 李 煜·行草书 彦 修·草书 陈 抟·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无名氏·妙法莲华经卷 宋 朝 赵 炅·寄张祜 宫娥 登黄鹤楼 徐 铉·尺牍 吕公弼·尺牍 王 诜·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跋 蒋 灿·行书札 李建中·贵宝帖 土母帖 同年帖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自书诗文 韩 绛·与人事帖 李宗谔·行楷墨翰 文彦博·行书札 陈
■·行书札 释梦英·千字文 林 逋·自书诗 赵
■·尺牍 宋 庠·尺牍 张舜民·尺牍 司马光·天圣帖 宁州帖卷 王 著·淳化阁帖 王 份·饮止帖 蔡 襄·自书诗卷 自书谢表 陶生帖 自书诗卷 山堂帖 海隅陇亩之人 范仲淹·道服赞 苏 洵·行书札 苏舜钦·草书诗札 薄宗孟·行书札 王安石·愣严经旨要卷 行书页 钱 勰·尺牍 李之仪·别纸帖 王 觌·辟置帖 吕嘉问·尺牍 苏 轼·祭黄几道文 草书醉翁亭记 洞庭春色赋 新岁展庆帖 与可画竹赞 人来得书帖 醉翁亭记 佛 印·李太白传 王岩叟·尺牍 曾 布·尺牍 苏 辙·尺牍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页 牛口庄题名卷 松风阁诗卷 杜甫寄贺兰
■诗 黄州寒食诗卷跋 廉颇蔺相如传卷 寒山子宠居士诗卷 蔡 卞·雪意帖 吴 说·门内帖页 邵
■·尺牍 薛绍彭·行书卷 大年帖页 杂书 得告帖 行书卷 蔡 京·十八学士图跋 听琴图题诗 雪江归棹图卷跋 唐明皇
■颂跋 曾 纡·草履帖 秦 观·摩诘辋川图跋 米 芾·虹县诗 砂步诗帖 蜀素帖 篆刻千字文 多景楼诗册 参政帖页 尺牍 三吴帖 刘正夫·又启帖 王安中·尺牍 白玉蟾·四言诗卷 仙庐峰六泳卷 定轩铭卷 苏 过·赠远夫帖 王 巩·冷淘帖 汪 藻·违别滋久帖 赵 佶·草书题扇 诗帖 千字文 夏日诗帖页 赵令畴·跋怀素自叙帖 王 升·杜门帖 洪 遵·暌远许时帖 李 纲·近被帖 米友仁·文彦博三帖跋 动止持福帖 赵 构·徽宗文集序 赐手书 七言律诗 洛神赋卷 千字文 张 浚·远辱帖 杨无咎·诸遂良阴符经跋 韩世忠·与总领书帖 岳 飞·前出师表 王十朋·行书 赵尔崧·子济帖页 杨万里·草书札 尤 袤·范仲淹尺牍跋 陆 游·尺牍 苦真帖页 范成大·赠佛照禅师诗碑 中流一壶帖页 西塞渔社图卷跋 垂诲帖 张孝祥·临存帖页 关彻帖 赵
■·书《后赤壁赋》 蔡公祭 朱 熹·刘子羽神道碑 文稿 草书周易 林希逸·楷书卷 楼
■·跋千里江山图卷 张
■·正书幅 富直柔·尺牍 吴 琚·七绝诗轴 毛伯成卷 姜 夔·跋王献之保母贴 赵孟坚·自书诗卷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卷 金刚经 待漏院记卷 杜甫七律 李伯嘉墓志 佛遗教经 魏了翁·文向帖 文天祥·行书宏斋帖 《木鸡集》序 赵 昀·楹联 无名氏·摹褚遂良乐毅论册 金 元 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施宜生·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刘 沂·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高 衍·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蔡
■·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密庵咸杰·法语 大慧宗杲·尺牍 王庭筠·行书七绝诗碑 幽竹枯槎图卷跋 赵秉文·跋赵霖昭陵六骏图 张孔孙·跋苏轼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完颜
■·告诸姬 商 梃·跋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姚 挺·别去帖 顾 安·行书七言诗 胡长孺·书札 赵孟頫
■·无逸篇 帝胆巴碑卷 行书十札卷 行书洛神赋卷 妙严寺记 临《兰亭序》 归去来辞 鲜于枢·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草书杜工部行次昭卷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安石杂诗卷 邓文原·行书五律诗页 楷书芳草帖页 钱良佑·吴中唱和诗卷 张 奎·题词画诗 张 适·周上卿传 龚
■·魏了翁文向帖跋 赵 俨·行书 沈 岩·尺牍 陆 广·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跋 明 本·法语 袁 易·钱塘杂诗 吴 镇·草书心经卷 张 雨·行书台仙阁记卷 题画二诗卷 赵 雍·行书彰南八咏卷 虞 集·楷书刘垓神道碑卷 行书信札 揭
■斯·真草千字文 欧阳玄·行书春晖堂记卷 康里
■·奉记帖页 草书张旭笔法卷 杨维祯·草书城南唱和诗卷 释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 倪 瓒·楷书静寄轩诗轴 行书淡室诗轴 吴 睿·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卷 王 蒙·行书爱厚帖页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郭 畀·行书待卷 陈 基·行书相见帖 行书苦雨帖 马 治·行书数年帖 陆居仁·行书苕之水诗卷 行书跋鲜于枢诗赞卷 俞 和·行书自书诗卷 仇 远·行书自书诗卷 饶 介·行书士行帖页 沈 右·行书初度帖 行书风过帖 明 朝 宋 濂·行草诸葛亮出师表 跋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图卷 刘 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危 素·题跋 边 武·千字文 朱元璋·论不必渡海帖 宋 克·七言绝句 章草急就篇卷 沈 度·归去来辞轴 不自弃说轴 敬斋箴 马 愈·暑气帖 王 履·华山图序 宋 广·风入松词轴 太白洒歌轴 钱 博·王勃滕王阁序轴 陈 璧·五言古诗轴 方孝孺·默庵记卷 徐 贲·题濯清轩诗页 宋
■·敬覆帖卷 沈 桀·行草千字文 五言古诗轴 卞 荣·题吴镇渔父图卷 解 缙·宋赵恒殿试佚事 李邕古诗四帖跋 程南云·千字文册页 于 谦·公中塔图赞 张 骏·杜甫贫交行诗轴 朱瞻基·雪意歌 陶宗义·隶书 陈敬宗·跋湖山平远图记 刘 珏·自书诗 仰间帖 商 辂·浙藩送行诗序 徐有贞·别后帖 聂大年·烦求帖 杜 琼·荣登帖 许 初·篆书轴 周 鼎·题吴镇渔父图卷 姚 绶·行书诗卷 夜行诗 草书轴 张 弼·学稼草堂记 蝶恋花词轴 七言绝句 沈 周·声光帖页 七律诗轴 东园菊花诗 赵雍沙苑牧马图跋 陈献章·大头虾说 城南唱和诗 自书诗 李应桢·致惟
■札 尺牍 枉问帖册 吴 宽·匏研记 神竹诗卷 题沈周山水画跋 谢文太仆送匏研诗 李东阳·杂诗 行草甘露寺诗轴 王 鏊·七言律诗 自书诗 金 琮·七绝诗轴 山中写怀诗 题杜柽居古贤诗意图 祝允明·前后出师表卷前后赤壁赋卷草书轴尺牍戴氏堂记李白诗卷自书诗卷邵 宝·东庄杂咏诗卷文征明·四体千字文醉翁亭记行草题扇草书题扇行草诗轴颜真卿刘中使帖跋赤璧赋唐 寅·联句诗七绝对联自书诗王守仁·龙江留别诗卷五言古诗徐 霖·篆书千字文陆 深·
■莒诗王 宠·送陈子龄会试诗页陈 淳·白阳山诗王 宠·草书题扇张华励志诗五言律诗长乐宫赋文 彭·五言律诗文 嘉·七言绝句三首丰 坊·逍遥游自书诗罗洪先·夜坐诗十首莫如忠·答友人诗王觳祥·庾信马射赋王 问·慧山寺示僧诗唐顺之·七言律诗陈 芹·自书诗俞允文·论书语杨继盛·自书稿茅 坤·行书剑南诗卷王逢年·韩愈琴操十首周天球·行楷条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海 瑞·奉别帖黄姬水·行书杨慎诗卷徐 渭·草书七绝诗轴行书雨夜剪春韭诗轴行书女芙馆十咏卷草书诗卷杂诗吴应卯·五言诗王世贞·行书自诗卷王
■登·行书五言诗轴孙克弘·隶书庭园记轴张风翼·自律诗五言诗屠 隆·七言律诗戚继光·行草书诗轴汤显祖·行书诗卷邹元标·五言诗祝世禄·五言绝句邢 侗·临王羲之书岑参七言绝句邢慈静·临王羲之书申行时·七言律诗德 清·住山法语邢 侗·题画竹诗陈嘉燧·书怀诗二首董其昌·楷书汇浩命卷小楷书月赋卷楷书千字文卷王维五言绝句晁文公语苏轼重九词乐毅论陈继儒·薛文清语自书诗明神宗·警句范允临·行书七言诗轴叶向高·登福庐诗朱之蕃·东阁唱和诗韩道亨·李白文赵宦光·篆书杜牧江南春诗轴綦母潜诗句莫是龙·五言绝句李日华·手札册孙慎行·佛家语八屏条娄 坚·行书七律诗轴唐人绝句六首邹迪光·草书题扇李待问·七言绝句黄 辉·五言律诗陈元素·行书轴七言律诗轴刘重庆·临王羲之书陈永年·五言律诗杜大绶·七言绝句严 衍·七言绝句张瑞图·草书木兰歌卷苏轼前赤璧赋草书卷米万钟·题扇行书七律诗轴楷书袁昂古今书评轴归昌世·行书七律诗轴乔一琦·草书七绝诗轴王思任·诗文轴文从简·行书题扇文震孟·隶书横幅宋 珏·草书轴李流芳·题扇蓝 瑛·对联眭明永·对联张溥墓志铭唐禹昭·猛雨连朝夕诗题扇黄道周·行书七言诗轴行书五言诗轴倪元璐·行书诗轴行草舞鹤赋卷侯峒曾·七言律诗陈 盟·自书文陈光祚·七言律诗许 友·草书诗幅邵 弥·书札查继佐·题扇杨文骢·行书五绝诗轴行书诗轴祁豸佳·行书诗幅黄淳耀·行书七言诗轴史可法·草书条幅阎尔梅·行书少林诗轴陈洪绶·行书诗轴诗稿行书七绝诗轴清 朝王 铎·草书杜甫诗卷自作七律自作五律 三潭诗卷临古法贴王时敏·自作七绝陶潜诗题扇草书龚 贤·渔歌子顺 治·正大光明康 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诗顾炎武·书札傅 山·丹枫阁记读傅镫七律四屏条高适五律吕 潜·自作绝句宋 曹·行书五古诗轴周亮工·自书五律四首寒食登诗话楼作乔崇烈·自作绝句王光承·五律米汉雯·行业七绝诗轴冒 襄·永夹竹桃之一郑
■·隶书五言诗轴程 邃·行书五律诗轴归 庄·行书五律诗轴施闰章·寓松屋漫题查士标·行书七绝诗轴临米芾诗帖笪重光·题向道阁自作绝句程正揆·行业杂记卷王弘撰·临讲堂贴梅 清·秦淮舟泛诗毛奇龄·即事诗王夫之·大云山歌方以智·诗书水中雁字十五首诗卷徐 枋·五言诗沈 铨·七言联李嘉胤·自作绝句董小宛·秋闺词十一首王
■·七绝朱彝尊·楹联查
■·行书卷孔尚任·行书贴今 释·七绝法若真·五律草书幅朱 耷·隶禹王碑文真书临蔡邕书毛侍周颂卷姜宸英·欧阳修书锦登记行书轴王士
■·旧作二首恽寿平·题画诗今 无·默妙歌陈奕禧·七绝韩
■·七绝何 焯·七律雍 正·临赵孟
■书元僧明本记号对联王鸿绪·杜甫诗孙岳颁·七绝汪士慎·自书诗卷七古一章隶书咏牵牛花诗轴高风翰·手札隶书江亭客兴诗轴华 岩·行书钻窗漫吟诗轴王 澍·篆书谦卦轴临古法贴汉尚石镜铭石 涛·记雨歌杨 宾·行书张潮采莲词轴杨 法·五言诗汪士
■·文赋行书蟠桃赋轴白居易吴郡诗石记吴山涛·行书诗卷高其佩·行书悔过诗卷陈邦彦·行书七律五首诗轴李
■·五言诗绝句四章皇甫饮·桃花园记卷高 翔·隶书陶渊明饮酒诗轴五言诗乾 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临王羲之乐毅论清明桐轩画静书为游艺丁 敬·七绝隶书五律诗金 农·伯琦册广陵旅舍之作真书册节临碑语语摘隶书七律诗轴张 照·临董香光书录论书话郑 燮·行书诗轴行书论书轴城隍庙碑李白长干行一首自书诗黄 慎·送汪瞻侯归姑苏诗草书七律诗轴刘 墉·真行书诗文元人绝句李白词二首王安石绝句临颜真卿蔡明远帖临古法帖临米芾诗帖梁
■■·七绝汪由敦·临苏轼词王文治·草书王羲之十七帖轴待月之作七言联梁同书·文摘董其昌语姚 鼐·行书七绝诗轴游东江诗册钱大昕·宋拓颜真唧多宝塔碑题词七言联跋记一则翁方纲·绛贴跋真书诗卷桂 馥·隶书轴语摘蒋 仁·董其昌经临王羲之想宾帖轴段玉裁·论书一则钱 沣·行书轴七贤词记七绝邓石如·唐诗集句篆书轴篆书册五言对联草书七言联永
■·真书词林典故序轴临欧阳询法帖巴慰祖·节临西狭颂五言诗隶书孙绰游天台山赋屏钱 坫·语摘篆书屏黎 简·五言联奚 冈·檀园论书一则黄 易·临岐阳石鼓文之二节临石门颂轴摹娄寿碑九十二字警语法式善·行书诗轴洪亮吉·送巨超僧自焦山归主玉笥山方丈序警语七言联铁 保·临王献之法帖册孙星衍·七言联行书七律诗轴八言联伊秉绶·节临张迁碑隶书七言联隶书四方联蔷薇花诗钱 泳·七言联张
■·七言联张问陶·七绝阮 元·行书题画诗轴五言联京邸看花诗陈希祖·行书轴阵鸿寿·行书七绝诗轴七言联五言联李兆洛·七绝朱为弼·七言联张廷济·五言联跋瘗鹤铭残本七言诗李宗瀚·行书屏行书条幅吴荣光·五绝十一字联包世臣·警语草书轴节录书谱节临秋深帖林则徐·警语七言联行书录洛阳名园记轴道 光·悦心殿即事郭尚先·温公墓志铭册莫友芝·八言联邓廷桢·篆书说文序辞轴梅植之·陶潜诗散文篇吴熙载·五言诗七言联何绍基·五言联论画语洪秀全·楹联龚自珍·诗札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尺牍冯桂芬·七言联杨沂孙·七言联咸 丰·敬佛左宗棠·七言联杨 岘·行书诗稿七言联慈 禧·云润星辉平安富贵俞 樾·隶书隶书屏张裕钊·七言诗七言联赠沈曾植书徐三庚·吴宽传及张汤传等赵之谦·真书急就章册八言联抱朴子内篇佚文家太常孟子题辞四屏条翁同
■·论画语八言联张之洞·楷书武生篇丁汝昌·楹联光 绪·对联宣 统·对联李文田·八言联吴大
■·书札七言联近现代王
■运·对联篆书联杨守敬·对联行楷东坡诗轴行书信札陆润庠·论文吴昌硕·行草横幅行书轴篆书轴隶书联陆 恢·论书轴王
■·书札周伯希·信笺景其
■·对联沈曾植·行草诗轴草书屏张 謇·赠书轴草书轴严 复·对联行书轴徐世昌·行书联王同愈·行书轴张 贞·诗轴伊立
■·篆书轴陈三立·对联陈 衍·行书轴朱孝藏·对联喻长霖·录王虚舟跋颜帖康有为·书笺横幅条幅对联梁鼎芬·条幅郑孝胥·对联曾 熙·书轴条幅对联条幅沈 卫·条幅行书联齐白石·篆书联行书轴行书扇面篆书横披篆书屏条幅华世奎·楷书黎元洪·书轴萧蜕庵·条幅黄宾虹·篆书轴手札篆书轴行书信札行书诗跋篆书联孙 文·横幅横披赠词行书横幅行书题词序文楷书对联行草信札吴稚晖·诗轴庄蕴宽·篆书联蔡元培·对联行书轴罗振玉·篆书联孙 儆·篆书联贺培新·墓碣铭李瑞清·隶书轴对联行书轴草书轴篆书条幅条幅行书题跋行书信札对联赵 熙·条幅许指严·对联叶为铭·篆书轴刘凤起·书轴舒树基·横幅王 震·鹤寿章炳麟·条幅诗轴篆书轴张伯英·行书轴王世镗·行草尺牍罗
■融·对联梁启超·楷书联黄 兴·书轴赵子云·行草轴童大年·篆书横披沈君儒·自作诗黄炎培·横披杨 度·对联谭延
■·对联丁佛言·楷书篆书联草书屏于右任·书札楷书轴草书轴草书联草书轴何香凝·书札黄葆戊·隶书联张 靖·篆书轴行书轴王福庵·隶书轴篆书轴李叔同·监祀三山公碑监孙秋生造像记楷书轴楷书联监司马景和孟敬到墓志杨昭
■·书轴陈独秀·行书轴诗笺行书轴柳治
■·楷书联隶书联行书诗笺杨天骥·书轴冯灌文·行书横披李馨佛·行草书轴周树人·行书卷张宗祥·草书轴行书轴诗抄叶恭绰·行书轴楷书行书札陈陶遗·行书联任 堇·行书轴马君武·赠诗李 健·对联章士钊·行书轴冯玉祥·悼诗蔡 锷·行书札张 玮·楷书杜诗陈励修·隶书轴李涵楚·行草书轴马一浮·行草书轴靳 志·行书轴三 多·隶书轴余绍宋·行书轴吴 梅·行书联潘少梅·行书轴陈树人·题联程愧生·论书笺谢无量·自作诗轴沈尹默·诗札行书轴篆书联行书轴怀旧赋王用吉·临散氏盘张默君·书轴陆和九·楷书联篆书联行书邓尔雅·书札第书横幅王
■·行书扇面楷书信札马叙伦·行书轴寇 遐·行书联周作人·书笺王师子·篆书轴卓君庸·对联钱 罕·对联潘龄臬·行书轴曹广桢·对联柳亚子·行书轴信笺王云五·书札王钝根·行书联李大钊·行书信札张 群·砥砺学行简经伦·对联张嘉
■·挽词马公愚·行书刘半农·隶札何应钦·挽词袁克文·行书联姚锡钧·赠诗李宗仁·祝寿词胡 适·行书信札林直勉·隶书联张风
■·篆书轴薛笃弼·挽诗王世杰·题词邓诵先·对联杨 铨·题词郭沫若·草书轴行书轴草书轴石鼓文联五言诗幅梁漱溟·行书杜诗林东郊·草书信札陶行知·行书题词沈兼士·行书赠词叶圣陶·篆书联潘公展·行书赠诗溥 儒·行书联徐悲鸿·行书札书轴行草轴赵恒惕·隶收联傅斯年·行书横披刘海粟·诚实郁达夫·行书寿词丰子恺·行书联陆维钊·草书轴七言对联邓散木·篆书轴楷书轴篆书联隶书联邹韬奋·成竹在胸张大千 对联行书轴楷书轴瞿秋白·书轴叶振家·行书轴陈玉璋·隶书联老 舍·还我山河潘伯鹰·行书札陶博吾·自遣诗余中央·行书韦应物诗谢随安·篆书联郦
■·隶书联沙孟海·草书横披行书联行书轴萧 娴·对联张学良·对联杨望尼·论书轴林国选·对联高二适·怀素自称帖扉页诗隶书联白 蕉·集宋词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采桑子·重阳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周恩来·题词刘少奇·题词邓小平·题词� [图书目录]: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铭文�静簋铭文�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兮甲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籀文�陈侯簋铭文�石鼓文�秦汉三国�秦始皇·寿字虫鸟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篆书�晋朝�杜预·岁终帖�卫恒·一日帖�晋元帝·中秋帖�安军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无申帖�隋朝�楹维珍·优婆塞经卷�杨坚·慧则法师帖�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释智永·真草千字文
[图书目录]: 商周�甲骨文�大盂鼎铭文�静簋铭文�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兮甲 盘铭文�墙盘铭文�散氏盘铭文�籀文�陈侯簋铭文�石鼓文�秦汉三国�秦始皇·寿字虫 鸟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斯·篆书�晋朝�杜预·岁终帖�卫恒·一日帖�晋元帝·中 秋帖�安军帖�南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志·一日无申帖�隋朝�楹维珍·优婆塞 经卷�杨坚·慧则法师帖�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释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宗羲生长在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他和父母住在北京的御府时,他的父亲每天都要求他完成他的八字文章,但宗羲喜欢偷看那些野史和小说。几十年后,他在一篇回忆他母亲的文章中回忆起他的阅读。s生平事迹,说:宗羲此时十四岁,课程结束后,偷取言情。账户里存着三国,残唐等几十本书,等父母快睡着了,就生气看。终于有一天,这些闲置的书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我妈怕儿子耽误做八股文作业,希望黄遵素禁止他们。但这位父亲比较开明,认为如果禁止他看野史和八股文。从那以后,尽管母亲没有反对她的儿子她看小说时,经常偷看她儿子读书时的评语,也绝不让她儿子知道父亲发现他偷看杂书。这说明宗少年时代并不热衷于科学称谓,而是喜欢博览群书,独立思考。尽管他的父母渴望他的儿子这对于他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倡经史并重,经世致用,都有很大的帮助。崇祯元年秋天,黄宗羲随父从北京回到家乡他怀里抱着棺材。他正式出殡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他的父亲邙山老师刘的好友专程从绍兴赶到余姚吊唁。他赶走了仆人用袖子掸掉棺材上的灰尘,他无法我忍不住哭了。当初,当黄遵素被捕押解到京城时,刘亲自照顾他。第二年春天,宗西跟随父亲努力学习经典遂自往绍兴县拜刘为师。同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读,结交朋友,互相学习。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可以说是黄宗羲读书、求学、求学、交友的黄金时期。虽然他参与了驱逐阎党残余分子阮。由于不仅是当时的大学者,也是朝廷的直臣,还是的朋友,而且与尊肃私交甚笃,因此黄遵肃指示儿子拜刘为师。
刘,字念太,东瀛人,学者称念太老师。因在邙山讲学,又被称为邙山老师。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万历二十九年中进士,历任万历、天启两朝行人、礼部尚书、光禄殿主事、光禄殿主事。也就是尚书弹劾了魏晋中和保姆凯希,并给了俸禄。天启五年二月,朝廷命他升任总政治部右相。他甚至在三叔辞职,又在尚书弹劾魏忠贤,于是政令为民,追圣旨,到了崇祯朝,历任知府、工部左侍郎、吏部。南明时,弘光为左都御史,弘光失陷,浙江失陷。刘对这个部长绝食20天而死。他死后,南明鲁王叫钟端,唐王叫钟正,清乾隆叫钟繇。刘虽为官45年,但在朝鲜为官仅4年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讲学、写作。全王祖蕺山弟子籍列出了35个配得上他主人的人的学校。他们大多在明清易代之际坚持大义,或殉道,或辞世,或隐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顺天金萱、殷珊七标家、余姚张正臣、孙家基、武进吴中銮、泰州吴志宇、松江陈子龙、嘉善陈龙正、惠济王玉玺。尹琴鸿友、诸暨陈鸿寿、余姚黄宗羲、黄宗彦、、董友、姜雨瑶希哲、殷珊张印稿、武进云初
然而,黄宗羲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很短,但仅仅过了三四个月,就因为刘被重新聘为顺天知府而暂时中断了。崇祯三年,黄宗羲被发配到叔父在南京的住所学习。当时,他的叔父黄异素正留在南京任天府,而黄宗羲侍奉他的外祖母陆,则住在他的叔父所以他,当时的文坛领袖,南京工部右侍郎积极吸收黄宗羲为诗社成员;金坛著名学者周彪介绍黄宗羲加入复社。他的朋友,宣城著名学者沈守民建议宗参加科举考试,准备考试。于是,他在南京参加了乡试,但学识渊博的黄宗羲却榜上无名,回到了家乡。当他取道京口回国时,他遇到了前内阁大学士文,而邀请宗。文长老欣赏宗羲的天赋,并鼓励他说,你以后古文应该会出名,但一时得失不足。这一次黄宗羲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让他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从那以后,尽管他一直跟着他的母亲他曾随宗琰和惠宗兄弟参加过两次乡试,对时尚、艺术等八股文兴趣不大,但他专注于研究经典和百家争鸣的历史的书。后来,宗严厉批评了公元思旧录年的科举制度,指出了选士的弊端,这在日本国内变得极为盛行。他认为当时只有一个科举制度,挡住了很多英雄的进取之路。因此,他提出了八种选士方法,以拓宽选士的途径。这些思想的产生,显然与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受挫的经历有关。崇祯四年春,刘再次被革职,回乡讲学著书,黄宗羲又在邙山读书。今年3月,他在越城与陶玉玲,一位同城的著名学者,召集同志和门生,开了一个大讲座。刘为见证社制定了社约和社规,有士绅、学士200余人参加讲座的美国大学生,展示了他们的盛况。但刘与陶的学习目的不同,刘子谨小慎微,道法接近禅宗,很快分道扬镳。道氏在白马山另设分店,开门收徒。他们说的都是佛教因果。黄宗羲认为很可笑,强烈反驳道的异端邪说。他邀请了吴越名士。慎独之论也曾广为流传,但正如黄宗羲自己几十年后总结自己在莽山学艺的经历时所说:师者与陶石良谈学问,而石梁的弟子,施与受都是禅,流是因果。如果老师不他要的不是意思,没有争议,所以请了几十个知名人士捧老师门,而且这几十个人都是。平淡之后,没有收获。今天,如果你对此有所了解,你会在你的遗书中找到它。除了两次学习刘莽山,黄宗羲大部分时间都在崇祯,自学,钻研。当初,在赴京途中,黄遵素就告诫宗:学者一定要告知历史事件,对书架上的明夷待访录作简要介绍。因此,宗跟随父亲开始有计划地学习。他先从明朝十三朝的记载读起,再读二十一史。每天都有丹和铅的书,迟明开始,公鸡叫了两年。他的历史事件的通知的目的,当然,应用它。他还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乐、佛教、道教等书籍。甚至西方科学著作在
据黄宗羲黄梨洲老师年谱,全思旧录和黄梨洲老师神道碑文,宗熙崇祯二年至十五年,即20岁至33岁这一时期,是他求学、游学、论道的黄金时期,其求学、交流的地区为余姚、绍兴、杭州、苏州、南京。不是亲密友好,而是几百个名臣和普通学生。比如他在崇祯三年、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多次在南京学习、尝试,结交了很多名人。我和张普、张才、杨、陈子龙、吴叶巍、万寿祺、沈守民都在一起过,经常在秦淮河的船上开写作会,不仅参加何巧媛、林语堂、黄仲中、林云峰、闵景贤等人关系密切。他还积极参与了崇祯十一年复社名人痛斥阮大钊陶冶都会议,并参加崇祯年间南京国门广业社的文人聚会第十二年。他与江油张子烈、宣城梅朗中、陈怡星惠珍、广陵毛象、商丘侯方域、桐城方以智关系密切,几乎天天都是花花公子,其中侯朝宗是个花花公子,每次酒会他都一定要请妓女陪侍。宗西真的不能我受不了了。龚回答:朝宗的天性大概就是耐不住寂寞吧!宗说:如果一个人能他耐不住寂寞,他可以去任何地方!如果我们这一代没有不要说什么,那会是一个坏朋友。龚点点头,说好。后来清军南下,侯方域率先投降。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他不能我耐不住寂寞。在很多坚持民族气节的名人面前,他真的成全了黄宗羲损友理论。在这些名人中,沈守民和沈守国安徽宣城的s氏兄弟,与黄宗羲接触最密切,最令利州老人难忘。公元黄梨洲老师年谱年,宗回忆其交往始末说:沈守民,本名梅生,宣城人,迁居南京,十七岁受苦,无暇在交往中谋生。那些五年没读书的,在武庚,来到南京,见到梅生,开导他,认真地谈。武寅,于生于阮大铖之灾党宛陵。美生改名金华,但他没有我不认识对方。然而,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会梦见一个美好的家庭,哭着醒来。当邹文江在戊戌来到时,他得到了梅生的消息。他已经回家,并把它作为一首诗。它很久没有成为知心朋友了。李洲老师对我弟弟,我弟弟对李洲老师。我我一生中只见过一次,而且我我害怕走近你。我老师知道这个!征途之初,我来西天,不畏尊亭,甘写棒鞋。从那以后,我我去了黄鹤,过了剑江,到了岩色,买了一条船,往东走,拜了我的妻子厅。日复一日,好消息没有不要停。这种野心渐渐腐朽,我眼里的人都老了,尤其是弟弟。太可惜了!道太羞于传承,却被诸贤传诵,颇有窥一斑之先。古今只知尧,只知舜。大禹口口声声说很难,知道几乎很难。我佩服你!书上说:4月20日,江来寄的。不过这本书是最后一本,因为离5月3日只有十二天了。字先治的沈国,生了弟弟,试了、武寅、于到宛陵,留在店中。明天,如果你想到达安庆并治愈先知,你将来到商店,你将被迫移动鱼雨到同一个城市。然后马梦萱,梅浪三,徐露诗,严廷生10多人,已经有丝巾了。首先,我说,我的儿子美国的旅程并不比我的家好。
他被齐肩送至池州,他的友谊被庆阳悟空的钟声所付,生动地展现了黄宗羲与沈守民的深厚友谊兄弟。宗西甚至证实了他与沈氏的亲密友谊诗中的s兄弟思旧录:敬亭二神是最知心的朋友,与这个十二月不同。他已经摆脱了前党之恶,怎么还不回?又如黄宗羲在杭时,与张起然、姜浩、冯刚、文启祥、严貂蝉等君子交好。他们经常在杭州顾山脚下看报纸。当时黄宗羲是对的宗也阐述了感旧,研究了音乐节奏,写了十三经。读书会的人佩服他汉书,地理志,律吕数义的深刻本质,简直是石破天惊。在家乡余姚,黄宗羲结交了宁波名人鲁夫和万泰。他与鲁夫和万泰的友谊是最好的。他不仅为他们的文章作序、题写墓志铭,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多次描写他们的友谊,赞美他们的诗歌和人格。他的论语云:鲁老师死三十二年,其葬尚在浅土。他幸存的朋友黄突然感叹道。有人告诉世界,这是郭,而祁家的儿子,大导演万斯,某日葬于城西外,缅怀其人生悬崖,立下一点志向。
老师是大忌,字胡雯,卢氏是宁波名门望族。四岁时,他的大父亲领着他的大腿,口述了杨忠的传说老师为他的客人大声唱歌。如果他深受钦佩,他的老师的风格非常棒。他胸中有万卷书,他的声音听起来像洪钟当时美国的士大夫听了他的谈话,认为陈同富。徐兵十月初十死,终年五十岁,俞淑发出远门。吴来叫来了他家乡的一位学者刘文沪,他把它还给了老师。从此,他作出了大量的发明,剔除了缺陷和杂七杂八的东西,并致力于终身学习,以至于那些对它有所了解的人都随他的老师而生。从这两篇墓志铭可以看出,黄、陆、万三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是一起读诗读书的文学朋友,也是一起抗清的战友。后来,黄宗羲回忆起他的老朋友从0755年到79000年写的14首诗,其中两首是关于他与鲁夫和万泰的友谊。其中一人说:我可以不能谈论鲁,但我可以我深深地忘记了刘瑞当,我没有我一时还不知道。九个月前的谚语,大雁在河上飞翔,今天卢灵光居安思危。经过两年的贫病交加,我的骨骼有了形状,一天晚上,我在西窗止住了疟疾。见祖梨岛青年时代对朋友的真挚感情。这期间,黄宗羲不厌其烦地四处访书、读书、抄书。黄宗羲学习刻苦,他那种广泛求索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全万悔庵老师墓志铭写道:龚遂自明录十三朝,溯及二十一史,不计较其心,止于经典。他理经时,要求九派,见书者无不怒于科举。然后,我们复制了同里的牛石和联生堂奇石,南中的钱清斋黄石,吴中的姜云楼时迁。穷年里,我们寻遍了大街小巷,寻遍了旧书,黄昏时分,一个男孩扛着肩回来了,带头走了一夜,第二天又回来了。这个比率是正常的。它几乎到处都是。天宫里有道经,干扰山河的人都懂得手抄。当他们听到焦美国的书在出售,他们冲向新闻。因为不是被怪东西种的,所以早晚有几个月的时间和宣城美郎在一起。他们日出步行到燕子矶,看着渔船立在岸边,夕阳下挂网。据说某家古画很多,龚、郎看三遍,二看都回来了。黄宗羲的知识面越来越好,朋友也越来越广。因为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他自然承担起了教导兄弟们的责任。没过几年,他的弟弟宗炎和惠宗都有了自己的学术成就,在村里小有名气,学术界因此有了浙东三条黄河,被称为黄洋的道德文章三兄弟,并在世界各地寻求建议。听说黄太冲的名字,都争相邀请他到家里或官邸去学习,例如精通陆文虎老师墓志铭功名的儒生何东如,就特别注意君子和小人的消长变化。他住在中国南方五龙潭的一个小木屋里。听说黄宗羲师从刘永善,还挺能学刘永善心灵与自然与黄道周周易的图像编号。又如钱,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礼部侍郎。他还主动和宗羲交朋友,讨论文史研究。后来,李舟去了钱一家人多次在常熟读书写散文,并被穆宅视为知己。临死前夕,他还把自己的话托付给了死神。
敖陶孙
字器之,号_翁,一号_庵,自称“东塘人”。《福建省情资料库》说是闽县人,亦有误)。清乾隆《福清县志》载:“敖陶孙,字器之,东塘人”。
中文名:敖陶孙
别名:东塘人、_翁、_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清
出生日期:1154
逝世日期:1227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_翁诗集》
拼音:Aotaosun
简介
淳熙七年(1180年)乡荐第一,客居昆山。在太学,曾写诗送朱熹,又作诗悼赵汝愚,忤韩_胄。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历任海门县主簿,漳州府学教授、广东转运司主管文字。因临安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受株连贬官。官至温陵通判。宝庆三年(1227年)卒。著有《_翁诗集》2卷,收入《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可见其佚诗。
生平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敖陶孙乡荐第一,“律赋传海内为式”,“钜家名族卒虚讲席竞迎致”,不久“入太学”。为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榜进士。历任海门主簿、漳州教授、广东转运司、平海节度判官、温陵佥判等。理宗即位(1125年),转奉议郎,赐绯鱼袋,主管莘州西岳庙。宝庆三年(1227年)去世,享年74岁,葬永东里东皋山。
敖陶孙原籍江西。宁宗年间(1195年),理学家朱熹被朝中当权者贬谪。因敖陶孙尊重朱熹的学问,有一次去探望他,并赠诗表达自己的心迹,不想得罪了宰相韩_胄等人。韩_胄四处捉拿敖陶孙,敖陶孙不得不化名走上逃亡之路,最后隐居福清东塘(今后山顶瑞亭村)。韩_胄死后,敖陶孙恢复姓名。明洪武时(1368—1398),其后裔建敖氏宗祠(今已圯)于东塘,尊称敖陶孙为始祖。敖氏后人有的分迁海口、龙江、音西、上郑及江西省新喻县等地。
传闻
据说,敖氏在早期历史上表现得比较沉寂。直到南宋宁宗时,才因敖陶孙而名满天下。史载,敖陶孙“少倜傥有大志气,为文援笔立就”。他“内负摩云冲斗之气,而外自蟠屈寝趋平夷然。长身庞眉、轩昂惊俗知者以为质,不知者以为亢”。敖陶孙志向远大,人格高尚,是一位“胸蟠二万卷,笔落五千言”的人物。据记载,敖陶孙“奉亲孝,拊弟有恩意。娶昆山沈氏,夫妇相敬如宾。室无妾媵,躬执炊寡,其清苦如此,晚稍有俸钱,即出故山筑宅一区,买田百亩”晚年深居谢绝宾客,惟与同乡林公遇、连江李韶、莆田刘克庄相过从。
相关资料
敖陶孙以诗闻名于世,后人对其多有研究。敖陶孙的诗作多为古体,往往放意而行,风格雄浑深厚。如《秋日杂兴》说:“阵云起西北,中原暗黄尘。岂无康时算?无路不得陈!书发亦过计,夜夜占天文。匣剑似识时,中宵哑然鸣。我亦发悲歌,沾衣涕纵横!”他在《寄福清翅山舅陈梦_》中说:“路岐引人不作长,野梅官柳野风光。看山看水入诗眼,岁月不觉须眉苍。请从丈人开肺肠,身非石人忘故乡。五年江湖枕书睡,梦随南云落翁堂”其他如《中夜叹》、《一日复一日》等,忧国伤时、激奋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也有一些古体诗失之粗率,或过于苦涩。近体诗偶有佳句,罕见浑成之作。
敖陶孙兼擅诗评,其《_翁诗评》用象征手法来形象地说明魏晋唐宋诗人风格,很受后人推许。如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等,鉴裁精致、造语隽妙。
著作
敖陶孙著有《江湖集》、《江湖后集》、《_翁诗集》、《_翁诗评》等。另有《敖器之诗话》1卷(今存五则,有研究者疑为伪作)。其事迹见于《后村先生大全集》、《_庵敖先生墓志铭》等。
评价
吾邑福清自唐宋以来,诗家辈出,敖陶孙、林希逸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敖陶孙的诗作深受清初名人、礼部尚书王士祯的赞誉,说敖陶孙虽不是江西诗派中人,而诗作深得江西之体,其诗评最为确论。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1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因此,我们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就缘自张岱小品散文的虚实相依的表达特点。结合《陶庵梦忆序》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 现实生活与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 现实状态与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 现实心理与如出一辙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 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总之,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陶庵梦忆序》诗词鉴赏2作品原文
陶庵梦忆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
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愕,陡然一惊的样子。窒,指窒息。接,接近、接触。
3.引决:自裁,自杀。
4.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指活着。
5.罄:(qìng),空,净尽。
6.举火:指生火做饭。
7.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8.直头:竟自,一直。
9.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10.罹(lì)此果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罹,到。果报,佛教说法,认为人作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称为“果报”,也称“因果报应”。
11.以笠报颅,以篑(kuì)报踵,仇簪履也:这三句话是说,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下面几句句意相同。笠,草帽。篑,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踵,脚跟。仇,报答、报应。
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暖也:衲,补裰的衣服。裘,皮袍。苎,通“苎”,麻织品。絺,粗葛布。轻暖,轻而温暖,比喻衣服鲜厚。
13.以藿(huì)报肉,以粝(lì)报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种野菜。粝,粗米。粻,好粮米。甘旨,美叶的食品。
14.荐:草褥子。
15.以绳报枢,以瓮报牖(yǒu),仇爽垲(ki)也:枢,门轴。牖,窗口。这里说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极言其贫穷之状。爽垲,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舆从:舆,车、轿。从,随从的人。
17.鸡鸣枕上:在枕上听见鸡叫。
18.夜气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气。《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认为,人在清明的夜气中一觉醒来,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发现。因此用经比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方回,指思想刚一转动。
19.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20.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以上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21.不次岁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书名,后人整理苏轼的笔记,分类编辑而成。这里借指一般分类编排的笔记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24.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25.犹意非真:还以为不是真的。
26.啮(niè):咬。
27.大梦将寤:这里指人的一生将尽。佛家常称人生一世为大梦一场。寤,醒。
28.犹事雕虫:这里指写作。雕虫,雕刻此虫,比喻小技巧。
29.慧业文人: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慧业,佛家名词,运用智慧的事业,这里指文事。
30.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31.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漏尽,即指夜尽。钟鸣,即指天明。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32.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33.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3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劫,梵语“劫蔌”的略称。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这里指人的一生。
原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白话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知识点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
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作品鉴赏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作者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作者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并认为五十年来的生活不过是梦一场,全篇体现了作者因改朝换代巨变的心灵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此序的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是由此而来。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作者用看似虚化的比喻与其实际状态相连,突出了作者写此序时的”痴“状心态。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年(1805),享年八十五岁,谥清正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江宁知府太原知府广西考官江西盐道漕运按察使湖南巡抚吏部尚书河道总督直隶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他还是诗人书法家有<<石庵诗集>>与<<清爱堂帖>>传世
观其一生,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再其调回京后不阿附和绅而独善其身,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不可能与权势滔天的和绅针锋相对
与纪昀、和珅并为乾隆朝三大中堂。 刘墉与纪昀与和绅年纪相差十分悬殊,有三十多岁,即他们的暮年正是和珅的盛年,二人即使反和,也没站在一线主力军上,最多是参谋之类。甚至据说和还救过纪,因此二人关系不差。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刘统勋死前,刘墉一直未得入京为官。他死后,刘墉才入朝为官。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纪昀
(1724-1805)
纪昀(jì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高祖纪坤(1570—1642),庠生,屡试不第,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曾祖父纪钰(1632—1716),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祖父纪天申(1665—1732),监生,做过
中国历代名人名录
本文2023-10-22 04:00: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