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知母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8 《本事》卷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85 加减 86 制备方法 87 知母汤的临床应用 88 各家论述 9 《活幼心书》卷下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0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用药禁忌 11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普济方》卷一三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普济方》卷一六○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医略六书》卷三十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45 各家论述 15 《医彻》卷四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6 《外台》卷二引《延年秘录》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用药禁忌 17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一一○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功效 214 主治 21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16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圣济总录》卷十六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8 《圣济总录》卷十二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功效 284 主治 28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86 制备方法 29 《伤寒微旨论》卷上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295 加减 30 《千金》卷三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305 各家论述 31 《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3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知母汤 1 拼音

zhī mǔ tāng

2 处方

知母6克 贝母9克 干葛9克 芍药9克 石膏12克(碎,裹)黄芩9克 杏仁3克(去皮、尖、双仁)栀子仁9克(擘)

3 制法

上药八味,切。

4 功能主治

治伤寒骨节疼痛,头痛,眼睛疼,咳嗽。

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三服。约过一小时服一次。

6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蒜、面七日。

7 摘录

《外台秘要》卷二引《延年秘录》

8 《本事》卷四 81 方名

知母汤

82 组成

知母1两,麻黄(去根节)半两,黄耆(蜜炙)半两,甘草(炙)半两,羌活(洗去土)半两,白术半两,枳壳(去瓤锉,麸炒)半两。

83 主治

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块。

8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牛蒡子100料,研碎,煎至7分,温服,1日34次。

85 加减

觉冷,不用牛蒡子。

8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7 知母汤的临床应用

面、手浮肿:有一达官,其母年七十中风,手足拘挛,平日只是附子之类扶养,一日面浮肿,手背亦肿。寻常有一国医供药,诊云是水病。欲下大戟、牵牛以导之,其家大惊忧惶。召予议之,子曰:《素问》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此服附子大过,正虚风生热之证。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诚言,予乃进升麻牛蒡团参汤,继以知母汤,三日悉愈。

88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少阴;麻黄气味辛温发散,入足太阳;黄耆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羌活气味辛甘平,入足太阳;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牛蒡子气味辛凉,入手太阴。此治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发块致手足拘挛,以甘平之品护其正,以苦寒之药熄其风,以辛温表散之药泄其邪,则邪散风熄正旺气和而痊安矣。

9 《活幼心书》卷下 91 方名

知母汤

92 组成

知母半两,甘草半两,贝母3钱,羌活3钱,滑石(别研)3钱,大黄3钱,小麦子3钱,麻黄(去节存根,锉碎,汤泡滤过,焙干)1钱半,苦葶苈1钱半,诃子肉1钱半,薄荷(去梗)2钱。

93 主治

齁(鼻合)气喘,痰鸣,发热,咳嗽,恶风。

9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煎7分,温服,不拘时候。

10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101 方名

知母汤

102 组成

知母2两,枳实3两(炙),栀子仁3两,豉1升(熬,别裹)。

103 主治

欲似天行45日热歇后,时来时往,恶寒微热,不能食者。

10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8里1服。

105 制备方法

上切。

106 用药禁忌

忌蒜、面。

11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11 方名

知母汤

112 组成

知母3两,独活(去芦头)3两,葛根(锉)3两,白术3两,甘草(炙)2两,石膏(碎)2两,桂(去粗皮)2两,芍药2两,防风(去叉)2两,半夏(生姜汁制)半两。

113 主治

产后中风,烦闷发热,渴燥头痛。

11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酒少许,入生姜半分(切),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普济方》卷一三二 121 方名

知母汤

122 组成

知母1两,葛根1两,白术1两,甘草1两(炙)。

123 主治

阳明病,身冷而内烦者。

12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5合,去滓,温服5合。

125 制备方法

上锉。

13 《普济方》卷一六○ 131 方名

知母汤

132 组成

紫苏(连茎叶)1两,知母(焙)1两,贝母(去心)1两,款冬花1两,五味子1两,人参1两,桑根白皮(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133 主治

咳逆,痰喘气促。

13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4 《医略六书》卷三十 141 方名

知母汤

142 组成

知母1钱半(酒炒),柴胡5分,白芍1钱半(酒炒),黄芩1钱半(酒炒),甘草8分,桂心8分。

143 主治

产后心中烦闷,乍寒乍热,脉沉数者。

14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45 各家论述

产后邪热抑遏于三焦,营阴暗耗于经脉,故心中烦闷,乍寒乍热不已焉。柴胡疏腠理之伏热;黄芩清胸中之烦闷;白芍敛阴和血,以清乍热之源;桂心温营暖血,以壮乍寒之本;知母润燥泻热;甘草泻火缓中也。水煎热服,使伏邪外解则遏热自化,而经腑清和,其心中之烦热无不自解,何乍寒乍热之不瘳哉?

15 《医彻》卷四 151 方名

知母汤

152 组成

知母1钱,麦门冬1钱,竹茹1团,广皮7分,炙甘草3分,茯苓1钱。

153 主治

子烦。

15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灯心20根,加生姜1片,水煎服。

16 《外台》卷二引《延年秘录》 161 方名

知母汤

162 组成

知母2两,贝母3两,干葛3两,芍药3两,石膏4两(碎,裹),黄芩3两,杏仁1两(去皮尖及双仁),栀子仁3两(擘)。

163 主治

伤寒骨节疼,头痛,眼睛疼,咳嗽。

16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为3服。如人行89里再服。

165 制备方法

上切。

166 用药禁忌

忌蒜、面7日。

17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171 方名

知母汤

172 组成

知母(焙)1两,牵牛子(炒)1两,山栀子仁1两,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牡丹(去心)1两,麻黄(去根节)1两,荆芥穗1分,滑石1分,虎杖1分,射干1分,羌活(去芦头)1分,杏仁1分,连翘半两,半夏2钱(以生姜2钱同捣,捏饼子,晒干)。

173 主治

伤寒毒气滋盛,蒸于肌肤,发为赤斑,通身大热,头重疼痛,精神昏乱。

17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181 方名

知母汤

182 组成

知母(焙)半分,柴胡(去苗)半分,麦门冬(去心,焙)半分,甘草(炙)半分,葱白3茎。

183 主治

伤寒后劳复,小腹硬,卵缩,(疒丂)痛欲死。

18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盏,浸1宿,次日煎,令水欲尽,下童便2盏,豉半合,煎56沸,下地黄汁3合,更煎微沸,去滓,空腹顿服。微利即愈。

185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191 方名

知母汤

192 组成

知母1两,栝楼根1两,甘草(微炙)1两,石膏2两。

193 主治

伤寒烦躁不解,脉大,喘热头疼。

19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粳米少许,煮米熟,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201 方名

知母汤

202 组成

知母(切,焙)3分,常山(细锉)3分,松萝3分,桔梗(去芦头,切,炒)3分,柴胡(去苗)3分,鳖甲(醋浸,炙令黄,去裙襕)3分,橘叶3分。

203 主治

劳疟,热多寒少。

20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加柳枝心7枚,童便半盏,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温服。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 《圣济总录》卷一一○ 211 方名

知母汤

212 组成

知母1两,茺蔚子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大黄(锉,炒)1两,五味子1两,黄芩(去黑心)1两,车前子1两半,芒消半两。

213 功效

除热。

214 主治

眼生风粟。

21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21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221 方名

知母汤

222 组成

知母1两半,石膏(碎)3两,升麻(锉)1两,甘草(炙,锉)1两,竹叶1握(切),白粳米1合,枇杷叶(拭去毛)3分。

223 主治

脾瘅,身热口甘,咽干烦渴。

22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2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31 方名

知母汤

232 组成

知母1两,地骨皮1两,升麻1两,犀角屑1两,人参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柴胡(去苗)1两,石膏2两,鳖甲(醋炙令黄,去裙襕)2两,甘草(生,锉)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

233 主治

疟病,发热烦渴,咽干口燥,身黄怠惰,小水涩滞。

23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入香豉50粒,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241 方名

知母汤

242 组成

知母(焙)半两,柴胡(去苗)3分,茵陈蒿3分,甘草(炙,锉)3分,常山(炒)3分,鳖甲(去裙襕,醋炙)3分。

243 主治

肝黄。齿黄,目如丹赤,口燥热渴,气力虚劣,身体青黄。

24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豉100粒,同煎至7分,去滓,投入炼了猪脂半合,搅匀,食前温服。吐、利为度。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5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251 方名

知母汤

252 组成

知母(焙)2两,泽泻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生姜(切)2两,小麦8合(洗净),大枣15枚(去核),淡竹叶(切)1升半,甘草(炙)2两。

253 主治

膈消,胸中烦渴。

25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1盏,去滓,食后温服。

255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261 方名

知母汤

262 组成

知母(切,焙)1两,防风(去叉)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锉)1两,升麻1两。

263 主治

妊娠虚烦懊热。

26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同煎至7分,入竹沥少许,搅匀,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圣济总录》卷十六 271 方名

知母汤

272 组成

知母(焙)半两,升麻半两,子芩半两,葛根(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甘草(炙)1分,石膏(研)1两。

273 主治

头痛口干,烦闷寒热。

27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2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8 《圣济总录》卷十二 281 方名

知母汤

282 组成

知母(焙)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地骨皮(去土)半两,黄芩(去黑心)1分。

283 功效

凉心经。

284 主治

风热攻头面壅盛,虚烦。

28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竹叶10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28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 《伤寒微旨论》卷上 291 方名

知母汤

292 组成

知母1两,麻黄(去节)1两,升麻1两,石膏2两,甘草1两半。

293 主治

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患伤寒,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

29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入生姜1块,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95 加减

如35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升麻各半两。

30 《千金》卷三 301 方名

知母汤

302 组成

知母3两,芍药2两,黄芩2两,桂心1两,甘草1两(一方有生地黄,无桂心)。

303 主治

产后乍寒乍热,通身温壮,胸心烦闷。

30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30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知母、芍药、黄芩统治内外之热,妙用尤在桂心辛散,不独收摄上浮之火,且使上三味无遏闭之虞,更以甘草和其寒热,烦闷自除矣。

31 《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311 方名

知母汤

312 组成

知母(焙)、连翘、木通(锉)、桂(去粗皮)、柴胡(去苗)、玄参、漏芦(去芦头)、大黄(锉,炒)、犀角屑各等分。

313 主治

瘰疬,乍寒乍热。

31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下朴消少许,搅动,空心温服。以利为度。

3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 321 方名

知母汤

322 组成

知母(焙)1两,贝母(去心)1两,百合1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干)1两,防己1两,枇杷叶(去毛,焙)1两,草乌头(去皮尖,炒)半两,苦葶苈(隔纸炒)半两,甜葶苈(隔纸炒)半两,百部半两。

323 主治

虚劳咳嗽,兼咯血、吐血。

324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红绵子少许,乌梅3枚,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3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知母汤 《高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肺家第一专药。此救肺之白虎汤用知母。补肺之百合知母汤用知母。又其确证也。以辛温之桂枝。与之平配。则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伤寒后劳复(附论)

寒瘥后。因食劳复如初。壮热头疼。柴胡(去苗一两)知母(焙三分)鳖甲(去裙醋炙一两)石膏(捣碎一两半)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二伤寒门]伤寒百合(附论)

成此疾。名百合候主之。发汗后者服。百合(七枚擘)知母(一两)上先将百合擘碎。用新汲水二盏。浸一宿。当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伤寒门]伤寒烦躁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枣大切。大枣二知母汤治伤寒烦躁不解。脉大。喘热头疼。知母栝蒌根甘草

《验方新编》:[卷九妇人科调经门]不及期而经先行

辛热暖宫之药者,责其冲任伏火也。用四物加黄柏知母汤∶归身、赤芍、生地、黄柏(炒)、知母、木通各一钱

更多古籍中的知母汤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 组成 42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43 功能主治 44 用药禁忌 45 使用注意 46 大承气汤的药理作用 47 方解 48 临床运用 49 各家论述 410 附注 411 歌诀 412 摘录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各家论述 64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承气汤 1 拼音

dà chéng qì tāng

2 英文参考

Dachengqi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arge Chengqi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achengq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大承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9g、枳实12g、厚朴24,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阳明里热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

4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 组成

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9g、枳实12g、厚朴24[1]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2]。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3]。

42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先煎枳实、厚朴,去渣,内大黄,再煎去渣,内芒硝微煎,分二次服,得下余勿服[2]。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3]。得下,余勿服[3]。

以水1斗,先煮2物,取5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升,去滓;纳芒消,更上微火12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3 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具有如下功效:峻下热结;急下救阴;通胃结,救胃阴;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荡涤三焦之坚实;峻泻热结。主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阳明里热实证: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溅然出,苔黄厚而干,或焦黄起刺,脉沉实。2.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而腹满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4近代也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1][2]

身热,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脘痞满,腹部胀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舌苔焦黄而厚,甚或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或弦数,甚或沉迟;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实,口舌干燥者;或热厥、痉病,神志昏迷而见阳明热实者。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菌痢等属里实热证者。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然汗出者;阴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脉实者;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脉滑而数,有宿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男子伤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瘟疫伏邪传胃,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最重,复瘀到胃。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者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

44 用药禁忌

里实虽具,外证未解,脾胃虚寒,肾阳不足及孕妇均忌用。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不硬者,不可与之。肠窒扶斯(肠伤寒)将出血穿孔时,亦腹痛拒按;腹膜炎附子粳米汤证,痛至手不可近,皆禁下;病初起即便溏而体力衰弱者,则不得妄用本方;孕妇禁用。

45 使用注意

[1]

1.表未解而肠胃热结未成者,不宜用。

2.虽邪热积结壅滞,但正气虚损者,不宜单独使用本方。

3.孕妇禁用。

4.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或有休克症状者,绞窄性肠梗阻及肿瘤梗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46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大承气汤经口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很明显。此外,还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实验表明,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壁的纵肌和环肌的收缩增强和肠腔容积增加来完成的。在肠内注入大承气汤后,原来安静的肠管,立即开始收缩和蠕动,同时肠容积急骤的增加,使肠腔处于充盈状态,由于运动和肠腔容积的增加,推进肠管运动不断前进,故使套叠的肠管得以迅速还纳。实验还表明,本方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作用为主,静脉注射或切断迷走神经,既不能使肠套叠加速还纳,亦不能干扰其对肠管的局部作用。

2大黄煎法《哈尔滨中医》(1964;6 :27)大黄在不同煎煮条件下,所含的蒽醌甙成份有所变化;生药在加热水煮过程中,其结合状态蒽醌甙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减低其含量。大承气汤的大黄是后下法,所测得的大黄蒽醌甙总量较高,尤以结合状态成份保留的多,而鞣质的煎出率较低。调胃承气汤测定的蒽醌甙含量较低,而鞣质的煎出率稍高。由于大黄的蒽醌甙是泻下成份,鞣质是收敛成份,两者关系至为密切,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先煎法要比后下法的泻下程度缓和些,轻些,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之一。

3实验研究证明,大承气汤能明显增加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动功能,有促进肠套叠还纳和肠扭转复位的作用;可改善肠管的血运障碍,增加肠段的血流速度。[1]

4实验研究:本方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作用;对肠套叠能促进还纳,解除梗阻;还有增加肠袢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作用[2]。

47 方解

方中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2]。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结滞,且能活血,为君药。芒硝咸寒,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更增,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共为佐药。4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48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痞(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及苔黄厚、脉实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阴液不足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等滋阴润燥;兼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黯、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等以活血化瘀。[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1]

4阳明热实:江阴街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如,燥热上冲,此阳明三急下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5阳明府实,热深厥深: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戍三月间,路感伤寒证,迁延数日,病不瘥。予诊得六脉沉数,外症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此证乃热深厥深,其证最急。此因平时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急以大承气汤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6妇人伤寒阳明壅实:一妇人患伤寒九日,发狂面白,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口目瞤动,肌肉抽搐,遍身手足尽冷,六脉皆脱,聆听其声重而长。此阳明壅实,热郁于内,故令脉迟不通,非脉脱。即作大承气汤,启齿而下。夜间即解黑便半床,次晨脉出身热,人事亦知。

7手术后腹部胀痛:陈某,男,35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三天,出现肠梗阻症。腹部胀满,阵发性疼痛,饮食不下,大便秘结,肠鸣亢进,下腹部胀痛,以左下侧为甚,脉弦数,苔黄干厚。辨证属里实热,气血郁滞,宜攻里通下。投以大承气汤加黄芩,一剂,服后半小时呕吐,乃改用大承气汤 ,注入后不久,排出多量大便,症状减轻,次日再 一剂,大便通畅,症状消失,恢复饮食。以本方加味,治疗腹部手术后胀气者98例。其中重度者33例,中度52例。手术类型为阑尾炎切除,胃穿孔修补,小肠切除以及肠粘连。方用大黄、芒消各915g,厚朴、枳壳、桃仁、赤芍药各9g,莱菔子1530g。成人每天一剂,儿童酌减,一次给药50100ml,口服或经胃肠减压管注入,并随即停止减压23小时。结果:94例有效,有效率9592%。

8急性痢疾:丁某,男,47岁。夏日炎暑,腹中绞痛,下痢红白,红多白少,里急后重,一夜之间大便30多次。形体壮实,面色潮红,兼见垢腻,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口唇干红,舌边尖俱红,舌苔黄厚,六脉滑数有力。拟“通因通用”法为治。投大承气汤,清泻肠胃实热。方用大黄15g,厚朴9g,枳实9g,元明粉12g(冲服)。水煎分二次服完。一剂病减,再剂诸症均退,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善后,诸症消失,恢复健康。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具者,急以此方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2《医宗金鉴》:诸积热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胸胁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消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之,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3《医宗金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汤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消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积朴除其痞满也。

4《本经疏证》: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消者,有不用芒消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唯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

410 附注

小承气汤(《理伤续断方》)。

411 歌诀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朴相兼气结调;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条。[1]

412 摘录

《伤寒论》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 51 处方

大黄、厚朴(姜制),各三钱。枳实、芒硝,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治阳明里热,大便五六日不通,日哺潮热谵语,烦燥发渴。

53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5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 61 处方

大黄3钱,芒消1钱,厚朴1钱,柴胡1钱,黄芩1钱,甘草1钱。

62 功能主治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主治邪气挟食,存于大肠,火气炎蒸,夹食作祟,痛而手不可按。

63 各家论述

此方之妙,全在用大黄、芒消二味。盖大黄性凉而散,又走而不守;芒消性更紧于大黄;辅之黄芩,则相济有功;尤妙在用柴胡,以舒其肝经之邪气;又佐以厚朴之祛荡。若邪甚者,或再加枳实,尤易成功,此堕之又一法也。

6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病势 1 拼音

bìng shì

2 英文参考

Tendenccy of diseases

3 注解

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或趋向。

(1)疾病发展的缓急之势。一般外感病、阳证病势较急;内伤病,阴证病势较缓。外感病中的温热病,特别是疫病发展快,而寒.湿病较慢。

(2)疾病的演变之势,包括疾病的病程和分期。如《伤寒论》将外感病分为六个病期,用六经来表示病期和发展趋势,并用循经传、越经传,两感等概括其传变规律。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和三焦来表示温热、湿温病的演变规律。内伤病按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相互影响传变,如肝病传脾、肾水侮脾土等。

(3)病证动态之势。如脾气下陷、胃气不降、阳气欲脱、疹毒内攻、风寒入里等病机所表现出的向下、向上,向外,向内等动态之势。

古籍中的病势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存阴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独语如见鬼状,病势剧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见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1.升陷汤

升降易性,病骤反复。自此不敢服药。迟延二十余日,病势垂危,喘不能卧,昼夜倚壁而坐;假寐片时,气息即停

《重订广温热论》:[第一卷温热总论]论温热兼症疗法

痰多,加栝蒌、川贝、竺黄之类。大抵伏邪兼寒,能令病势增重;兼风反令病势易解。以寒主凝涩,则伏邪内郁,

《丛桂草堂医案》:卷四

其手足麻者。中焦受病。则应于四末。脾胃主四肢也。病势殊重。前药尚不免嫌轻。易方以桂枝二钱。浓朴一钱。

《外科医镜》:痈疽真假例论

目录 1 拼音 2 《嵩崖尊生》卷七 21 组成 22 主治 3 《辨证录》卷一 31 组成 32 主治 33 人参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4 《医略十三篇》 41 组成 42 主治 43 人参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人参大黄汤 1 拼音

rén shēn dà huáng tāng

2 《嵩崖尊生》卷七 21 组成

人参1钱,当归1钱,大黄(炒)1钱,桂心1钱,瞿穗1钱,赤芍1钱,茯苓1钱,葶苈2分。

22 主治

经脉不利化水,身肿胀,皮肉赤纹。

3 《辨证录》卷一 31 组成

人参1两,大黄1钱。

32 主治

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

33 人参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 《医略十三篇》 41 组成

生大黄3钱至5钱或8钱,人参1钱至钱半或3钱。

42 主治

伏邪温疫,日久失下,阴液枯涸,神志沉迷,溲赤而浑,大便不解,不思米饮,手足掉摇,形消脉夺。

43 人参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长流水另煎,和服。

古籍中的人参大黄汤 《杂病广要》:[内因类]胀满

,妇人月经不利,化水肿胀,皮肉赤纹、椒仁丸、人参大黄汤),须求其本而治之。(《医碥》)病由邪起脏腑

《医碥》:[卷之三·杂症]肿胀

,妇人月经不利,化水肿胀,皮肉赤纹,椒仁丸、人参大黄汤。)须求其本而治之。积聚相攻,疼胀,初用七气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方中恶露第十四]大黄汤

四升,去滓,分四服,一日令尽。加人参二两,名人参大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六产后诸疾门]产后恶露不尽腹痛

四升。去滓。分四服。一日令尽。加人参二两。名人参大黄汤。蛇黄散(出千金方)治产后血伤不止。或下血痢

《千金翼方》:[卷第六·妇人二恶露第四]大黄汤

知母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