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8收藏

玉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玉竹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玉竹的用法用量 11 化学成分 12 玉竹的药理作用 13 玉竹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4 鉴别 135 检查 1351 水分 1352 总灰分 136 浸出物 137 含量测定 1371 标准曲线的制备 1372 测定法 138 玉竹饮片 1381 炮制 1382 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383 性味与归经 1384 功能与主治 1385 用法与用量 1386 贮藏 139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玉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玉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玉竹 玉竹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ù zhú

2 英文参考

Polygonatum officinale All [朗道汉英字典]

radices polygonati officinalis [朗道汉英字典]

rhizoma polygonati officinalis [朗道汉英字典]

drug solomonsea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agrant solomonseal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Polygonati Odorat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agrant solomonseal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玉竹为中药名,出自《吴普本草》[1]。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 的干燥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Polygonati Odorat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ragrant solomonseal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玉竹的别名

萎蕤、葳蕤地节、葳参、铃铛菜、尾参[1]。

7 来源及产地

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1]。主产河南、江苏、辽宁、湖南、浙江等地[1]。

8 性味归经

甘,平[1]。入肺、胃经[1]。

9 功能主治

滋阴润燥,除烦止渴[1]。

1治热病伤阴,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心烦口渴,消谷易饥,小便频数,筋脉失养而挛痛[1]。

2适用于素体阴虚,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1]。

3近用于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1]。

10 玉竹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1]。

11 化学成分

本品含玉竹黏多糖、玉竹果聚糖、白屈菜酸、吖丁啶2羧酸、山柰酚阿拉伯糖苷、鞣质及微量皂苷[1]。

12 药理作用

曾报导其根茎、浆果中含有强心成分[1]。玉竹对大鼠和兔实验性高血糖、高血脂有抑制作用[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有轻度治疗作用[1]。

13 玉竹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玉竹

Yuzhu

POLYGONATI ODORATI RHIZOMA

132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133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cm,直径03~1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134 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圆形或扁长方形,外壁稍厚,角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黏液细胞,直径80~140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外韧型,稀有周木型,散列。

135 检查 1351 水分

不得过160%(附录ⅨH第一法)。

1352 总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7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500%。

137 含量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无水葡萄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制成每1ml含无水葡萄糖06mg的溶液,即得。

1371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0ml、15ml、20ml、25ml、30ml,分别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各溶液2ml,置具塞试管中,分别加4%苯酚溶液1ml,混匀,迅速加入硫酸70ml,摇匀,于40℃水浴中保温30分钟,取出,置冰水浴中5分钟,取出,以相应试荆为空白,照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在490 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1372 测定法

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水100ml,加热回流1小时,用脱脂棉滤过,如上重复提取1次,两次滤液合并,浓缩至适量,转移至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加乙醇10ml,搅拌,离心,取沉淀加水溶解,置5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4%苯酚溶液1ml”起,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无水葡萄糖的重量(mg),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玉竹多糖以葡萄糖(C6H1206)计,不得少于60%。

138 玉竹饮片 13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厚片或段。外表皮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有时可见环节。切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1382 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383 性味与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1384 功能与主治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1385 用法与用量

6~12g。

138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13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稻草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稻草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性味 27 归经 28 功能主治 29 稻草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稻草的临床应用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稻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稻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稻草 1 拼音

dào cǎo

2 《辞典》:稻草

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Dào Cǎo

23 稻草的别名

稻穰(《广雅》),稻藁(《崔氏纂要方》),稻杆(刘禹锡《传信方》),禾秆(《纲目》)。

24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稻的茎叶。

25 化学成份

稻叶含类似花药黄质和蒲公英黄质的色素;另含新黄质、似花药黄质、蝴蝶梅黄素、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茎、叶含少量还原糖和蔗糖。有报道,稻草含有抗癌作用的多糖。

26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甘平。"

②《纲目》:"辛甘,热,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

27 归经

《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28 功能主治

宽中,下气,消食积。治噎膈,反胃,食滞,泄泻,腹痛,消渴,黄疸,白浊,痔疮,烫伤。

①《本草拾遗》:"主黄病身作金色,煮汁浸之。"

②《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温中,止泻,消牛马肉积宿食,小儿乳食结滞,肚腹疼痛。稻草节,走周身经络,治痰火疼痛。"

③《本草再新》:"走经络,利肠分,宽中益气。"

29 稻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两;或烧灰淋汁澄清。外用:煎水浸洗。

210 附方

①治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一碗,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摘元方》)

②治反胃:籼秆烧灰淋汁温服,令吐,盖胃中有虫,能杀之也。(《纲目》)

③治食牛肉伤食,胸口嘈杂,呕吐恶心,胸口胀满微痛,不思饮食,面皮黄瘦,腹饥倒饱,食后哽食膨胀:稻草五钱,沙糖一钱。水煎服。(《滇南本草》)

④治小儿饮食伤脾,久泻不止:糯谷草三钱。煎服。久泻者加真淮药二钱,(《滇南本草》)

⑤治消渴饮水:取稻穰中心烧灰,每以汤浸一合,澄清饮之。(《世医得效方》)

⑥治传染性肝炎:糯稻草、蒲公英各二两。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⑦治小便白浊:糯稻草煎浓汁,露一夜,服之。(《摘元方》)

⑧治下血成痔:稻藁烧灰淋汁,热渍三、五度。(《崔氏纂要方》)

⑨治汤火伤疮: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带湿摊上,干即易,若疮湿者,焙干油敷。(《卫生易简方》)

⑩疗热病手足肿欲脱者,兼主天行:稻穰灰汁渍之。(《备急方》)

⑾治稻田皮炎:稻草、明矾各等量。先将稻草切碎加水煮沸30分钟,应用前10分钟再加入明矾,外洗。(苏医《中草药手册》)

⑿治马坠扑损:稻秆烧灰,用新熟酒未压者和糟入盐和合,淋前灰取汁以淋痛处。(刘禹锡《传信方》)

⒀解砒石毒:稻草烧灰淋汁,调青黛三钱服。(《医方摘要》)

211 稻草的临床应用

糯稻草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每日用糯稻草3两,加水1000毫升,暴火煎成200毫升,两次分服。一般用药25~30天,个别稍长。共治43例,近期治愈(症状消失,肝大回缩到05厘米以下,肝功能恢复正常)35例,平均住院天数102天,进步(症状减轻,肝大仍在肋下1厘米以上或肝功能有一项未正常)7例,无效。1例。服药后食欲减退、厌油、全耳无力等常见症状消失较快,平均在13天左右;肝区痛消失较迟,平均201天;肝肿大恢复平均283天。肝功能平均恢复时间:黄疸指数109天,谷丙转氨酶231天,麝絮27天左右。另有每日用糯稻草15两煎分2次服,治疗30余例亦获效果。一般服药2日后,尿量增多,由赤转白,食欲增进,自觉症状减轻;7~10天后黄疸指数降至7~12单位,皮肤、巩膜黄染全部消失。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稻草的方剂 七味鸭

纸将盆盖缝封固,放在锅内,亦不可放水,锅盖盖好。稻草3斤打成小草结,对锅脐慢慢烧之;如锅太热,少停再

化肉膏

5钱,共为咀片,煎成浓汁,将前灰放在竹箕内(先用稻草垫底),继将药汁淋于灰上,滤下之水用器接收(滤得

制羊头蹄

七:方名:制羊头蹄组成:白羊头蹄1具(净治,更以稻草烧烟熏,令**),胡椒1两,荜茇1两,干姜1两,

退火丹

2分,羚角末2钱(2味并用灯心汤磨汁倾纸上,下铺稻草灰,放纸灰上,收去水,晒干,用鹅翎扫下净末听用)

糊犬

内,仍用盖合了,又用竹签签定,纸封住不令漏气,以稻草将冬瓜缠定,外用盐泥固济,却用稻糠火烧半著,将冬

更多用到中药稻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稻草的中成药 建曲

,制成方块,置发酵箱内,块间留有空隙,上盖麻袋或稻草,置密闭室内发酵至药块遍起白霉,有酒香气时取出,

紫金锭

度),诃子8枚,鹅梨8枚(取汁),猪胰子4两(以稻草挪洗,去膏膜,洁净无油为度,再用布包,捣烂入药)

至宝丹

要8两以上者,越大越好,理毛,用草纸包7层,再用稻草包紧,黄泥封固,用稻糖煨熟去肉,拣出全骨,酥油炙

更多用到中药稻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稻草 《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虫之一]五倍子

谟曰∶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一七。仍捣仍干者水渍为

《濒湖炮炙法》:[卷四·虫兽类]五倍子(百药煎)

谟曰〕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七日夜。取出再捣,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一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七下虫鱼部]裸虫

干用(陈嘉谟云)入药者五倍子鲜者十斤舂细用瓷缸盛稻草盖七日夜取出再捣入桔梗甘草末各二两又一七仍捣仍满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稻穣

烧灰。每以汤浸一合,澄清饮之。(危氏)喉痹肿痛∶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滚出痰,立愈。

《滇南本草》:[第二卷]粳粟米、稻草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八宝治红丸 1 拼音

bā bǎo zhì hóng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Babao Zhihong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17490

23 处方

荷叶   100g 石斛 30g 大蓟 10g 小蓟 10g 香墨 20g 甘草 20g 白芍 20g 牡丹皮 20g 藕节 40g 黄芩 40g 侧柏叶(炭) 40g 桅子(焦) 40g 百合 40g 陈皮 40g 浙贝母 15g 棕板(炭) 10g 地黄 25g 竹茹 25g

24 制法

以上十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14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苦。

2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27 功能与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咳血。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2 丸,一日 2~3 次。

29 规格

每丸重 9g

210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八宝治红丸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泻痢(呕吐附)疟

两去桂)附子干姜良姜乌头(各四两)胡椒荜澄茄人参红豆蔻白术桂(各一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七消渴门]消渴

渴。(出肘后方)大牡蛎上于元日或端午日。用黄泥裹红。放冷取出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一钱。小儿调专治日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七诸疟门]诸疟(附论)

聚涎饮。与卫气相半夏(汤去滑)茯苓人参白术草果橘红(各等分)甘草(减半)上同枣子乌梅生姜水术个不分

《张氏医通》:[卷十五]虫门

)干漆(令烟尽。三钱)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五更用鸡汤送下。方中椒红。世本皆作陈皮。惟何继

《普济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门]下赤痢白痢

1)消渴泛义

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

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2)厥阴何以渴

消渴为什么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

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阴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阴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阴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阴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

(3)六经辨渴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厥阴治渴方

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阴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阴的主方———乌梅丸莫属。

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阴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阴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阴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

那么,对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

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阴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阴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

(5)对糖尿病的思考糖代谢与木土的关系。

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阴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讲到厥阴提纲证时,老师还会专门强调不要将厥阴的消渴当成现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释义也这样明文规定。厥阴病很主要的一个证是消渴,而现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证也是消渴。虽然厥阴提纲证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厥阴病会不会就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萦绕心头,久久难去。

我们知道,糖尿病很直观的一个情况就是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时,超过了肾的糖阀值,这时就会连带出现尿糖。所以,古人对糖尿病的诊断就主要通过对尿糖的观察。尿糖怎么观察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尿糖试纸,这就要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于糖更是灵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蚂蚁的,蚂蚁也怕这个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糖在身体的作用主要是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那么,现在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现代的说法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所以,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设法刺激胰岛细胞的分泌。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所以,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很高,好像是糖多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因为机体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补足你。怎么补足呢?当然就需要机体启动各式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饥,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饥多食其实就是由此而来。而在生化上的一个集中表现,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没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扫除了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对糖尿病作了一个大致剖析,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从伤寒六经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血糖升高是不是土跑到水里面去了?糖尿病属于糖的代谢利用障碍,糖在中医它属于哪一类的东西呢?糖是甘味的东西,而甘味于五行属土,所以,很显然,糖应归到土这一类。因此,糖的代谢、利用障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土系统的障碍。土系统怎么障碍呢?从上述直观的角度我们知道,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当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医、于自然它可以与什么类比呢?它可以与江河类比。故古人云:人之有血脉,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过多的这样一个病理情况放到自然里,实际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

过去,我们沿着长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再加上两岸青山的依衬,真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可是现在我们再去长江看一看,原来的青山不在了,绿水也变得黄浊。绿水为什么会黄浊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来应该呆在它的本位上,不应该到河流里,可现在为什么会跑到河流里来呢?根子在木。这个原因我们在太阴篇里已经讨论过,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所以,土就很难安住在本位上,几度风雨就把它带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见,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变得浑浊,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好像是土的问题,土不安分,跑到水里来滋事,使我们看不到从前的绿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却是在木上面。

我们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将上述糖尿病的过程放到自然里,就知道糖尿病虽然是土系统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却在木系统上,却在厥阴上。厥阴的提纲证为什么首言消渴呢?这里的消渴与后世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很显然,我们将糖尿病放到厥阴病里来思考,这便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学说,使我们得以从真正的源头上来设立对治的方法。这便将糖尿病的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是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而我们从厥阴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愈的方法呢?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用中医的思想武装中医。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他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提供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莱菔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莱菔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莱菔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莱菔的用法用量 213 注意 214 附方 215 各家论述 216 莱菔的临床应用 2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莱菔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莱菔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莱菔 1 拼音

lái fú

2 《辞典》:莱菔

21 出处

《唐本草》

22 拼音名

Lái Fú

23 莱菔的别名

荚、芦萉(《尔雅》),芦菔、荠根(《说文》),罗服(《潜夫论》),萝瓝(《汉书》晋灼注),雹葖(《经典释文》),紫菘(《唐本草》,萝卜(孟诜),紫花菘、温菘、萝苗、楚菘、秦菘(《本草图经》),土酥(《蔬食谱》),葖子(《癸辛杂识》),萝白(《广州植物志》)。

24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冬季挖取鲜根,去茎叶,洗净。

25 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厚,肉质、大小、色泽、形状不一。茎租壮,具纵纹及沟,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叶丛生,成琴形羽状分裂,长达30厘米,疏生祖毛;茎下部叶琴形羽状分裂,长12~24厘米,顶端裂片最大,先端钝,两侧裂片4~6对,沿叶轴对生或互生,三角状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先端锐,边缘钝齿状或牙齿状;茎上部的叶渐小,叶片矩圆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浅锯齿或近于全缘;基部具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萼片4,线状长椭圆形,绿色,外面带淡紫色;花瓣4,倒卵状楔形,具长爪,白色,淡紫色或粉红色3雄蕊4强;雌蕊1,子房细圆柱形。长角果圆柱形,肉质,在种子处稍向内缢缩,先端具较长的尖喙。种子呈卵圆形而微扁,直径约3毫米,红褐色。花期3~6月。果期5~8月。

26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27 化学成份

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还测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鲜根含甲硫醇775毫克%、维生素C近20毫克%,因不含草酸,是钙的良好来源。含锰041毫克%,硼约7毫克%(干重)。又含莱菔甙。

28 药理作用

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较敏感;有血清时,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莱菔根中的酸性物质对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无毒性,对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仅有轻微、短暂之毒性反应。另据报告,根捣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胆石形成而应用于胆石症。

29 性味

辛甘,凉,

①《别录》:"味苦,温,无毒。"

②《唐本草》:"味辛甘,温,无毒。"

③孟诜:"冷。"

④《本草经巯》:"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温平。"

210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纲目》:"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

③《本草经巯》:"手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211 功能主治

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

①《别录》:"主利五脏,益气。"

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生捣汁服,主消渴。"

③孟诜:"甚利关节,除五脏中风,练五脏中恶气。"

④《四声本草》:"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

⑤《食性本草》:"行风气,去邪热气。""花:明目。"

⑥《日华子本草》:"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和羊肉、鲫鱼煮食之。"

⑦《日用本草》:"宽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宽中。"

⑧汪颖《食物本草》:"生捣服,治噤口痢。"

⑨《本草会编》:"杀鱼腥气,治豆腐积。"

⑩《纲目》:"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

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胎养血。"

212 莱菔的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饮,1~3两;煎汤或煮食。外用:捣敷或捣汁滴鼻。

213 注意

①《本草衍义》:"莱菔根,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

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寒,食不化者勿食。"

214 附方

①治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②治翻胃吐食:萝卜捶碎,蜜煎,细细嚼咽。(《普济方》)

③治结核性、粘连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白萝卜一斤,切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剂,一次服完。(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失音不语:萝卜生捣汁,入姜汁同服。(《普济方》)

⑤治痰热喉闭:萝卜汁和皂角浆,吐之。(《普济方》)

⑥治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卫生易简方》)

⑦治肺结核咯血:红色大萝卜二斤,加水300毫升,煎到100毫升时,除去残渣,再加入明矾三钱,蜂蜜三两。每日三次,早晚空腹服用,每次60毫升。(《中国防痨》(2):90,1960)

⑧治消渴口干:萝卜绞汁一升,饮之。(《食医心镜》)

⑨治诸热痢、血痢及荆后大肠里痛:萝卜,截碎,研细,滤清汁一小盏,蜜水相拌一盏,同煎。早午食前服,日晡以米饮下黄连阿胶丸百粒。无萝卜以萝卜子代之。(《普济方》)

⑩治酒疾下血,旬日不止:生萝卜,拣稍大圆实者二十枚,留上青叶寸余,及下根,用瓷瓶取井水煮令十分烂热,姜米,淡醋,空心任意食之。用银器重汤煮尤佳。(《寿亲养老新书》萝卜菜)

⑾治偏正头痛: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随左右注鼻中。(《如宜方》)

⑿治汤火伤灼,花火伤肌:生萝卜捣涂之,子亦可。(《圣济总录》)

⒀治打扑血聚,皮不破者:萝卜或叶捣封之。(《纲目》)

⒁治满口烂疮:萝卜自然汁频漱去涎。(《濒湖集简方》)

⒂治诸淋疼痛不可忍,及砂石淋:大萝卜切作一指厚四、五片,用好白蜜淹少时,安铁铲上,慢火炙干,又蘸又炙,取尽一,二两蜜,反复炙令香熟,不可焦,候冷细嚼,以盐汤送下。(《朱氏集验医方》瞑眩膏)

⒃治脚气走痛:萝卜煎汤洗之,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录》)

215 各家论述

①《本草图经》:"莱菔,功用亦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

②《本草衍义》:"莱菔根,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气速者,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③《本草衍义补遗》:"莱菔根,《本草》言其下气速,往往见人食之多者,停滞成溢饮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④《纲目》:"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苏,寇二氏止言其下气速,孙真人言久食涩营卫,亦不知其生则噫气,熟则泄气,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李九华云:莱菔多食渗入血。则其白人髭发,盖亦由此,非独因其下气涩营卫也。"

⑤《本草经疏》:"莱菔根,《本经》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216 莱菔的临床应用

治疗滴虫性 炎:将萝卜用水洗净,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状,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纱布包成纱布卷,一端系以长线,作 塞剂。上药时先用1/5000过锰酸钾液冲洗外阴及 ,拭干后,将萝卜泥纱布卷放入 内,线头露于 外。每天1次。共治68例,治愈62例。一般在用药后2~3天外阴痒感、热感、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脓性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治疗5~10次后 粘膜充血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连续上药4~7次后,涂片检查滴虫阴性。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217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莱菔的方剂 莱菔丸

拼音:láifúwán《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处方:莱菔子300克(淘,焙干,炒黄)制法:上一

莱菔酒

拼音:láifújiǔ处方:莱菔不拘多少。制法:上细锉。功能主治:大衄不止。用法用量:每用1合,用酒

平胃保和汤

:组成:苍术1钱,厚朴1钱,枳实1钱,陈皮1钱,莱菔1钱,山楂1钱,香附1钱,炙草5分。主治:食积,

痢泻丸

方:全当归6两,生白芍6两,枳壳2两,槟榔2两,莱菔子2两,车前子1两,生甘草1两。制法:上共研细末

莱菔子粥

ifúzǐzhōu《老老恒言》:莱菔子粥:处方:莱菔子末15克粳米100克制法:将莱菔子与粳米同煮为

更多用到中药莱菔的方剂

用到中药莱菔的中成药 消痞阿魏丸

曲(焦)200g姜半夏60g甘草60g黄连60g莱菔子(炒)60g制法:以上十四味,除莱菔子、阿魏另

山楂内消丸

灵脂(醋制)60g清半夏40g青皮(醋制)40g莱菔子(炒)40g砂仁30g莪术(醋制)20g三棱(

降脂灵胶囊

7处方:普洱茶100g刺五加100g山楂100g莱菔子50g荷叶50g葛根50g菊花50g黄芪50g

保和冲剂

茯苓100g陈皮50g连翘50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制法:以上八味,陈皮和连翘蒸馏挥发

七珠健美茶

茶汤。七珠健美茶的主要成份:山楂、夏枯草、菊花、莱菔子、陈皮、三七、谷芽、草决明、人参叶、党参、珠茶

更多用到中药莱菔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莱菔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六莱菔二百二十七]莱菔子

肿毒,止气痛而发疮疹,平下痢而息后重。食物吞酸,莱菔生食大效。(验方第一。)反胃噎疾,莱菔蜜煎,细嚼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莱菔

)、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孙炎注云∶紫花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

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净朴硝(四两)鲜莱菔(五斤)将莱菔切片,同朴硝和水煮之。初次煮,用莱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二]臌胀水肿门

达下治之。羌活防风枳壳杏仁大腹皮川朴茯苓橘红泽泻莱菔子桑皮青葱生姜渊按∶羌、防不如麻黄,专开手太阴之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金仙膏

人参,首载于汉朝《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温补上品。西晋末年开始栽培,迄今1660多年历史,我国系世界最早引种。祖国医学认为,其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固脱生律,保脾养胃,安神益智,治多种疾患。诸如《本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药性论》谓之“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下不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名医别录》称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纲目》记述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出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疠,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人参亦为与他药配伍的主品,单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应用人参的方剂达41条,明朝大医家李时珍介绍含人参的处方计62条。

玉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玉竹的别名 7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