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历史有生态文明的提法吗?没有。只有一些在当时的认识之下的一些提法。目的也不是什么生态文明。比如天人合一,董仲舒用来解释儒家的等级观(礼制),现在居然也有人认为是什么生态文明的体现,实在滑稽。
一般来说,托古改制都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比如文艺复兴、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提法等等,是用间接的办法达成直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现在的情况讲,生态文明是必须做的,那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国外有好的技术就拿来学习,至于思想,我们在”无山不秃、有水皆污、雾霾随处“的情况下,应该已经有了,起码不用去故纸堆里找一些东西,挖空心思、改头换面,搞什么”古已有之“。
相信我们自己不比古人差,因为毕竟知识是积累而来的。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中国先贤生态文明思想、国外先贤的生态文明思想、恩格斯的生态观。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扩展资料;
1978年,环境保护概念首次纳入宪法范畴,提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2012年,“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思想阐述和原则界定,才能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提供遵循。
近年来,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一些专项法律法规相继得到修订。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得以加快形成。“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生态文明
01
植树节的起源和发展
植树节,古代称为清明节。中国古人一直有清明植树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就在墓葬中植树。春秋时期,民间也开始在清明墓植树。据《礼记》年的记载,孔子在巡山前,在父母坟前种下松柏,为的是日后辨认祖坟。
也有说汉高祖刘邦不愿意穿着皇袍夜行,回老家祭祖,但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就命人建墓立碑,种上松柏作为标志。恰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刘邦把清明节定为祭祖节。之后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回到家乡,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
后来,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把清明祭祖和植树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民俗。书《岁时百问》对此评价道:“万物生长,万物清净明。”
其实,古人在清明节植树,不仅是因为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春雨纷飞,使树种成活率更高,更是通过植树来抚慰人们对逝者的哀思,象征着来年的希望。
古人在清明植树是为了缅怀逝者,树木的重生象征着来年的希望。左下角有个树人同等重视植树节,树木争光。
那么,植树节为什么从清明改到现在众所周知的3月12日呢?其实这和孙中山先生有很大关系。
02
促进民生,培养技能,振兴国家。
香山,孙中山出生的地方,在古籍中有记载。“遍地仙花多,十里闻香。”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到处种植花草树木。现在如果去孙中山故居,还能看到院子前面有一棵大榕树,那是孙中山年轻时最喜欢的地方。在树下,他可以听故事,乘凉,和朋友一起玩。17岁那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中山,特意带回一棵酸豆树苗,种在自家门前。在他的精心栽培下,这棵酸豆树尽管经历了台风、暴雨和烈日的暴晒,还是长成了一棵大树。如今,这棵树已有百年树龄,依然郁郁葱葱。这一切,也许造就了孙中山一生对树的向往。
孙中山故居的大榕树。青年教师孙中山,经常在这棵大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讲洪秀全和杨的故事。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而植树造林恰恰体现了民生。孙中山老师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意识到森林重要性并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
早在1893年,孙中山就在《上李鸿章书》中指出“中国欲强,急于推广农学,注重树术”。他甚至在广州
1912年5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农林部成立,山林司主管国家林业局。孙中山先生还提倡救济和开垦荒地,以帮助穷人,并教他们如何改善农业和园艺。正因如此,他第一个签署《成立中国义农会》,促使民国政府拨出4000亩荒地支持植树造林,帮助了大量贫苦农民。
1915年7月30日,在凌道阳、韩安、裴义理的倡议和孙中山的支持下,北洋政府成立
1979年2月,我国正式将每年的3月12日重新定为植树节,以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
1990年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65周年,孙瑞芳和霍英东在孙中山故居植树。
2014年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我国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2166%,人工林规模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我国已完成造林7362万公顷、森林抚育8302万公顷,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植树造林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图为新人们植树纪念集体婚礼。
知道了孙中山先生和植树节的关系,你有没有一种在植树节自己种一棵树的冲动?事实上,努力让世界变得绿色是值得的。
历史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本文2023-10-22 04:25: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