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日本的记载,如邪马台国,始见于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较为强大的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唐朝继承大一统隋朝的体制结构,并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新的体制。唐太宗收复辽东,扩大版图,使得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尊称他为“天可汗”。经济上,唐朝实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唐朝的文化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日本曾多次派人来我中国,并同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文化交流。刚开始的时候,日本派出使者打通中日关系,随后,日本更是派出大量女子来到中国。一时间,中日双方联系密切。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同日本渊源极深,中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发展。传闻唐宋时期,日本派出大量女子来到中国,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度种”。何为度种?日本人为何要这样做?关于这件事情,史书之上又有哪些记载?
一,唐宋遥遥领先于世界
唐宋时期,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朝代,中国不仅实现了国家一统,也实现了经济发展,加上唐宋时期相对开放的国策,使得中国同其他各国的联系也紧密起来。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强大,让其他各国慕名而来,日本便是众多国家中最为忠实的一个。
日本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相当羡慕的。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一个非常好学的民族,它不如你的时候,可以虚心求教,直到超过为止。在中国唐宋时期,日本堪称中国的小迷弟,总是派人前往学习,与中国建立密切联系。
日本派出大量使者,给唐宋王朝上贡,并且从当时的中国学到了很多的先进政治制度。唐宋时期除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外,还有震惊世界的手工业和文化。唐朝的经济,宋朝的文化和手工业,一直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时的日本来到中国,很多时候也在学习我国飞速发展的手工业。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国的生产技术不知道要领先于西方世界多少年。
当时的中国,作为世界各国中的佼佼者,自然会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尤其是日本,它几乎照搬了中国的所有。关于这一点,日本方面也承认,不得不说,在唐宋时期,中国曾给予他们巨大的帮助。
二,“度种”传说
唐宋时期,日本来到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来中国“度种”。什么是度种?
所谓“度种”,其实就是将中国优秀的基因度到日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和当时的日本人自身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据悉,当时日本人最高只有一米四,没有见到中国人的时候,日本人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高缺陷,等到中日交流紧密,日本人见到中国人后,他们便感受到中国人的魅力。
想必当时的日本人也是非常难过的,同样的种族,为何中国人要高出他们足足一头?
对于日本人与生俱来的身高缺陷,日本人并没有认命。日本人看到高大的中国人后,便想到“度种”这一方法。不得不说,当时的日本人还是非常聪明的,直接想到了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个头的根本方法。
据相关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倭国(日本)一舟漂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也就是说,宋朝的时候,日本曾派出二三十名女子前往中国,并在中国人中挑选优良基因者。当时对于这种行为,称作“度种”。由此可见,日本人所谓的“度种”是真实存在的。
日本人派遣日本女子来到中国,其目的非常明确,也就是来借用中国人优良的基因。与当时的日本人相比,中国人的基因实在是太强大了。据悉,当时的日本人不足一米四,长得也非常丑陋,而唐宋时期的中国人,个子高大,面目清秀且文质彬彬。
也就是说,不管从身高、个头,长相任何方面来看,日本人都比不上中国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人才看中了中国人的优良基因,最终导致“度种”事件的出现。
当时的度种,应该是日本官方组织的一场活动,他们派遣一些贵族女子来到中国,与中国男人孕育,然后再回到国内。长此以往下去,日本人的基因一定能发生改变。怪不得日本人现在个头高了,定是因为千百年前“度种”的缘故。因为中国人的优秀基因,将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
三,“度种”背后的种种原因
当时的日本女子经过日本官方组织来到中国,并从中国千万男子中挑选优秀对象。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度种”对象,势必长得好看,个头高大。只有符合这两个必备条件的中国男子才能成为日本女子“度种”的对象。
据悉,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女子由于特殊原因便来到中国“度种”,这也是日本最早的度种。随后这名女子回到国内,得到犹如国家功臣一样受到厚待。不仅如此,这名女子生下的孩子,更是被当做国家栋梁之才来培养,随后,日本人的“度种”计划才逐渐扩大。
其实,也可以理解,唐宋时期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享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的称号。当时日本落后,加上人种自身条件过差,于是乎,便想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渴望通过“度种”从而得到中国这个优秀民族的基因。
日本的计划清晰可见,却又能让人理解。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好学能力,就连优秀基因也渴望学到。
结语:
关于日本人“度种”这一说,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早在唐宋时期,日本方面便派出大量女子前往中国度种,为的是度走中华民族优秀基因,它的目的非常明确,也能让唐宋时期的国人接受。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因为开放导致文化发展迅速,日本人度种成功,也是因为中国当时开放的文化制度。倘若向前几代,中国人万万不会同意日本人这样无理的要求的。怎奈当时日本人运气好,遇到了中国史上最为开放的两个王朝。
其实换一种角度考虑的话,日本人所倡导的“度种”,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人的影响范围。也可以理解,如今的日本人多为中国人的后裔,他们能够拥有现在的成就,还要感谢中国人。要是没有中国人,或许他们还是之前不足一米四的丑陋样子。
所以说,日本人要从根本上感谢中国,感谢中国的“度种”之恩,感谢中国让他们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如果不是唐宋王朝的大公无私,或许就没有如今的日本。日本能够改变基因,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是它最大的恩人。
但是日本近代时期对于中国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憎恨,无论何时,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日本曾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参考资料:
日本传说中有“三神器”,分别是草雉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
草雉剑是藏在一只八头八尾(也有说只有八头)的大蛇的身体里的。
传说:
日本人最早的祖先是伊邪那岐命(男)和伊邪那美命(女)两位天神,这二位宛如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创造了日本列岛,还合作生下了主管各界的神子们(这简直就是圣经的东方版吗)。其中有伊邪那岐命用左眼生出的天照大神,就是太阳神(此人是男是女尚不清楚),这个不男不女的神仙至今仍是日本神道中的终极领袖,享受类似于希腊那边宙斯级别的待遇(这可能就是日本人变态的原因吧)。同样由天父伊邪那岐命鼻子生出来的须左之男(海神)因为过于无法无天被其姐姐(或哥哥?)天照大神赶出了神界,结果在凡间一不小心还完成了斩杀八歧大蛇的丰功伟业。(所谓八歧大蛇,是日本传说中的长有十个蛇头的巨大怪物,之所以叫“八歧”大蛇是指十个头之间有八个分岔,看看自己的手,所以叫八歧大蛇)。须左之男的三支后裔分别负责看管三件神器,这三件神器分别是草雉剑,八尺琼勾玉和八咫之镜,他们的姓氏也随着这三件神器变为草雉,八尺琼和八咫。三大家族也负责监视被封印的八歧大蛇。但出于对草雉的嫉妒,八尺琼背叛祖先投靠八歧大蛇并改姓为八神。
玩过KOF(拳皇)吧?那你应该知道八尺琼的后人八神庵和草雉家的后人草雉京是不共戴天的宿命对头。
是当地的土著人,阿伊努人。后来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人和当地土著人互相融合,成为了如今的日本人。
阿伊努人(阿伊努语:Ainu、苦夷),是日本北方的一个原住民族群,或译爱努人、爱奴人、阿衣奴人(元代、明代:骨嵬、苦夷和库野),是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千岛群岛及堪察加的原住民。
在阿伊努语中,“阿伊努”即“人”的意思。至今,很多阿伊努人都希望人们称谓他们为“ウタリ”(日语罗马拼音:Utari,阿伊努语中“伙伴”的意思)。
在官方文献中,“阿伊努”和“乌塔利”此两种称呼都有。在日本,因为与大和族通婚及同化,纯阿伊努族基本上消失。官方估计,人口约25,000,非官方数字为200,000人以上。
扩展资料
民族的来源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
《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
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阿伊努人
-日本人
日本岛最近也是在三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遗迹了。当时处于石器时代。日本学者把旧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绳纹文化”或“无土器文化”。日本旧石器文化分为前期和后期,大约3万年以前的为前期,占多数;3万年至1万年前的为后期,数较少。前期旧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为代表。后期旧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为主,其变迁次序为刀形器在前,尖状器在后。此外还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远古人类,会打击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狩猎和采集。当时人们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时代后期,住在竖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们利用。在静冈县休场遗址和上野遗址中,发现了列石成圆形的遗址。有人推定为炉址。那么,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呢?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是远古时代从中国、朝鲜半岛等一些地区过去的,因为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
从文字方面来看,最起码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就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位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们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对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说到邪马台国,就不得不说说卑弥呼女王和壹与女王。邪马台国出现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领土约以博多湾为中心的100公里之内,是当时日本岛上的众多国家之一。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
大化改新效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的。其内容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这次改革虽然不是很彻底,但是其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说到东渡,我想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应该是徐福渡日吧!据说徐福东带去了3000(这个数字不一,也有些地方记载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说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3000。按照一条戈船能载3百人计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一条大翼船载1百人计算,则需要三十余艘。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连在一起,随着对马暖流、风向等的影响,应该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则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一样,这些人应该最终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关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记载,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还有人是从朝鲜半岛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其中不乏中国和百济混血后的后代。
LZ如果有时间希望你能找一本名叫《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的书来看看,里面对日本奈良时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详尽的介绍。
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日本的记载,如邪马台国,始见于
本文2023-10-22 04:59: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