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分社》作文500字的联想
每年一到农历春分节前后三天,约七天左右,在安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便会热热闹闹地举行一次纪念炎帝神农氏的民间盛会——赶分社。
每逢分社,您能领略数十万民众八方商贾云集的壮丽场景;走进分社,您会目睹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神奇风采!安仁分社,这一民间习俗,在全国是独有的。这个全国唯一的以县城为场所,以一年一度的春分时节前后三天为约期的大型集市,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2009年的赶分社,景象万千,热闹非凡,特别是县城大市场里,人山人海。这里有游乐区、美食街、服装区。美食街的各种各样风味小吃,能让你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服装区的品牌服装琳琅满目,让你不知选择哪一件是好;游乐区的游乐设施,可让你玩个痛快,玩了还想玩。
赶分社那天,我来到大市场里游玩。一进大市场,美食街的诱人香味就把我“拉”了过来。看着那些买羊肉串的新疆人,我就不禁笑了——他们边跳着狂舞,唱着劲歌,边烧烤着羊肉串。我看了一会儿的“舞蹈”,最终由于抵挡不住羊肉串香味的诱惑,掏出钱买了十串。我边啃着羊肉串,边去买票看摩托车飞檐走壁的精彩表演。好不容易挤到了最前排的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等待着表演的正式开始。“飞檐走壁”,顾名思义,就是摩托车在“墙壁”上飞速行驶,进行花样表演。不过这里的“墙”不是真正的墙,是一面由钢铁围成的呈七十度的圆形铁墙。表演正式开始了,最先出场的是五六个骑着摩托车的表演者,他们一个个地骑车上了铁墙,“轰轰!”摩托车在铁墙上飞速行驶,搞得整个看台摇摇欲坠。不过还好,看台因架设得异常坚固而没有坍塌。表演者们坐在摩托车上一会儿如雄鹰展翅,一会儿如春燕飞剪,一会儿空手飞车,一会儿躺车疾行,一会儿……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使在场的观众哗然不止,啧啧不休。时时传来一阵阵惊呼:“哇噻,好厉害啊!”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如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有一个过程。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你好,我用了4节气,主要是对于农作物和农耕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天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有一定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有一个过程。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积极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
《赶分社》作文500字的联想
本文2023-10-22 05:02: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