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读中国古籍,应该看些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2收藏

如果要读中国古籍,应该看些什么书,第1张

梁启超说中国人必读的三十八本书: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梁启超说:连这三十八本书都没读过,连个中国人都不能算了。

  古代家书籍家信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两篇家信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代人教育孩子读的书籍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人教育孩子读的书籍

 西汉刘向

 刘向 《诫子歆书》

 告歆无忽:

 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入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也。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

 家书译文

 告诫刘歆,不要忽视我下面的这番话:你没什么特殊德行,却蒙恩甚厚得到朝廷重用,拿什么来报答呢董仲舒说过:“(你因祸)前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来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这是说,人遇到忧患就会怀着敬畏之心谨慎地努力行事,小心谨慎努力行事就一定会收获好的功德,福祉于是随之而来。他又说:“道贺的人到了家门时,吊慰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说的是人享福就易生骄奢,骄奢就会招来祸患,所以吊慰的人会随后到来。

 齐顷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刚主政时,凭借他爷爷齐桓公的余威,对诸侯轻慢侮辱,看不起晋国使臣郤克,所以遭到战事惨败的祸害,临时改换装束才得以逃命。这就是“道贺的人到了家门时,吊慰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的道理。齐顷公被打败后,人们都来吊慰,他此后恐惧自新,得到百姓爱戴,诸侯也都把以前侵夺齐国的城邑归还给他,这就是“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的道理。现在你小小年纪,得到黄门侍郎的官职,这是个显要的位置,新授官职别人都来道贺,很多有身份的人也给你叩头。你应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才能免于灾祸。

 家书背景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曾奉命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向最大的文学功绩是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方朔、庄忌、王褒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并定名为《楚辞》。

 刘歆是刘向少子,也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上述文章是刘向写给刘歆的一封家书,当时刘歆担任黄门侍郎显职,刘向写信对他加以告诫,勉励他在做人做事方面心存警惕、态度恭谨,切忌骄奢懈怠。

 家书品读

 刘向身历三朝,三罢三出,处事经验丰富,他告诫年少而处显要之位的儿子,要特别低调恭谨,加倍小心。为了增强说服力他采用两个渠道:

 一是引用名人之言来说教。董仲舒是大儒,也是刘向的前辈。他引用董的“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和“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辩证关系,告诫儿子不可骄奢傲慢,须敬业恭行,谦逊好学,如此,才能有所成就。反之,福至而大喜过望,骄奢自来,祸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这方面,刘向本人就有亲身体验,刘向生于皇室贵胄之家,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元帝时,任宗正,可谓“贺者在门”。但因其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被免为庶人,可谓“吊者在闾”。成帝即位后,又得进用,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又是“贺者在闾”。

 二是借用历史人物齐顷公来证明:齐顷公昔日“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结果“被鞍之祸,遁服而亡”,以此证明“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兵败师破后接受教训,“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以此证明“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

 刘向的教子应当说是成功的:他的三个儿子都很有才能:长子刘伋,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少子刘歆,更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刘歆继父业,集六艺群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撰为《七略》,这是为中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分类著作。《七略》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其中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刘歆对天文律历及数学也有研究,所著《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三统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他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因此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尊敬。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顾颉刚称刘歆为“学术界的大伟人”。

 东方朔

 东方朔 《诫子书》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现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家书译文

 明达之人处世,会选择中庸之道。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为他处世合乎中道。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处世就有点笨拙了,老子的无可无不可处世态度可谓工巧。整天吃得饱饱的,轻松缓慢地行走。并不看重为官作宦,仅把它看作农耕的替代。像隐者那样立于朝堂,不与人较真。不做违背时宜的事就不会遭到祸害。锋芒毕露,就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有好结果。想得到众人拥护,就会活得很累;想一枝独秀,就会失群。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想穷尽彻底,很快就会衰竭。因此圣人处世之道,有时像龙翔,显现长空;有时像蛇蛰伏,不见踪影。龙蛇变化,高深莫测,它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

 家书背景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东方朔是著名的辞赋家,一生著述甚丰,有《封泰山》、《责和氏壁》、《诫子书》等等,收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

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名言

 1、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管子弟子职》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中庸》

 5、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身。《中庸》

 7、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

 10、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在古代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叫子发。一次,因国家形势需要,他率领部队与秦国交战。双方打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楚方前线的军备物资吃紧。无奈之下,子发便派人向楚王告急。

 特派员临行前,子发还特意嘱托他去探望一下老母亲。老人非常关心前方战事,见到来人就问:“战士们好吗”特派员回答说:“眼下仅有一点儿豆子维持生活,没办法,只好一粒粒地分着吃了。”“那你们的将军呢”老太太追问道。特派员心想,咳,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如实相告:“将军的生活您老不用挂心,每餐都有肉有米饭吃,他身体好着呐!“

 不久,子发率军凯旋归来,母亲不但没有带人迎接庆贺,反而紧闭大门不让他进家。不仅如此,老母亲还派人去指责子发:“你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你自己却吃好的喝好的,这大了生长也不是你的功劳,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时候,有人曾献给他一坛子酒,越王却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战士们一起去下游饮水。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大家没有品尝到美酒的醇香,可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大战的时候,你的生命是与战士们紧紧连在一起的,你这样自私的行为,这次侥幸打了胜仗,下次呢,你还怎么样打胜仗。”

 子发的母亲还批评他说:“战场上,士兵们最需要的是士气,而你的自私行为却让为母大失所望,战士们没有埋怨你,那是他们没有勇气,我在这里替战士们说说良心话。你不是我的儿子,别再进我的家门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十分惭愧,向母亲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坚决改正,这才得到了老人的原谅,进了家门。

 子发的母亲有一颗正义、博爱、善良的心。她是个严母,心中却时刻装着国家和千万个“儿子”。她没有因为儿子的功劳儿沾沾自喜,四处炫耀;而是将自己的博爱之心、宽广的胸怀深深地“种植”、传递在儿子的思想里,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三字经》里有几句话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在子女的成长路上,父母起着关键的教育、疏导作用。溺爱,就是一种放纵,或说是纵容,这样只能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轨行为,最终走上邪路。不要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委屈,请换位思考一下,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呢

 古人尚且如此,而我们呢精心为孩子打造一个温室,让孩子在温室里成长,他只看到了丰厚的物质,你的辛苦,他们看见了吗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吗假如不知道,又何谈珍惜请各位家闷闷思考一下。古代人的教育经验并不过时,只需要你精心发现。

1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2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3 家庭教育的励志书籍推荐

4 怎样教育孩子情商书籍推荐

5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目前,中国古籍约有3000万册,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书中找几本但“有趣”的书推荐给大家。

《古今欢笑》:明代作家、思想家、戏曲作家冯梦龙的又一本奇书。《古今笑史》,又称《古今笑史》,是冯氏从历代正史和非官方史中收集汇编而成。该书从“学究部”开始,到“杂志部”结束,共36章,段子数千句,从历代帝王到普通百姓,方方面面,形式多样,堪称“古代杂志的第一集”。由于大多数书籍都包含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它们既有趣又有见地,让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嘲笑和了解古代名人,这既有见地又令人愉快。强烈推荐辽河鱼!

《自然史》:西晋张华编著的中国古代神话奇闻录。有人说,《自然史》是继《山海经》之后的又一部奇书。这本书分为十卷,开篇提到“中国的城市,沿海左、右穿过流沙,广场,五千李”,并描述地理山脉背后,仙女魔法,充满异国情调的东西,植物性医学理论,音乐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三苗,破坏鸟”,什么“东北人极长九尺”,就像这些,包罗万象,这是一部古老的百科全书,真让人大开眼界。看来几千年前的古人也充满了想象力啊!

《阅微草堂注》:清代大学士季云所著《鬼、善、恶故事集》。纪云,是一个才华横溢、智慧过人、正义的纪小兰的烟袋。这本书属于《扬录于滦河之夏》,“我曾听说,”淮西期刊《顾之跳》更新了《滦河洋录》五部分共24卷,在以鬼故事为主体的同时,还包括对美butsu和地方风情的判断,对医学上的瘟疫占星术,奇闻轶事等,据说尚未定稿完成后就被盗版书商纷纷出售,由于其惩恶从善的主题,再加上纪实生动逼真的刻画,这部书很快就成为了畅销书。这是一本畅销书,在各个阶层中都很受欢迎。相信我,如果中国工作室的《怪奇物语》没有让你感觉良好,你也不会对《未未小屋笔记》感到失望。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清的笔记小说(有争议)。这项工作也被强烈推荐。西翼32卷,主要记录了东汉三国和一些名人的言行第五和轶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模式,才华横溢的一个阶段,包含在书中,实际的数据各种事实,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想法,各种搞笑层出不穷,故事、趣味与哲理位于一体,读起来会让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沉浸在沉思之中,仿佛有一只手能摸到这些古代汉字的裙摆。

易:《易经》《归藏》《连山》

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史:《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竹书纪年》《世本》《路史》《帝王世纪》《逸周书》《战国策》《两汉纪》

兵:《孙子兵法》《六韬》

道:《淮南子》《道德经》《南华经》

丹术:《论衡》

杂(其他百家及其他):《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列子》《尉缭子》《墨子》《吴子》《鬼谷子》《梦溪笔谈》《齐民要术》《渊海子平》《大戴礼记》《乐纪》《战国策》《孝经》》《白虎通义》《山海经》

算:《九章算术》

地:《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

《论语》《孟子》《史记》《尚书》《诗经》等必修不多说。

还有很多,从二十四史·艺文志等篇可大部了解,君百度查阅吧。

参考《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大概能得出元明清三代的古代文人要做的功课。

用红楼梦影射的清代背景,权富人家比如贾府培养下一代的流程来简单捋一下:

一、家学内容:

学龄前由内亲内眷(姑、姨、姐)开蒙,教“字号”(即单字的大字)。注:似乎别人家也有父母教的,但是这家只让内亲内眷教。

六学入家学

1念书:

六学开始:《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八岁开始:四书、《孔子家语》、《孝经》。

十岁开始:《诗义折中》、《书经图说》。并开始学对对子与缀句,进而诗赋。

十二岁开始:《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

十几岁开始:《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

再之后:前三史、《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

2习字:

六学开始描红,用自家某代祖先特制的四孔格,共三十二字。

八岁开始小楷行书:先选《词林二妙》中一家学习,再临唐晋小楷。

以清代家庭教育比较正统的汉族读书人子弟为例说明,因为这个最为常见。(将家子弟另外有一套培养方案。还有些特殊出身的读书人比如满人考翻译科的,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

 二、清代教育质量比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举人之前的训练流程·是什么样的?

一个家长教育观比较有追求(就是说至少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备文官,不只是考上就好)的小孩,是这样培养的:

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设基础三观。每天先温习旧书,能背诵串讲则过关,旧书温完,上新书。

其次《论语》《孟子》,建设深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七八岁左右要过学、庸、论、孟四书关。

先读孝、学、庸,后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这些读完差不多就十五六岁了,可以去试试考秀才。个别奇葩会专攻一下礼学(把《周礼》《仪礼》都读了)或者专攻春秋学(《左传》外再合读《公羊传》《谷梁传》)所以那种某清代名儒十几岁就遍读十三经的说法,只要这个学生比较勤快,家里看得紧,不冶游浪费时间,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里要管得足够紧,对于没有读书传统的人家,或者家长光挣嚼裹就不容易的人家,真的太难太难了。

三、日常生活:

先带背书,背通了才能上新书。讲解新书时,普通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朱熹注解,文艺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汉晋旧注和唐人义疏,二逼老师会夹带点私货讲讲国朝和前朝大儒的议论。

至于教科书,如果你是书院学生,不一定要自己家里买套书,政府给各州县书院都分发这套教材,可以到书院里去看的。再说了,没有书可以去抄书借书蹭书啊!

书背完了,年纪小的小屁孩念对句;大孩子要学写诗(因为无论考秀才举人进士,都要考试帖诗的!规定很严格,要专门训练,背韵部、历代名作)那些蒙学小书之类其实是教人从浅到深学写试帖诗的。为什么以前科举要考写诗而今天不考?试帖诗格式既然有定规,考官细读一下还是能批改得过来的;当代高考的考生那么多动辄几十万,改格律诗改得过来吗?

四、还有一些特殊小技能,比如:

记住本朝的讳字(皇上的名字和同韵部的字,用了同韵部的字考试时也要被斥退的),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例如,知道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

写一手圆筋光黑大的小楷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

反面例子:龚自珍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恨得不行。

正面例子:乾隆朝某年状元秦大成会试倒数第一,因为房师的嘱咐苦练写字,居然殿试逆袭抡元。

读经是输入的话,写文章就是输出。记得以前看过的资料中,正式开笔写文章(就是学做“制艺”),智商正常的同学,在十二三岁以后可以达成这个人生成就。个别十岁前能写文章写诗的小朋友,大家会颂称之为神童。

五、下面是选修课:

小学(四部分类算在经部,但其实不是经学,是经学附庸,比如《说文》《尔雅》),子学(常用的是《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史学(前四史和国朝故事)。有追求的同学还是得学,因为越是高级别的考试,越要考策论甚至当朝政事!

(前朝末代探花商衍鎏先生说了,这种时间紧迫、书写繁重、打腹稿时间有限的变态考试也有应付的办法,就是提前分门类别押题,然后各题目预先拟个底稿,再写点套话。无论如何总得有点料在胸中才能写得来腹稿吧。)

数学?是重要选修课(文科生请勿抱侥幸心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平面几何总要的,不然经书中涉及计算的部份怎么办?再高阶一点的,下面请听题:

”问:扬子云不读非圣之书。圣之训通,其能成一家言者即圣也。诸子之学,亦宜涉猎。……天文之学,古重占验,《黄帝》、《巫咸》、甘、石 《星占》 何不见于 《艺文志》《灵台秘苑》、《开元占经》 犹可循览欤“

这是孙星衍在山东学政任上出的观风题。

(观风题性质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模拟题,省学政大人到属下各县巡视所出,秀才在考乡试前都要做。)

这个还不够酸爽的话再来一个当时文风最盛的省份的乡试真题,不是上面的模拟题了: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凡见于经传者,其词可举欤?

众星之名有以国与人为名者,有以官与爵为名者;中星之义,有以午为中者,有以未为中者,其故可考欤

占天以二十八宿为纲维,分度以赤道为则,而唐一行考四宿分度与古不同,至宋皇祐初又与唐异,绍圣间惟有四宿与旧法合。《宋中兴天文志》 云“黄道横络天体,列宿躔度随岁差而增减”,顾有谓五十年退一度、百年退一度者,有取前二说中数谓七十五年退一度者,又有谓恒星东行、岁本无差者,其说可详欤?

句股算术,西法较古术为密,言天得诸实测,言算取以捷法,如平圆浑圆、八线三角,其详可推欤?

后有取古法 《九章》 句股测量与新法相较者,且有以西术易 《九章》 者,其要可稽欤?

伏读 《御制数理精蕴》,通中西之异同,阐天人之微奥。宜何如悉心研究,以襄敬授人时之至治欤?“

这是嘉庆九年江南乡试的第三场,经史时务策论体第三道,共六个小题,都做完才能给分。那一科的解元叫李兆洛,赏拔他的考官叫张敦仁。

物理的话考到的概率同数学,建议改用“博物学”这个概念,《诗经》、《尔雅》、三礼里面很多有关内容,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基础教育是开蒙到你考上秀才为止,执行者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第一阶段)。

高等教育是你成为秀才到考上举人为止,执行者是县立书院和私立书院(第二阶段)。考秀才和举人,训练目标是写制艺、试帖诗、策论。在清代的话,一般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举人就妥妥地够用了,个别文风不盛的边塞之地,本县能有考上秀才的考生就算胜利;会试和殿试真的只是少数人的事,不要以为全国生员都铁了心要成进士。

一部份没有经济压力的举人(称贡士)进京参加会试,这类考试性质是选拔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公务员,不需要再专门接受教育了,只有临考前的补习(第三阶段)。

会试通过,成进士之后,才能冲刺高级政务官,不是进士出身,想做高官,非常困难。考会试和殿试,则专门训练策论和书法。

相关用书有哪些?

明代主要是用国家官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当基本教材。有明一代,治经取士,几乎都以这套教材为根本。不过,后代学者们考证出来《大全》是抄袭元人成书,不但违反学术规范,而且有学无根底之嫌。考生也不认真读四书原文,而是记诵经注,预先成文以备场中应试。简直和现在的高考考生猛背一堆《读者》《青年文摘》风格的范文预备高考作文一样,对学养没什么好处。因此顾炎武吐槽:

《大全》出而经说亡。

《四库提要》批评是:

《大全》出而捷径开,八比盛而俗学炽。

另有选修课教材若干。《大明会典·学校》:

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今后务将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

所以就不要批评当时考试不关心时务了!当然实际讨论政务时,是笔砚党还是真的能干事的,那就两说了。

清朝则稍微讲点学术道德,雍正朝开始海宇平定后,另外编了本朝新定教科书。比如三礼类用钦定周官义疏(2册) 、钦定仪礼义疏(2册) 、钦定礼记义疏(3册) ,这是《钦定国子监则例》里规定过的教材,不是说唐人疏比较绵密,宋人说义理可观,格调比较高,你就能随便用,不是这样的!

儒家儒家

《古文观止》虽然是一部古籍,但是并不是一本独创原创的书,而是一本集合了从东周时期一直到明朝时期的优秀散文222篇的古籍,是两位清朝时期的教书先生所编写,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清代的语文散文教科书。不过,书中并非是只有散文,也与很多其他的内容,但是,这样时间跨度这么大的古籍,什么样的人去读才比较合适呢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作品不足

一、完全不收先秦诸子,说明作者未能摆脱《文选》的束缚,其观念已落后于唐顺之。

二、对叙事文重视不够,选史部之文多取其中议论文字,这可能是因为明清科举考试只考议论文不考记叙文之故。

三、南北朝只选一篇,金元完全阙如,致使通史性选本中间缺了两段。前者可能由于仍然轻视骈体,后者可能是学力不够。

一般真正的书评文章都是要读完一本完整的书,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可以很清晰有脉络有逻辑地概括全书内容方可成文,对于小说体裁的书最是如此,但是有一种书,甚至可以读很少几页,即可成篇,不违背书评的要旨,这类书就是选编书。

《古文观止》即是一部编者本位的书,时至今日笔者可能也读过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文章,还是我们从小教材中背诵过的文章,这样的书,大抵是要读一生的,而且,是值得读一生的。

这就要说到《古文观止》成书的背景了。

编纂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古文观止》,所收诗文均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包含多种风格,问世之后,已经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检验,直到现在以及在重印再版中,影响经久不衰。

其实,从古至今,编者本位的书是不少。名篇佳作更是源远流长,但是编纂于康熙年间的《古文观止》和同属清代的乾隆年间的《唐诗三百首》,影响力和传播力都要超过前朝的很多文学选编本。究其原因,探其本源,也正是这两个诗文选编本的伟大之处。

南朝《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分类诗文选集,后有断代选本和名家名著选本(和我们今天的名著选编类似),选本虽然保存了大量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史料,但是选文文章庞杂,篇幅不一,从普及阅读的角度来看,并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而《古文观止》是一部选本篇幅始终,雅俗共赏,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经典的读本——别说这些古文佶屈聱牙,在问世的当时,还是文言文的时代。

本书作者吴承权(字楚才)、吴大职(字调侯)是叔侄关系,他们二人均是当时的乡间塾师,类似我们今天还算熟悉的私塾先生,以课业授徒为生,二人都学识丰富,《古文观止》之所以成为我国古典选编典籍中的经典,与二人所做选编工作密不可分。他们选编此书的宗旨明确“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者设也。”这就体现了职业的敏感,以往多是文人做选编,选编的角度也出于文学性、艺术性考虑过多,但是教师这个职业,选编更多的是出于“适合做教材”。果不其然,三百多年间,这本书里的多篇反复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郑伯克段于鄢传》《曹刿论战》《捕蛇者说》《五人墓碑记》《陋室铭》等,如今依旧耳熟能详,我相信,很多人初高中,这里的多篇文章都是要背诵的,而这种记忆往往持续终生。

尽管那个时候,多数人对于古文很愁,也曾经质疑过这种背诵的意义,但是时过境迁,十年、二十年之后,才最终能体味古典文学之美,这是今天无数篇爆款公众号都无法给你的文字洗礼,而最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间好物不易得,连文学阅读也是如此。读碎片文字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翻字典,但是如水过沙滩,留不下什么痕迹,而真正的阅读是艰难的,但是带给你的享受和持续的记忆也是不可得的。

《古文观止》中,唐宋八大家文章是重头,可以想见作者叔侄二人的文学品味和文学前瞻性,直到今天,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今,我们写散文写得不但形散神也散,我们的议论文只能轻飘飘地得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看一看唐宋散文,文字之秀美,语言之力量,尽出期间,你甚至无法默默地翻着古文字典读,这些文章必须大声读出来,唇齿之间,几千年的岁月穿越,文字之美,千古悠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前人的作文,前人的编撰呢

吴乘权曾经说过,《古文观止》“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这也是“观止”之由来,“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二位作者对自己做的工作和对文学作品的眼光可谓充满了自信,放在今天来看,很多人认为《古文观止》还算不上作者所认为的已达到“观止”境界的完美选本,但是至少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本尽善尽美的读本了,虽然作品的时限只截止到明代末期,但是三百年间,它依然是最适合通识教育的古典诗文选本。

《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恭敬经典: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经是法宝,我们众生离苦得乐的法船,所以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对于如何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有所认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及成就圣人所著法著等,我们都应该看待比何任珍贵宝物都重要,比自己生命更重要。所以恭敬态度奉持经书,恭诵经书,乃至助印佛书,都能增长自己福报、启发智慧,反之,则也可使自己了福及堕落,万万不可大意。

如何安放经书,简述如下:

一、 经书既是法宝,自应尊敬,若有破损,应即修补,不可任意烧毁或丢弃,因经典所在之处,亦有龙天护法护佑,应妥为保管。

二、经典应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经律论有他的层次,由上而下依次,应为原文经典、经典注释、一般佛佛学名相常识、课诵等佛学书籍、圣者言论集、教育性书籍、一般书籍。

三、经书上决不可涂写,不得在经典上书写世俗闲语。

四、经书应放置在清静及高于其他物品之上,不可放置在床上、椅子上…等不净之处。

五、经书请勿夹于腋下或放置脚边,若一箱佛书则以他物先垫于下方为宜。

六、恭阅经典时要服装整齐,不宜著睡衣,不可边吃食物边看书,不可躺著看经书,他物不可置经书之上。

七、如经书上有灰尘,不可用口吹灰尘,应以净布擦拭。

八、经典所在之处不可有不礼貌、不洁净之行为,若您书房与睡房同一间(限单身),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巾将经典盖上,放置书桌上。

九、看经书时不可以折书本,也不可以折页,应专心阅读,如有杂思妄念,应先合上经书,待心静后再阅读。

十、若自己有数本相同的经书,可以广为流传,功德无量!

如果要读中国古籍,应该看些什么书

梁启超说中国人必读的三十八本书: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